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体微生物活菌培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28107发布日期:2020-12-18 13:15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体微生物活菌培植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生物培养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水体微生物活菌培植结构。



背景技术:

水资源是人类生活的最重要资源,但是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养殖废水的大量排放,对水资源和水环境造成更严重的破坏,因而对水资源的治理、修复难度也越来越大。目前,采用微生物进行污水处理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污水处理方法。

在进行微生物培养时,需要在培养皿内添加培养基,培养基是供微生物生长和维持用的人工配制的养料。目前,市场上的微生物培养器皿,一般较为简单,有多方面的弊端,比如,不能有效地向液态基质中输送足量的气体,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不能恒温保证微生物的生长环境;基质内部流动性差,营养物质不能传递。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体微生物活菌培植结构,具有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水体微生物活菌培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固定设置水体溶氧装置和用于放置菌种的培菌箱;所述水体溶氧装置位于所述底座的竖直方向上、且垂直于所述底座;所述水体溶氧装置的顶部开设有进水口,底部开设有出水口;在所述进水口上设置有用于吸取高溶氧水至培菌箱内的进水组件,所述进水组件位于所述培菌箱内,在所述出水口上设置有用于将水排出水体溶氧装置的出水组件,所述水体溶氧装置的上端开设有送气孔,可将空气通入所述水体溶氧装置内。

可选的,所述进水组件包括水泵和输水管,所述潜水泵设置在所述输水管上,所述输水管一端与所述进水口连接,另一端位于所述培菌箱内。

可选的,所述出水装置为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出水口连接,另一端伸入池塘内。

可选的,所述排水管的排水端与池塘的角度为45°。

可选的,所述水体溶氧装置内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分水盘和集水盘,所述送气孔位于所述分水盘和所述集水盘之间。

可选的,所述送气孔有两个且对称设置在所述水体溶氧装置上。

可选的,所述培菌箱包括至少两个细菌屋,所述细菌屋设置在所述底座上。

可选的,所述水体溶氧装置为溶氧罐。

可选的,所述溶氧罐上设置有固定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本实用新型吸水组件将高溶氧水与培菌箱内的有益菌种混合并运输至水体溶氧装置内,通过送分组件吸入大量的空气使水和空气充分接触,既实现了菌种培殖,又实现了水体溶氧,充分使得微生物制剂、水体和空气的三相有效混联。

其二,通过将含菌的高溶氧水通过立体循环的方式注入塘底能有效的去除氨氮和亚硝酸盐,调节水质,平衡ph值,促进水产生物生长,在缩短水产生物生长周期、提高水产生物生长质量的同时,还降低了养殖成本。

其三,可大量减少农药和动物抗生素的使用,极大降低水产品体内农药和抗生素残留,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绿色环保,自然生态的水产食品。从而保障水产养殖生产的安全和产品质量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细菌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溶氧罐;3、培菌箱;4、细菌屋;5、固定架;6、进水口;7、出水口;8、进水管;9、出水管;10、水泵;11、分水盘;12、集水盘;13、送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体微生物活菌培植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底座1,底座1上固定有用于放置菌种的培菌箱3和竖直设置的溶氧罐2,培菌箱3分为四个细菌屋4,每个细菌屋4里放置适合有益菌种附着和生长的珊瑚石及多孔的生物填料,细菌屋4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溶氧罐2上设置有固定架5,固定架5的一端与溶氧罐2连接,另一端固定在底座1上,使得溶氧罐2与底座1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溶氧罐2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开设有进水口6和出水口7,进水口6上连接有进水管8,进水管8的一端与进水管8连接,另一端位于培菌箱3内,进水管8内固定有水泵10,可将水面上和空气充分接触的高溶氧水吸取到培菌箱3内与菌种混合,并运输至溶氧罐2内;出水口7上设置有出水管9,可将溶氧罐2中的水排出。

溶氧罐2内沿进水口6与出水口7之间依次固定有水平设置的分水盘11和集水盘12,溶氧罐2上沿分水盘11和集水盘12间开设有送气孔13,送气孔13有两个且对称设置在位于溶氧罐2的上端部分。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本实用新型的水体微生物活菌培植结构通过浮船漂浮于水面上,收集水面三十公分以上和空气充分接触的高溶氧水,高溶氧水通过培菌箱3,并将培殖出来的一部分菌种随水体通过水泵10注入到溶氧罐2中与大量空气混合,溶氧罐2中装有分水盘11把注入的含菌种的高溶氧水打成水滴状,溶氧罐2上设置有送气孔13,通过负压的原理吸入大量的空气,使每一滴水都充分的和空气接触,既实现了菌种培殖,又实现了水体溶氧,充分使得微生物制剂、水体和空气的三相有效混联。最后通过溶氧罐2底部的出水管9以45°的角度注入到塘底并成扇面一样向前推进。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含菌的高溶氧水通过立体循环的方式注入塘底能有效的去除氨氮和亚硝酸盐,调节水质,平衡ph值,促进水产生物生长,在缩短水产生物生长周期、提高水产生物生长质量的同时,还降低了养殖成本。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水体微生物活菌培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固定设置水体溶氧装置和用于放置菌种的培菌箱;所述水体溶氧装置位于所述底座的竖直方向上、且垂直于所述底座;所述水体溶氧装置的顶部开设有进水口,底部开设有出水口;在所述进水口上设置有用于吸取高溶氧水至培菌箱内的进水组件,所述进水组件位于所述培菌箱内,在所述出水口上设置有用于将水排出水体溶氧装置的出水组件,所述水体溶氧装置的上端开设有送气孔,可将空气通入所述水体溶氧装置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微生物活菌培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组件包括水泵和输水管,所述水泵设置在所述输水管上,所述输水管一端与所述进水口连接,另一端位于所述培菌箱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微生物活菌培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组件为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出水口连接,另一端伸入池塘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体微生物活菌培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的排水端与池塘的角度为4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微生物活菌培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体溶氧装置内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分水盘和集水盘,所述送气孔位于所述分水盘和所述集水盘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微生物活菌培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气孔有两个且对称设置在所述水体溶氧装置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微生物活菌培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菌箱包括至少两个细菌屋,所述细菌屋设置在所述底座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微生物活菌培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体溶氧装置为溶氧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体微生物活菌培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溶氧罐上设置有固定架。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体微生物活菌培植结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固定设置水体溶氧装置和用于放置菌种的培菌箱;所述水体溶氧装置位于所述底座的竖直方向上、且垂直于所述底座;所述水体溶氧装置的顶部开设有进水口,底部开设有出水口;在所述进水口上设置有用于吸取高溶氧水至培菌箱内的进水组件,所述进水组件位于所述培菌箱内,在所述出水口上设置有用于将水排出水体溶氧装置的出水组件,所述水体溶氧装置的上端开设有送气孔,可将空气通入所述水体溶氧装置内;本实用新型的水体微生物活菌培植结构,有效去除氨氮和亚硝酸盐,调节水质,平衡PH值,促进水产生物生长。

技术研发人员:闫树贵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山市浪迪水产农机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1.17
技术公布日:2020.12.1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