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退火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8000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退火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退火炉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带炉管的退火炉。
背景技术
现有的铜线退火炉一般包括箱体3和炉管4,其中炉管3 —般呈单直线排布,如图2所示。该结构的好处在于其单直线排布的特点使其中的多根铜线排列呈一条直线,从而能和退火炉外的圆柱形滚轮相配合,最终使多根铜线以一种几乎相同的速度、拉力、绷紧度等状态完成退火,,防止由于铜线的松紧程度不同而造成局部应力集中而断裂,最终便于铜线的整理,也减少了铜线的拉断。虽然现有的退火炉的炉管的直线排列具有一定的优点,但仍然有一些其无法克服的缺点,由于炉管的大小一方面受到取材的限制,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铜线的通过是否容易,这就使一般的炉管都相对较大,再加上炉管的单直线排列直接导致整个退火炉的利用率不高,甚至很低。这一切都制约了退火炉的能源效率也制约了对铜线退火效率的进一步提闻。

实用新型内容(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排炉管排列的退火炉。(二)技术方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退火炉,所述退火炉包括炉管和箱体;所述炉管安装在所述箱体上,所述炉管有若干根,所述炉管分为两排,所述两排炉管相互交叉,所述两排炉管各排圆心连线的直线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炉管管口的半径。在使用中由于铜线的半径要比炉管口的半径小的多,这就可以使下层炉管中的铜线向炉管口的上方靠,使上层炉管中的铜线向炉管口的下方靠,从而保证了铜线在同一直线上,使其加工过程像单排炉管一样正常进行,减小了故障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由于其双层炉管的结构,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和加工效率。进一步,为了保证铜线在同一直线上,在炉管的两端可装上陶瓷管口,从而达到限制铜线位置的作用,另一方面该陶瓷管口还可减小铜线的磨损。(三)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退火炉采用了双排炉管的结构,使两排炉管相互交叉,虽然是采用了双排炉管却保证了其中的铜线在同一直线上,另一方面在不改变炉管大小的情况下增加了炉管的数量,这大大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并提高了同时处理铜线的数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图1为本实用新型退火炉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退火炉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图1为本实用新型退火炉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所述退火炉包括炉管2和箱体I ;所述炉管2安装在所述箱体I上,所述炉管2有若干根,所述炉管2分为两排,所述两排炉管2相互交叉,所述两排炉管2各排圆心连线的直线间的距离L小于所述炉管2管口的半径。另外,为了保证铜线在同一直线上,在炉管2的两端可装上陶瓷管口,从而达到限制铜线位置的作用,另一方面该陶瓷管口还可减少铜线的磨损。本实用新型退火炉采用了双排炉管的结构,使两排炉管相互交叉,虽然是采用了双排炉管却保证了其中的铜线在同一直线上,另一方面在不改变炉管大小的情况下增加了炉管的数量,这大大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并提高了同时处理铜线的数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退火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退火炉包括炉管(2)和箱体(I);所述炉管(2)安装在所述箱体(I)上,所述炉管(2)有若干根,所述炉管(2)分为两排,所述两排炉管(2)相互交叉,所述两排炉管(2)各排圆心连线的直线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炉管(2)管口的半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退火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管(2)的两端还装有陶瓷管口。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退火炉,所述退火炉包括炉管和箱体;所述炉管安装在所述箱体上,所述炉管有若干根,所述炉管分为两排,所述两排炉管相互交叉,穿过所述两排炉管圆心的两根直线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炉管管口的半径;本实用新型退火炉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并提高同时处理铜线的数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文档编号C21D9/56GK202936461SQ201220699929
公开日2013年5月1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7日
发明者李立峰, 毛爱成, 黄永军, 陈明忠, 夏建华 申请人:宁波世茂铜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