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形钢折弯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83948阅读:538来源:国知局
“S”形钢折弯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S”形钢折弯机。



背景技术:

伸缩缝是建造公路桥梁时特意保留的构造,主要防止温度变化等因素影响公路桥梁的安全。传统常见伸缩缝主要为模数式,主要有C型、Z型、L型、F型等。“S”形钢主要以模数式型材为基础的新型产品,整体外形为若干连贯的“S”形,使得桥梁运行更加平稳,且伸缩自如,并增强桥梁的整体性能和寿命。现有技术中,缺乏专用于生产制造“S”形钢的专用折弯机,只能用普通折弯机对工件进行逐步冷压折弯,不仅生产效率低下,且加工精度低,一致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生产效率高、加工精度高、一致性好的“S”形钢折弯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一种“S”形钢折弯机,其特征在于:

它包括液压泵站、电控系统、固定平台,所述固定平台的一侧安装有多个平行的从动辊,从动辊的前部下侧安装有工件定位装置;

所述固定平台的另一侧固定安装平台移动油缸,该侧还通过导轨安装有移动平台,移动平台与平台移动油缸的活塞端相连接,移动平台上平行安装有多个动力辊油缸和动力辊,每个动力辊的后端各与一个动力辊油缸的活塞端相连接,每个动力辊的前端各对应于两组从动辊前端的中间位置,该移动平台上还安装有多个自由导向辊,各自由导向辊与动力辊间隔分布,每个自由导向辊的前端分别对应于一个安装于固定平台上的从动辊的前端;

液压泵站通过油管相连接上述各油缸,液压泵站的控制信号端通过导线连接电控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将待加工工件置于工件定位装置处实现定位,启动液压泵站工作,平台移动油缸工作并驱动与其活塞端相连接的移动平台沿导轨向从动辊方向运动,实现从动辊与自由导向辊对工件进行夹紧限位,之后,动力油缸工作并驱动动力辊对工件进行冷压折弯,从而方便地实现了“S”形钢折弯。工作完成后,平台移动油缸并驱动与其活塞端相连接的移动平台沿导轨反向运动,以便取出工件。

本实用新型生产效率高、加工精度高、一致性好。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

所述固定平台的一侧还安装有成品推出油缸,该油缸通过油管相连接液压泵站。

当冷压折弯工作完成后,成品推出油缸工作并将工件推出。

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生产更便捷。

又一技术方案为:

所述移动平台上还安装有压轮。

在冷压过程中,压轮起到防止移动平台由于受力产生一侧上翘现象。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所示实施例的A-A向示意图。

附图3为附图1所示实施例的B-B向示意图。

附图4为附图1所示实施例的固定平台处的立体图。

附图中各序号分别为:1、成品推出油缸,2、从动辊,3、底部定位板,4、动力辊,5、自由导向辊,6、动力辊油缸,7、平台移动油缸,8、移动平台,9、固定平台,10、液压泵站,11电控系统,12压轮 13工件。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示的 “S”形钢折弯机,它包括液压泵站10、电控系统11、固定平台9,所述固定平台9的一侧安装有多个平行的从动辊2, 从动辊的前部下侧安装有工件定位装置--底部定位板3;

所述固定平台9的另一侧安装有移动平台8及平台移动油缸7,该移动平台通过导轨(图中未标示)安装于固定平台9上,移动平台8与平台移动油缸7的活塞端相连接,移动平台8上平行安装有多个动力辊油缸6和动力辊4,每个动力辊4的后端各与一个动力辊油缸6的活塞端相连接,每个动力辊4的前端各对应于两组从动辊前端的中间位置,该移动平台还安装有多个自由导向辊5,各自由导向辊与动力辊间隔分布,每个自由导向辊的前端分别对应于一个安装于固定平台上的从动辊的前端;

液压泵站10通过油管(图中未标示)相连接上述各油缸,液压泵站10的控制信号端通过导线(图中未标示)连接电控系统。

所述固定平台9的一侧还安装有成品推出油缸1,该油缸通过油管相连接液压泵站。所述移动平台上还安装有防止移动平台由于受力产生一侧上翘的压轮12。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将待加工工件置于底部定位板3处实现定位,启动液压泵站10工作,平台移动油缸7工作并驱动与其活塞端相连接的移动平台8沿导轨向从动辊方向运动,实现从动辊与自由导向辊对工件进行夹紧限位,之后,动力油缸工作并驱动动力辊对工件进行冷压折弯,从而方便地实现了“S”形钢折弯。工作完成后,平台移动油缸并驱动与其活塞端相连接的移动平台沿导轨反向运动,成品推出油缸工作并将工件推出。

本实用新型生产效率高、加工精度高、一致性好。

上述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本实用新型有多种实施形式和等同替代方案,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阅读本说明书后毋需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再现出,在此就不详述了。采用上述等同替代方案当然落入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上述如此结构构成的本实用新型 ,对于现今同行业的技术人员来说均具有许多可取之处,而确实具有技术进步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