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45504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的制作方法
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ー种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特别是涉及ー种具有多排发光二极管沿着电路板长方向交替连续的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
背景技木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是利用液晶材料的特性来显示图像的ー种平板显示装置(flat panel display,FPD),其相较于其它显示装置而言更具轻薄、低驱动电压及低功耗等优点,已经成为整个消费市场上的主流产品。然而,液晶显示器的液晶材料无法自主发光,必须借助外在提供光源,因此液晶显示器中又另外设有背光模块以提供所需的光源。 —般而言,背光模块可依其规模的要求,以灯管的位置做分类,发展出侧光式(Edge lighting)结构与直下型(Bottom lighting)结构。其中,侧光式结构的发光源为摆在侧边的单支光源;直下型结构的光源则放置于正下方。背光模块所用的灯管须具备亮度高及寿命长等特色,目前有冷阴极萤光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 CCFL)、热阴极萤光灯管、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及电激发光(EL)等。其中,冷阴极萤光灯管具有高辉度、高效率、寿命长、高演色性等特性,加上圆柱状外形因此很容易与光反射组件组合成薄板状照明装置,因此,以冷阴极萤光灯管为主的背光源曾是背光模块的主流。然而,冷阴极萤光灯管由于管内含有汞蒸气,因此,在环保意识高涨的今天逐渐被趋势所淘汰。由于发光二极管(LED)做为背光光源比冷阴极荧光灯管(CCFL)具有节能环保等优势,因此以LED取代CCFL将是背光发展的趋势,业界通常称发光ニ极管的发光构造为灯条(Light bar)。请參照图I所示,图I是ー种现有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照设于ー导光板的示意图。如图I所示,ー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90包含一约呈长条形的电路板91及多个发光二极管92,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92是排列在所述电路板91的上表面上,并通过多个焊点(未绘示)固定及电性连接所述电路板91。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92向一导光板80的侧边射入光线,通过导光板特殊的反射作用后朝顶面输出光源。虽然使用发光二极管作为背光源具有轻薄、环保、省电等等的优点,但是上述的现有发光二极管灯条仍存在ー些问题。由于所述导光板80的折射率(大约I. 42-1. 50)大于空气的折射率,因此从所述发光二极管92发出的光在进入所述导光板80之后其光线折射角会变小,整个折射光线的被包括在42°大小的锥角内,这种特性导致所述导光板80在靠近所述发光二极管92的地方容易产生亮暗不均,即我们通常所称的灯影mura现象。当前为了避免出现此mura,通常的做法是加大边框的厚度,从而遮盖住灯影mura。但目前市场中窄边框化已经成为ー种趋势,因此如何解决灯影mura成为实现窄边框技术的关键。因此,有必要提供ー种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以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ー种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导光板在靠近发光二极管的地方容易产生亮暗不均的问题。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ー种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包含—电路板,设于ー导光板的侧边,并朝向所述导光板发射光线;一第一排光源,包含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相互间隔ー第一间距排列成行;及一第二排光源,包含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相互间隔ー第二间距排列成行;其中,所述第一排光源的所述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与所述第二排光源的所述多个 第二发光二极管沿着所述电路板的长方向上交替设置,使进入所述导光板的光源保持连续。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另提供ー种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包含—电路板,设于ー导光板的侧边,并朝向所述导光板发射光线;一第一排光源,包含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相互间隔ー第一间距排列成行;一第二排光源,包含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相互间隔ー第二间距排列成行;及一第三排光源,包含多个第三发光二极管,并与所述第一排光源的所述第一发光ニ极管相对应;其中,所述第二排光源位于所述第一排光源及所述第三排光源之间,所述第一排光源的所述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及所述第三排光源的所述多个第三发光二极管共同与所述第二排光源的所述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沿着所述电路板的长方向上交替设置,使进入所述导光板的光源保持连续。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间距等于或小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长度。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间距等于或小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长度。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长度。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长度。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排光源的所述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与所述第二排光源的所述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沿着所述电路板的长方向上交替设置,使进入所述导光板的光源保持连续,以避免导光板在靠近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地方产生亮暗不均的现象,并且适用于窄边框液晶面板的设计势头。

图I是ー种现有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照设于ー导光板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照设于ー导光板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的前视图。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的前视图。图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的前视图。图6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的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发明上述目的、特征及优点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为让本发明上述目的、特征及优点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再者,本发明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參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发明,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请參照图2及图3所示,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照设于一导光板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第一 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的前视图。如图2及图3所不,本发明ー种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100包含一电路板10、一第一排光源20及一第ニ排光源30。所述电路板10设于ー导光板200的侧边,并朝向所述导光板200发射光线。另外,所述第一排光源20包含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21相互间隔ー第一间距dl排列成行;以及所述第二排光源30包含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31相互间隔ー第二间距d2排列成行。优选的,所述第一间距dl等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31的长度(图中的水平方向);以及所述第二间距d2等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21的长度(图中的水平方向)。更详细来说,所述第一排光源20的所述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21与所述第二排光源30的所述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31沿着所述电路板10的长方向上交替设置,这样可使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21及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31便于通过焊点或焊线(未绘示)电性连接及固定于所述电路板10上,同时可使进入所述导光板200的光源保持连续。因此,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100可避免导光板200在靠近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100的地方产生亮暗不均的灯影mura现象,并且能够符合目前市场中窄边框化的发展势头。请參照图4所示,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的前视图。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100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100大致相似,因此沿用相同的组件名称,但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间距dl小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31的长度(图中的水平方向);以及所述第二间距d2小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21的长度(图中的水平方向)。也就是说,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21及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31在图中的垂直方向上是部份重迭的。由于现有大尺寸液晶面板,若采用侧入式背光方式,发光二极管灯条的强度经常不足以满足发光强度的需要。因此,本发明第二实施例除了具有第一实施例的优点之外,更具有加强发光強度的特点,使本发明的所述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100可以适用于大尺寸液晶面板的背光需求。请參照图5所示,图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的前视图。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100与本发明前述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100大致相似,因此沿用相同的组件名称,但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2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31的长度。(或者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21的长度可小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31的长度)。也就是说,本发明可采用两种不同规格的发光二极管来进行排列,可以进一歩增加选用及排列发光二极管的弾性。请參照图6所示,图6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的前视图。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100与本发明前述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100大致相似,因此沿用相同的组件名称,但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100更包含一第三排光源40,所述第三排光源40包含多个第三发光二极管41,并与所述第一排光源20的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21相对应。并且,所述第二排光源30是位于所述第一排光源20及所述第三排光源40之间,所述第一排光源20的所述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21及所述第三排光源40的所述多个第三发光二极管41共同与所述第二排光源30的所述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31沿着所述电路板10的长方向上交替设置,使进入所述导光板(未绘示)的光源保持连续。
因此,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100同时具有下列优点可使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21及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31便于电性连接及固定于所述电路板10 ;可使进入所述导光板200的光源保持连续;可增加选用及排列发光二极管的弾性;以及可加强发光強度以适用于大尺寸液晶面板的背光需求。综上所述,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由于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在进入导光板之后其光线折射角会变小,整个折射光线的被包括在42°大小的锥角内,这种特性导致在靠近发光ニ极管的地方容易产生亮暗不均的灯现象,不利于液晶面板窄边框化的势头。本发明的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100通过ー第一排光源20的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21与一第二排光源30的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31沿着一电路板10的长方向上交替设置,使进入ー导光板200的光源保持连续,以避免所述导光板200在靠近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地方产生亮暗不均的现象,并且适用于窄边框液晶面板的设计势头。本发明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发明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公开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相反地,包含于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及范围的修改及均等设置均包括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ー种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包含 ー电路板,设于ー导光板的侧边,并朝向所述导光板发射光线; 一第一排光源,包含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相互间隔ー第一间距排列成行;及 一第二排光源,包含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相互间隔ー第二间距排列成行; 其中,所述第一排光源的所述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与所述第二排光源的所述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沿着所述电路板的长方向上交替设置,使进入所述导光板的光源保持连续。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距等于或小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长度。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间距等于或小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长度。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长度。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长度。
6.ー种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包含 ー电路板,设于ー导光板的侧边,并朝向所述导光板发射光线; 一第一排光源,包含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相互间隔ー第一间距排列成行; 一第二排光源,包含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相互间隔ー第二间距排列成行;及 一第三排光源,包含多个第三发光二极管,并与所述第一排光源的所述第一发光二扱管相对应; 其中,所述第二排光源位于所述第一排光源及所述第三排光源之间,所述第一排光源的所述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及所述第三排光源的所述多个第三发光二极管共同与所述第ニ排光源的所述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沿着所述电路板的长方向上交替设置,使进入所述导光板的光源保持连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距等于或小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长度。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间距等于或小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长度。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长度。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长度。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其应用于一侧入式背光模块。所述发光二极管灯条构造包含一电路板、一第一排光源及一第二排光源。所述第一排光源包含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二排光源包含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一排光源的所述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与所述第二排光源的所述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沿着所述电路板的长方向上交替设置,使进入所述导光板的光源保持连续,以避免导光板在靠近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地方产生亮暗不均的现象,并且有利于液晶面板窄边框化的设计势头。
文档编号F21Y101/02GK102644879SQ20121009053
公开日2012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30日
发明者黄建发 申请人: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