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刹车盘制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13624发布日期:2021-01-12 09:43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刹车盘制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刹车盘制造设备领域,具体是一种刹车盘制芯装置。



背景技术:

刹车盘,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圆的盘子,车子行进时它也是转动的,制动卡钳夹住刹车盘而产生制动力的,踩刹车时就是它夹住刹车盘起到减速或者停车的作用,刹车盘通常采用金属铸造工艺制备,其中使用的砂芯需要外圈的紧实度高,砂芯整体紧实度均匀,在制造时,需要使用模具和制芯机配合使用。

中国专利公开了用于刹车盘砂芯制芯的模具结构及制芯机,(授权公告号cn207952553u),该专利技术减少了模具投入成本及人工换模时间,减轻工作量及劳动强度,提升脱模速度,但是,其下模的顶出机构只可进行顶出作用,在将成品取出后,需要手动对下模的型腔进行清理,停机时间较长,无法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刹车盘制芯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刹车盘制芯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刹车盘制芯装置,包括上模,所述上模的下方设有下模机构,所述下模机构包括底板、下模和无杆气缸,所述底板的顶面固定连接有两个所述无杆气缸,所述无杆气缸与外部气源密封连接,所述下模固定在所述无杆气缸的顶面,两个所述无杆气缸的输出端均朝向内侧,两个所述无杆气缸之间设有承载板,所述承载板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无杆气缸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下模的底面中间位置处开设有安装槽,所述承载板的上方设有顶出机构,所述顶出机构包括承载管和密封固定在其底端的密封板,所述承载管顶端密封连接有顶出板,所述顶出板与所述安装槽相对应,所述承载管靠近顶端的外壁一周粘接固定有刷毛,所述承载管上开设有若干个排气孔,所述承载板的顶面固定连接有两个对称布置的支架,所述密封板固定在所述支架的顶端,所述承载板上固定连接有气管,所述气管的顶端密封贯穿所述密封板,并与所述承载管内部贯通,所述气管的另一端通过软管与外部气源密封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承载管和所述密封板的外径均小于所述安装槽的内径。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刷毛的长度大于所述承载管的外壁与所述下模内壁之间的间距。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刷毛的材质为尼龙。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承载管的高度大于所述下模的内壁深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承载管的材质为不锈钢。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气管的底端贯穿所述承载板,并延伸至所述承载板底面外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顶出板将位于其上方的成品向上推出,同时,承载管和刷毛同步向上移动,刷毛在运动时对下模的内壁进行清理,去除下模内壁粘附的细小颗粒,外壁高压气流经由软管和气管输送至承载管内部,再经由承载管上开设的若干个排气孔向外侧排出,并吹送至下模的内壁,将颗粒杂质吹出下模的内壁,保持下模内壁的整洁,保证下次加工的精度,不需人员手动清理,在将成品顶出的同时既可进行清理,缩短停机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刹车盘制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刹车盘制芯装置中的下模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刹车盘制芯装置中的顶出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刹车盘制芯装置中的承载管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模;2、下模机构;201、安装槽;21、底板;22、下模;23、无杆气缸;24、承载板;25、支架;26、气管;3、顶出机构;301、排气孔;31、承载管;32、密封板;33、顶出板;34、刷毛。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刹车盘制芯装置,包括上模1,上模1的下方设有下模机构2,下模机构2包括底板21、下模22和无杆气缸23,底板21的顶面固定连接有两个无杆气缸23,无杆气缸23与外部气源密封连接,下模22固定在无杆气缸23的顶面,两个无杆气缸23的输出端均朝向内侧,两个无杆气缸23之间设有承载板24,承载板24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无杆气缸2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下模22的底面中间位置处开设有安装槽201,承载板24的上方设有顶出机构3,顶出机构3包括承载管31和密封固定在其底端的密封板32,承载管31顶端密封连接有顶出板33,顶出板33与安装槽201相对应,承载管31靠近顶端的外壁一周粘接固定有刷毛34,承载管31上开设有若干个排气孔301,承载板24的顶面固定连接有两个对称布置的支架25,密封板32固定在支架25的顶端,承载板24上固定连接有气管26,气管26的顶端密封贯穿密封板32,并与承载管31内部贯通,气管26的另一端通过软管与外部气源密封连接。

本实施例中:在上模1和下模22完成压制相互分离后,两个无杆气缸23推动承载板24向上运动,承载板24通过支架25将顶出机构3同步向上推出,顶出板33将位于其上方的成品向上推出,同时,承载管31和刷毛34同步向上移动,刷毛34在运动时对下模22的内壁进行清理,去除下模22内壁粘附的细小颗粒,外壁高压气流经由软管和气管26输送至承载管31内部,再经由承载管31上开设的若干个排气孔301向外侧排出,并吹送至下模22的内壁,将颗粒杂质吹出下模22的内壁,保持下模22内壁的整洁,保证下次加工的精度,不需人员手动清理,在将成品顶出的同时既可进行清理,缩短停机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将成品取出后,两个无杆气缸23(型号my1b20-200)推动承载板24向下运动,承载板24通过支架25将顶出机构3同步向下拉动,直至顶出板33的顶面与下模22的内壁顶面平齐,由于刷毛34具有一定的弹性,刷毛34可收纳至安装槽201下方,不会对顶出板33的顶面造成影响。

在图1和图2中:包括上模1,上模1的下方设有下模机构2,下模机构2包括底板21、下模22和无杆气缸23,底板21的顶面固定连接有两个无杆气缸23,无杆气缸23与外部气源密封连接,下模22固定在无杆气缸23的顶面,两个无杆气缸23的输出端均朝向内侧,两个无杆气缸23之间设有承载板24,承载板24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无杆气缸2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下模22的底面中间位置处开设有安装槽201,承载板24的上方设有顶出机构3,顶出机构3包括承载管31和密封固定在其底端的密封板32,承载管31顶端密封连接有顶出板33,顶出板33与安装槽201相对应,承载管31靠近顶端的外壁一周粘接固定有刷毛34,承载管31上开设有若干个排气孔301,承载板24的顶面固定连接有两个对称布置的支架25,密封板32固定在支架25的顶端,承载板24上固定连接有气管26,气管26的顶端密封贯穿密封板32,并与承载管31内部贯通,气管26的另一端通过软管与外部气源密封连接,在上模1和下模22完成压制相互分离后,两个无杆气缸23推动承载板24向上运动,承载板24通过支架25将顶出机构3同步向上推出,顶出板33将位于其上方的成品向上推出,同时,承载管31和刷毛34同步向上移动,刷毛34在运动时对下模22的内壁进行清理,去除下模22内壁粘附的细小颗粒,外壁高压气流经由软管和气管26输送至承载管31内部,再经由承载管31上开设的若干个排气孔301向外侧排出,并吹送至下模22的内壁,将颗粒杂质吹出下模22的内壁,保持下模22内壁的整洁,保证下次加工的精度,不需人员手动清理,在将成品顶出的同时既可进行清理,缩短停机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将成品取出后,两个无杆气缸23推动承载板24向下运动,承载板24通过支架25将顶出机构3同步向下拉动,直至顶出板33的顶面与下模22的内壁顶面平齐,由于刷毛34具有一定的弹性,刷毛34可收纳至安装槽201下方,不会对顶出板33的顶面造成影响。

在图2和图3中:承载管31和密封板32的外径均小于安装槽201的内径,使得刷毛34可顺利通过安装槽201,并移动至安装槽201下方,不会对顶出板33的顶面造成影响,刷毛34的长度大于承载管31的外壁与下模22内壁之间的间距,在刷毛34展开时,可与下模22内壁接触,对下模22的内壁进行摩擦清理,刷毛34的材质为尼龙,尼龙材质的刷毛34耐磨性较好,清理效果也较好。

在图2和图4中:承载管31的高度大于下模22的内壁深度,保证承载管31上排气孔301吹送气流区域的有效长度,提高清洁效果,承载管31的材质为不锈钢,不锈钢材质的承载管31不易发生锈蚀,使用寿命较高。

在图2中:气管26的底端贯穿承载板24,并延伸至承载板24底面外侧,便于软管与气管26的底端进行连接,同时,承载板24可对气管26进行支撑限位,保证其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在上模1和下模22完成压制相互分离后,两个无杆气缸23推动承载板24向上运动,承载板24通过支架25将顶出机构3同步向上推出,顶出板33将位于其上方的成品向上推出,同时,承载管31和刷毛34同步向上移动,刷毛34在运动时对下模22的内壁进行清理,去除下模22内壁粘附的细小颗粒,外壁高压气流经由软管和气管26输送至承载管31内部,再经由承载管31上开设的若干个排气孔301向外侧排出,并吹送至下模22的内壁,将颗粒杂质吹出下模22的内壁,保持下模22内壁的整洁,保证下次加工的精度,不需人员手动清理,在将成品顶出的同时既可进行清理,缩短停机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将成品取出后,两个无杆气缸23推动承载板24向下运动,承载板24通过支架25将顶出机构3同步向下拉动,直至顶出板33的顶面与下模22的内壁顶面平齐,由于刷毛34具有一定的弹性,刷毛34可收纳至安装槽201下方,不会对顶出板33的顶面造成影响。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