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唑并[1,5-a]吡啶类化合物及其应用_6

文档序号:9761820阅读:来源:国知局
板:所述 化合物用DMS0溶解,配制的浓度按照1:1000加入培养基中,而对照只用相同量的DMS0加 入到没有药物的平板中。
[0521] 3. MIC检测:用无菌水稀释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培养液至50倍得到母液, 再将母液稀释成10 3和10 5的浓度,然后将这两个浓度的菌液各取〇. 5mL铺于上述7H11平 板上,各两个重复。以加阳性药异烟肼〇. 1 μ g/mL为对照。
[0522] 表2.化合物的浓度设计
[0523]
[0524] 4.结果及结果分析:
[0525] 在37 °C环境中培养4周,统计每板菌落个数,分析数据,得出各化合物的MI C值,结 果如表3所;
[0526] 表3.各化合物的MIC值
[0527]
[0529] 实施例53 :所述化合物对临床分选的耐多药结核菌(MDR-TB)菌株的敏感性测定
[0530] 1.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及临床分选的MDR-TB菌P91,P105和P103的液体 培养:在7H9培养基中培养,37°C摇床长培养至菌液600nm下吸光值(0D_)为0. 7以上。
[0531] 2.制作化合物TJ170298的不同浓度(化合物的浓度设计如表4所示)的7H11平 板:所述化合物用DMS0溶解,配制的浓度按照1:1000加入培养基中。
[0532] 3. MIC检测:用无菌水稀释各菌株的培养液至50倍得到母液,再将母液稀释成10 3 和10 5的浓度,然后将这两个浓度的菌液各取0. 5mL铺于上述7H11平板,各两个重复。以 加阳性药RIF 10 μ g/mL和1 μ g/mL为对照。
[0533] 表4.研究药物的浓度设计
[0534]
[0535] 4.结果及结果分析:检测化合物TJ170298对临床分选的MDR-TB菌及标准H37Rv 的MIC如表5:
[0536] 表5.各化合物对临床分选的MDR-TB菌及标准H37Rv的MIC值
[0537]
[0538] 上述结果表明,临床分选的MDR-TB菌对化合物TJ170298有很好的敏感性。说明 化合物TJ170298对临床分选的MDR-TB菌株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0539] 实施例54 :本发明化合物体内抗结核病菌活性测定
[0540] 1.结核分枝杆菌自主发光菌H37Ra的液体培养:在7H9培养基中培养,37°C摇床 长培养至菌液发光值为22, 000, 000RLU/mL。
[0541] 2.购买5-6周龄BALB/c雄性小鼠,进行感染实验:用自主发光菌H37Ra对每只进 行BALB/c雄性小鼠尾静脉注射感染。1天后测定被感染的BALB/c雄性小鼠的发光值,对于 发光值大于700RLU/只的BALB/c雄性小鼠进行随机分组。
[0542] 3.化合物体内活性测定:将不同浓度,不同种类的化合物分别对感染的BALB/c雄 性小鼠在感染2天后开始进行灌胃治疗,每天灌胃一次,连续灌胃6天,具体治疗用量如表 6所示:
[0543] 表6.化合物治疗用量
[0544]
[0545] 4.实时监测化合物的体内抗结核病菌活性:分别测定dayO, day2, day4活体小鼠 内自主发光菌的发光数值,从而实时检测化合物体内抗结核病菌活性。
[0546] 实验结果如图1-4所示,化合物L298, L385, L372对H37Ra有明显的体内抗结核病 菌活性,活性与阳性对照利福平相当或更优,但对脾脏内抗结核病菌活性较阳性对照利福 平差。
[0547] 实施例55 :化合物TJ170298和TJ170385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0548] 1.给药与样品采集
[0549] a.大鼠静脉给药:SD大鼠3只,体重180~220g。给药前禁食12h,试验期间少 量进食,饮水自由。按2mg/kg的剂量静脉注射给予化合物TJ170298和TJ170385。给药 后 2min,lOmin,30min,1. Oh,2. Oh,3. Oh,4. Oh,6. Oh,8. Oh,12. Oh,21h,24. Oh,30h,36h,48h, 60h,72h,分别经眼眶取血约0. 3mL,置肝素化试管中,6000rpm离心10min,分离血衆,4°C保 存待测。
[0550] b.大鼠口服给药:SD大鼠3只,体重180~220g。给药前禁食12h,试验期间少 量进食,自由饮水。分别按l〇mg/kg的剂量口服给予化合物TJ170298和TJ170385。给药 后 5min,10min,30min,1. 0h,2. 0h,3. 0h,4. 0h,6. 0h,8. 0h,12. 0h,21h,24. 0h,30h,36h,48h, 60h,72h,分别经眼眶取血约0. 3mL置肝素化试管中,6000rpm离心10min,分离血浆,4°C保 存待测。
[0551] 2.血浆样品测定
[0552] a.血浆样品处理
[0553] 向50 μ L上述血浆样品中加入150 μ L内标溶液(5 μ g/mL,乙腈溶液),混匀;祸流 混合2min,离心30min (13000rpm,4°C ),取上清于另一离心管中,取20 μ L进行LC/MS/MS分 析。
[0554] b.标准曲线的配制
[0555] 取大鼠空白血浆50 μ L,依次加入化合物标准系列溶液10 μ L,配制相当于血浆浓 度为 20, 50,100, 500,1000, 2000,4000,6000,12000,40000ng/mL 的化合物血浆样品,按"血 浆样品处理"项下操作,建立标准曲线。以待测物浓度(X)为横坐标,待测物与内标物的峰 面积比值(y)为纵坐标,用加权(W= 1/χ2)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运算,求得直线回归方程, 即为标准曲线。
[0556] c.数据处理和分析
[0557] 采用DAS 2. 0软件计算大鼠给药后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0558] 表7.化合物在SD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参数
[0559]
[0560] AUC(Area Under the Curve):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代表药物的生物利 用度(药物在人体中被吸收利用的程度),AUC大则生物利用度高,反之则低。AUC全称为 area under concentration-time curve〇
[0561] Cmax:药峰浓度(Peak Concentration)系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上的最大血 药浓度值,即用药后所能达到的最高血浆药物浓度。药峰浓度与药物的临床应用密切相关。 药峰浓度达到有效浓度才能显效,而如高出了安全的范围则可显示毒性的反应。此外,药峰 浓度还是衡量制剂吸收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0562] T1/2(half life time):半衰期。是指体内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反映 药物通过生物转化或排泄从体内消除的快慢。
[0563] Tmax: (Peak Time)药峰时间,系指在给药后人体血衆药物浓度曲线上达到最高浓 度(药峰浓度)所需的时间。药峰时间短,表示药物吸收快、起效迅速,但同时消除也快;而 药峰时间长,则表明药物吸收和起效较慢,药物作用持续时间也往往延长。药峰时间是应用 药物和研究制剂的一个重要指标。
[0564] BA (bioavailability):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吸收进入大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生 物利用度分为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绝对生物利用度是指该药物静脉注射时 100%被利用,该药物的其它剂型与其剂量相等时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百分率;相对生物利用 度则是以某种任意指定的剂型(如口服水制剂)为100%被利用,然后测定该药物其它剂型 在相同条件下的百分利用率。
[0565] 由表7知,化合物TJ170298和TJ170385均有很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
[0566]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 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 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主权项】
1.具有式(I )结构特征的吡唑并[1,5-a]吡啶类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其 立体异构体或其前药分子:m 为 0, 1,2,3 或 4 ; η为0或1 ; V为CH或N ; W为CH或N ; X任选自:CH,0,N或S ; Y任选自:CH,0,N或S ; Z任选自:CH,0,N或S ; L任选自:(:。~C 5直链或支链的烷烃; R8为H或甲基; R1任选自: DH ; 2) 卤素; 3. OaCf C5烷基; 4. C3~C 6环烷基; 5) 芳基; 6) 氨基,羟基,氰基,硝基; 7) 杂芳基; 所述烷基、芳基、环烷基和杂芳基分别任选被〇, 1,2或3个选自&的取代基取代; R2任选自: DH ; 2. OaCf C5烷基; 3. C3~C 6环烷基; 4) 芳基; 5) 杂芳基; 所述烷基、芳基、环烷基和杂芳基分别任选被〇, 1,2或3个选自&的取代基取代; R3任选自: DH ; 2) 卤素; 3. OaCf C5烷基; 4. C3~C 6环烷基;R4任选自: a) H; b) F, Cl1Br ; c) (^~C 3烷基; d) (^~C 3烷氧基; e) 苯氧基;R5任选自: a) H; b) F, Cl1Br ; c) OaCfC3烷基;9) (〇 = 0)^0疋7,其中,(3为0或1;(1为0或1; R7任选自: a) CF3; WC1-C5烷基; 10) -N (CH3)2;所述烷基、芳基、环烷基、杂环烷基和杂芳基分别任选被〇, 1,2或3个选自&取代基取 代, 其中,所述a为0或1 ; 所述R6任选自: DH ; 2. C3~C 6环烷基; 3) 杂环基; 4. C1-C3烷基; 5. C1-C3含氟烷基; 6. CQ~C 3亚烷基-杂环基; 7) 卤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吡唑并[1,5-a]吡啶类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其立 体异构体或其前药分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R1任选自: DH ; 2. F, Cl, Br, I ; 3. OH, OCH3, OEt, OCF3; 4) 甲基,乙基,异丙基,叔丁基; 5) 环丙基; 6. CF3; 7) 苯基; 所述R2任选自: DH ; 2) 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叔丁基; 3) 环丙基; 4) 苯基; 所述R3任选自:5. CF3; 6) (〇 = 0)^0疋7,其中,(3为0或1;(1为0或1; R7任选自: a) CF3; WC1-C5烷基; 7. H; 8) 卤素。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吡唑并[1,5-a]吡啶类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 接受的盐或其立体异构体或其前药分子,其特征在于,所述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吡唑并[1,5-a]吡啶类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其立 体异构体或其前药分子,其特征在于,具有如式(II)所示结构特征:所述R1为甲基;R2为甲基; 所述R3任选自: D-N(CH3)2;3)-C (CH3) 3;η = 1〇5. 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吡唑并[1,5-a]吡啶类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 盐或其立体异构体或其前药分子,其特征在于,具有如式(II)所示结构特征:所述R1任选自: DH ; 2. F, Cl, Br, I ; 3. OH, OCH3, OEt, OCF3; 4) 甲基,乙基,异丙基,叔丁基; 5) 环丙基; 6. CF3; 7) 苯基; 所述R2任选自: DH ; 2) 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 3) 环丙基; 4) 苯基; 所述R3任选自:5. CF3; 6) (C = 0) OMe ; 7. H; 8) 卤素;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吡唑并[1,5-a]吡啶类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其立 体异构体或其前药分子,其特征在于,具有如式(III)所示结构特征:所述R1任选自: DH ; 2. F, Cl, Br ; 3. OH, OCH3, OEt ; 4) 甲基,乙基,异丙基,叔丁基; 5. CF3; 6) 苯基; 所述R2任选自: DH ; 2) 甲基,乙基,丙基; 3) 环丙基; 4) 苯基; 所述R9任选自: 1. F, Cl, Br ; 2. OCH3,OCF3; 所述Q任选自:CH,N。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吡唑并[1,5-a]吡啶类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其立 体异构体或其前药分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R1任选自: 1) 2-Cl,2-Br ; 2) 2-0CH3,2-0Et ; 3) 2-甲基,2-乙基,3-甲基,3-乙基; 4. H; 所述R2任选自: 1) 甲基,乙基,丙基; 2) 环丙基; 所述R9任选自: 1. F, Cl ; 2. OCH3,OCF3; 所述Q任选自:CH,N。8.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吡唑并[1,5-a]吡啶类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其立 体异构体或其前药分子,其特征在于,具有如式(IV)所示结构特征:所述R1任选自: DH ; 2. F, Cl, Br ; 3. OH, OCH3, OEt ; 4) 甲基,乙基,异丙基,叔丁基; 5. CF3; 6) 苯基; 所述R2任选自: DH ; 2) 甲基,乙基,丙基; 3) 环丙基; 4) 苯基; 所述Rw任选自: DH ; 2. F, Cl, Br ; 3. CF3;所述U任选自:CH,N。9.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吡唑并[1,5-a]吡啶类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其立 体异构体或其前药分子,其特征在于,具有如式(II)所示结构特征:所述R1为甲基;R2为甲基; 所述R3任选自: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吡唑并[1,5-a]吡啶类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其 立体异构体或其前药分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选自: 5-氯-2-乙基-N-(4-(4-(4-(三氟甲氧基)苯基)哌啶-1-取代)苄基)吡唑[1,5-a] 吡啶-3-甲酰胺 5-氯-2-乙基-N-(4-(三氟甲氧基)苯基)吡唑[1,5-a]吡啶-3-甲酰胺 5-氯-N-(4-(4-(4-(三氟甲氧基)苯基)哌啶-1-取代)苄基)吡唑[l,5-a]吡 啶-3-甲酰胺 5-氯-2-甲基-N-(4-(4-(4-(三氟甲氧基)苯基)哌啶-1-取代)苄基)吡唑[1,5-a] 吡啶-3-甲酰胺 5-氯-2-环丙基-N-(4-(4-(4-(三氟甲氧基)苯基)哌啶-1-取代)苄基)吡唑 [1,5-a]吡啶-3-甲酰胺 2-甲基-N-(4-(4-(4-(三氟甲氧基)苯基)哌啶-1-取代)苄基)吡唑[1,5-a]吡 啶-3-甲酰胺 2.5- 二甲基4-(4-(4-(4-(三氟甲氧基)苯基)哌啶-1-取代)苄基)吡唑[1,5-&] 吡啶-3-甲酰胺 5-氯-2-苯基-N-(4-(4-(4-(三氟甲氧基)苯基)哌啶-1-取代)苄基)吡唑[1,5-a] 吡啶-3-甲酰胺 4- ((5-氯-2-乙基吡唑[1,5-a]吡啶-3-甲酰胺)甲基)苯甲酸甲酯 5- 氯-2-乙基-N-(4-(4-(4-(三氟甲氧基)苯基)哌啶-1-取代)苯基)吡唑[1,5-a] 吡啶-3-甲酰胺 2,7-二甲基4-(4-(4-(4-(三氟甲氧基)苯基)哌啶-1-取代)苄基)吡唑[1,5-&] 吡啶-3-甲酰胺 2.6- 二甲基4-(4-(4-(4-(三氟甲氧基)苯基)哌啶-1-取代)苄基)吡唑[1,5-&] 吡啶-3-甲酰胺 2,4-二甲基4-(4-(4-(4-(三氟甲氧基)苯基)哌啶-1-取代)苄基)吡唑[1,5-&] 吡啶-3-甲酰胺 5-甲氧基-2-乙基-N-(4-(4-(4-(三氟甲氧基)苯基)哌啶-1-取代)苄基)吡唑 [1,5-a]吡啶-3-甲酰胺 5-氯-2-乙基-N-((1-(4-(三氟甲氧基)苯基)-1Η-1,2, 3-三氮唑-4-取代)甲基) 吡唑[1,5-a]吡啶-3-甲酰胺 5-氯-2-乙基-N-甲基-N- (4- (4- (4-(三氟甲氧基)苯基)哌啶-1-取代)苯基)吡 唑[1,5-a]吡啶-3-甲酰胺 5-氯-2-乙基-N-(2-(4-(4-(4-(三氟甲氧基)苯基)哌啶-1-取代)苯基)丙烷-2-取 代)吡唑[1,5-a]吡啶-3-甲酰胺 5_三氟甲基-2-甲基-N-(4-(4-(4-(三氟甲氧基)苯基)哌啶-1-取代)苄基)吡唑 [1,5-a]吡啶-3-甲酰胺 2, 5-二甲基-N-((1-(4-(三氟甲氧基)苯基)-1Η-1,2, 3-三氮唑-4-取代)甲基)吡 唑[1,5-a]吡啶-3-甲酰胺 5-溴-2-甲基-N-(4-(4-(4-(三氟甲氧基)苯基)哌啶-1-取代)苄基)吡唑[1,5-a] 吡啶-3-甲酰胺 5-苯基-2-甲基-N-(4-(4-(4-(三氟甲氧基)苯基)哌啶-1-取代)苄基)吡唑 [1,5-a]吡啶-3-甲酰胺 5-氯-2-乙基-N-((6-(4-(三氟甲氧基)苯基)吡啶-3-取代)甲基)吡唑[1,5-a] 吡啶-3-甲酰胺 2.5- 二甲基4-((6-(4-(三氟甲氧基)苯基)吡啶-3-取代)甲基)吡唑[1,5-&]吡 啶-3-甲酰胺 5-甲氧基-2-甲基-N-(4-(4-(4-(三氟甲氧基)苯基)哌啶-1-取代)苄基)吡唑 [1,5-a]吡啶-3-甲酰胺 2-甲基-N-(4-(三氟甲氧基)苄基)吡唑[1,5-a]吡啶-3-甲酰胺 5-氯-2-乙基-N-(1-(4-(4-(4-(三氟甲氧基)苯基)哌啶-1-取代)苯基)乙醇) 吡唑[1,5-a]吡啶-3-甲酰胺 2, 5-二甲基-N-(4-(三氟甲氧基)苄基)吡唑[1,5-a]吡啶-3-甲酰胺 5_异丙基-2-甲基-N-(4-(4-(4-(三氟甲氧基)苯基)哌啶-1-取代)苄基)吡唑 [1,5-a]吡啶-3-甲酰胺 5_叔丁基-2-甲基-N-(4-(4-(4-(三氟甲氧基)苯基)哌啶-1-取代)苄基)吡唑 [1,5-a]吡啶-3-甲酰胺 5-乙基-2-甲基-N-(4-(4-(4-(三氟甲氧基)苯基)哌啶-1-取代)苄基)吡唑 [1,5-a]吡啶-3-甲酰胺 5-甲基-2-乙基-N-(4-(4-(4-(三氟甲氧基)苯基)哌啶-1-取代)苄基)吡唑 [1,5-a]吡啶-3-甲酰胺 5-甲基-2-乙氧基-N-(4-(4-(4-(三氟甲氧基)苯基)哌啶-1-取代)苄基)吡唑 [1,5-a]吡啶-3-甲酰胺 5-氯-2-乙基-N-(4-(4-(4-(三氟甲氧基)苯基)哌啶-1-取代)苯乙基)吡唑 [1,5-a]吡啶-3-甲酰胺 2.5- 二甲基4-((5-(4-(三氟甲氧基)苯基)噻吩-2-取代)甲基)吡唑[1,5-&]吡 啶-3-甲酰胺 2.5- 二甲基4-((5-(4-(三氟甲氧基)苯基)吡啶-2-取代)甲基)吡唑[1,5-&]吡 啶-3-甲酰胺 2.5- 二甲基4-((5-(4-(三氟甲氧基)苯基)吡啶-2-取代)甲基)吡唑[1,5-&]吡 啶-3-甲酰胺 N-(4-(叔丁基)苄基)-2, 5-二甲基吡唑[1,5-a]吡啶-3-甲酰胺 N-(4-(二甲氨基)苄基)-2, 5-二甲基吡唑[1,5-a]吡啶-3-甲酰胺 N-(4-(4-(4-甲氧基苯基)哌啶-1-取代)苄基)-2,5-二甲基-吡唑[l,5-a]吡 啶-3-甲酰胺 N-(4-(4-(4-氟苯基)哌啶-1-取代)苄基)-2,5-二甲基-吡唑[l,5-a]吡啶-3-甲 酰胺 2, 5-二甲基-N-(4-(哌啶-1-取代)苄基)吡唑[1,5-a]吡啶-3-甲酰胺 N-(4-(4-氟苯氧基)苄基)-2, 5-二甲基吡唑[1,5-a]吡啶-3-甲酰胺 2, 5-二甲基-N-(4-(4-(三氟甲基)哌啶-1-取代)苄基)吡唑[1,5-a]吡啶-3-甲 酰胺 2.5- 二甲基4-((2-(4-(三氟甲氧基)苯基)嘧啶-5-取代)甲基)吡唑[1,5-&]吡 啶-3-甲酰胺 2.5- 二甲基4-((4'-(三氟甲氧基)-[1,1'-联苯]-4-取代)甲基)吡唑[1,5-&] 吡啶-3-甲酰胺 N-(4-(4-(4-氟苯基)哌嗪-1-取代)苄基)-2,5-二甲基-吡唑[l,5-a]吡啶-3-甲 酰胺 2, 5-二甲基-N-(4-(4-(三氟甲氧基)苯基)苄基)吡唑[1,5-a]吡啶-3-甲酰胺 2, 5-二甲基-N-(4-(4-(4-(三氟甲氧基)苯氧基)哌啶-1-取代)苄基)吡唑[1,5-a] 吡啶-3-甲酰胺 5-氯-2-乙基-N-(4-氟苄基)吡唑[1,5-a]吡啶-3-甲酰胺 N-(4-氟苄基)-2, 5-二甲基吡唑[1,5-a]吡啶-3-甲酰胺。11. 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吡唑并[1,5-a]吡啶类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或其立体异构体或其前药分子在制备具有抗结核病作用的药物中的应用。12. -种抗结核病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活性成分包括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 述的吡唑并[1,5-a]吡啶类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其立体异构体或其前药分子。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具有式(Ⅰ)结构特征的吡唑并[1,5-a]吡啶类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其立体异构体或其前药分子及其应用。该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体外抗结核病菌活性,化合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低于0.1μg/mL,部分达到0.01μg/mL,对临床分选的耐多药结核菌(MDR-TB)菌株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体内实验中,本发明所述的吡唑并[1,5-a]吡啶类化合物在20mg/kg/d的剂量下,可有效清除小鼠体内H37Ra的感染量,是一类新型的抗结核化合物。
【IPC分类】A61K31/496, A61K31/4545, A61K31/444, C07D471/04, A61K31/506, A61P31/06, A61K31/437
【公开号】CN105524058
【申请号】CN201510460751
【发明人】陆小云, 汤健, 丁克, 张天宇, 涂正超, 伍甜, 万军庭, 曹元元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公开日】2016年4月27日
【申请日】2015年7月29日
【公告号】WO2016062151A1
当前第6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