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材成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7813阅读:6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型材成形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型材成形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将管状型材通过模压进行二次成形的装置。
现有的圆管状铝型材,一般都是通过成形装置加工后一次成形。这种型材由于其外形光滑圆整,在直接用于装璜、装饰使用时,往往强烈的缺乏装饰效果,因此,其使用时的装饰效果较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对圆管状型材进行二次加工成形,且可生产竹节状铝型材的成形装置。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一种型材成形装置,主要包括模轴,模轴的端部固定设置有内模,内模呈向外凸出的竹节状,模轴与内模的中间为管状,内模在端部沿轴向被均匀分为三片,芯轴活动穿设在模轴与内模内,在芯轴的端部即内模的端口处设置有圆锥形的推拔,在内模的上半部设置有上外模,下半部设置有下外模,下外模固定设置在机架上,上、下外模的形状与内模的形状相对应,呈向内凹入的竹节状,上、下外模之间通过锁紧装置联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该装置结构简单,加工成形方便,通过这种成形装置加工的竹节状铝型材质量稳定,外形美观,且成本较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型材成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
图1沿A--A向的剖视图;图3为经过本实用新型型材成形装置加工而成的竹节状型材。
1、模轴,2、内模,3、芯轴,4、推拔,5、上外模,6、下外模,7,机架,8、锁紧装置,9、丝杆,10、铝型材。

图1、2所示,—种型材成形装置,模轴1的端部固定设置有内模2,内模2呈向外凸出的竹节状,模轴1与内模2的中间为管状,内模2在端部沿轴向被均匀分为三片,模轴1与传动装置相联,芯轴3穿设在模轴1与内模2内,芯轴3可在模轴1和内模2内作轴向移动,在芯轴3的端部即内模2的端口处设置有圆锥形的推拔4,在内模2的上半部设置有上外模5,下半部设置有下外模6,下外模6固定设置在机架7上,上、下外模5、6的形状与内模2的形状相对应,呈向内凹入的竹节状,在上外模5与下外模6之间还设置有锁紧装置8,锁紧装置8由两个可调节的丝杆9组成。
这种型材成型装置在使用时,须先调节丝杆9,即松开锁紧装置8,将圆管状铝型材10套在模轴1上,铝型材10上需加工成竹节状的地方放置在内模2与上、下外模5、6之间,调节设置在上、下外模5、6上的锁紧装置8,使上外模5将铝型材10紧压在下外模6上,然后通过传动装置带动模轴1及内模2转动,同时通过移动芯轴3,使芯轴3端部的推拔4向内模2内移动,并作用内模2的三个模片沿径向同时向外鼓出,此时,套在模轴1上的铝型材10即被模压加工出竹节状,如图3所示;铝型材10模压好后,使模轴1与内模2停止转动,同时,反向移动芯轴3,使推拔4的锥面与内模2脱离,内模2的三个模片复位,此时,再调节丝杆9,松开锁紧装置8,即可取出加工好的铝型材10。
本实用新型中,锁紧装置8也可其它形式,如在上、下半模5、6的一侧采用铰联接,另一侧则采用螺纹锁紧装置。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铝型材的二次加工成形。
权利要求1.一种型材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模轴(1),模轴(1)的端部固定设置有内模(2),内模(2)呈向外凸出的竹节状,模轴(1)与内模(2)的中间为管状,内模(2)在端部沿轴向被均匀分为三片,芯轴(3)活动穿设在模轴(1)与内模(2)内,在芯轴(3)的端部即内模(2)的端口处设置有圆锥形的推拔(4),在内模(2)的上半部设置有上外模(5),下半部设置有下外模(6),下外模(6)固定设置在机架(7)上,上、下外模(5、6)的形状与内模(2)的形状相对应,呈向内凹入的竹节状,上、下外模(5、6)之间通过锁紧装置(8)联接。
专利摘要一种型材成形装置,包括机架,模轴1的端部固定设置有内模2,内模呈向外凸出的竹节状,模轴1与内模2的中间为管状,内模2在端部沿轴向被均匀分为三片,芯轴3活动穿设在模轴1与内模2内,在芯轴3的端部即内模2的端口处设置有圆锥形的推拨4,在内模2的外面还设置有两相互对应的上、下外模5、6,下外模6固定设置在机架7上,上、下外模5、6的形状与内模2的形状相对应,呈向内凹入的竹节状。该装置结构简单,加工的竹节状铝型材质量可靠,外形美观,主要适用于铝型材的二次加工成形。
文档编号B21D41/02GK2434080SQ00220738
公开日2001年6月13日 申请日期2000年6月16日 优先权日2000年6月16日
发明者陈惠峰 申请人:陈惠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