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电一体化臭氧水制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37778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机电一体化臭氧水制备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臭氧水制备装置,采用了机电一体化的结构设计,尤其适合在自来水管道上安装使用。
众所周知,臭氧具有极强的杀菌消毒作用,将臭氧混于水中制成臭氧水,用于清洁洗涤,不仅能快速杀灭被洗物表面的病毒细菌,而且还能有效降解有害化学物质,同时由于臭氧还原成氧的速度很快,所以用后不会残留其它化学物质,因此臭氧水是一种十分安全、有效、非常理想的洗涤用水。
因为臭氧还原速度较快,所以必须现产现用,因此臭氧水制备装置一般都设计在自来水的管道、龙头或旁路循环装置上。
目前,在自来水的应用上,臭氧水制备装置大多设计成壁挂式和龙头式,虽然都能有效制出臭氧水,但由于安装和使用方式的限定,给用户带来诸多不便,从而限制了产品的推广应用。以家庭为例安装壁挂式臭氧水制备装置必须接进水管和出水管,这样不仅安装起来较为复杂,更重要的是悬挂在墙壁上的装置及管路破坏整体环境,有碍观瞻;安装龙头式臭氧水制备装置通常有两个选择,一是换掉用户原有的龙头,二是加装一个龙头,二者显然都不尽人意,也就是说无论用户选择哪种安装方式的装置,都要以牺牲美观、个性或使用习惯为代价。
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电一体化臭氧水制备装置,该装置采用一体化的结构设计,选用新型优质的陶瓷沿面放电臭氧发生片,使该装置体积小巧,结构紧凑,采用低压直流供电,以确保使用安全,同时特别增设了逆止阀,使该装置适用于多种安装方式,尤其是可将该装置串接安装在自来水龙头前的隐秘处,不改变用户原有的环境外观及使用习惯、更无须换掉用户原有的个性化龙头,能充分地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采用机电一体化结构设计,采取低压直流供电,选用高效能的陶瓷沿面放电臭氧发生片以及单稳态高频臭氧发生器电源组件,将机械、电气两部分集成为一体。在一个基体上制成下壳体、进水接口(4/8”外螺纹)、水气混合器、出水接口(4/8”外螺纹)、逆止阀阀座、臭氧发生仓、臭氧电源隔离仓,使用优质ABS工程塑料一次注塑而成。在臭氧发生仓内置入臭氧发生器,在臭氧发生器电源隔离仓内置入臭氧发生器电源组件并灌胶密封绝缘,引出线分别连接臭氧发生器和12V直流电源插座,将臭氧仓上的臭氧出口与逆止阀上的进气口用软管连接,12V直流电源由市电经变压器隔离变压整流后提供。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是机械强度高、绝缘等级高、能效比高,特别适用于在管道上安装使用,安装简易,使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该装置的装配工艺简单,制造成本低廉,从而易于推广应用。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纵剖面构造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整机形状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隐秘式安装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墙壁式安装的示意图。
图中1.基体连同下壳,2.进水管接头,3.出水管接头,4.水气混合器,5.逆止阀,6.进气软管,7.臭氧发生仓,8.臭氧发生器,9.臭氧电源隔离仓,10.臭氧电源组件,11.直流电源插座,12.空气进入孔,13.上壳,14.导线,15.装置整机。

图1中,基体连同下壳(1)、进水管接头[4/8”外螺纹](2)、出水管接头[4/8”外螺纹](3)、水气混合器(4)、逆止阀(5)的阀座、臭氧发生仓(7)、臭氧电源隔离仓(9)、直流电源插座(11)的座孔及空气进入孔(12)是一个整体构造而成。在臭氧发生仓(7)内置入高效能的陶瓷沿面放电臭氧发生器(8),在臭氧发生器电源隔离仓(9)内置入臭氧发生器电源组件(10)并灌胶密封绝缘,引出导线(14)分别连接到臭氧发生器(8)和12V直流电源插座(11)上,将臭氧仓(7)上的臭氧出口与逆止阀(5)上的进气口用进气软管(6)连接。
权利要求1.一种机电一体化臭氧水制备装置,在一体化的基体上制成下壳体、进水管接头、水气混合器、出水管接头、逆止阀阀座、臭氧发生仓、臭氧电源隔离仓,使用优质ABS工程塑料一次注塑而成,在臭氧发生仓内置入陶瓷沿面放电臭氧发生器,在臭氧发生器电源隔离仓内置入臭氧发生器电源组件并灌胶密封绝缘,采用12V直流电源供电,其特征是将机械、电气两部分集成为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逆止阀直接制作在水气混合器上,为一体构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采用分体供电方式,所用的12V直流电源由市电经变压器隔离变压整流后提供。
专利摘要一种机电一体化臭氧水制备装置。它采用机电一体化结构设计,利用沿面放电技术制造臭氧,运用水流喷射产生负压的混气原理,将臭氧充分混合于水中,制成臭氧水,用于洗涤消毒。本实用新型主要的特点是其结构紧凑、体积小巧,采用低压直流分体供电,确保了使用的安全性,特别设计的逆止阀,使该装置更适合自来水的管道上安装使用。
文档编号C01B13/11GK2547718SQ0223717
公开日2003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02年6月7日 优先权日2002年6月7日
发明者杨柏 申请人:杨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