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材料成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63263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材料成型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型机,尤其涉及一种建筑材料成型机。



背景技术:

建筑材料在成型过程中需要通过成型机进行压缩成型,现有技术中的压缩机在对建筑材料进行压缩过程中,材料搅拌不充分导致压缩成型后材料内部存在空隙,使得成型后的建筑材料无法满足实际使用时的需求,同时现有技术中在压缩过程中难免会因为挤压部对成型箱造成挤压过度,造成成型机使用寿命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型质量好的建筑材料成型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材料成型机,包括成型箱和挤压机构,所述挤压机构安装在成型箱内,所述成型箱由底座和第一限位板构成,所述底座的下端安装有支架,所述挤压机构包括第一滑杆、液压泵、第一滑轮和压缩板,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上端安装有第一滑杆,所述第一滑杆一侧安装有液压泵,所述第一滑杆上通过第一滑轮安装有横轴,所述横轴的下端安装有连杆,所述连杆的下端安装有压缩板,所述压缩板远离连杆的一端安装有导热板,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一侧通过进料仓支架安装有进料仓,所述进料仓通过传输管与成型箱内连通,所述成型箱底部安装有旋转板,所述旋转板的上端安装有多个搅拌轴,所述旋转板远离搅拌轴的一端在底座内安装有轴套,所述轴套内贯穿有转轴,所述转轴远离远离轴套的一端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通过第一电机支架安装在底座下端。

进一步的,所述压缩板和导热板的外径均为l1,成型箱的内径为l2,l1和l2满足如下关系,l1=l2。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内设有滑槽,所述滑槽上通过第二滑轮安装有第一限位板,所述底座下端安装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用于驱动第二滑轮在滑槽内运动,所述横轴包括第一活塞和第一活塞轴,所述第一活塞安装在第一滑杆上。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板的上端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外侧设有第二滑杆,所述第二滑杆上通过第三滑轮安装有抬升板,所述抬升板套接在搅拌轴上。

进一步的,所述抬升板的外径小于成型箱的内径。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电机的上端安装有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远离第二电机的一端安装有第二活塞,所述第二活塞远离第二限位板的一端安装有第二活塞轴,所述第二活塞轴远离第二活塞的一端安装有第三限位板。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限位板和第三限位板之间且在第二活塞轴和第二活塞的外周套接有弹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通过将待成型物料由进料仓经过传输管进入到成型箱内,然后开动第一电机,由第一电机驱动转轴带动旋转板转动,从而带动旋转板上端的搅拌轴在成型箱内对待成型的物料进行搅拌,使得待成型的物料搅拌均匀,有效避免了成型后建筑材料内部因搅拌不均而产生的空隙,提高了建筑材料的成型质量,由搅拌轴搅拌充分后关闭第一电机,开动液压泵,通过液压泵带动横轴在第一滑杆上移动,当压缩板进入到成型箱内后,由压缩板对成型箱内的待压缩材料进行压缩成型,并通过加热箱对导热板加热,由导热板对待压缩成型材料加热,使待成型材料成型效果更好,成型后的建筑材料质量更佳,改善了传统建筑材料成型过程中易产生缝隙的问题,提高了成型后建筑材料的质量。

2、通过设置压缩板的外径和成型箱的内径相同,保证了压缩板在进入到成型箱后,有效缩小了压缩板与成型箱的内壁的缝隙,使得在对待压缩成型的物料进行压缩过程中,防止物料通过缝隙溢出,提高了压缩的质量。

3、当成型箱内物料压缩成型结束后,通过第二滑轮驱动第一限位板运动,抬升压缩板后,可将成型箱内的压缩后的物料取出,方便了压缩成型后的建筑材料取出。

4、通过第二电机驱动第二滑杆上的第三滑轮带动抬升板在竖直方向上运动,实现对压缩成型后的建筑材料从旋转板上抬升,便于压缩成型后的建筑材料取出。

5、抬升板的外径小于成型箱的内径,减小了抬升板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阻力,提高了压缩成型后的建筑材料取出的效率。

6、在压缩板进入到成型箱内后,对成型箱内的待压缩成型的物料进行挤压,挤压过程中到达第三限位板后,对第三限位板进行挤压,第三限位板在收到挤压后将挤压力传递给第二活塞轴,由第二活塞轴在第二活塞内运动,实现了对挤压力进行吸收,避免了压缩板挤压过程中挤压过度对成型箱造成损坏,延长了成型机的使用寿命。

7、在第二限位板和第三限位板之间且在第二活塞和第二活塞的外周套接弹簧,通过弹簧对压缩板的挤压力进行吸收,提高了对压缩板挤压力的缓冲作用,有效保护了成型机,延长了成型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出的一种建筑材料成型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提出的一种建筑材料成型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所标各部件名称如下:

1-底座,2-支架,3-第一限位板,4-第一滑杆,5-液压泵,6-第一滑轮,7-横轴,8-加热箱,9-压缩板,10-连杆,11-导热板,12-进料仓,13-传输管,14-进料仓支架,15-搅拌轴,16-旋转板,17-第一电机,18-第一电机支架,19-轴套,20-转轴,21-滑槽,22-第二滑轮,23-抬升板,24-第一活塞,25-第一活塞轴,26-第二电机,27-第二滑杆,28-第三滑轮,29-第二限位板,30-第三限位板,31-第二活塞轴,32-第二活塞,33-弹簧,34-第三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材料成型机,包括成型箱和挤压机构,挤压机构安装在成型箱内,成型箱由底座1和第一限位板3构成,底座1的下端安装有支架2,挤压机构包括第一滑杆4、液压泵5、第一滑轮6和压缩板9,第一限位板3的上端安装有第一滑杆4,所述第一滑杆4一侧安装有液压泵5,第一滑杆4上通过第一滑轮6安装有横轴7,横轴7的下端安装有连杆10,连杆10的下端安装有压缩板9,压缩板9远离连杆10的一端安装有导热板11,第一限位板3的一侧通过进料仓支架14安装有进料仓12,进料仓12通过传输管13与成型箱内连通,成型箱底部安装有旋转板16,旋转板16的上端安装有多个搅拌轴15,所述旋转板16远离搅拌轴15的一端在底座2内安装有轴套19,轴套19内贯穿有转轴20,转轴20远离远离轴套19的一端安装有第一电机17,第一电机17通过第一电机支架18安装在底座2下端。通过将待成型物料由进料仓12经过传输管13进入到成型箱内,然后开动第一电机17,由第一电机17驱动转轴20带动旋转板16转动,从而带动旋转板16上端的搅拌轴15在成型箱内对待成型的物料进行搅拌,使得待成型的物料搅拌均匀,有效避免了成型后建筑材料内部因搅拌不均而产生的空隙,提高了建筑材料的成型质量,由搅拌轴15搅拌充分后关闭第一电机17,开动液压泵5,通过液压泵5带动横轴7在第一滑杆4上移动,当压缩板9进入到成型箱内后,由压缩板9对成型箱内的待压缩材料进行压缩成型,并通过加热箱8对导热板11加热,由导热板11对待压缩成型材料加热,使待成型材料成型效果更好,成型后的建筑材料质量更佳,改善了传统建筑材料成型过程中易产生缝隙的问题,提高了成型后建筑材料的质量。

在本实施例1中,压缩板9和导热板11的外径均为l1,成型箱的内径为l2,l1和l2满足如下关系,l1=l2。通过设置压缩板9的外径和成型箱的内径相同,保证了压缩板9在进入到成型箱后,有效缩小了压缩板9与成型箱的内壁的缝隙,使得在对待压缩成型的物料进行压缩过程中,防止物料通过缝隙溢出,提高了压缩的质量。

实施例2

本发明实施例2与上述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

参照图2和图3,底座1内设有滑槽21,滑槽21上通过第二滑轮22安装有第一限位板3,底座1下端安装有第三电机34,第三电机34用于驱动第二滑轮22在滑槽21内运动,横轴7包括第一活塞24和第一活塞轴25,第一活塞24安装在第一滑杆4上。当成型箱内物料压缩成型结束后,通过第二滑轮22驱动第一限位板3运动,抬升压缩板9后,可将成型箱内的压缩后的物料取出,方便了压缩成型后的建筑材料取出。

在本实施例2中,旋转板16的上端安装有第二电机26,第二电机26的外侧设有第二滑杆27,第二滑杆27上通过第三滑轮28安装有抬升板23,抬升板23套接在搅拌轴15上。通过第二电机26驱动第二滑杆27上的第三滑轮28带动抬升板23在竖直方向上运动,实现对压缩成型后的建筑材料从旋转板16上抬升,便于压缩成型后的建筑材料取出。

在本实施例2中,抬升板23的外径小于成型箱的内径。抬升板23的外径小于成型箱的内径,减小了抬升板23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阻力,提高了压缩成型后的建筑材料取出的效率。

在本实施例2中,第二电机26的上端安装有第二限位板29,第二限位板29远离第二电机26的一端安装有第二活塞32,第二活塞32远离第二限位板29的一端安装有第二活塞轴31,第二活塞轴31远离第二活塞32的一端安装有第三限位板30。在压缩板9进入到成型箱内后,对成型箱内的待压缩成型的物料进行挤压,挤压过程中到达第三限位板30后,对第三限位板30进行挤压,第三限位板30在收到挤压后将挤压力传递给第二活塞轴31,由第二活塞轴31在第二活塞32内运动,实现了对挤压力进行吸收,避免了压缩板9挤压过程中挤压过度对成型箱造成损坏,延长了成型机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2中,第二限位板29和第三限位板30之间且在第二活塞轴31和第二活塞32的外周套接有弹簧33。在第二限位板29和第三限位板30之间且在第二活塞31和第二活塞32的外周套接弹簧33,通过弹簧33对压缩板9的挤压力进行吸收,提高了对压缩板9挤压力的缓冲作用,有效保护了成型机,延长了成型机的使用寿命。

除上述优选实施例外,本发明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形,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均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