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酱香型酒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435308阅读:46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白酒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酱香型酒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酱香型白酒是我国白酒中一大重要类型,生产历史悠久,具有“酱香细腻,酒体丰满,醇厚柔和,回味长,空杯留香持久”的特殊风格。酱香型白酒特殊的质量风格来自于其独特的酿造工艺。酱香型白酒的酿造过程十分复杂,它的生产工艺以“二次投粮、八轮发酵、七轮取酒”和“高温制曲、高温堆积糖化、高温发酵、高温流酒、长期贮存”为其显著的工艺特点。它以一年为一个生产周期,原料经过下沙(即第一次投粮)、糙沙(即第二次投粮)及八轮发酵、七次取酒,每轮次酒单独存放。由于受季节环境、温度、用曲量、原辅料、糟醅中淀粉、糖等酿造条件的不断变化,每一个轮次酒的风格和质量都不一样。一般来说,笫1、2、7轮次酒的质量风格较差,产量较少,而第3、4、5轮次酒俗称“大回酒”,其酱香突出、纯正,酒体醇厚,产量最多。第6轮次酒俗称“小回酒”,其焦香露头,酱香味杂,后味苦涩,口感特点都不及第3、4、5轮次酒那样酱香突出纯正。但是,这种香气在勾调时如果用量得当,可以突出酒体酱香的风格。

传统的酱香型酒的生产工艺是将高粱进行破碎处理,在50℃的热水中浸泡,高温制曲(70℃)和高温堆积发酵(55℃),下沙和糙沙阶段加入曲药的量较多,占总曲药加入量的40%,后几轮次发酵加入曲药的量较少,所用基酒的储存时间为3年,大罐稳定器和瓶储期都较短,分别为10天和30天。此工艺中高粱经不起反复蒸粮,且其淀粉的溶出率较高而不易控制,导致白酒酱香不突出、风格较差,制曲温度和堆积温度较高,虽然高温有利于化学、生物化学和褐变反应的进行,生成大量的香味物质和色素物质,但其酒体明显具有焦糊味、苦涩味重,曲药在前两次发酵中的加入量较多,导致1轮次酒的产量增多,后几轮次酒的产量减少,综合酒的质量风格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酱香型酒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酱香型酒的制备方法,依次包括粮食准备,下沙工序,糙沙工序,蒸馏取酒工序和储藏工序,其特征在于:

a.所述粮食准备,有以下步骤:选取整粒高粱为制酒主料,分成两等份,一份为下沙原料,另一份为糙沙原料;

b.所述下沙工序,有以下步骤:

1)将下沙原料放入60℃的热水中浸泡;

2)往浸泡后的原料中加入母糟,搅拌均匀;

3)上甑蒸粮,出甑前进行补水,然后出甑进行摊晾;

4)加入占混合原料用量8-12%的曲药,制曲的温度为65℃,搅拌均匀后,堆积,至上堆温度达到50℃,加入占混合原料用量0.7-1%的酒尾,入池发酵得到糟醅;

c.所述糙沙工序,有以下步骤:

1)如工序b中的步骤1);

2)浸泡后与下沙后得到的糟醅混合均匀;

3)上甑蒸馏,往分出酒尾的出甑料中洒水进行补水,然后出甑摊晾;

4)加入曲药,堆积,至上堆温度达到50℃,然后加入占混合原料用量0.7-1%的酒尾,入池发酵得到酒醅;

5)将酒醅进行蒸馏,取酒得到第1轮次原酒;

d.所述蒸馏取酒,有以下步骤:

1)对取酒后的酒醅补水、摊晾;

2)加入曲药搅拌均匀;

3)将拌曲后的酒醅堆积,至上堆温度达到50℃,入池发酵得到酒醅;

4)将酒醅分层蒸馏,分别得到上层酒、中层酒和下层酒,即为第2轮次的原酒;

5)此后循环重复d工序中各步骤,分别得到第3、4、5、6、7轮次的原酒。

优选的,工序b中步骤1)所述浸泡时间为20-24h。

优选的,工序b中步骤2)所述母糟的量为浸泡前原料重量的6-8%。

优选的,工序b中步骤3)所述补水量为达到出甑后糟醅的含水量为41-45%。

优选的,工序b中步骤4)所述酒尾为酒精度为20-25度的酱香型酒尾。

优选的,工序c中步骤4)所述曲药的加入量为混合原料用量的8-12%。

优选的,工序c中步骤5)所述蒸馏温度为35-40℃,气压为78.4-117.6kpa。

优选的,工序d中步骤2)所述曲药的加入量为混合原料用量的12-15%。

优选的,所述储藏有以下步骤:

1)将上述各轮次得到的原酒,经过尝评定级后,分级储存得到基酒,储存时间三年以上;

2)挑选储存时间五年以上,优级的基酒进行勾兑,经过化验、尝评后放入大罐中稳定30天,得到成品酒源;

3)将步骤2)得到的成品酒源经过精滤、检验、包装、入库,放入瓶中储藏90天,然后尝评后出库。

本发明中酒糟为高梁酿酒后剩余的残渣。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采用不粉碎的整粮浸泡工艺,打破了本领域常规的技术手段,一方面可去除粮食原料中老陈、消除农残、异杂味,另一方面可有效控制淀粉溶出率,提高了酒体质量;浸泡热水温度为60℃,易糊化,能够除去部分单宁,去酸涩,口感更甘爽,酒体更干净。

2、本发明的制曲温度为65℃,高温有利于化学、生物化学和褐变反应的进行,生成大量的香味物质;其次,高温有利于细菌大量繁殖,所得曲药感官指标的典型性突出。此温度下既避免了低温下杂菌感染,有益的生化反应不能顺利进行,生成的香味物质较少;又避免了继续升温造成微生物的活性降低。

3、本发明的堆积至上温度为50℃,此温度下所制得酱酒具有焦香但焦不露头。

4、本发明工艺与传统酱香型白酒工艺相比,在下沙和糙沙工序中减少了曲药用量,生产成本降低,避免了传统酱香型白酒的焦糊味和苦味,提高了酒体质量。

5、本发明中使用基酒的储存时间为5年以上,使得有害成分持续挥发,酒分子缔合更稳定并形成大分子团,使口感更醇厚绵柔,酒体颜色从无色变成微黄。

6、本发明中使用的基酒是经过尝评后选择优级酒,并且大罐稳定期和瓶储期分别从原来的10天、30天延长至30天、90天,保证产品的质量,使酒体更加绵柔协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a.粮食准备工序

选用100kg的整粒高粱,分成两等份,一分为下沙原料,另一份为糙沙原料。

b.下沙工序

将50kg的整粒高粱加入60℃的热水中,使水面高过高粱表面,浸泡20h后,将浸泡高粱的水全部排光,接着往浸泡后的高粱中加入3kg的母糟,搅拌均匀,然后上甑蒸粮使高粱的糊化率达到90%,出甑后洒水补水至粮糟的含水量达到41%,再加入酒尾和占混合原料8%的曲药,制曲的温度为65℃,冷却后堆积成一个圆锥形发酵糟堆,堆积发酵5天左右,至上堆积温度50℃,加入占混合原料用量0.7%的酒尾,再放入池中进行发酵,发酵30天,得到糟醅。

c.糙沙工序

将50kg的整粒高粱加入60℃的热水中,使水面高过高粱表面,浸泡20h后,将浸泡高粱的水全部排光,然后加入下沙后得到的糟醅混合均匀,然后上甑蒸馏,出甑后洒水补水至粮糟的含水量达到41%,摊晾,加入占混合原料8%的曲药,冷却后堆积成一个圆锥形发酵糟堆,堆积发酵4-5天,至上堆积温度50℃,加入占混合原料用量0.7%的酒尾,再放入池中进行发酵,发酵30天,得到酒醅,将酒醅进行蒸馏,蒸馏温度为35℃,压力为78.4kpa,取酒得到第1轮次原酒。

d.蒸馏取酒

将取酒后的酒醅洒水补水至粮糟的含水量达到41%,摊晾,加入酒尾和占混合原料12%的曲药,堆积成一个圆锥形发酵糟堆,堆积发酵4-5天,至上堆积温度50℃,再放入池中进行发酵,发酵30天,将酒醅分层蒸馏,蒸馏温度35℃和蒸馏压力78.4kpa,分别得到上层酒、中层酒和下层酒,即为第2轮次的原酒;此后循环重复d工序中各步骤,分别得到第3、4、5、6、7轮次的原酒。

e.储藏

刚蒸馏出的新酒味重,特别是酒糟味及含硫化合物等异味,必须进行储藏。将上述各轮次得到的原酒,经过尝评定级后,分级储存得到基酒,储存时间三年以上;挑选储存时间五年以上,优级的基酒进行勾兑,得到不同酒精含量的半成品酒,经过化验、尝评后放入大罐中稳定30天,得到的成品酒源,经过精滤、检验、包装、入库,放入瓶中储藏90天,然后尝评后出库。

实施例2

a.粮食准备工序

选用100kg的整粒高粱,分成两等份,一分为下沙原料,另一份为糙沙原料。

b.下沙工序

将50kg的整粒高粱加入60℃的热水中,使水面高过高粱表面,浸泡24h后,将浸泡高粱的水全部排光,接着往浸泡后的高粱中加入4kg的母糟,搅拌均匀,然后上甑蒸粮使高粱的糊化率达到85%,出甑后洒水补水至粮糟的含水量达到45%,再加入酒尾和占混合原料12%的曲药,制曲的温度为65℃,冷却后堆积成一个圆锥形发酵糟堆,堆积发酵4-5天,至上堆积温度50℃,加入占混合原料用量1%的酒尾,再放入池中进行发酵,发酵30天,得到糟醅。

c.糙沙工序

将50kg的整粒高粱加入60℃的热水中,使水面高过高粱表面,浸泡24h后,将浸泡高粱的水全部排光,然后加入下沙后得到的糟醅混合均匀,然后上甑蒸馏,出甑后洒水补水至粮糟的含水量达到45%,摊晾,加入占混合原料12%的曲药,冷却后堆积成一个圆锥形发酵糟堆,堆积发酵4-5天,至上堆积温度50℃,加入占混合原料用量1%的酒尾,再放入池中进行发酵,发酵30天,得到酒醅,将酒醅进行蒸馏,蒸馏温度为40℃压力为117.6kpa,取酒得到第1轮次原酒。

d.蒸馏取酒

将取酒后的酒醅洒水补水至粮糟的含水量达到45%,摊晾,加入酒尾和占混合原料15%的曲药,堆积成一个圆锥形发酵糟堆,堆积发酵4-5天,至上堆积温度50℃,再放入池中进行发酵,发酵30天,将酒醅分层蒸馏,蒸馏温度40℃,和蒸馏压力117.6kpa,分别得到上层酒、中层酒和下层酒,即为第2轮次的原酒;此后循环重复d工序中各步骤,分别得到第3、4、5、6、7轮次的原酒。

f.储藏

具体操作如实施例1中的储藏步骤。

对比例1

a.粮食准备工序

选用100kg的整粒高粱,分成两等份,一分为下沙原料,另一份为糙沙原料。

b.下沙工序

将50kg的整粒高粱加入50℃的热水中,使水面高过高粱表面,浸泡22h后,将浸泡高粱的水全部排光,接着往浸泡后的高粱中加入3kg的母糟,搅拌均匀,然后上甑蒸粮使高粱的糊化率达到90%,出甑后洒水补水至粮糟的含水量达到41%,再加入酒尾和占混合原料28%的曲药,制曲的温度为70℃,冷却后堆积成一个圆锥形发酵糟堆,堆积发酵6-7天,至上堆积温度55℃,再放入池中进行发酵,发酵30天,得到糟醅。

c.糙沙工序

将50kg的整粒高粱加入50℃的热水中,使水面高过高粱表面,浸泡22h后,将浸泡高粱的水全部排光,然后加入下沙后得到的糟醅混合均匀,然后上甑蒸馏,出甑后洒水补水至粮糟的含水量达到41%,摊晾,加入占混合原料12%的曲药,冷却后堆积成一个圆锥形发酵糟堆,堆积发酵6-7天,至上堆积温度50℃,再放入池中进行发酵,发酵30天,得到酒醅,将酒醅进行蒸馏,蒸馏温度为40℃,压力为117.6kpa,取酒得到第1轮次原酒。

d.蒸馏取酒

将取酒后的酒醅洒水补水至粮糟的含水量达到41%,摊晾,加入酒尾和占混合原料12%的曲药,堆积成一个圆锥形发酵糟堆,堆积发酵6-7天,至上堆积温度50℃,再放入池中进行发酵,发酵30天,将酒醅分层蒸馏,蒸馏温度40℃和蒸馏压力117.6kpa,分别得到上层酒、中层酒和下层酒,即为第2轮次的原酒;此后循环重复d工序中各步骤,分别得到第3、4、5、6、7轮次的原酒。

e.储藏

刚蒸馏出的新酒味重,特别是酒糟味及含硫化合物等异味,必须进行储藏。将上述各轮次得到的原酒,经过尝评定级后,分级储存得到基酒,储存时间不超过;挑选储存时间三年,优级或普级酒的基酒进行勾兑,得到不同酒精含量的半成品酒,经过化验、尝评后放入大罐中稳定10天,得到的成品酒源,经过精滤、检验、包装、入库,放入瓶中储藏30天,然后出库。

实施例1-2和对比例1所得产品,按照本领域常用的尝评方法进行尝评,尝评实验结果和出酒率如表1。

表1尝评实验结果和出酒率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的方法酿造的白酒,前两轮和后两轮的出酒率小,中间轮次出酒率高,提高了综合酒的质量风格,酱香幽雅细腻,略有焦香(但焦不露头),味醇甜,绵柔,酒体丰满,诸味谐调,后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