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铸造成型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全自动式低压铸造生产线。
背景技术:
低压铸造是介于压力铸造与重力铸造之间的一种铸造方法,其是指液体金属在压力作用下,完成充型及凝固过程而获得铸件的一种铸造方法;由于作用的压力较低(一般为2MPa-6MPa),故称之为低压铸造。低压铸造的工艺原理是:在密封的装有金属液的坩埚中,通入压缩空气,对坩埚内金属液表面加压,使金属液沿着升液管自下而上的挤压到型腔内,待金属液充满型腔后增大气压,并使液面压力保持至铸件完全凝固,然后解除坩埚内的压力(排气),使升液管和浇道内未凝固的金属液回落到坩埚内,即完成了一个低压铸造的过程。
低压铸造机是低压铸造的通用设备,可广泛应用于汽车、摩托车、仪表、纺织机械与航空航天工业中铝合金铸件的生产。该低压铸造机主要有铸造成型模具,处于铸造成型模具下方的保温炉和液面加压装置,保温炉内具有其上端处于保温炉外的升液管,此升液管的上端端口即为保温炉的出料口,铸造成型模具具有下模板和处于下模板上方的上模板,上模板与下模板形成有成型腔室,下模板固定在升液管的上端端口上,下模板上开设有供升液管的上端端口与下模板处的成型腔室相连通的连通口;成型时,利用液面加压装置使保温炉内的金属液表面加压,使金属液沿升液管自下而上的挤压上升,并经连通口至成型腔室内,注满成型腔室,待 成型腔室内的金属液冷却凝固后,打开上模板,成型腔室内的铸件与上模板相脱离,最后即可从下模板上取出成型铸件。然后,此种低压铸造机,成型模具与保温炉固定配合,使每一铸造成型模具均需配套一保温炉和一液面加压装置,若多个铸造成型模具构成一条低压铸造生产线时,均相应配套多个保温炉和液压加压装置,这无疑使低压铸造生产线的造价成本非常高。
鉴于此,发明人研发了解决上述缺陷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全自动低压铸造生产线的铸造成型机,以解决现有技术的每一铸造成型机均需配设一个保温炉和一套液面加压装置,无法多个铸造成型机共用一个保温炉和一套液面加压装置造成低压铸造生产线的造价成本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用于全自动低压铸造生产线的铸造成型机,包括铸造成型模具,该铸造成型模具具有上模板和处于上模板下方的下模板,上模板的下底面凹设有上型腔,下模板的上表面凹设有与上型腔相对位的下型腔,上型腔与下型腔构成成型腔室,且下模板的下底面上开设有与下型腔相连通的注料口;还包括有安装架,上述铸造成型模具安装在安装架上,且上述安装架位于上述铸造成型模具下方处具有供低压铸造的保温炉穿过的穿过通道,上述下模板和上述上模板均以上下升降的方式安装在上述安装架上,上述下模板的注料口处于上述穿过通道范围内,上述安装架上安装有控制上模板上下升降的升降驱动装置。
以保温炉穿过安装架的穿过方向为左右方向,上述安装架具有上安装板及处于上安装板下方的前立柱和后立柱,上述前立柱与上述后立柱相对 间隔设置,且上述前立柱与上述后立柱之间的间距为上述穿过通道;上述上安装板具有前安装板和后安装板,上述前安装板与上述前立柱固定连接,上述后安装板与上述后立柱固定连接,上述前安装板与上述后安装板之间具有处于穿过通道范围内的穿过间距,上述铸造成型模具安装在上述上安装板上,且上述注料口处于上述穿过间距范围内。
上述铸造成型模具还具有上顶板、中板和下底板,上述上顶板处于上述中板上方,上述上模板固定在上述中板的下底面上,上述下模板固定在上述下底板的上表面上,上述上顶板的前、后两侧上分别锁固有由上而下依次紧配合穿过上述中板和上述下底板的前导向柱和后导向柱,上述前导向柱的下端端部锁固在上述前安装板上,上述后导向柱的下端端部锁固在上述后安装板上,上述上模板与下模板均处于上述前导向柱和后导向柱之间,上述前、后安装板上均安装有支撑上述下底板的弹性支撑结构,上述下底板位于上述穿过间距范围内开设有贯通至下底板上、下两面,并与下模板的注料口相连通的的过料通口。
上述弹性支撑结构包括立管、支撑弹簧和压杆,上述立管固定竖立在前安装板或后安装板的上表面上,上述支撑弹簧竖立于上述立管内,上述压杆固定竖立在下底板的下底面下,且上述压杆的下端伸入上述立管内并压设在上述支撑弹簧上。
上述升降驱动装置为升降气缸,上述升降气缸的缸体固定竖立安装在上述上顶板的上表面上,上述升降气缸的活塞杆自由端端部朝下设置,并穿过上述上顶板与上述中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在一起。
上述上模板内设有位于上述上型腔外,并沿上型腔周沿环绕设置的上冷水流道,上述上模板的侧壁上开设有与上冷水流道相连通的上冷水进水 口和上冷水出水口,上述上冷水进水口与上述上冷水出水口相对设置;上述下模板内设有位于上述下型腔外,并沿下型腔周沿环绕设置的下冷水流道,上述下模板的侧壁上开设有与下冷水流道相连通的下冷水进水口和下冷水出水口,上述下冷水进水口与上述下冷水出水口相对设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全自动低压铸造生产线的铸造成型机,使用时利用穿过通道使用于低压铸造注料用的保温炉可移动至铸造成型模具下方,注料完成后保温炉可移出铸造成型模具外,则,保温炉与铸造成型模具分体设置,并利用本新型的铸造成型机的穿过通道使一个保温炉可对若干个本新型的铸造成型机进行依次注料,避免传统铸造成型模具与保温炉固定连接造成一个铸造成型模具需配设一保温炉和一液面中加压装置而造成低压铸造生产线的造价成本高的问题,同时,利用下模板的上下升降移动使上模板受升降驱动装置向下移动与下模板合模时,下模板受上模板的重力会相应下移一段距离,下模板的下移可与保温炉的出料口相密贴,使保温炉对铸造成型模具注料时不会出现泄漏,避免了金属液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向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低压铸造生产线上的应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全自动低压铸造生产线的铸造成型机,如图1、2所示,包括铸造成型模具1和安装架2,该铸造成型模具1具有上模板11和处于下模板11下方的上模板12,上模板11的下底面凹设有上型腔(图中 未画出),下模板12的上表面凹设有与上型腔相对位的下型腔(图中未示出),上型腔与下型腔构成用于铸件成型的成型腔室,且下模板12的下底面上开设有与下型腔相连通的注料口(图中未示出)。该上、下模板的结构与现有铸造成型模具的上、下模板的结构相同,为一公知结构。
该铸造成型模具1安装在安装架2上,且安装架2位于铸造成型模具1下方处具有供低压铸造的保温炉100穿过的穿过通道200,下模板12和上模板11均以上下升降的方式安装在安装架2上,下模板12的注料口处于穿过通道200范围内,安装架2上安装有控制上模板11上下升降的升降驱动装置。
优选方案是:以保温炉100穿过安装架2的穿过方向为左右方向,安装架2具有上安装板及处于上安装板下方的前立柱21和后立柱22,前立柱21与后立柱22相对间隔设置,且前立柱21与后立柱22之间的间距即为穿过通道100,上安装板具有前安装板23和后安装板24,前安装板23下底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前立柱21,两前立柱21的上端端部均与前安装板23的下底面固定连接在一起,后安装板24下底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后立柱22,两后立柱22的上端端部均与后安装板24的下底面固定连接在一起,前安装板23与后安装板24之间具有处于穿过通道100范围内的穿过间距300,铸造成型模具1安装在上安装板上,且注料口处于穿过间距300范围内,利用此穿过间距300使保温炉1在穿过通道200内平移时,高出保温炉1的出料口不会受上安装板的影响。
该铸造成型模具1的安装方式,优选的是:该铸造成型模具1还具有上顶板13、中板14和下底板15,上顶板13处于中板14的上方,上模板11固定在中板14的下底面上,下模板12固定在下底板15的上表面上,下 底板15位于穿过间距300范围内开设有贯通至下底板15上、下两端面,并与下模板12的注料口相连通的的过料通口151,上顶板13的前侧左右两端上均锁固有由上而下依次紧配合穿过中板14前侧和下底板15前侧的前导向柱16,两前导向柱16的下端端部对应锁固在前安装板23的左、右两侧上;上顶板13的后侧左右两端上均锁固有由上而下依次紧配合穿过中板14后侧和下底板15后侧的后导向柱17,两后导向柱17的下端端部对应锁固在后安装板24上,利用前、后导向柱16、17可实现铸造成型模具1在安装座2上的安装。
该上模板11与下模板12均处于前导向柱16和后导向柱17之间,且前安装板23的左、右两侧和后安装板24的左、右两侧上均安装有支撑下底板15的弹性支撑结构,以前安装板23上的弹性支撑结构为例,弹性支撑结构包括立管31、支撑弹簧32和压杆33,立管31竖立在前安装板23的上表面上,并与前安装板23一体成型,支撑弹簧32竖立于立管31内,压杆33竖立在下底板15的下底面下方,并与下底板15一体成型,且压杆33的下端伸入立管31内并压设在支撑弹簧32上。当上模板11与上模板12合模时,下模板12受上模板11的重力下模板12下移,支撑弹簧32压缩,反之,当上模板11与下模板12分模时,支撑弹簧32向上回复,支撑弹簧32的回复力使上底板15向上移动,并利用支撑弹簧32的弹力使上底板15在某一位置上呈固定状态,不会自动向下移动。
该升降驱动装置为升降气缸4,升降气缸4的缸体固定竖立安装在上顶板13的上表面上,升降气缸4的活塞杆自由端端部朝下设置,并穿过上顶板13与中板1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在一起;升降气缸4的活塞杆伸缩时可带动中板14连同上模板11上下升降,上模板11的上下升降可与下模板12 进行合模或分模。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全自动低压铸造生产线的铸造成型机,其应用在低压铸造生产线时,如图3所示,将若干个本新型的铸造成型机按左右方向并排间隔设置,且保温炉100处于本新型的铸造成型机的铸造成型模具下方,工作时利用本新型的铸造成型机的穿过通道200使保温炉100可移动至铸造成型模具1下方,对铸造成型模具1进行注料,注料完成后保温炉100可移出铸造成型模具1外,相应移入至下一铸造成型机的铸造成型模具下方进行下一注料,如此按序操作,一个保温炉100可对若干个本新型的铸造成型机进行注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新型的铸造成型模具1与保温炉分体设置,并通过穿过通道200使一个保温炉可对若干个本新型的铸造成型机进行依次注料,避免传统铸造成型模具与保温炉固定连接造成一个铸造成型模具需配设一保温炉和一液面中加压装置而造成低压铸造生产线的造价成本高的问题,同时,利用下模板12的上下升降移动使上模板11受升降气缸4驱动向下移动与下模板12合模时,下模板12受上模板11的重力会相应下移一段距离,下模板12的下移可使保温炉100高于保温炉100外的出料口101能够紧密伸入下底板15的过渡通口151内,使保温炉100对铸造成型模具1注料时不会出现泄漏,避免了金属液的浪费;另,通过弹性支撑结构使上、下模板分模时下底板15也能自动与保温炉100的出料口101相分离,不会影响保温炉100的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优选方案是:该上模板11内设有位于上型腔外,并沿上型腔周沿环绕设置的上冷水流道(图中未画出),上模板11的侧壁上开设有与上冷水流道相连通的上冷水进水口和上冷水出水口,上冷水进水口与上冷水出水口相对设置;下模板12内设有位于下型腔外,并沿下型腔 周沿环绕设置的下冷水流道(图中未画出),下模板12的侧壁上开设有与下冷水流道相连通的下冷水进水口和下冷水出水口,下冷水进水口与下冷水出水口相对设置;这样,通过上模板的上冷水流道和下模板的下冷水流道可将外界的冷水注入上、下冷水流道内,冷水绕着成型腔室的周沿流动后再流出上、下模板外,可对上、下模板进行冷却,上、下模板的冷却一方面可防止高温时上、下模板会发生损坏或弯曲,对上、下模板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可加快上、下型腔内金属液的冷却凝固,加快了铸造成型模具的成型速度,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现有技术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的各种变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