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装置和气囊折叠方法

文档序号:3969725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囊装置和气囊折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在车辆冲撞等时膨胀而保护乘员的气囊的气囊装置,特别涉及具有在乘员前方左侧和右侧分别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气囊的气囊装置。此外,本发明涉及气囊的折叠方法。
背景技术
特开平4-292239号公报记载了作为用于在车辆冲撞等时保护乘员的气囊,具有如下构成具有在乘员前方左侧和右侧分别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通过共同的充气机进行膨胀。在此公报的气囊中,在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端部彼此之间用连接面板连接。
此气囊折叠后容纳于盒内,用罩盖住。车辆冲撞时充气机(气体生成器)进行动作喷出气体后,气囊把罩挤开,向乘员前方膨胀。
此充气机配置在气囊的底端侧的内部或外部。在充气机配置于气囊的底端侧的外部的结构的气囊装置中,充气机喷出的气体通过设在气囊底端侧的气体导入口供给到气囊内部。
在把充气机配置在气囊底端侧内部的情况下,有把整个充气机配置在气囊内部的情况,此外也有把充气机的一部分配置在气囊内部的情况。作为后者的示例,例举了下述构成在气囊上设有1对狭缝状开口,把棒状的充气机通入这些狭缝状开口,把充气机的两端侧向气囊外部突出。
专利文献1特开平4-292239号公报在上述特开平4-292239号公报的气囊中,由于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端部彼此之间用连接面板连接,故气囊膨胀后连接面板挡住乘员身体左右方向的中央。
此外,在上述特开平4-292239号公报的气囊中,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膨胀时,从充气机生成的气体更多地流入到它们中的某一个气囊中,具有另一个气囊的膨胀比该气囊滞后的弊端。
此外,在此公报的气囊中,由于左半侧气囊右半侧气囊用连接面板连接,所以可以期待即使其中一个气囊膨胀滞后,先膨胀的气囊通过该连接面板把膨胀滞后的气囊向膨胀方向拉伸,促进它的膨胀。可是由于该连接面板连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端部彼此之间,所以先开始膨胀的气囊在膨胀到它的前端侧为止,不能通过该连接面板充分拉伸膨胀滞后的气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囊装置,使膨胀后的左半侧气囊挡住乘员左胸,右半侧气囊挡住右胸,成为乘员胸部左右方向中央部与膨胀后的气囊的空间部相对,同时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双方从膨胀初始阶段开始就顺利地且左右均等地膨胀。
如上述特开平4-292239号公报那样具有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气囊中,若膨胀时的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容积大,则为了使气囊尽早膨胀,需要采用容积大的充气机。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气囊和气囊装置,在其中一种形式中,即使充气机的容量比较小时,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也能充分地尽早膨胀。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容易地把气囊以细长方式进行折叠的方法。
本发明(方案1)的气囊装置是具有折叠的气囊和使此气囊膨胀的充气机,利用配置在该气囊底端侧的该充气机喷出的气体,该气囊向其前端侧远离该底端侧的方向膨胀,作为该气囊,具有在乘员前方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和在乘员前方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其特征在于,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端部彼此为非连接状态,由此,在膨胀后的状态下,在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端部彼此之间形成向乘员敞开的空间部,该左半侧气囊和该右半侧气囊的膨胀方向的中间部分彼此之间被连接,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分别通过1次折叠成为前后方向细长的1次折叠体,然后使比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连接部分更靠向膨胀方向的前端侧彼此分离,而且利用把比该连接部分更靠向后端的后端侧进行折叠,使前后宽度变小,成为2次折叠体,此后利用3次折叠使左右宽度变小,成为最终折叠体。
方案2的气囊装置,如方案1所述,其中,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分彼此之间被连接。
方案3的气囊装置,如方案3所述,其中,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上部彼此之间和下部彼此之间分别被连接。
方案4的气囊装置,如方案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其中,该2次折叠体的一部分被用保护布包住。
方案5的气囊装置,如方案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其中,该最终折叠体的一部分被用保护布包住。
方案6的气囊装置,如方案5所述,其中,包住前述2次折叠体的保护布和包住最终折叠体的保护布连在一起。
方案7的气囊装置,如方案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其中,为了限制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膨胀时的各自左右方向的宽度,在构成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左右侧面的面板彼此之间分别架设有吊带。
方案8的气囊折叠方法是把气囊折叠成方案3所述的气囊装置的气囊1次折叠体的折叠方法,其特征在于,把细长板以沿气囊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接触到左半侧气囊或右半侧气囊的外面,通过沿该板的长侧边卷绕该板的方向多次弯折左半侧气囊或右半侧气囊,成为1次折叠体,此后从此1次折叠体中抽出该板。
方案9的气囊折叠方法是把气囊做成细长折叠体的气囊折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细长板与气囊接触,通过沿该板的长侧边卷绕该板的方向多次弯折而形成折叠体,此后从该折叠体中抽出该板。
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中,在充气机动作,气囊膨胀的情况下,左半侧气囊挡住乘员左胸,右半侧气囊挡住乘员右胸。此左右胸上有硬而强的肋骨。此气囊通过此肋骨承受并吸收乘员的冲击。此气囊在膨胀的状态下,在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端部彼此之间存在空间部,乘员的胸中央的胸骨附近与空间部位相对。因此,乘员的身体钻入气囊的情况下,胸的胸骨附近不承受来自气囊的那么大的反作用力,从而此胸骨附近的负担变小。
在本发明中,在气囊膨胀的状态下,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最前端彼此之间的间隔若为150~450mm,膨胀的左半侧气囊便正对左胸中心附近,右半侧气囊正对右胸中心附近,从而乘员上半身的肋骨附近借助气囊而非常结实地被承受。
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中,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分别通过1次折叠,成为前后方向细长的1次折叠体,然后,使比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连接部分更靠向膨胀方向的前端侧彼此之间分开,而且通过折叠比该连接部分更靠后端的后端侧,使前后的宽度变小,成为2次折叠体,此后通过减小左右宽度的3次折叠,成为最终折叠体。
因此,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中,气囊开始膨胀后,首先打开3次折叠,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比较早地向左右方向展开,然后打开2次折叠,向乘员膨出。
就这样,通过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比较早地向左右方向展开,可以向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双方几乎均等地供给气体,从而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从膨胀初始阶段就能顺利地、而且几乎均等地膨胀。此外,在左右方向比较宽地形成最先与乘员接触的面(首先接触的区域)。还在膨胀初始阶段,能防止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过分向乘员突出。
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中,在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膨胀的情况下,比各自膨胀方向的中间的连接部分靠向前端的前端侧从打开后分离成叉开腿形状的状态开始,以相互接近的方式边转动边膨胀。因此,左半侧气囊以从乘员左胸的左前方包住左胸的方式贴近左胸,右半侧气囊以从乘员右胸的右前方包住右胸的方式贴近右胸。其结果,乘员头部也以用气囊从左右的前方夹持并包住的方式被挡住。
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中,由于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膨胀方向的中间部分彼此之间被连接在一起,所以可阻止膨胀后的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相背离,乘员被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牢牢挡住。
此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也可在膨胀方向的中间部分而且在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被连接在一起(方案2),还可以在膨胀方向的中间部分而且上下的各自彼此连接在一起(方案3)。
若是前者(方案2)情况,连接部位较少,气囊的制造简单。
若是后者(方案3)情况,可以使膨胀后的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上部彼此之间以及下部彼此之间的间隔变窄。
在方案4的气囊装置中,由于气囊的2次折叠体用保护布包住,所以气囊能保持2次折叠体的形状,此后可以容易地进行最终折叠作业。此外,在气囊膨胀时,气囊能顺利展开为2次折叠形状,向气囊左右方向的展开更迅速。
在方案5的气囊装置中,由于气囊的最终折叠体用保护布包住,所以气囊能保持最终折叠体的形状,可以容易地进行向气囊装置上安装等作业。
在方案6的气囊装置中,由于包住气囊的2次折叠体的保护布和包住最终折叠体的保护布连成一体,所以可以有效地进行把气囊2次折叠后,用保护布把此气囊2次折叠体包住,然后进行最终折叠(3次折叠)后,用保护布把此气囊最终折叠体包住的一系列操作。
在方案7中,通过把构成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左右侧面的面板彼此之间分别用吊带连接,限制了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在膨胀时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所以即使充气机采用容量小的充气机,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也能足够早地膨胀。再有通过调节此吊带长度,可以使膨胀后的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宽度为要求的值。
若采用方案8的折叠方法,由于为了辅助折叠操作使用了细长板,所以容易把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分别做成规定的窄宽的1次折叠体。
就这样使用辅助折叠用的板的气囊折叠方法,如方案9所述,可以适用于细长地折叠不限于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各种气囊的情况。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透视图。
图2为图1的气囊装置的水平剖视图。
图3为图1的气囊装置的气囊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4为图1的气囊装置的气囊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5为图1的气囊装置的气囊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6为图1的气囊装置的气囊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7为图1的气囊装置的气囊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8为图1的气囊装置的气囊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9为图1的气囊装置的气囊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10为图1的气囊装置的气囊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11为图1的气囊装置的气囊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图12为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气囊膨胀时的透视图。
图13为图12的气囊装置的气囊的水平剖视图。
图14为13图的XIV-XIV线剖视15为说明气囊的折叠方法的透视图。
图16为说明气囊的折叠方法的剖视图。
图17为气囊1次折叠体的剖视图。
图18为气囊1次折叠体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为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透视图,图2为此气囊装置的水平剖视图。此外,图3~图7、图8(a)、图9(a)、图10(a)、图11(a)为表示此气囊装置的气囊折叠顺序的透视图,图8(b)、图9(b)、图10(b)、图11(b)分别为沿图8(a)、图9(a)、图10(a)、图11(a)的B-B线的剖视图。在下面的说明中,所谓气囊的前(前端)侧是指气囊膨胀方向前端侧,所谓后(底端)侧是指气囊膨胀方向的后端侧。
气囊10,具有在乘员前方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12、在乘员前方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14、连通该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一端侧彼此之间的连通部16。该连通部16为气囊10的底端侧。因此,该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分别向远离此连通部16的方向膨胀。
在此气囊10膨胀后的状态下,在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前端部彼此之间不存在连接面板等的跨接部件,两气囊12、14前端部彼此之间形成的空间部13(图2)向乘员(也就是向图2中的右方)敞开。
在此气囊10膨胀完成的状态下,左半侧气囊12的最前端和右半侧气囊14的最前端的间隔为150~450mm,特别希望为170~430mm。
在此气囊10中,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膨胀方向中间部分的相对面彼此之间用连接带18连接。
此外,在此实施方式中,为了限制该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在膨胀时的左右方向宽度,在该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内部分别设有连接各自构成左右侧面的面板彼此之间(后述的内面板22、24和外面板28、30)的约束带(吊带)20。
在此实施方式中,在气囊10膨胀后的状态下,连接带18和约束带20、20在左右方向连成一条直线形状。
此气囊10由左内面板22、右内面板24、连接该面板22、24底端部彼此之间的中间面板26、左外面板28、右外面板30和底端侧面板32共计6张面板构成外壳。标号S表示各面板彼此之间缝合的接缝。
该左内面板22构成左半侧气囊12的内侧面,右内面板24构成右半侧气囊14的内侧面。中间面板26构成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之间的凹陷最深的部分。此外,左外面板28构成左半侧气囊12的外侧面,右外面板30构成右半侧气囊14的外侧面。图中没有表示,但在这些外面板28、30上分别设有使左半侧气囊12内部和右半侧气囊14内部的气体流向外部的通气孔。底端侧面板32构成上述连通部16的外壳。
在此实施方式中,在构成该底端侧面板32中连通部16底面的部分上,设有2条狭缝(图中没有表示),通过此狭缝在该连通部16内配置充气机34。该充气机34在此实施方式中为棒状,使它的长度方向为车辆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穿过上述狭缝。标号36表示用于把该连通部16底面和充气机34固定在气囊容纳盒(图中省略)的气囊安装面上的固定板。
如图8~图11中各(b)图所示,此固定板36,具有分别被粘接在此充气机34长度方向两端侧的侧周面上的C字型条带部(标号省略);从该C字型的条带部两端分别沿连通部16底面(和上述盒的气囊安装面)延出的凸缘部(标号省略);和从各凸缘部向下方突出设置的柱头螺栓36a。该柱头螺栓36a贯通连通部16的底面,向气囊外部延出,通过此柱头螺栓36a把固定板36固定在上述盒的气囊安装面上,由此连通部16的底面和充气机34被固定在该气囊安装面上。
在此实施方式中,用于包住此气囊10的折叠体的保护布被连接在该连通部16的后端。该保护布38在此实施方式中为从连通部16后端向后延出的带状面板,将后述的包住气囊10的2次折叠体的2次折叠体包围部38a和包住最终折叠体的最终折叠体包围部38b连成一体。如图8~图11所示,该保护布38的从连通部16的延出方向底端侧为2次折叠体包围部38a,前端侧为最终折叠体包围部38b。
这些折叠体包围部38a、38b分别以在延伸方向作用了大于规定的张力时断裂的方式构成。详细说在此实施方式中,在各折叠体包围部38a、38b上的与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设有缝纫机针孔状的狭缝38c、38d,在各折叠体包围部38a、38b上作用有大于规定的张力的情况下,这些折叠体包围部38a、38b分别沿该狭缝38c、38d撕裂断开。
这些折叠体包围部38a、38b彼此的边界附近并列地沿该折叠体包围部38b前端边缘,设有穿入上述固定板36的柱头螺栓36a的螺栓插通孔38e。
省略了图示,但把气囊10折叠后容纳于上述盒中,通过装配盖或罩,覆盖此气囊10的折叠体,构成气囊装置。该盖或罩按照在气囊10膨胀时利用该气囊10挤压开裂的方式构成。此气囊装置被设置在例如汽车助手席前方的仪表板等上。
下面参照图3~图11对此气囊10的折叠顺序进行说明。
当折叠气囊10时,首先把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展平,使各自左右的侧面彼此之间(内面板22、24和外面板28、30)重合。然后,如图3~图5所示,把这些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折叠,使它们各自的上下宽度变小,成为前后方向细长的1次折叠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1次折叠时,首先,如图3至图4所示,从左半侧气囊12的上边到连接带18(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连接部),向下每次以规定宽度沿前后方向折回线L1、L2、……(在图3中表示到L4)顺序折回到外面板28侧,使该上边侧成为前后方向细长的滚筒状的折叠体(滚筒折体)。然后,从该左半侧气囊12的下边到连接带18,向上每次以规定宽度沿前后方向折回线L5、L6、……(在图3中表示到L8)顺序折回到外面板28侧,使该下边侧也成为前后方向细长的滚筒折体。然后,把此下边侧的滚筒折体重叠到上边侧的滚筒折体外侧。
此外,如图4至图5所示,右半侧气囊14也与左半侧气囊12一样,从它的上边到连接带18,向下每次以规定宽度沿前后方向折回线L1’、L2’、……(在图4中表示到L4’)顺序折回到外面板30侧,使该上边侧成为前后方向细长的滚筒折体,同时,从下边到连接带18,向上每次以规定宽度沿前后方向折回线L5’、L6’、……(在图3中表示到L8’)顺序折回到外面板30侧,使该下边侧也成为前后方向细长的滚筒折体。然后,把此下边侧的滚筒折体重叠到上边侧滚筒折体外侧。
但是,此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1次折叠除了滚筒折叠以外,也可以使用蛇腹折叠(锯齿形折叠)等各种折叠方法,还可以把多种折叠方法进行组合。此外,除了如上所述地将左半侧和右半侧各气袋12、14的上边侧和下边侧分别折叠以外,例如也可以从连接带18附近进行2次折叠,折叠成该上边侧和下边侧重合的状态。
此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1次体上下宽度被设定为与容纳气囊10的盒的上下宽度一致。
然后,如从图6至图7所示,沿此前后方向长的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1次折叠体中,把比各连接带18靠前的前端侧彼此相互之间向左右分开成叉开腿状,同时把比各连接带18靠后的后端侧折叠成蛇腹状(锯齿状),使前后宽度变小,成为图7所示的2次折叠体。
再有,这些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比连接带18靠后的后端侧的折叠方法,还可以采用蛇腹折叠以外的折叠方式。
然后,如图7至图8所示,把连通部16展平成所谓的压扁状态,并将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2次折叠体重合在它的上面。由此,如图8所示,成为连通部16和该2次折叠体重叠在固定板36上的状态。
然后,如图8至图9所示,把连接在该连通部16后端的保护布38的2次折叠体包围部38a拉向相反侧,以使该连通部16后端侧包住该2此折叠体。
然后,把从连通部16底面延出的固定板36的柱头螺栓36a穿入该2次折叠体包围部38a和最终折叠体包围部38b边界附近的螺栓插通孔38e,把该2次折叠体包围部38a前端侧钩挂在该柱头螺栓36a上。由此,用该2次折叠体包围部38a包住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2次折叠体。
在此实施方式中,沿2次折叠体包围部38a和最终折叠体包围部38b边界部,在保护布38的延伸方向上位置不同地设置2列螺栓插通孔38e。如图9(b)所示,当把该2次折叠体包围部38a钩挂在柱头螺栓36a上时,首先把柱头螺栓36a穿入2次折叠体包围部38a侧的螺栓插通孔38e,然后把最终折叠体包围部38b折回到2次折叠体包围部38a侧,在该最终折叠体包围部38b侧的螺栓插通孔38e中也穿入柱头螺栓36a。
然后,如图9至图10,把此2次折叠体的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中向比上述盒宽度更偏的侧方的部分(前端部)以向该2次折叠体左右方向的中间侧折叠的方式进行3次折叠,成为最终折叠体。另外,如图10(a)所示,在此实施方式中,把该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前端部分别向2次折叠体左右方向中间侧折叠成蛇腹状,但也可以用滚筒折叠等各种折叠方法进行折叠。
此后,如图10至图11所示,把保护布38的最终折叠体包围部38b拉回到连通部16的后端侧,以包住此气囊10的最终折叠体,把从连通部16底面延出的柱头螺栓36a插入此最终折叠体包围部38b前端侧的螺栓插通孔38e,钩挂该最终折叠体包围部38b的前端侧。由此,气囊10的最终折叠体被该最终折叠体包围部38b包住。
如上所述,在此气囊装置中,对气囊10进行2次折叠后,用保护布38的2次折叠体包围部38a包住此气囊10的2次折叠体,所以能保持气囊10的2次折叠形状,以使此后气囊10最终的折叠操作容易进行。
此外,对气囊10进行最终折叠(3次折叠)后,用保护布38的最终折叠体包围部38b包住此气囊10的最终折叠体,所以可以保持气囊10最终折叠形状,以使此后安装到气囊10的盒的操作容易进行。
具有这样构成的气囊装置的车辆在遇到冲撞等紧急事态的情况下,充气机34进行气体喷出动作,从该充气机34向连通部16内部喷出气体。从此充气机34喷出的气体从该连通部16流入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从而该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利用此气体分别在乘员前方左侧和右侧膨胀。
在此气囊装置中,气囊10开始膨胀后,首先保护布38的最终折叠体包围部38b因此气囊10的膨胀压力而沿狭缝38d断裂,从而气囊10的最终折叠被打开。
此气囊10在2次折叠状态下,以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前端侧彼此相互之间背离的方式向左右方向展开成叉开腿状,所以最终折叠打开后,该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该前端侧分别比较早地向左右方向展开。特别是在此实施方式中,该气囊10的2次折叠体被保护布38的2次折叠体包围部38a包住,限制了向前方胀出,所以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该前端侧分别顺利地向左右方向展开。
气囊10的膨胀继续进行后,该2次折叠体包围部38a利用此气囊10(2次折叠体)的膨胀压力沿狭缝38c断裂,该气囊10的2次折叠被打开。由此,气囊10整体向乘员侧膨胀出来。
由于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比较早地向左右方向展开,所以几乎均等地向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双方供给气体,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从膨胀初始阶段开始就能顺利地、而且大致均等地膨胀。此外,在左右方向比较宽地形成最先与乘员接触的面(首先接触的区域)。再有在膨胀初始阶段,能防止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过分向乘员突出。
当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膨胀时,各个前端侧边旋转边膨胀,以使从展开成叉开腿状而背离的状态相互逐渐接近。因此,左半侧气囊12以从乘员左胸前方包住左胸的方式接近左胸,右半侧气囊14以从乘员右胸前方包住右胸的方式接近右胸。其结果,用两个气袋12、14承受为从比乘员的头部靠左右的前方的部位夹持并包住。
参照图12~图18对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和气囊折叠方法进行说明。
图12为此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气囊膨胀时的透视图,图13为图12的气囊装置的气囊的水平剖视图。图14为图13的XIV-XIV线剖视图,图15为说明气囊折叠方法的透视图,图16为说明气囊折叠方法的剖视图,图17为气囊1次折叠体的剖视图,图18为气囊1次折叠体的透视图。
在此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气囊10A是与上述气囊10具有相同构成,不同点是省略了连接带18,代之以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上部彼此之间和下部彼此之间分别用连接面板50、60连接。
各连接面板50、60是分别把1对的半面板52、54彼此之间和半面板62、64彼此之间用缝纫线55、65连接而成。
各半面板52、62的左边部被夹进构成左半侧气囊12的左内面板22和左外面板28的上边彼此之间、下边彼此之间,用缝纫线56、66缝合。
各半面板54、64的右边部被夹进构成右半侧气囊14的右内面板24和右外面板30的上边彼此之间、下边彼此之间,用缝纫线58、68缝合。
连接面板50、60的前后方向位置几乎与上述气囊10的连接带18的前后方向位置相同。
此气囊10A的其他构成如上所述,与气囊10相同,相同标号表示同一部分。
参照图15~图18对把此气囊10A折叠成1次折叠体的方法进行说明。图16(a)为图15的XVI-XVI线剖视图。
首先,把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分别展成平整延伸的状态。把折叠操作辅助用的板P放在此左半侧气囊12的外侧面(与面对右半侧气囊14的面相反的面)上。此板P是在气囊10A前后方向延伸的宽度窄的板条状。希望此板P为厚度2mm以下的薄板,而且具有在折叠操作时可以不弯曲的刚度。希望板P具有从连通部16附近到气囊10A的前端附近的长度,或比这更长的长度。
此板P伸向前后方向被紧贴在左半侧气囊12的上下方向的中间位置(图15和图16(a))。
然后,如图16(b)、(c)、(d)、(e)、(f)所示,以把左半侧气囊12卷在此板P的外周的方式,沿板P的长侧边折叠左半侧气囊12。
在图16中,使板P向顺时针方向转,左半侧气囊12的比板P靠上侧的部分向板P右侧拉下来卷上。比板P靠下侧的部分向板P左侧挽起的方式向上拉卷上。
在把左半侧气囊12整体如卷在板P上的方式折叠后,把板P抽出。同样用板P把右半侧气囊14如卷在板P上的方式折叠。图示中省略了此右半侧气囊14的折叠状况,但表现为与图16(a)~(f)的左半侧气囊12的折叠状况左右对称。
在把右半侧气囊14整体卷在板P上后,把板P抽出。由此得到图17和图18所示的1次折叠体。此外也可以在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双方都折叠完成后,分别抽出板P。
此后按上述图5~图11的顺序,图18所示的1次折叠体经2次折叠、3次折叠后,用保护布38包住。
具有此气囊10A的折叠体的气囊装置中的气囊10A的展开顺序为与上述气囊10的情况相同的顺序。
膨胀后的气囊10A的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上部彼此之间、下部彼此之间用连接面板50、60连接,希望该气囊12、14前端彼此之间形成150~450mm间隔,更希望形成170~430mm左右的间隔。从而左半侧气囊12挡住乘员左胸附近,右半侧气囊14挡住乘员右胸附近,用两个气袋12、14夹持挡住乘员头部。
上述的实施方式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示例,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为上述的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
1.一种气囊装置,具有折叠的气囊和使该气囊膨胀的充气机,利用配置在该气囊的底端侧的该充气机喷出的气体,该气囊向其前端侧远离该底端侧的方向膨胀,作为该气囊,具有在乘员前方的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和在乘员前方的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其特征在于,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其前端部彼此为非连接状,由此,在已膨胀的状态下,在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端部彼此之间形成向乘员敞开的空间部,该左半侧气囊和该右半侧气囊的膨胀方向的中间部分彼此被连接,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分别通过1次折叠成为前后方向细长的1次折叠体,然后使比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连接部分更靠向膨胀方向的前端侧彼此分离,而且把比该连接部分更靠向后端的后端侧按照前后宽度变小的方式折叠而形成2次折叠体,此后,利用3次折叠使左右宽度变小,从而形成最终折叠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彼此被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上部彼此和下部彼此分别被连接。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1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该2次折叠体的一部分被保护布包住。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1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该最终折叠体的一部分被保护布包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包住所述2次折叠体的保护布和包住最终折叠体的保护布连在一起。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1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为了限制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膨胀时各个左右方向的宽度,在构成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左右的侧面的面板彼此之间分别架设有吊带。
8.一种气囊折叠方法,折叠气囊,形成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囊装置的气囊1次折叠体,其特征在于,把细长板以沿气囊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接触到左半侧气囊或右半侧气囊的外面,通过沿该板的长侧边卷绕该板的方向多次弯折左半侧气囊或右半侧气囊形成1次折叠体,此后,从该1次折叠体中抽出该板。
9.一种气囊折叠方法,把气囊做成细长折叠体,其特征在于,使细长板与气囊接触,通过沿该板的长侧边卷绕该板的方向多次弯折形成折叠体,此后,从该折叠体中抽出该板。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囊装置,膨胀后的左半侧气囊挡住乘员左胸,右半侧气囊挡住乘员右胸,乘员胸的左右方向中央部与膨胀后的气囊的空间部相对,同时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双方从膨胀初始阶段顺利地且左右大致均等地膨胀。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分别通过1次折叠后成为在前后方向细长的1次折叠体,然后使比连接该左半侧气囊(12)和右半侧气囊(14)的膨胀方向中间部分彼此之间的连接带(18)更靠向前的前端侧彼此之间向左右分开成叉开腿状,而且把比该连接带(18)更靠向后的后端侧进行折叠,使前后宽度变小,成为2次折叠体,此后利用3次折叠使左右宽度变小,成为最终折叠体。
文档编号B60R21/16GK1672986SQ20051005921
公开日2005年9月28日 申请日期2005年3月23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23日
发明者长谷部雅广 申请人:高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