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2191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受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切削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的受油装置。
背景技术
在机械加工厂里,往往要加工孔径Φ 10 Φ 20毫米,孔深100 200毫米的细长孔,对于这种细长孔通常采用麻花钻头进行加工,加工过程中出现最大难点是钻头冷却、润滑、排屑。由于加工温度高,钻头容易磨损,经常修磨钻头,有时操作不当,造成钻头折断,影响效率;同时,由于孔径精度要求比较高,钻削加工后,往往还要采用铰削加工。对于批量大,要求精度高,困难更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受油装置,本发明向具有内冷却道的切削刀具输送冷却液体,降低切削刀具的热量及损耗,提高加工效率及精度。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受油装置,包括刀柄,该刀柄的一端设有装夹孔,刀柄上设有径向的进油孔,该进油孔与装夹孔连通;还包括一个受油器,该受油器包括受油器座、轴承、密封环以及端盖;所述受油器座套在刀柄上,受油器座的周面上设有与刀柄上进油孔连通的进油腔,受油器座上设有环形的溢油腔,该溢油腔与进油腔连通,受油器座的周面上还设有与溢油腔连通的排油装置, 受油器座的轴向端面设有凹腔,所述轴承位于受油器座上的凹腔中,轴承的内圈与刀柄紧固连接,所述密封环位于轴承的轴向端面与受油器座的凹腔壁面之间,所述端盖卡住轴承的另一轴向端面后与受油器座的轴向端面连接。一种切削装置,包括切削刀具,该切削刀具上设有内冷却道,还包括如权利要求 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受油装置,所述切削刀具固定于受油装置的刀柄上的装夹孔中。采用了上述方案,通过本发明可以向具有内冷却道的切削刀具输送冷却液体,可以及时地降低切削刀具上的温度,降低切削刀具的磨损,避免切削刀具折断,提高效率及加工精度。对于硬度偏软的零件加工,几乎不需要修磨钻头。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受油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受油装置的剖面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中的密封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中的第一密封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切削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切削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3
附图中,10为刀杆,11为油压头体,12为装配孔,13为内六角平端锁紧螺钉,14为进油孔;20为油器座,21为轴承,22为密封环,23为端盖,24为进油腔,25为溢油腔,26为波纹管,27为连接管,观为限位凸起,29为挡圈,30为筒体,31为环体,32为容腔,33为密封筒,34为第一竖直段,35为第二竖直段,36为倾斜段,37为第二密封圈;40为切削刀具。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图1至图4,本发明的受油装置,其主要是起到输入冷却液体(如压力油),对装夹的刀具进行不间断地冷却。本发明是由装夹切削刀具的刀柄以及受油器两部份组成, 下面分别对这两部份进行详细地说明参照图1及图2,刀柄由莫氏锥度的刀杆10及油压头体11组成,油压头体11的端部设有装夹孔,该装夹孔包括轴向的装配孔12和径向的螺纹孔,将刀具放入轴向的装配孔 12中以后,通过内六角平端锁紧螺钉13旋入螺纹孔中后,将切削刀具锁紧在装配孔12中。 在油压头体11上设还有径向的进油孔14,该进油孔14与装配孔12连通。参照图1及图2,受油器包括受油器座20、轴承21、密封环22以及端盖23。受油器座20套在刀柄上,受油器座的周面上设有与刀柄上进油孔连通的进油腔M,压力油从进油腔M进入,并通过进油孔14后到达装配孔12中。受油器座上设有环形的溢油腔25,该溢油腔与进油腔连通。当压力油过多时,多余的压力油将会形成反向流动,这些压力油流入到溢油腔25中,通过受油器座20周面上设置的与溢油腔连通的排油装置排出到受油器外部。排油装置为排油管接头,该排油管接头由三段构成,即其包括波纹管26以及连接管27, 在波纹管与连接管之间设有限位凸起观,连接管27插入到受油器座20圆周面上设置的连接孔中与溢油腔25连通,由于溢油腔25的高度有限,为了防止连接管27过多地插入到溢油腔25中,造成多余的压力油无法进入连接管27,通过限位凸起观对连接管27插入深度的限制,可以有效地防止上述情况地发生,确保多余的压力油顺利排出到受油器的外部。参照图1及图2,受油器座20的轴向端面设有凹腔,该凹腔是为轴承21提供一个装配的空间,同时也使受油器的装配结构显得紧凑合理。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刀杆会发生周向的旋转运动,而受油器座则是不动的,因此,通过在受油器座上的凹腔中安装轴承21, 来完成相应的机械关系。轴承21的内圈与刀柄以过盈的方式紧固连接,使轴承形成周向固定。在本发明中采用了两个深沟球轴承,以对称的方式布置在受油器座20的两个凹腔中, 其中一个轴承依靠刀柄上的轴肩形成轴向限位,另一个轴承则依靠挡圈四形成轴向限位。参照图3及图4,为了防止压力油从受油器座20与轴承21以及刀柄之间的配合间隙泄漏,将密封环22装配在轴承21的轴向端面与受油器座20的凹腔壁面之间,该密封环为第一道密封装置。该密封环由筒体30以及沿筒体径向延伸的环体31组成,环体31面对轴承的轴向端面设有容腔32。筒体30的端部伸入到受油器座20的轴孔中,对受油器座与刀柄之间的间隙形成密封作用,而环体31的一端与轴承21的轴向端面紧靠,环体31的另一端面则紧贴在受油器座20的凹腔壁面上。容腔32则是用于容纳第二道密封装置,第二道密封装置为设置在轴承21左右轴向端面的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37。其中,第一密封圈包括密封筒以及设置在密封筒33圆周面上的密封环,该密封环包括第一竖直段34、第二竖直段35以及位于第一竖直段和第二竖直段之间的倾斜段36,其中第一密封圈的密封筒 33、第一竖直段34以及倾斜段36位于密封环的容腔中,第二竖直段35紧压在密封环与轴承的轴向端面之间。第二密封圈的结构与第一密封罪状大致相同,其在第一密封圈的密封筒33的内壁面上增设了一个环形凸起,通过该环形凸起与密封筒33可以包围挡圈四。将上述的零件进行装配后,最后端盖23卡住轴承的另一轴向端面后与受油器座 20的轴向端面用螺钉进行连接。参照图5及图6,将受油器与切削刀具40进行连接后,可以构成相应的切削装置, 其中该切削刀具上设有内冷却道,切削刀具为硬质合金内冷式麻花钻,所述切削刀具固定于受油装置的刀柄上的装夹孔中。使用本发明时,将硬质合金内冷式麻花钻头(所谓内冷即钻头中间有二个油道),把硬质合金内冷式麻花钻头装夹在受油器一端,将刀柄的刀杆装在钻床主轴孔中。选用一台油压装置,把有一定压力油管拧在受油器的进油腔M中,压力油通过受油器,传到钻头顶端,受油器中多余的压力油则进入到溢油腔中,通过排油装置排出,钻削中的排油及钻屑经钻床回收过滤,再由油压装置输出,压力油再进受油器进行再一次工作。压力油可选专用切削油(也可选用乳化液)。压力油的参数值为3.5Mpa,流量60L/Min,具体根据加工孔大小、深度,精度而定,加工孔径能控制在0. 05 0. 10毫米,尤其适用孔长与孔径比在 10 20倍,效果更为理想。对于受油器,各零件加工精度比较高,以制止漏油影响压力和流量。对于钻削高硬度工件,转速可以适当高一些,当出现钻削杂音时,可适当修磨钻头,对于硬度偏软的零件加工,几乎不需要修磨钻头。
权利要求
1.受油装置,包括刀柄,该刀柄的一端设有装夹孔,其特征在于,刀柄上设有径向的进油孔(14),该进油孔与装夹孔连通;还包括一个受油器,该受油器包括受油器座(20)、轴承(21)、密封环0 以及端盖(23);受油器座OO)套在刀柄上,受油器座的周面上设有与刀柄上进油孔连通的进油腔(24),受油器座上设有环形的溢油腔0 ,该溢油腔与进油腔连通,受油器座的周面上还设有与溢油腔连通的排油装置,受油器座的轴向端面设有凹腔,所述轴承位于受油器座上的凹腔中,轴承的内圈与刀柄紧固连接,所述密封环02)位于轴承的轴向端面与受油器座的凹腔壁面之间,所述端盖卡住轴承的另一轴向端面后与受油器座的轴向端面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受油器还包括设置在轴承左右轴向端面的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37)。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受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环0 包括筒体(30) 以及沿筒体径向延伸的环体(31),所述环体面对轴承的轴向端面设有容腔(3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受油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密封圈包括密封筒(3 以及设置在密封筒圆周面上的密封环,该密封环包括第一竖直段(34)、第二竖直段(3 以及位于第一竖直段和第二竖直段之间的倾斜段(36),第一密封圈的密封筒、第一竖直段以及倾斜段位于密封环的容腔中,第二竖直段紧压在密封环0 与轴承的轴向端面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排油装置为排油管接头,该排油管接头包括波纹管06)以及连接管(27),在波纹管与连接管之间设有限位凸起08)。
6.一种切削装置,包括切削刀具(40),该切削刀具上设有内冷却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受油装置,所述切削刀具固定于受油装置的刀柄上的装夹孔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切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削刀具00)为硬质合金内冷式麻花钻。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受油装置,包括刀柄,该刀柄的一端设有装夹孔,刀柄上设有径向的进油孔;还包括一个受油器,该受油器包括受油器座、轴承、密封环以及端盖;所述受油器座套在刀柄上,受油器座的周面上设有与刀柄上进油孔连通的进油腔,受油器座上设有环形的溢油腔,该溢油腔与进油腔连通,受油器座的周面上还设有与溢油腔连通的排油装置,受油器座的轴向端面设有凹腔,所述轴承位于受油器座上的凹腔中,轴承的内圈与刀柄紧固连接,密封环位于轴承的轴向端面与受油器座的凹腔壁面之间,所述端盖卡住轴承的另一轴向端面后与受油器座的轴向端面连接。本发明向具有内冷却道的切削刀具输送冷却液体,降低切削刀具的热量及损耗,提高加工效率及精度。
文档编号B23B51/06GK102218678SQ20111013795
公开日2011年10月19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26日
发明者崔利嘉, 祝庆丰 申请人:常州宝隆冶金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