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制品发酵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52811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制品生产制作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物制品发酵罐。



背景技术:

生物制品是指应用普通的或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获得的微生物、细胞及各种动物和人源的组织和液体等生物材料制备的,用于人类疾病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品。 生物制品不同于一般医用药品,它是通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物质(如抗体)才发挥其功效,在人体内出现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或细胞介导免疫。

发酵罐是生物制品生产所必需的重要设备之一,发酵罐为生物制品的生长和繁殖提供良好的环境。常见的生物发酵罐,是罐体侧壁带有加热盘管,内部带搅拌装置,这种传统结构的发酵罐,内部加热不均匀,需要借助搅拌装置以较高的搅拌速度才能将热量分布均匀,发酵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内部加热均匀的生物制品发酵罐,以解决由于罐体内部物料受热不均匀导致的发酵效果不好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生物制品发酵罐,包括支架 机架、罐体和设置在罐体内的搅拌装置,所述罐体上开有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搅拌装置包括转动连接在罐体内的 中空的搅拌轴和设置在搅拌轴上的搅拌叶片,所述搅拌叶片内设置有加热丝;所述搅拌轴一侧连接有电机,搅拌轴底部开口处转动连接有涡轮,所述涡轮两侧连接有刮板,搅拌轴上方的支架 上设置有曲柄,所述曲柄连接有连杆,所述连杆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滑动的设置在搅拌轴内 与搅拌轴内壁滑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物料通过进料口进入到罐体内,搅拌叶片上的加热丝为物料提供发酵所需的温度,通过电机驱动搅拌轴带动搅拌叶片转动,使得物料受热更均匀;通过曲柄转动带动连杆运动,连杆带动滑块在搅拌轴内上下滑动,通过滑块对搅拌轴内的空气进行压缩产生气压,带有压力的气体驱动涡轮转动,刮板在涡轮的作用下转动,刮板将罐体底部的物料搅拌翻转起来,使得沉到罐体底部的物料能加热更加均匀,由此保证了物料的发酵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采用带有加热丝的搅拌叶片实现在对物料搅拌的同时对物料进行加热,与现有技术中在罐体侧壁设置加热盘管相比,本实用新型使得物料加热更加均匀,保证了罐体内物料的发酵效果;此外,本实用新型利用刮板将罐体底部的物料翻转起来,使得沉到罐体底部的物料也能加热均匀,保证了物料的发酵效果。

进一步,刮板内设置有加热丝。加热丝能在刮板将罐体底部的物料搅拌到罐体上层的同时对物料进行加热,使得物料加热更加均匀,发酵效果更好。

进一步,滑块上套设有橡胶圈。采用橡胶圈能减少滑块与搅拌轴内壁的摩擦力,从而减少滑块和搅拌轴的磨损。

进一步,进料口上转动设置有盖体。盖体能避免罐体的热量从进料口处流失,保证了罐体内的温度恒定。

进一步,盖体上设置有锁扣。采用锁扣对盖体进行锁紧,进一步保证了罐体内的密封性,避免罐体内热量流失。

进一步,出料口上滑动设置有阀门。通过开启阀门能将罐体内的物料放出来,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生物制品发酵罐实施例的示意图。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机架1、罐体2、进料口21、盖体22、出料口23、阀门24、搅拌轴3、电机31、滑块4、连杆41、曲柄42、涡轮5、刮板51、搅拌叶片6、加热丝6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基本如图1所示:

本实用新型一种生物制品发酵罐包括机架1、罐体2,罐体2内转动设置有空心的搅拌轴3,搅拌轴3左侧连接有电机31,电机31位于罐体2顶部左侧;搅拌轴3上焊接有三组搅拌叶片6,搅拌叶片6内安装有加热丝61;搅拌轴3内底部开口处转动连接有涡轮5,涡轮5两侧通过轴承连接有刮板51,刮板51内部安装有加热丝61;箱体上方的机架1上安装有曲柄42,曲柄42连接有连杆41,连杆41连接和搅拌轴3形状匹配的滑块4,滑块4滑动地安装在搅拌轴3内,滑块4上套设有橡胶套;箱体顶部开有进料口21,进料口21上转动连接有盖体22,箱体底部开有出料口23,出料口23上滑动安装有阀门24。

作业时,打开盖体22,将物料从进料口21投入到罐体2内,启动电机31,电机31带动搅拌轴3转动,搅拌轴3带动搅拌叶片6对物料进行搅拌,搅拌轴3内的加热丝61对物料进行加热;与此同时,曲柄42转动,曲柄42通过连杆41带动滑块4在搅拌轴3内上下滑动,滑块4对搅拌轴3内的气体进行压缩产生气压,带有压力的气体驱动涡轮5转动,涡轮5两侧的刮板51开始转动,刮板51转动的同时电热丝对物料进行加热,刮板51将沉到罐体2底部的物料翻转起来并抛向搅拌叶片6,由搅拌叶片6对物料进行搅拌和加热,由此完成了对物料发酵的全过程。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