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折弯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66076阅读:467来源:国知局
万能折弯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万能折弯机,属于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折弯机折弯角度单一,每台折弯机仅能实现一种已设定的折弯角度,因此,当需要的折弯角度不同时,需要采用不同的折弯机来进行折弯,增加了折弯机设备的投入和折弯机占用的场地空间,使生产成本大大增加。尤其是对于现有生产线的改造,可利用的场地空间有限,无法实现布置多台折弯机。

折弯机在折弯时,进入折弯机的钢板需要由压角块压紧,然后由折弯刀对钢板进行折弯。目前的压角块为一长条整体,重量较重,更换不便;另一方面,对于宽度不同的钢板,压角块使用非常不灵活,若钢板宽度太宽时,压角块长度不够,无法实现对折弯钢板的压覆,若钢板宽度太窄时,钢板两端的结构可能会阻碍压角块的压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万能折弯机,一台折弯机即可实现多种折弯角度,且可以朝向不同的方向进行折弯,满足各种折弯需要。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万能折弯机,其特征是,包括可进行垂直和水平运动的斜楔刀架、位于斜楔刀架两端起支撑作用的支撑框架;斜楔刀架的一侧面安装有折弯刀,朝向斜楔刀架上的折弯刀设置一与斜楔刀架平行的压角块,压角块安装于可垂直运动的驱动架上,压角块的刃部与折弯刀的刀刃相对;压角块下方设置一用于承载待折弯板的折弯平台,折弯平台的两端由支撑框架支撑;压角块包括多个可与驱动架相卡合的压块,每个压块顶面设有至少一个卡台,与驱动架侧面或下表面上的卡槽相配合,当压块上的卡台插入到驱动架上的卡槽中时,压块挂于驱动架下方。斜楔刀架包括一刀架和位于刀架两端支撑刀架垂直运动的安装架;刀架具有上、下两根相距一设定距离的刀架杆,分别用于安装一折弯刀,折弯刀朝向两个刀架杆的中心线方向设置,刀刃朝向刀架的侧面;两根刀架杆均在两端连成一体形成支撑部,支撑部与安装折弯刀相异的另一侧面为斜面;支撑部的斜面一侧设置一可垂直运动的楔块,楔块具有一与支撑部的斜面相配合的斜楔面。

楔块由固定于安装架上的第一驱动装置驱动垂直运动。

楔块上端具有一凸出的凸块,凸块上设置一通孔,凸块下方与安装架之间的空间位置可以容纳下第一驱动装置,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轴伸入凸块的通孔中,与楔块固定连接。

安装架由一设置在安装架上方的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整体进行垂直运动。

在压块与驱动架相接触的顶面上设置一凹室,凹室与压块的外侧面贯通形成一通道;凹室内设置一限位块,限位块与从压块外侧面伸入通道中的控制杆相连接,通过转动控制杆来控制限位块的转动。

在驱动架上与压块上的凹室相对的面上也对应地设置一凹室。

限位块转动时,可完全转入凹室内、不凸出于压块顶面,或至少有一部分限位块凸出于压块顶面而进入到驱动架上的凹室中。

控制杆采用内六角螺栓或内六角螺钉。

与压块的外侧面相异的压块的内侧面为凹形,位于压块底部的凹形的一端为与向上弯折起来的钢板或向下弯折下去的钢板相抵的刃部。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万能折弯机,一台折弯机即可实现多种折弯形状(包括圆角及倒角)及角度,折弯角度可达0°-135°;且可以朝向不同的方向进行折弯,满足各种折弯需要。尤其是在现有生产线的改造时,可利用的场地空间有限,只需布置一台本发明的万能折弯机,即可满足各种折弯需求;且本发明的万能折弯机可以方便地与生产流水线对接,实现生产自动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万能折弯机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万能折弯机一端纵向剖示图;

图3是斜楔刀架示意图;

图4是楔块示意图;

图5是压角块示意图;

图6是压角块中单个的压块示意图;

图7是图6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万能折弯机包括安装折弯刀2的斜楔刀架1、位于斜楔刀架1两端起支撑作用的支撑框架5;斜楔刀架1安装折弯刀2的一侧设置一与斜楔刀架平行的压角块6,压角块6安装于驱动架7的下端,压角块6的刃部66与折弯刀2的刀刃相对;驱动架7由设置在支撑框架5上的第三驱动装置8驱动做垂直运动;压角块6下方设置一折弯平台9,折弯平台9的两端由两端的支撑框架5进行支撑,用于承载需要折弯的钢板。

支撑框架5顶部可以用于布置各种控制所需的阀或采用液压驱动装置作为驱动装置时的液压系统等。

结合图3和图4所示,斜楔刀架1两端对称设置,包括一安装架11和一刀架12。刀架具有上、下两根相距一设定距离的刀架杆121,分别用于安装一折弯刀2,两个折弯刀相对设置,刀刃均朝向刀架的同一侧面。当需要朝向上方进行折弯时,在上方的刀架杆121上安装折弯刀2,当需要朝向下方进行折弯时,在下方的刀架杆121上安装折弯刀2,不需要更换刀架,方便快捷。

两根刀架杆121均在两端连成一体形成支撑部122,支撑部122与安装折弯刀相异的另一侧面为斜面123。支撑部的斜面123一侧设置一楔块13,楔块13具有一与支撑部的斜面123相配合接触的斜楔面131。

楔块13上端具有一凸出的凸块132,凸块132上设置一通孔1321,凸块132下方与安装架11之间的空间位置可以容纳下第一驱动装置3,第一驱动装置3安装于安装架11上,其驱动杆伸入凸块的通孔1321中,与楔块13固定连接,使楔块13由第一驱动装置3驱动垂直运动。

楔块13垂直运动时,带动刀架12水平运动,使刀架12上的折弯刀2进行水平移动,通过楔块的垂直运动转换成折弯刀2的水平移动。第一驱动装置3容纳在楔块13和安装架12之间的空间中,使结构紧凑,所占立体空间更小。

安装架11由一设置在安装架11上方的第二驱动装置4驱动整体进行垂直运动。安装架11整体垂直运动时,其上的第一驱动装置3、楔块13及刀架12均一同进行垂直运动,从而实现刀架12上的折弯刀2的垂直运动。

第二驱动装置4固定于支撑框架5上,其驱动杆与安装架11相连,用于驱动安装架11整体做垂直运动。

较佳地,第二驱动装置4采用同步伺服液压缸。第一驱动装置3采用差动伺服液压缸。

为了保证斜楔刀架两端的第一驱动装置位移的同步性,在两端的第一驱动装置侧面分别设置一光栅尺,对驱动位移进行绝对检测。

结合图5、图6和图7所示,压角块6由多个可与驱动架7相卡合的压块61构成,每个压块61顶面设有至少一个卡台611,与驱动架7侧面或下表面上的卡槽71相配合,压块61上的卡台611可水平移动插入到驱动架7的卡槽71中,在重力作用下,压块61挂于驱动架7下方,压块61与驱动架7在垂直方向上无相对运动。

为了避免卡合在驱动架7上的压块61受到具有水平分量的外力作用,与驱动架7发生相对位移,在压块61与驱动架7相接触的顶面上设置一凹室62,凹室62与压块61的外侧面贯通形成一通道612。在驱动架7上、与压块61上的凹室62相对的面上也对应地设置一凹室(图中未示出)。

压块61上的凹室62内设置一限位块63,限位块63与从压块61外侧面伸入通道中的控制杆64相连接,通过转动控制杆64可以控制限位块63的转动,使限位块63完全转入压块61上的凹室62内,不凸出于压块61顶面,这时,不受限位块63的限制,可以实现将压块61安装于驱动架7上或将压块61从驱动架7上拆卸下来;或者,通过转动控制杆64控制限位块63的转动,使限位块63转动到至少有一部分凸出于压块61顶面而进入到驱动架7上的凹室内,这时,受限位块63的限位作用,压块61可以稳定地卡合于驱动架7上,与驱动架7保持水平无相对运动。

较佳地,限位块63可以采用凸轮。

较佳地,控制杆64可以采用内六角螺栓或内六角螺钉,不凸出于压块61的外侧面,操作人员可通过内六角扳手插入到内六角螺栓或内六角螺钉中,对控制杆64的旋转进行控制,省时省力。

与压块61的外侧面相异的压块61的内侧面为凹形65,位于压块61底部的凹形65的一端为与向上弯折起来的钢板或向下弯折下去的钢板相抵的刃部66。

可根据折弯的钢板的宽度或特殊结构来选择对应数量和/或不同宽度规格的压块61,多个压块61依次排列构成了长的压角块6挂于驱动架7上,各压块61的刃部66位于一条直线上。由于每个压块61都相对较小,操作人员在安装拆卸时方便省力。当驱动架7由驱动装置驱动垂直向下运动时,带动压角块6一起向下运动,压紧在钢板上,然后由折弯刀对钢板进行折弯。

工作过程:当钢板由自动进料装置驱动进入到折弯平台上时(也可由人工手动将钢板上料至折弯平台),第三驱动装置驱动着驱动架及压角块垂直向下运动,将钢板压紧在折弯平台上;第二驱动装置驱动安装架垂直运动,带动第一驱动装置、楔块及刀架均一同进行垂直运动,调整刀架上的折弯刀至合适的高度;然后,由固定在安装架上的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楔块垂直运动,楔块垂直运动时,带动刀架水平运动,使刀架上的折弯刀进行水平移动,折弯刀推动钢板,将钢板沿压角块的刃部进行折弯。通过控制折弯刀的水平移动距离和位置,可以实现折弯成不同的角度。

若需折弯成圆角,则再配合钢板的进料,折弯刀每折弯一次后,钢板向前送料一预算的距离,再由折弯刀继续折弯,如此循环,折弯形成圆角。

因钢板折弯后具有一定的回弹量,为了保证折弯处的形状和角度符合要求,在折弯平台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一体化摄像机10,一体化摄像机10均朝向钢板的折弯处,对折弯处进行实时拍摄,并将拍摄的图像传送至控制装置如计算机等进行分析显示,以便实时监控折弯角度是否满足要求。

当需要对钢板进行某一形状或角度的折弯时,可以先预试折,经一体化摄像机拍摄后,分析调整折弯刀的运动轨迹,达到折弯要求后,再按调整好的运动轨迹对钢板进行批量折弯。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