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二聚化抗凝血酶III-Fc融合蛋白及其哺乳动物细胞高效表达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311989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重组二聚化抗凝血酶III-Fc融合蛋白及其哺乳动物细胞高效表达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重组二聚化抗凝血酶丨M-Fc融合蛋白及其晡乳动物细胞 高效表达系统
[0001] 本发明为分案申请,其原申请的申请号为2012101468630,申请日为2012年5月 14日,发明名称为"重组二聚化抗凝血酶III-Fc融合蛋白及其哺乳动物细胞高效表达系 统"。
技术领域
[0002] 本发明涉及一种重组二聚化抗凝血酶III的Fc融合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它在医 疗上的应用,特别是在治疗多种凝血相关的疾病,抗血管新生,抗炎症和抗病毒方面的用 途。
【背景技术】
[0003] 人体内与凝血系统功能相拮抗的是抗凝血系统,在正常情况下,两者保持动态平 衡。抗凝血酶III (AT)是人体血浆中的一种重要的抗凝血因子,它在血浆中承担着70%的 生理性抗凝血酶活性(Johnson DJ等,2006,25: 2029-37),在维持血液生理性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AT是肝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丝氨酸蛋白 酶抑制剂超家族(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 SEPIN)的重要成员之一。AT通过与凝血 酶Flla结合成凝血酶-抗凝血酶(TAT)复合物,从而灭活凝血酶。此外,它还可以较强地 抑制凝血因子Xa、IXa的活性,对凝血因子XIa、Xlla、纤溶酶、激肽释放酶的活性也有一定 的抑制作用。 体内AT升高一般不会引起病理性后果,但是AT量减少常见于以下病例:a)遗传性AT缺乏: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是一种较常见的人类遗传性疾病,它与家族性静脉血栓形成 倾向有关(AbildgaardU 等,2007,98: 97_104);b)获得性AT缺乏: 见于各种肝病,如肝硬化、重症呷、肝癌晚期等;c)AT丢失增多:如肾脏疾病;d)AT消耗增 多:如各种原因所造成的血液凝固性增高,AT中和活化的凝血因子,以致消耗增加;e)最重 要的是:AT的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缺乏症可导致血栓的形成,而引起脑血栓或心肌梗塞等 非常严重的疾病。因此,AT在临床上有预防和治疗慢性血栓或血塞形成的作用,对治疗抗 凝血酶缺失症也有显著效果。
[0004] 除了抗凝作用,AT还具有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首先由Taylor在猴子模型上研 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时提出,他发现输注AT能大大降低接受致死量大肠杆菌猴子 的死亡率(Taylor FB Jr等,Ckre 2000,28: S12-9)。越来越多的证据表 明体内凝血与炎症反应之间存在网络效应关系(Esmon CT,财oot/,2000,95: 1113-16; Cirino G 等,Tferefltfe 5bi, 2000,21: 170-2)。Johnson 等(Johnson K 等, /J遞《//?〇人1998,160: 5130-35)进一步研究发现,身体内局部血栓的形成可刺激单核细 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大量的促炎因子,包括IL-8、IL-6。凝血酶在其中也起重要作用。 凝血酶能裂解白细胞、内皮细胞源性的IL-8 (含77个氨基酸,第77位残基为丙氨酸残基) 生成含72个氨基酸的IL-8 (第72位的残基为丝氨酸),增强了其中性粒细胞激活活性, 故当凝血酶及IL-8在血管炎症反应部位共存时可放大IL-8的效应。相应的,严重炎症反 应还可通过白细胞-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损伤微血管细胞、微血管组织,进而刺激凝血酶 的大量生成。迄今AT抗炎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存在多种作用机制。Okajima等 (Okajima K 等,1998,24: 27-32)认为 AT 可促使内皮细胞释 放PGI2, PGI2能抑制白细胞-内皮细胞相互反应;同时,AT还通过与内皮细胞表面的葡胺 聚糖相互作用,干扰了细菌毒素与葡胺聚糖的结合,减轻了细菌毒素的细胞反应,所以AT 的抗炎作用与其与内皮细胞上的葡萄糖胺聚糖结合能力紧密相关(Johnson DJ等, /,2006,25: 2029-37XMinnema 等(MinnemaMC 等,财oot/,2000,95: 1117-23)认 为AT通过抑制凝血酶/FXa介导的促炎因子如IL-6、IL-8、IL-10等的释放来削弱炎症反 应。另外AT灭活了丝氨酸蛋白酶活性中心,从而抑制丝氨酸蛋白酶本身引起的细胞炎症反 应。大量的研究表明AT在多种组织中发挥其抗炎功能。在肺组织中,AT可抑制嗜中性粒 细胞的渗透作用,且减少微血管渗漏(Duru S等,XcteylaaeWAesio/ 2005,49: 1142-8)。在肝组织中,AT通过调节局部前列环素水平来抑制肝损伤(Aytekin F0等,办?J Surg,2005,VH VHb {Xsvhoi W等,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 2007,292: G678-83)。在胃肠道,AT可减少白细胞在血管内的粘附和集聚(Ostrovsky L 等,CYrcWaUo/?,1997,96: 2302-10)。在皮肤组织中,AT可降低脂多糖(LPS)诱导的白 细胞-内皮细胞间相互作用(Hoffmann JN 等,办? 2000,279: C98-107)。此外,AT还被发现对非典型性分枝杆菌感染(Chan ED等,iT/s, 2007,39: 690-6)、糖尿病(HashemiM等,仍'a知2007,75: 246-8) 和脂膜炎的病理过程有影响作用(O'RiordanK等,1997,63: 480-2)。 进一步的实验发现AT的抗炎特性与其使用剂量有关。小剂量的AT(50U/kg及100U/kg) 虽能明显抑制内毒素诱导的大鼠发生凝血障碍,但不能阻止白细胞在肺内的聚集及对肺血 管造成的损伤。而大剂量的AT(250U/kg)能显著改善由内毒素诱导的肺内皮细胞的损伤 (UchibaM等,?1998,89: 233-41)。这一研究结果也已在AT对重症感染疾 病治疗作用研究的多中心KyberSept III期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
[0005] 近年研究发现,通过有限的水解或热变性后,AT具有抗血管新生的作用(Richard B等,/沿〇/泛£?,2008,283: 14417-29),能阻止细胞从G1向S期转变,抑制细胞增殖; 同时还能抑制内皮细胞表面促血管新生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proangiogenic heparan sulfate proteoglycan, HSPG)和基底膜蛋白多糖(perlecan)的表达。通过抑制HSPG介导 的FGF家族信号通路以及VEGF家族信号通路(Zhang W等,财oot/,2004,103: 1185-91)、 阻断HSPG介导的血管生长因子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Zhang W等,/沒2006, 281: 37302-10)从而抑制血管新生。Zhang 等(Zhang W 等,Gflcer Tfes, 2006,66: 5047-55)通过研究表明AT可以改变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基因表达,有35种基因表达水平 显著增高,其中大多数基因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例如半胱天冬酶-3(ca SpaSe-3)、p21、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CHMPs)-l、2、3等;而有93种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其中 超过50%的基因具有血管形成作用,例如基底膜蛋白多糖(perlecan)、丝裂原蛋白活化激 酶-3(MAPK3)、早期生长反应因子-l(EGRl)等。但目前尚缺乏动物或临床前试验证明AT在 体内有抗血管新生作用,如果该作用得到证实,那么联合应用标准化疗及这种抗凝药应能 更好地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并能减少肿瘤患者的血栓并发症。
[0006]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pin),包括AT对慢性病毒性疾病的进程具有双向调节 作用。HIV-1型及HCV感染者,其a-1抗胰蛋白酶(AAT)水平异常偏低(Potthoff AV等, JJiAS; 2007,21: 2115-6 ;Shapiro L等,2001,15: 115-22),且被证实它与 进行性疾病和进行性肝纤维化有关(Cheung KJ等,/KirW故狹2009,16: 418-29)。 相反,大量的临床数据揭示serpin表达水平升高与HIV感染的发生率的下降,或延缓疾病 进程相关(McNeely TB 等,财〇〇£/,1997,90: 1141_9;Burgener A 等,Tfes, 2008,7: 4446-54 ;Geiben-LynnR等,/ 沿?o/ae?, 2002,277: 42352-7)。肝素活化的 AT显示出极强的抗病毒作用,它不仅对HIV-l(Elmaleh DR等,/#〇/ 2005,16: 191-200)具有抑制作用,且同样可抑制HCV、HSV-1和HSV-2 (Whitney JB等, 2011,6: el8589)。
[0007] AT在抗凝血、抗炎症、抗血管新生和抗病毒方面显现的生物学特性,使其在临床上 具有重大应用价值。AT在国外临床上已经广泛使用,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包括:弥散性血 管内凝血(DIC)、先天及后天获得性AT缺乏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败血症、重 症感染介导的全身炎症反应和感染中毒性休克等(PuskdsA等,2007,26: 53-63; Topaloglu S 等,2007,58: 85-91)。尤其是针对 DIC 的治疗,效果 极为显著。DIC在欧美每年的发病率约为50万例,死亡率超过50%,仅美国即有20-30亿 美元市场。美国GTC公司用转基因山羊生产的人抗凝血酶"ATryn"分别于2006年8月和 2008年10月获得了欧洲药监局和美国FDA的批准。另外,最新研究结果表明,AT可以缓解 抗凝血常用药肝素形成的耐药性(Spiess BD,J/7/7 2008,85: 2153-60),这 也预示着其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对AT作用机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适应症的进一步 拓宽,有望被开发成为抗炎症、抗病毒、抗肿瘤等的药物,运用到各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