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影像模组主动对准的镜头吸附治具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10157469阅读:来源:国知局
机械臂,或类似设备,其管路及活动端可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影像模组治具10,将所述影像模组治具10作为该生产设备的延伸以吸附和移动物体,从而组装、校正、移动相应的零配件,进行生产作业。所述透明封板13被嵌合于所述吸附装置12的观测端121,以容许避开马达50进行成像。
[0050]在本实施例中,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一连接单元111及所述第二连接单元112共同组成所述连接装置11的主要结构,再加上一位于其中的所述通道113,构成所述连接装置11。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单元111为一用于连接所述吸附装置12的连接件,分别于两端连接并固定所述第二连接单元112及所述吸附装置12。所述第二连接单元112则是一端连接并固定所述第一连接单元111,另一端适用于被连接到相匹配的设备。所述通道113为一进出气用通道或管道,在本实施例中是一分别在所述第一连接单元111及所述第二连接单元112中钻出后相连的中空管道,其一端在所述第二连接单元112的一端具有一所述第一气口 1131,适用于连接外部的真空装置的管路,另一端则接到所述第一连接单元111并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单元111后于所述第一连接单元111与所述吸附装置12相连处,接通所述第二气口 123,从而使所述吸附装置12内部空间与所述通道113相通。熟习此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述通道113为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单元111及所述第二连接单元112内孔道的实施方式不应该被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和范围的限制,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将所述通道113实施为包括完全外接或部分外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单元111、所述第二连接单元112、及/或所述吸附装置12的管路,例如所述第二气口 123可被设置于所述吸附装置12与所述第一连接单元111连接处以外,而将所述通道113实施为一端具有一所述第一气口 1131、另一端仍连接于所述第二气口 123、主体附挂于所述连接装置11外侧的一钢管。又或实施为一附挂于所述第二连接单元112外侧的塑料管,但于所述第一连接单元111的外侧穿入所述第一连接单元111后,变成于所述第一连接单元111中的孔道,最终仍连接至所述吸附装置12的所述第二气口 123。然而,熟习此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述第一气口 1131的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应该被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和范围的限制,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第一气口 1131还可以有其他数量、组合或开口位置,以配合不同的外部的生产设备进行真空抽吸及气压侦测等不同作业。
[0051]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吸附装置12沿着朝向所述吸附端122的方向具有渐小的内径,并且其有效地规避所述影像模组的所述镜头40的视场角,例如当需要测试校正时,所述镜头40的视场角为45度,而所述吸附装置12形成所述内腔14时其角度大致大于所述45度,从而不影响所述镜头40用来拍摄测试标版并用来成像以分析其解像力。在这个例子中,如图中所示,所述吸附装置12主体大致呈锥台形或碗状,并且具有渐变的内径。并且用来产生吸附力的第二气口 123设置在所述吸附装置12侧面以实现侧面吸气并产生真空压力。
[0052]使用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之所述镜头吸附治具10时,需将所述镜头吸附治具10装设于匹配的外部生产设备(图中未示出),例如一附有抽进气管路的机械臂前端,藉由该外部生产设备将所述镜头吸附治具10的所述吸附装置12移至欲作业的影像模组上作业。影像模组零配件可包括装有所述镜头40的所述马达50及其他零部件如包括一镜座60,及先后被装设于所述镜座60上的一滤光片61、一感光传感器62、及一线路板63等。其中镜头40具有一入射端41及一投射端42,分别用于让光线入射到镜头40中及让镜头40折射后的光线投射向镜座60。马达50可以是各种合适的马达,如音圈马达,超声波马达,步进马达等。在这个实施例中,其可被实施为一音圈马达,并且包括一机壳51、一移动单元52、一固定单元53、及两个弹性片54,其中所述机壳51有一拍摄端511及一感光端512,所述拍摄端511为所述机壳51即将或已经与所述镜头40的入射端41在同侧的端,所述感光端512则是所述机壳51即将或已经与所述镜头40的投射端42在同侧的端,其中所述拍摄端511有一开口露出供所述镜头的入射端41,所述感光端512具有与所述镜座60相匹配的构造,用于组装于所述镜座60,其中所述镜座60可事先被装设一所述滤光片61,之后再固定于已事先装设有一感光传感器62的一线路板63上。然而,熟习此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关于所述镜座60、滤光片61、感光传感器62、及线路板63的实施方式不应该被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和范围的限制,在实际应用中,所述镜座、滤光镜、感光单元、及线路板等零配件还可以不同方式被组装,并可分别、分批、逐一或部份被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镜头吸附治具10协助组装及/或校正。
[0053]所述固定单元53可以是例如一带有磁铁和导磁铁芯的架子,固定于所述机壳51内部,所述移动单元52则可以是例如一带有线圈的框架,被限制于所述机壳51内部及所述固定单元53内侧的一范围内,惟所述移动单元52在该限制范围内可沿所述机壳51的两相对开口端的方向移动,即线圈通过电磁感应在所述磁铁的作用下产生移动。所述弹性片54可以是例如金属弹簧片,,且中央有一稍微大于欲安装之所述镜头40 口径的孔洞。两个所述弹性片54分别被固定于所述机壳51的两相对开口端内侧,以限制所述移动单元52移动的范围,换言之,所述移动单元52即仅在所述两个弹性片54之中的范围移动,从而容许影像模组具备在一定范围内变焦的功能。值得一提的是,过去为确保所述镜头40被较精确地结合在所述移动单元52上,往往在所述镜头40的筒身外围和所述移动单元52的内侧设有相匹配的螺纹,从而可以透过将所述镜头40螺旋锁入所述移动单元52的作法,将所述镜头40装设于相对默认的所述移动单元52内的位置。
[0054]随着时代进步,影像模组的提供的影像分辨率越来越高,且被要求模块体积越来越小,以至于模块的精密度需要越来越高。从镜头、马达、镜座、感光单元、到线路板之间的组装,每一步都会因为微小的公差,例如组装时两零配件间彼此略为倾斜,导致整体组装后因为累积了这些小公差,形成一足以显着影响成像质量的大公差,尤其对于高分辨率的影像影响更是巨大。因此,单以镜头与马达间的组装而言,仅透过螺纹互锁的方式已无法满足彼此间精密结合的要求,加上制程导入主动对准后,对于镜头与马达间的精密安装必须增加一个校正动作。在传统的作法中,当镜头被装入马达后,倘若经打光发现光轴歪斜,只能透过在下个安装步骤中,略为反向倾斜马达部份校正歪斜的光轴。应用主动对准制程者,也有采用另先将镜头导正后,再上胶于镜头与马达间的螺纹缝隙以固定校正后的镜头角度者,但此种作法必须增加额外手续,在将马达与镜头彼此对准后,再以夹爪(如图1所示)夹取马达前往进行下个步骤,并在下个步骤再次利用镜头透光以对准镜头马达组与欲加装的镜座,不但工序增加,且使用夹爪夹取马达的过程中,也造成于马达机身周围施加应力损伤马达的风险。
[0055]使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之所述镜头吸附治具10将可避免上述缺点,所述马达为无螺纹马达,其中具体的使用方法可被实施为,先将已装有镜头40的马达50的感光端512接上一探针工装(图未示)后点亮所述探针工装,校正测试用的光线可以由所述镜头40的所述入射端41进入,并由所述投射端42投射向所述感光传感器62。此时再将组装于匹配之外部生产设备的所述镜头吸附治具10的吸附装置12的吸附端122靠近所述镜头40的入射端41,当所述吸附端122与所述入射端41接触时,以外部生产设备透过所述第一气口1131抽出所述通道113及所述吸附装置12内部的所述内腔14的空气,使所述吸附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