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374370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例如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发明中,抽出单元(drawer unit)等鼓单元相对于装置主体装卸自如地安装,并且传送片材的传送单元相对于抽出单元设置在与抽出单元的装卸方向错开的位置。
[0003]另外,鼓单元是指至少具有感光鼓的单元。抽出单元是指两个以上的鼓单元一体化而成的单元。
[0004]传送装置具有接触部件、弹性部件和框架等。接触部件是辊和分离垫等与传送的片材接触的部件。弹性部件发挥将接触部件向片材按压的弹力。框架直接或间接地承受该弹力。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 - 152545号公报
[0008]然而,框架是沿与片材的传送方向及该片材的厚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梁状的强度部件。因此,当框架的弯曲刚度小时,存在框架承受上述弹力而较大地弯曲变形的可能性。
[0009]而且,当框架较大地弯曲变形时,将接触部件向片材按压的弹力变小,因此容易产生片材的传送故障。

【发明内容】

[0010]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目的在于抑制框架较大地弯曲变形而抑制片材的传送故障。
[001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一种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载置部(23),用于载置片材;鼓单元(25),具有用于承载要转印到片材上的显影剂像的感光鼓(8),能够在能够形成图像的第一位置和从第一位置移位的第二位置之间移位;接触部件(19C),与从载置部(23)向感光鼓(8)侧传送的片材接触;弹性部件(19D),发挥将接触部件(19C)向片材按压的弹力;框架(18B),直接或间接承受弹力,并在与片材的传送方向及该片材的厚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延伸;以及限制部(25B),设置在鼓单元(25),并限制框架(18B)在与其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位。
[0012]由此,在本发明中,能够利用限制部(25B)限制框架(18B)较大地弯曲变形。因此,能够抑制因框架(18B)弯曲变形而引起的片材的传送故障。
[0013]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技术方案等中的括号内的标号是表示与后述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具体技术方案等的对应关系的一例,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技术方案等中的括号内的标号所示的具体技术方案等。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中央剖视图。
[0015]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中央剖视图。
[0016]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鼓单元25的立体图。
[0017]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第一供料机构17和第二供料机构19的放大图。
[0018]图5是第一供纸框架18A等的立体图。
[0019]图6是第二供纸框架18B等的立体图。
[0020]图7 (a)是表示第二供纸框架18B和限制部25B的关系的立体图,图7 (b)是表示限制部25B的立体图。
[0021]图8是表示限制部25B、分离垫19C、第一支撑部18C和第二支撑部18D等的配置的图。
[0022]图9是表示限制部25B、分离垫19C、第一支撑部18C和第二支撑部18D等的配置的图。
[0023]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片材的传送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在下文中说明的“发明的实施方式”表示实施方式的一例。即,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定内容等并不限定于下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具体技术方案和结构等。
[0025]本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应用到彩色式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表示各图所附的方向的箭头等是为了容易理解各图相互关系而记载的。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各图所附的方向。
[0026]至少附属标号并说明的部件或部位除了预先说明“多个”和“两个以上”等的情况之外,至少设置一个。下文与附图一起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27]1.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
[0028]如图1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I的框体3内容纳有在纸张等片材上形成图像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部5。图像形成部5具有显影盒7、感光鼓8、带电器8A、曝光器9和定影器11等。
[0029]多个显影盒7分别具有容纳显影剂的容纳部7A。在各个显影盒7即各个容纳部7A容纳不同颜色的显影剂(例如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
[0030]感光鼓8和带电器8A设置与显影盒7相同的数量。各个带电器8A使位于对应的位置的感光鼓8带电。曝光器9将带电的各感光鼓8曝光并形成静电潜像。
[0031]当从显影盒7向形成有静电潜像的各感光鼓8供给显影剂时,在各感光鼓8的外周面承载与该静电潜像对应的显影剂像。带13是带状的环形带,在由一对辊13A、13B张设的状态下旋转。该带13将形成有图像的片材向定影器11侧传送。
[0032]在隔着带13与感光鼓8相对的位置配置有转印体15。各转印体15使对应的感光鼓8所承载的显影剂像转印到片材上。由此,各感光鼓8所承载的显影剂像被重叠转印到在带13上传送的片材上。
[0033]定影器11通过对转印在片材上的显影剂像进行加压并加热,使显影剂像在片材上定影。形成有图像的片材通过排纸辊3A等载置于在框体3的上方设置的排纸托盘3B。
[0034]在基于带13的片材传送方向上游侧设置有第一供料机构17和第二供料机构19。第一供料机构17将被供纸托盘21载置的片材逐张地向图像形成部5侧供送。
[0035]供纸托盘21是设置在比鼓单元25靠竖直方向下侧的载置部,是能够载置多张片材的载置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纸托盘21相对于装置主体装卸自如地安装于装置主体。
[0036]装置主体是指框体3和一对主框架(未图示)等不能被使用者分解等的部分。一对主框架是能够组装图像形成部5等的强度部件,是隔着鼓单元25而设置在水平方向两侧的大致板状的强度部件。
[0037]如图2所示,第二供料机构19将由多用途托盘23载置的片材逐张地向图像形成部5侧供送。多用途托盘23例如是用于在与由供纸托盘21载置的片材不同的片材上暂时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下载置该片材的载置部。
[0038]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用途托盘23设置在将设置于框体3的前方侧的开口部3C封闭的前盖3D侧。前盖3D能够在封闭开口部3C的位置(参照图1)和敞开开口部3C的位置(参照图2)之间移位。
[0039]多用途托盘23相对于前盖3D独立,并能在封闭开口部3C的位置和敞开开口部3C的位置之间移位。而且,当多用途托盘23位于敞开开口部3C的位置时,多用途托盘23处于可使用的状态。另外,框体3的前方侧是指片材的传送方向一端侧和被传送的片材的厚度方向一端侧中的任一个(在本实施方式中,片材的传送方向一端侧)。
[0040]2.鼓单元
[0041]多个显影盒7、多个感光鼓8和多个带电器8A安装于图3所示的抽出构件(drawer) 25A并一体化。多个显影盒7相对于抽出构件25A装卸自如。即,抽出构件25A构成将各显影盒7支撑为装卸自如的支撑体。
[0042]除了修理等情况之外,感光鼓8和带电器8A不能相对于抽出构件25A装卸。匡口,虽然一般使用者能够将显影盒7相对于抽出构件25A装卸,但无法将感光鼓8和带电器8A相对于抽出构件25A装卸。
[0043]抽出构件25A是上方侧敞开的箱状(拉出状)的部件,并以能够移位的方式组装于装置主体。具体而言,抽出构件25A可以在能够形成图像的第一位置(参照图1)和从第一位置移位的第二位置(参照图2)之间移位。
[0044]由此,使用者仅通过使抽出构件25A相对于装置主体移位,就能够使多个显影盒
7、多个感光鼓8和多个带电器8A同时相对于装置主体移位。因此,下文将通过抽出构件25A —体化的单元称作鼓单元25。
[0045]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鼓单元25 (抽出构件25A)相对于装置主体装卸自如。如图2所示,当前盖3D开启而开口部3C敞开时,使用者能够通过开口部3C来装卸鼓单元25。
[0046]另外,“第一位置”是指能够良好地执行在片材上的图像形成的位置。具体而言,是指组装于抽出构件25A的感光鼓8相对于组装于装置主体侧的转印体15而处于正确姿势的位置等。
[0047]3第一供料机构
[0048]如图4所示,第一供料机构17具有拾取辊17A、分离辊17B和分离垫17C等。拾取辊17A将由供纸托盘21载置的片材中的至少一张片材向图像形成部5侧即感光鼓8侧送出。
[0049]分离垫17C作为与向感光鼓8侧送出的片材滑动接触并对该片材施加传送阻力的接触部件来发挥功能。分离辊17B是与分离垫17C相对配置的辊,通过与片材接触并旋转而对该片材施加传送力。
[0050]由此,在由拾取辊17A送出了两张以上的片材的情况下,仅将与分离辊17B接触的片材向感光鼓8侧送出,其他片材直接或间接地从分离垫17C接受传送阻力而停下。
[0051]分离辊17B经由驱动轴(未图示)组装于第一供纸框架18A。第一供纸框架18A是沿宽度方向延伸的梁状的强度部件,其延伸方向两端固定于各主框架。
[0052]宽度方向是指与片材的传送方向及该片材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宽度方向与图像形成装置I的左右方向一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