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实用新型涉及多晶硅铸锭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多晶硅铸锭用坩埚护板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不可再生的传统能源日趋减少,光伏新能源日益受到重视,其中多晶硅太阳电池以其较高的性价比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提高多晶硅电池转换效率和降低制造成本仍是光伏行业亟待解决了两大重要问题。在多晶硅铸锭中,需要将硅料放置在石英坩埚中,并需要通过加热使硅料先熔化,之后再降低温度实现长晶。石英坩埚的形变点为1075℃,软化点为1730℃。通常,石英坩埚温度在1200℃时即开始软化,温度在1700℃时坩埚将全面开始软化。而由于硅的熔点约为1420℃,所以在硅熔化阶段,整个石英坩埚的温度会在1420℃以上,所以在硅料熔化阶段中石英坩埚会发生软化甚至变形。为了防止在硅料熔化时石英坩埚软化或变形而产生不利影响,需要要用到坩埚护板。坩埚护板位于侧边加热器及坩埚之间。多晶硅铸锭中要消耗大量电能用来完成硅料的熔化和长晶。通常完成一炉850kg的铸锭需要消耗7000~8000KWH电量,其中熔化和长晶两个环节各占约50%。但是,现有的坩埚护板主要为平板式护板,如图1所示,采用该平板式的坩埚护板时,多晶硅铸锭中的热传导效率低,能耗较大。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多晶硅铸锭用坩埚护板结构,能够提高多晶硅铸锭过程中的热传导效率,减少能耗,降低成本。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多晶硅铸锭用坩埚护板结构,设置于坩埚与侧边加热器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护板本体,所述护板本体的朝向所述侧边加热器的一侧开设有多个凹槽。优选地,所述凹槽呈倒三角形长条状;所述凹槽的深度为5mm~15mm,所述凹槽的截面宽度为0mm~20mm。优选地,所述凹槽为倒金子塔形或倒圆锥体形的凹坑;所述凹坑的深度为5mm~15mm,所述凹坑的截面宽度为0mm~20mm。优选地,所述凹槽呈楔形长条状;所述凹槽的深度为5mm~15mm,所述凹槽的截面宽度为5mm~20mm。优选地,所述凹槽为楔形的凹坑;所述凹坑的深度为5mm~15mm,所述凹坑的截面宽度为5mm~20mm。优选地,所述凹槽在所述护板本体的表面的覆盖面积占所述护板本体的表面面积的50%~100%。优选地,所述护板本体为石墨板。优选地,所述护板本体为具有高导热性并耐高温的合金板。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多晶硅铸锭用坩埚护板结构,包括护板本体,护板本体的朝向侧边加热器的一侧开设有多个凹槽;采用该坩埚护板结构可以明显提高铸锭过程中的热传导效率,能够节约5%~10%的用电量,降低能耗,缩短单炉铸锭周期0.5h~2h,提升铸锭产量1%~2%,从而降低铸锭成本,提升铸锭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平板式坩埚护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晶硅铸锭用坩埚护板的实施方式之一的剖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晶硅铸锭用坩埚护板的实施方式之二的剖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晶硅铸锭用坩埚护板的实施方式之三的剖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晶硅铸锭用坩埚护板的实施方式之四的剖视图。图中:1-护板本体;11-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图2至5所示,一种多晶硅铸锭用坩埚护板结构,设置于坩埚与侧边加热器之间;包括:护板本体1,护板本体1的朝向侧边加热器的一侧开设有多个凹槽11。具体地,多个凹槽11可横向、或竖向、或倾斜排列设置;作为本方案的实施方式之一,如图2所示,凹槽11可呈倒三角形长条状,多个三角形长条状的凹槽11规则排列设置。作为本方案的实施方式之二,如图3所示,凹槽11可为倒金子塔形或倒圆锥体形的凹坑,多个凹坑规则排列设置。这两种实施方式中,凹槽11或凹坑在护板本体1的表面的覆盖面积占护板本体1的表面面积的50%~100%,并且凹槽11或凹坑的深度为5mm~15mm,截面宽度为0mm~20mm。作为本方案的实施方式之三,如图4所示,凹槽11可呈楔形长条状,多个楔形长条状的凹槽11规则排列设置。作为本方案的实施方式之四,如图5所示,凹槽11可为楔形的凹坑,多个楔形的凹坑规则排列设置。这两种实施方式中,楔形长条状的凹槽11或楔形的凹坑在护板本体1的表面的覆盖面积占护板本体1的表面面积的50%~100%,并且凹槽11或凹坑的深度为5mm~15mm,截面宽度为5mm~20mm。上述多晶硅铸锭用坩埚护板结构中,护板本体1为石墨板或具有高导热性并耐高温的合金板。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多晶硅铸锭用坩埚护板结构,可以明显提高铸锭过程中的热传导效率,能够节约5%~10%的用电量,降低能耗,缩短单炉铸锭周期0.5h~2h,提升铸锭产量1%~2%,从而可降低铸锭成本,提升铸锭效率。实施例1本实施例中,护板本体1为石墨板,凹槽11呈如图2所示的倒三角形长条状,多个凹槽11沿护板本体1的表面等间隔分布。凹槽11的深度为6mm,凹槽11的截面宽度为7mm,相邻2个凹槽11之间的间距为10mm,凹槽11在护板本体1的表面的覆盖面积占护板本体1的表面面积的40%。多晶硅铸锭中采用本实施例1坩埚护板时的检测结果及采用平板式的坩埚护板时的检测结果见下表1。表1分组投料量/KG良率耗电量/KWH铸锭周期平板式坩埚护板84069.0%753081实施例184069.3%712080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