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卧式加工中心的铣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5276阅读:542来源:国知局
用于卧式加工中心的铣削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卧式加工中心的铣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车铣分离,无法实现一次装卡,对工件的车铣加工;而镗铣中心结构复杂,成本高,不适合对现有卧式车床的二次改造,而现有企业,尤其是老国企存积这大量卧式车床像CA6140,CW6163,实现对废旧机床的二次利用,降低外购成本,如何升级改造成为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总的来说是提供一种设计合理、成本低廉、结实耐用、安全可靠、操作简单、省时省力、节约资金、结构紧凑且使用方便的用于卧式加工中心的铣削装置;详细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及取得有益效果在后述内容以及结合具体实施方式中内容具体描述。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卧式加工中心的铣削装置,其设置在中托架上,所述铣削装置包括设置在中托架上的卧铣底座、自转设置在卧铣底座上的卧铣转盘齿圈、设置在卧铣底座一侧且与卧铣转盘齿圈啮合的卧铣分度齿轮、与卧铣分度齿轮传动的卧铣头分度电机、设置在卧铣转盘齿圈上的升降装置、设置在升降装置上的升降头、水平安装在升降头上的卧铣驱动电机、安装在升降头上的卧铣连接头架、螺纹端与卧铣连接头架螺纹连接且杆身水平贯穿升降头的卧铣连接螺栓、设置在卧铣连接头架端面且与升降头的端面槽连接的卧铣定位凸起、自转设置在升降头内且与卧铣驱动电机传动连接的卧铣轴、与卧铣轴锥度连接且自转设置在卧铣连接头架内的卧铣锥轴、设置在卧铣连接头架端部且用于轴向限位卧铣锥轴的卧铣挡板以及设置在卧铣锥轴端部且用于安装刀具的卧铣前锥孔。

升降装置为丝杆丝母结构、齿轮齿条结构或液压缸结构;卧铣前锥孔的锥度7:24。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其立足于普通卧式车床,对其进行二次升级改造,使得其成为加工中心,完成多角度多方向的加工,为企业升级改造降低成本提供了可行方案,降低了对外购数控机床或加工中心的需要,极大的降低了固定资产的浪费,实现了旧机床的增值。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不限于此描述,为了更好的便于理解,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进行了更佳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参考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升降头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5、中托架;15、卧铣底座;16、卧铣转盘齿圈;17、卧铣分度齿轮;18、卧铣头分度电机;19、升降装置;20、升降头;21、卧铣驱动电机;22、卧铣连接头架;23、卧铣连接螺栓。24、卧铣定位凸起;25、卧铣轴;26、卧铣锥轴;28、卧铣挡板;29、卧铣前锥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用于卧式加工中心的铣削装置,设置卧式车床的中托架5上。

铣削装置包括设置在中托架5上的卧铣底座15、自转设置在卧铣底座15 上的卧铣转盘齿圈16、设置在卧铣底座15一侧且与卧铣转盘齿圈16啮合的卧铣分度齿轮17、与卧铣分度齿轮17传动的卧铣头分度电机18、设置在卧铣转盘齿圈16上的升降装置19、设置在升降装置19上的升降头20、水平安装在升降头20上的卧铣驱动电机21、安装在升降头20上的卧铣连接头架22、螺纹端与卧铣连接头架22螺纹连接且杆身水平贯穿升降头20的卧铣连接螺栓23、设置在卧铣连接头架22端面且与升降头20的端面槽连接的卧铣定位凸起24、自转设置在升降头20内且与卧铣驱动电机21传动连接的卧铣轴25、与卧铣轴25锥度连接且自转设置在卧铣连接头架22内的卧铣锥轴26、设置在卧铣连接头架22 端部且用于轴向限位卧铣锥轴26的卧铣挡板28以及设置在卧铣锥轴26端部且用于安装刀具的卧铣前锥孔29。

升降装置19为丝杆丝母结构、齿轮齿条结构或液压缸结构;卧铣前锥孔 29的锥度7:24。

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工件夹持在卡盘架上,通过三爪或四爪卡紧,车床停止工作,通过手动搬动卡盘实现转动,调整调整角度然后夹紧,通过卧铣底座 15安装在中托架5,卧铣头分度电机18-卧铣分度齿轮17-卧铣转盘齿圈16-升降装置19-实现升降头20三坐标移动;通过卧铣连接螺栓23结构合理,拆装方便,卧铣定位凸起24定位牢固,锥配合紧密牢固,通过卧铣驱动电机21-卧铣轴25-卧铣锥轴26-卧铣前锥孔29-铣刀。

本实用新型实现工件旋转以及车铣组合实现六轴运动。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成本低廉、结实耐用、安全可靠、操作简单、省时省力、节约资金、结构紧凑且使用方便。

本实用新型充分描述是为了更加清楚的公开,而对于现有技术就不在一一例举。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多个技术方案进行组合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