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弯工件自动加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52918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张力器,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弯工件自动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因工件加工领域快速发展和多维化需求地日益增加,弯工件以其线条具有美感,纹路多变而具有柔和感正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相应的,弯工件的加工也趋向于工业化、批量化、规模化发展。

较之于愈来愈多的弯工件的生活生产需求,弯工件的生产领域,特别是传统的生产领域仍然停留在人工、技工个人能力为核心的手工加工领域,因弯工件加工无法像直线条工件一般采用成熟的四面刨工艺,只能根据不同弯线宽度尺寸、弯线款式等准备不同模具,并将弯线通过固定夹固定于模具上,人工手持模具进行造型铣型生产,而该种传统工艺不仅需要在弯工件加工前针对不同尺寸、款式的弯工件特别设计制造放置弯工件的模具,然后将弯工件固定在模具上,以保证弯工件被固定后,其待加工的外延能完整地裸露在模具外并能够与刀具进行适配、并配合加工,最后由相应的技术工人通过手持固定有弯工件的模具在刀具上进行具体的加工实现,即造型铣型,此时,不仅要求每个操作人员具有熟练的弯工件造型铣型的经验和技术,并且需要操作人员全身心投入灌注于造型铣型的事情,一旦专注度或者熟练度更或者是技术能力未达到标准,更或者出现其他不可控因素,那么最终加工的弯工件即是不合格的,简言之,传统工艺不仅对人工技术要求很高,同时影响产品的影响因素也过多,再者生产出的产品统一性较差,工业成本高昂、工业周期冗长、人工成本昂贵,单是模具的设计、生产就耗费不菲,进一步的,由于传统技术需要人工手持模具进行造型铣型,容易造成刀具和模具间的安全事故,安全性能较差,整体难予规模化运作和统一生产管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能脱离模具并简化人工操作的弯工件自动加工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刀具和工作台,还包括工件夹持机构、工件输送机构和驱动电机,工件夹持机构设置在工作台上,工件夹持机构包括固定端和活动端,活动端靠近或远离固定端以夹持工件,驱动电机连接并带动工件输送机构运动,工件输送机构连接并带动工件传动,刀具设置在固定端,刀具与工件配合加工。

作为一种改进,活动端夹持工件的一侧为弹性材料。

作为一种改进,弹性材料为滑轮。

作为一种改进,活动端还包括轨道,滑轮可移动地设置在轨道上,滑轮上设置有安装孔,轨道上设置有多个调节插孔,安装孔定位在不同的调节插孔处并由螺丝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引入工件夹持机构取代了传统的模具,从而省却了模具的加工工艺,同时通过将夹持机构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了良好的适应性以适应不同尺寸、款式的弯工件,同时本实用新型亦实现了弯工件的自动传输,从而省却了工人手持模具通过个人经验、技术与刀具相配合加工的步骤,取而代之的是自动传输的工件与固定的刀具在预设的加工条件下进行加工,统一了加工流程和加工步骤,简化了操作程序,工人仅需取换弯工件并将其加持在工件夹持机构之间即可,减少了误差率并降低了危险程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弯部件自动加工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例。

包括刀具1和工作台2,还包括工件夹持机构3、工件输送机构4和驱动电机5,工件夹持机构3设置在工作台2上,工件夹持机构3包括固定端31和活动端32,活动端32靠近或远离固定端31以夹持工件,驱动电机5连接并带动工件输送机构4运动,工件输送机构4连接并带动工件传动,刀具1设置在固定端31,刀具1与工件配合加工;本设计通过通过将传统领域一体成型的模具改换成由固定端31和活动端32组成的工件夹持机构3以实现省却工艺繁复的模具工艺流程的目的,具体是活动端32可以通过靠近或者远离固定端31以夹持不同规格、弯曲程度、弯曲幅度及款式的工件,同时夹持的关系能保证工件本身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对工件起到固定、稳定的作用,有利于保证并统一精度,再者,因活动端32和固定端31分别作为夹持工件的两个部分,其相对应的会与工件产生两个接触点,当驱动电机5驱动工件传输机构4运动时,工件传输机构4带动被夹持的工件传动,相应的接触点也随着工件运动而变化,但由于接触点的特性,当工件运动时,固定端31所对应的接触点即是围绕工件的弯曲外延进行变化,即工件整个传动运动完成时,固定端31接触点也移动了该接触点所对应的工件的整个弯曲外延,即使得该工件的弯曲外延和固定在固定端31的刀具1能进行完全地适配,而省却了模具对工件弯曲外延进行确定的步骤,即该夹持的设定即起到了模具的固定作用,又保证刀具1能完全地对工件待加工的弯曲外延进行完整地加工,故整体上完全取代了模具的功能,并较之于模具具有更好地精确度,此时,一种尺寸、款式、精度的工件仅需要对工件夹持机构3和刀具1进行一次调整、预设及适配,而不再需要其他的工序,工件就会顺着工件传输机构在工件外延与刀具1的接触、适配部完成预设的加工工作,省却了工人人工的操作,并提高了工业化、统一化程度,便于工业推广和批量生产。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活动端32夹持工件的一侧为弹性材料,相同批次的工件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仍然会出现宽厚、纹理甚至孔隙等细微差别,当弯工件加工装置运行时,工件输送机构4连接并带动工件传动,此时弹性材料有利于工件传动,并使得活动端32和工件作用时摩擦减少,用利于传动地顺利进行并较少传动地能量损耗,节约成本并增加设备寿命。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弹性材料为滑轮33,滑轮33的设置使得原本活动端32和工件的接触方式从线接触变成了滚轮接触,在同样起到夹持作用的同时大幅降低了工件和活动端32的摩擦,而滑轮33与工件弧形面之间具有更好地适性,进一步降低了设备运营能量损耗,节约成本并增加设备寿命。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活动端32还包括轨道34,滑轮33可移动地设置在轨道34上,滑轮33上设置有安装孔331,轨道34上设置有多个调节插孔341,安装孔331定位在不同的调节插孔341处并由螺丝固定;将滑轮33设置在轨道34上使得滑轮33实现了位置地自动适配功能,可以根据不同弯件夹持情况调整滑轮33在轨道34上的相对位置,简单而易于实现,同时,滑轮33上设置的安装孔331和轨道34上设置有多个调节插孔341相互适配以达到固定的作用,当弯件确定并其夹持相对位置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安装孔331定位在不同的调节插孔341处并由螺丝固定的方式对其进行固定,从而提高设备设施的精确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弯工件自动加工装置的加工方法具体介绍如下,包括:

步骤一:根据待加工弯件待加工一侧面的材质、款式和精度更换刀具1;

步骤二:调整活动端32以夹持工件;

步骤三:根据步骤二中工件的宽度对刀具1和工件进行固定距离定尺;

步骤四:取出工件并启动驱动电机5;

步骤五:将工件待加工一侧与刀具1相应位置对齐以确定工件加工的起始位置,重复步骤二的动作;

步骤六:当工件随工件输送机构4整体传输完成时取出工件;

步骤七:重复步骤五~步骤六至所有工件一侧加工完毕;

步骤八:对步骤七中的一侧加工完毕的工件进行翻面并重复步骤一;

步骤九:重复步骤五~步骤六至工件的另一侧加工完毕;

步骤七、关闭驱动电机5。

本实用新型一种弯工件自动加工装置的加工步骤,步骤一和步骤二为预设加工环境的步骤,步骤一根据待加工工件加工一侧面的不同加工需求,具体是材质、款式、精度等对刀具1进行适配,该适配的方式系事先已经根据加工经验所总结完毕的与材质、款式和精度形成对应关系的适配方式,并可以根据加工装置的使用年限和实际情况进行细微调整;之后通过步骤二和步骤三配合,将需要夹持的该批工件夹持在固定端31和活动端32之间,而后根据夹持工件的宽度对工件进行固定距离定尺,固定距离定尺后即确定了在对该侧面弯工件进行加工时,刀具1除了对加工侧面本身进行加工外,还需要对该侧面对应的弯工件本体部分进行加工,一般是一边加工侧面加工时附带弯工件相应侧所毗连的一半的弯工件面积也相应地得以加工,当然亦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改变所附随加工弯工件本体的面积、样式及其他加工设计要素,当完成固定距离定尺后,对相同宽度的该批弯工件而言,其后的加工过程中都不再予以变化,即固定端31及固定在固定端31的刀具1在固定距离定尺之后都不再做更改并不再需要进行额外地调配,从而保证了加工后的弯工件具有更好地一致性、规格及加工精度,在确定好刀具1和工件的相对位置关系时,进入工件正式加工阶段,此时,取出工件并启动驱动电机5,驱动电机5带动工件输送机构4运动,工件输送机构4带动工件传动,之后进入步骤五,将工件待加工一侧与刀具1相应位置对齐以确定工件加工的起始位置,该步骤保证工件的该侧能从头到尾完整被加工,工件一旦确定了起始位置并由人工夹持好后,工件传动过程中其待加工边与刀具1不断在预设的工作状态下进行自动加工,从而省却了人工持模具根据人为经验和刀具1进行加工的过程,简化了操作流程并提高了工艺流程出品的质量及工作效率,具体的工件加工流程仅需工件输送机构4带着工件传动,工件自动转换角度并于预设好的刀具1进行适配从而实现自动对工件所有待加工弯边进行加工的目的,相应的,步骤八至九即是对工件没有被刀具1加工的面进行人工翻面,之后操作流程与已经加工完成面相同,此时,如果两个加工面有不同的材质、款式和精度需求的,需要另行调整刀具1,否则则不再需要更换调整刀具1,仅让弯工件翻面,让之前未加工的一侧得以加工,附随的,该侧面对应的弯工件本体也得以加工;综上,整个加工流程脱离了人为控制,安全可靠并且成本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精确度,适用于批量的工业化生产和推广,人工的操作仅仅限于工件的取放,简单易于操作并不需要高技术人才的参与,节省了工艺成本。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