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框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21328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轮框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轮框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自行车轮框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从发展出自行车以来,自行车是人类代步工具之一,主要是其非常的方便与环保,且能达到运动锻炼身体的目的,所以为了让骑乘过程更加地顺畅及安全,通常都会在自行车上增加补强结构,并设法减低行车之风阻,以往均是在轮圈上变化。但是一般市面上之自行车已有技术轮框1结构,图1所示,都是在已有技术花毂10两侧之已有技术花盘101上分别依序勾设有复数支已有技术辐条102以与已有轮圈1相连,如此即能让自行车骑乘时已有轮圈1受力能达到支撑的效果,但是以一般的已有轮圈1的已有辐条102的支撑力而言,其结构强度仍不够的,主要是该已有轮圈1的已有辐条102的长度相当的长,尤其当已有轮圈1的已有辐条102较少,支撑点过于松散时,此时已有轮圈1的支撑强度更是不足,易生变形,结果必会增加骑车时的阻力,不仅骑乘费力,而且亦也会影响行车安全,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轮框结构,尤其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轮框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在传统的轮框中另装设一支撑件,促使轮框的结构增强,不用担心轮框变形,甚至于可以减低行车的风阻力。更加地,本实用新型在各辐条之间设置一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置成具有中空部的几何形状,使其可利用该中空部以装设环绕在该花毂外缘,而后再利用复数支辅助辐条将所述支撑件连结并固定在轮圈上。
本实用新型由于公开了支撑件、其上的中空部等构件及其与花毂、轮圈的固定方式,使得与已有技术轮圈相比,具有更牢固的轮圈结构,不用担心轮框变形,同时,可以减低行车时的风阻力。


图1是已有技术轮圈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六边形结构组设在自行车上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六边形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六边形的立体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六边形的剖视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五边形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三角形的示意图。
图中符号1为已有技术轮圈、10为已有技术花毂、101为已有技术花盘、102为已有技术辐条、3为辐条、5为花毂、51为花盘、7为轮圈、9为辅助辐条、11为支撑件、111为适当位置、112为贯穿孔、a为中空部、a1为三角形、a2为五边形、a3为六边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是由复数个辐条3与花毂5组合而成,其中,各辐条3一端勾设于一花毂5的花盘51,而各辐条3另一端与一轮圈7连结,本实用新型包含复数个辅助辐条9与一支撑件11,如图2至图6所示,其中可在各辐条3之间设置一支撑件11,支撑件11具有几何形状的中空部a,使其可利用该中空部a以装设环绕在该花毂5的外缘,而后再利用复数支辅助辐条9将支撑件11连结并予以固定在轮圈7上;支撑件11更可在周缘处等间距依序开设有多数个贯穿孔112,供各辅助辐条9一端穿过并卡勾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使用方式如图2至图5所示,是由各辐条3一端与花毂5的花盘51勾设,另一端与轮圈7结合,且各辐条3于轮圈7上呈前后交叉排列以后,本实用新型再将位于轮圈7与花毂5之间的支撑件11与轮圈7连接,这样把呈几何形状的支撑件11在周缘处等间距依序开设有多数个贯穿孔112,供各辅助辐条9一端穿过并卡勾固定,各辅助辐条9是位于轮圈7的交叉排列辐条之间,即是以辐条3、辅助辐条9、辐条3的方式排列环绕轮圈7内侧,藉此达到轮圈7受力时均匀分散支撑,并减低行车时的风阻的作用。
如图4至图7所示,支撑件11的中空部a即为六边形结构a3、五边形结构a2与三角形结构a1等(以下类推),令轮圈7受力时均匀分散支撑,且上述支撑件11几何形状的适当位置111是指角隅处,从而能达到减低行车时的风阻的作用。
权利要求1.一种轮框结构,是由复数支辐条等距组配于一花毂与一轮圈之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各辐条之间设置一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具有几何形状的中空部,所述中空部环绕在所述花毂外缘,所述复数支辅助辐条连接所述支撑件并固定在轮圈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可在周缘处等间距依序开设有多数个贯穿孔,供所述各辅助辐条一端穿过并卡勾定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的中空部制作成六边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的中空部制作成五边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的中空部制作成三角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轮框结构,主要在各辐条之间设置一几何形状的支撑件,使它装设环绕在花毂外缘,利用复数支辐条分别以一端固设在支撑件上,另一端则再定位在轮圈上;藉由支撑件与复数支辅助辐条的组合结构,可增加轮框的支撑强度,不用担心变形,同时可获得减低行车时的风阻效的作用。
文档编号B60B1/00GK2871254SQ20062003872
公开日2007年2月21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5日 优先权日2006年1月5日
发明者林彦君 申请人:林彦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