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高压电气筒体铝合金铸件低压铸造砂芯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中大型高压电气壳体类铝合金低压铸件多采用砂芯内通道进料工艺,为保证在铸造过程中砂芯具有足够的强度,多采用树脂砂或覆膜砂整体制芯。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整体砂芯重量重,铸造过程可操作性不好;其次,浪费型砂、树脂或覆膜砂等造型材料,成本较高;另外整体砂芯在铸造过程中产气量较大,且排气较困难,易产生铸造废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压电气筒体铝合金铸件低压铸造砂芯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压电气筒体铝合金铸件低压铸造砂芯结构,包括砂芯壳体,所述砂芯壳体的上端设置有芯头,芯头与砂芯壳体之间为一体式连接,芯头上还设置有芯头通道;所述砂芯壳体的下端还设置有下芯口,砂芯壳体的内腔设置有左内腔口和右内腔口;所述左内腔口与砂芯壳体的边缘处形成环状凹形止口台,右内腔口与砂芯壳体的边缘处形成环状凸形止口台;所述左内腔口和右内腔口上均设置有排气通道,左内腔口和右内腔口之间还贯穿有十字形浇注系统。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十字形浇注系统采用直接成型的半膜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左内腔口和右内腔口为对称结构,且左内腔口和右内腔口的数量均为2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排气通道的数量为6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本高压电气筒体铝合金铸件低压铸造砂芯结构,通过将整体芯改为有环状凹形止口台和环状凸形止口台的分体半芯结构,降低了砂芯的重量,便于铸造过程中下芯;其次,将十字形浇注系统采用直接分型得到的半膜结构,使得浇注系统的致密度大为提高,提升了砂芯内浇注系统的强度,也大大改善了低压浇注过程中砂型溃散造成的铝砂混合而影响产品质量和浇注系统铝合金的二次回收率的状况;另外,通过将砂芯壳体设置为左、右内腔口结构,提高铸造过程的蓄气、排气的效果,提高铸件的成品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高压电气筒体铝合金铸件低压铸造砂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砂芯壳体、2-芯头、3-芯头通道、4-下芯口、5-左内腔口、6-右内腔口、7-环状凹形止口台、8-环状凸形止口台、9-排气通道、10-十字形浇注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高压电气筒体铝合金铸件低压铸造砂芯结构,包括砂芯壳体1,砂芯壳体1的上端设置有芯头2,芯头2与砂芯壳体1之间为一体式连接,芯头2上还设置有芯头通道3,芯头通道3可用于气体的排放和流通;在砂芯壳体1的下端还设置有下芯口4,砂芯壳体1的内腔设置有左内腔口5和右内腔口6,左内腔口5和右内腔口6为对称结构,且左内腔口5和右内腔口6的数量均为2个;将砂芯壳体1设计为内腔挖空结构,减少了传统型砂等的使用量,并在浇注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蓄气能力,使浇注过程中高温产生的气体大部分蓄积到左内腔口5和右内腔口6内,避免气体进入成型区域造成不合格品,提高了铸件产品的合格率;在左内腔口5与砂芯壳体1的边缘处还形成了环状凹形止口台7,右内腔口6与砂芯壳体1的边缘处形成了环状凸形止口台8,在工艺设计过程中采用对称的环状凹形止口台7和环状凸形止口台8的结构,使得在两半芯合芯时,定位准确,保证了铸件的尺寸精度,在铸造时,有效防止了跑火现象的发生,提高了低压铸造的整体良品率;在左内腔口5和右内腔口6上还均设置有排气通道9,排气通道9的数量为6个,排气通道9有利于空腔内蓄积的气体的排放,避免产生铸造废品和资源的浪费;在左内腔口5和右内腔口6之间还贯穿有十字形浇注系统10,十字形浇注系统10采用直接成型的半膜结构,使得十字形浇注系统10的致密度大为提高,提升了砂芯内浇注系统结构的强度,也大大改善了低压浇注过程中砂型溃散造成的铝砂混合而影响产品质量和浇注系统铝合金的二次回收率的状况。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