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30067发布日期:2019-08-03 12:02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液晶面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现有的液晶显示面板的设计中,对于显示区域中的走线区域,通常采用黑色遮光层进行遮挡。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不断提升,显示面板逐渐向高分辨率方向发展。然而,遮光层的遮光面积会成为影响显示面板的高分辨率和透光率的限制因素。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像素层,阵列设置有多个子像素,且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相邻子像素之间形成有遮光区;液晶层,位于像素层与电极层之间;电极层,对应于子像素阵列设置有多个电极;其中,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相邻子像素之间共用同一电极,且该电极向像素层的正投影位于共用该电极的相邻子像素之间的遮光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位于同一方向上排列的各电极,第i+1个电极的电压与第i个电极的电压以及对应的第i个子像素的工作电压相关,其中,i为正整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i+1个电极的电压等于第i个电极的电压与对应的第i个子像素的工作电压的和;或者第i+1个电极的电压等于第i个电极的电压与对应的第i个子像素的工作电压的差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层上的各电极通过至少一根导线与集成电路组中的至少一个集成电路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成电路组包括两个对称设置于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的集成电路;电极层上的各电极通过两根导线分别与两个集成电路电连接;或者电极层上的部分电极与发明集成电路组中的一个集成电路连接,且电极层上的另一部分电极与发明集成电路组中的另一个集成电路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成电路组中的两个集成电路分别设置于显示面板的上、下端非显示区;位于电极层上半部分的电极与位于上端非显示区的集成电路连接,且位于电极层下半部分的电极与位于下端非显示区的集成电路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导线均设置于电极层;或者部分导线设置于电极层,且另一部分导线设置于导线层;或者各导线均设置于导线层;其中,导线层与电极层非同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层位于导线层与液晶层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显示面板还包括上偏光片、下偏光片和光源;像素层位于上偏光片与液晶层之间,电极层位于下偏光片与液晶层之间,光源从下偏光片中背离电极层的端面入射。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上安装有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实施例所描述的显示面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可以包括像素层、液晶层和电极层。在这里,像素层上阵列设置有多个子像素,且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相邻子像素之间形成有遮光区;液晶层位于像素层与电极层之间;电极层上对应于子像素阵列设置有多个电极。其中,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相邻子像素之间可以共用同一电极,以作为公共电极。且该公共电极向像素层的正投影位于共用该公共电极的相邻子像素之间的遮光区。这种结构的显示面板,通过使相邻两个子像素之间共用同一电极,从而可以减少走线区的电极数量,优化电路设计。进而可以减小遮光区面积,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开口率(即透光率)。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现有显示面板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个实施例的走线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个实施例的走线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再一个实施例的走线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请参见图2,其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可以包括像素层10、液晶层20和电极层30。其中,液晶层20可以位于像素层10与电极层30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像素层10上可以阵列设置有多个子像素,如图2中所示的子像素101、102、103等等。在这里,子像素的颜色在本申请中并不限制,如可以采用常用的红、绿、蓝三种颜色。这样,当光穿过不同颜色的子像素时,便可以在呈现出与之对应颜色的光。并且通常情况下,将三种颜色的子像素交替布置。这样,通过三种不同颜色的光进行混合,便可以在显示面板上呈现出各种颜色。

在本实施例中,像素层10上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相邻子像素之间可以形成有遮光区,如图2中所示的遮光区b、c。这里的第一方向可以为图2中所示的水平方向。可选地,第一方向也可以为图2中所示的竖直方向。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降低显示面板的整体厚度,上述遮光区可以设置于像素层10。即遮光区与各子像素同层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遮光区也可以与各子像素异层(即非同层)设置。此时为了起到遮挡作用,遮光层需位于像素层中背离液晶层的端面,即像素层位于遮光层与液晶层之间。

如图2所示,电极层30上对应于子像素阵列可以设置有多个电极,如电极301、302、303、304等等。即电极的排列方向与子像素的排列方向相同。从图2中可以看出,各电极可以沿第一方向(如水平方向)排列,且可以沿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的方向,如竖直方向)延伸。其中,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相邻子像素之间可以共用同一电极,以作为公共电极。且该电极(公共电极)向像素层10的正投影可以位于共用该电极(公共电极)的相邻子像素之间的遮光区。

作为示例,从图2中可以看出,沿水平方向排列的子像素101与子像素102之间可以共用电极302。而子像素102与子像素103之间可以共用电极303。此时,通过控制电极301、302之间的电势差,便可以实现位于子像素101下方的液晶分子的旋转,从而控制子像素101的显示亮度。并且通过控制电极302、303之间的电势差,便可以实现位于子像素102下方的液晶分子的旋转,从而控制子像素102的显示亮度。以此类推,在此不再赘述。

对于现有的显示面板,如图1所示,当需要调整子像素101′的显示亮度时,通常需要控制电极301′、302′之间的电势差。而当需要调整子像素102′的显示亮度时,则需要控制电极303′、304′之间的电势差。以此类推。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子像素,与之对应的电极往往也不同。在现有的显示面板中,电极数量一般为子像素数量的两倍。

由于这些用于驱动液晶分子的电极不需要在显示面板中进行显示,因此需要利用遮光区来对其进行遮挡。由图1可知,电极302′、303′向像素层10的正投影位于遮光区b′内。也就是说,遮光区b′需要同时覆盖遮挡电极302′、303′。而由图2可知,公共电极302向像素层10的正投影可以位于遮光区b内。即公共电极302被位于共用该公共电极302的相邻子像素101、102之间的遮光区b覆盖遮挡。同时,公共电极303向像素层10的正投影可以位于遮光区c内。由此可以看出,与现有显示面板相比,本实施例中位于各遮光区的电极数量更少,这样可以减少各遮光区的面积,从而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的开口率。即本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通过使相邻子像素之间共用同一电极,可以减少电极的数量,从而优化电路设计。进而可以有助于减小遮光区面积,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开口率。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位于显示区边缘的电极,如图2中所示的电极301,有时也需要设置遮光区以对其进行遮挡,如图2中所示的遮光区a。这样可以减少或避免显示面板的边缘出现漏光现象,从而提升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优化布线格局的同时,为了避免对显示数据产生影响,对于位于同一方向上排列的各电极,第i+1个电极的电压可以与第i个电极的电压以及对应的第i个子像素的工作电压相关。其中,i为正整数。这里的同一方向主要指共用同一电极的各子像素的排列方向,即第一方向。也就是说,当第一方向为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时,这里的同一方向即为同行方向(或同列方向)。

作为示例,如图2所示,对于位于同一行排列的电极301、302、303,若电极301的初始电压为u0,子像素101的工作电压(即电极301与电极302之间的电势差)为v1,则电极302的电压可以为u0+v1或者u0-v1。若子像素102的工作电压(即电极302与电极303之间的电势差)为v2,则电极303的电压可以为u0+v1-v2或者u0-v1+v2。即第i+1个电极的电压等于第i个电极的电压与对应的第i个子像素的工作电压的和。或者第i+1个电极的电压等于第i个电极的电压与对应的第i个子像素的工作电压的差值。这样还可以有效地保证显示内容的准确性。

可选地,为了实现显示面板的驱动控制,本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集成电路组。这里的集成电路组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集成电路(ic,integratedcircuit)。此时电极层30上的各电极可以通过至少一根导线与集成电路组中的至少一个集成电路电连接,以接收驱动信号。需要说明的是,集成电路组可以独立于显示面板,也可以设置于显示面板上。通常情况下,为了避免对显示面板的显示区产生影响,减少显示区的占用,集成电路组一般可以设置于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此外,各电极与集成电路组的连接布线方式在本申请中并不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作为示例,如图3所示,集成电路组可以包括两个集成电路ic1、ic2。且两个集成电路位于显示面板的下端非显示区。此时,电极层30上位于显示区左侧的各列电极可以分别通过一根导线与集成电路ic1连接。而位于显示区右侧的各列电极可以分别通过一根导线与集成电路ic2连接。这样有利于提高控制效率,缩短显示面板的响应时间。并且可以减少下端非显示区的布线宽度,从而有助于减少下端非显示区的面积。

在一些应用场景中,集成电路组也可以包括两个对称设置于非显示区的集成电路。这里的对称设置可以指位置的完全对称,也可以主要指所在的侧边是对称的,而在侧边上的具体位置不一定是对称的。此时,电极层上的各电极可以通过两根导线分别与两个集成电路电连接。或者电极层上的部分电极与所述集成电路组中的一个集成电路连接,且电极层上的另一部分电极与所述集成电路组中的另一个集成电路连接。

例如图4所示,集成电路ic1、ic2对称设置于显示面板的上端、下端非显示区。为了提升走线的导电率,电极层30上的各电极可以通过两根导线分别于集成电路ic1、ic2连接。这样也有助于延长显示面板的使用寿命。又例如图5所示,位于电极层30上半部分的电极可以与位于上端非显示区的集成电路ic1连接。且位于电极层30下半部分的电极可以与位于下端非显示区的集成电路ic2连接。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走线长度,提升导电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由于与每个集成电路连接的电极数量减半,即与其连接的导线数量减半,因此可以有助于进一步减小遮光区的面积。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为了降低面板厚度,上述各导线可以均设置于电极层30。即导线与电极可以同层设置。可选地,为了进一步减小遮光区的面积,上述各导线中的部分导线可以设置于电极层30。且另一部分导线可以设置于导线层。其中,导线层与电极层非同层。例如图4中与集成电路ic1连接的导线可以设置于电极层30,而与集成电路ic2连接的导线可以设置于导线层。可选地,为了进一步降低导线对遮光区的面积的影响,上述各导线可以均设置于导线层。

需要说明的是,导线层在显示面板中的设置位置在本申请中并不限制。然而为了避免导线与电极的连接对其他层产生影响,或者导线在传输信号的过程中可能会对液晶分子的旋转控制产生干扰,电极层可以位于导线层与液晶层之间。即导线层可以设置于电极层中背离液晶层的端面。

在一些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本申请中的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上偏光片、下偏光片和光源。参见图6,其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像素层10可以位于上偏光片41与液晶层20之间。电极层30可以位于下偏光片42与液晶层20之间。即像素层10、液晶层20和电极层30均位于上偏光片41与下偏光片42之间。并且光源可以从下偏光片42中背离电极层30的端面入射。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各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主要可以为ips(in-planeswitching,平面转换)液晶面板,即各电极位于同一平面内,且液晶层的液晶分子水平排列。此外,显示面板中的各层(如像素层10、液晶层20、电极层30等)可以采用现有显示面板中常用的制作方法及工艺得到,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上可以安装有如上述各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显示面板。这里的显示装置可以是各种具有显示屏的设备,如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等电子产品)、电气设备或家电设备(如冰箱、电视)等等。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