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11519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锁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一种能够将车辆用座椅连接至车辆主体侧或将车辆用座椅从车辆主体侧解除连接的锁定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l中的技术教示了这种类型的锁定装置的一个示例。在该技术中,锁定才几构^皮设置于座4t侧,并且撞销祐:i殳置于车辆主体侧。该锁定机构包括安装至座椅侧的基板、被可转动地支撑在基板上的钩、棘爪和推动构件。基板具有能够接收撞销的凹部。该钩形成撞销被保持在钩和基板的凹部之间的锁定状态,或者形成钩与撞销分开的解除锁定状态。棘爪和推动构件分别被同轴可转动地支撑。当棘爪被转动至棘爪能够与钩接合的位置时,棘爪能够将钩保持在锁定状态。由弹簧对推动构件施力,从而使推动构件转动至推动构件能够进一步沿锁定方向推压处于锁定状态的钩的推动位置。由此,能够消除处于锁定状态的锁定才几构和撞销之间的间隙。另外,推动构件设置有通过弯曲推动构件的一部分而形成的变形促进部。通过将推动构件的一侧增大为加强筋状(bead-like)形状而形成变形促进部。在锁定状态下当从钩侧施加到推动构件侧的负荷超过预定值时,能够使变形促进部在包括在负荷的传递路径中的任何其它部分变形之前变形,乂人而避免钩、棘爪或其它构件变形。在变形促进部变形之后,钩能够经由棘爪被保持在锁定状态。专利文献l:曰本并争开2005—271903号/>才艮
发明内容发明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将推动构件的一侧增大为加强筋状形状而形成专利文献l中的推动构件的变形促进部。因此,锁定机构的厚度方向上的空间一皮增大部(swollenportion)占据。这可能导致锁定机构的厚度增大。另外,与推动构件相邻布置的基板或其它构件必须被设计成防止与变形促进部干涉。这可能导致基板或所述其它构件的形状复杂。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创作了本发明。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避免锁定机构的厚度方向上的空间被推动构件的变形促进部占据,并且使与推动构件相邻布置的基板或其它构件的形状简化。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结构来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一种锁定装置,其包括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被设置于将彼此接合的两个构件中的一个构件;以及撞销,该撞销被设置于两个构件中的另一个构件。锁定机构包括基板、钩、棘爪、锁定弹簧、推动构件和推进弹簧。基板具有能够接收撞销的凹部。钩经由轴被可转动地支撑于基板。当钩被转动时,钩能够形成撞销被保持在钩和基板的凹部之间的锁定状态或钩与撞销分开的解除锁定状态。棘爪经由轴被可转动地支撑于基板。棘爪能够转动至棘爪能够与钩接合的位置,并且棘爪能够将钩保持在锁定状态。锁定弹簧能够对钩和棘爪施力,以将钩和l束爪稳定在锁定状态或解除锁定状态。推动构件经由轴被可转动地支撑于基板。推动构件能够转动至推动构件能够经由形成于推动构件的凸轮面朝向锁定方向推压处于锁定状态的钩的推动位置。推进弹簧能够对推动构件施加朝向推动^f立置的力。5推动构件具有位于推动构件的转动中心和凸轮面之间的通孔。通孔形成变形促进部,在锁定状态下,当预定值以上的负荷从钩侧被施加至推动构件侧时,变形促进部能够使推动构件变形,以使钩和棘爪彼此接合。如刚说明的,形成于推动构件的通孔形成变形促进部,当过大负荷被施加至推动构件时,该变形促进部能够使推动构件变形。因此,与例如通过将推动构件的一部分增大为加强筋状形状而形成的变形促进部不同,能够避免锁定机构的厚度方向上的空间被变形促进部占据。结果,能够减小锁定机构的厚度。另外,对于与推动构件相邻布置的基板或其它构件,不必采取防止它们与变形促进部干涉的措施。结果,能够使基板或其它构件的形状简化。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锁定机构,其中,形成变形促进部的通孔位于比推动构件的凸轮面靠近转动中心的位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锁定机构,其中,形成变形促进部的通孔具有以推动构件的转动中心为中心的圓弧形状。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即使能够朝向锁定方改变,也能够使用于使推动构件在变形促进部弹性地变形的负荷保持恒定。因此、,当过大的负荷从钩侧一皮施加至推动构件侧时,能够使负荷吸收特性均一化。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锁定机构,其中,变形促进部包括位于圓弧形状的通孔的两端部和推动构件的两周缘之间的至少两个可变形部。可变形部一皮弯曲成从所述推进构件的周缘向外突出。根据该结构,当预定值以上的负荷从处于锁定状态的钩被施加至推动构件时,变形促进部的可变形部总是能够在从推动构件的周缘向外弯曲的同时变形为一定形状。因此,当预定值以上的负荷被施加至推动构件时,能够使变形促进部的负荷吸收特性均一化。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至第四方面的任何一个方面的锁定机构,其中,推动构件的变形促进部被构造成在变形促进部的弹性极限内变形。根据该结构,在锁定状态下,当从钩施加至推动构件的负荷被减小至小于预定值时,变形促进部能够恢复至初始形状。因此,能够以通常的状态连续使用锁定机构。图l是车辆用可收纳座椅(retractableseat)的侧视图。图2是锁定机构的结构图,其示出锁定机构的解除锁定状态。-图3是锁定机构的结构图,其示出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图4是沿图3中的线A-A截取的剖视图。图5是沿图3中的线B-B截取的剖视图。图6是根据实施方式1的推动构件的放大平面图。图7是与图3对应的结构图,其示出根据实施方式l的推动构件的变形促进部变形的状态。图8是根据实施方式2的推动构件的平面图。图9是根据实施方式3的推动构件的平面图。图10是根据实施方式4的推动构件的平面图。图11是根据实施方式5的推动构件的平面图。图12是根据实施方式6的推动构件的平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0座垫(两个构件中的一个构件)14地板(两个构件中的另一个构件)20锁定机构22基板23凹部30钩46棘爪56锁定弹簧60推动构件61凸轮面64变形促进部65通孑L66推进弹簧70撞销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将参考图1至图7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图l所示的车辆用可收纳座才寺例如为三人用后部座椅。为了收纳这种类型的座椅,首先操作倾角调整装置13,以将座椅靠背12折叠到座垫10上,如图1所示。同时,执行解除锁定操作,以将连4妄座垫10的后侧下部和地纟反14侧的锁定装置L解除锁定。此后,利用座垫10的前侧端部作为支点使座垫10转动,从而整个座椅靠着前方座椅(未示出)的背面立起。作为用于这种目的的结构,座垫IO(座垫框架)的前侧端部经由铰链销18被连接至固定至地板14的绞链托架16。另外,锁定装置L通常由锁定机构20和撞销70构成。锁定机构20位于座垫IO(座垫框架)(两个构件中的一个构件)的后侧下部。撞销70被固定至地板14(两个构件中的另一个构件)。另外,由绞链托架16和4交链销18构成的连接结构和锁定装置L分别被i殳置在例如座垫10的两侧。图2至图5所示的锁定机构20主要由基板22、钩30、解除板40、棘爪46、释》i杆52和推动构件60构成。基板22被成对地配置。基板22以期望的间隔被彼此连接(图4和图5),并且除了释放杆52之外的其它组成部件都位于成对基板22之间。然而,在图2和图3中,省略了近侧的基板22。基板22被连接至图l所示的座椅的座垫10(座垫框架)。基板22的下部:没置有向下开口的凹部23。凹部23能够乂人其开口侧4妄收撞销70。凹部的开口宽度向下地逐渐增大,从而易于接收撞销。凹部23的周缘设置有树脂涂层26。树脂涂层26用于减小在锁定时由基板22和撞销70的金属与金属接触所引起的噪音生成,后面将进行说明。基板22具有通过局部地弯曲基板22的右侧周缘而在基板22上形成的止动件24和弹簧接合部25。相反地,位于图4和图5的上侧的基板22具有插通孔27,形成于棘爪46的圆柱形接合突起48被引入该插通孔27。钩30和解除板40分别被可转动地安装至支撑轴36,该支撑轴36在其两端被固定至基板22。钩30具有向斜侧方开口的钩凹部31。当钩凹部31与进入基板22的凹部23的撞销70接合时,撞销70^皮j呆持在钩凹部31和凹部23之间,乂人而获得锁定才几构20的锁定状态(图3)。钩30具有形成于其周面的接合面32;以及从钩30的侧向突出的突出部33。突出部33位于接合面32和支撑轴36之间。另外,钩30具有沿与突出部33相同的方向从钩309的侧向突出的圆柱形突起34。突起34隔着支撑轴36与突出部33相对。另外,为了防止在锁定时由钩30和撞销70之间的金属与金属接触所引起的噪音生成,钩凹部31的周缘可以设置有树脂涂层。解除板40具有接触部41和弹簧接合部43。接触部41沿钩30的钩凹部31的相对的周缘中的一个延伸。弹簧接合部43形成于与接触部41相反的端部。另外,解除板40具有圆形接合孔42,钩30的突起34被松地引入该接合孔42。因此,在突起34的外周面和接合孔42的内周面之间形成间隙,从而限定解除板40可相对于钩30转动的可动范围。另外,在突起34和接合孔42偏心地彼此接触之后,钩30和解除板40可以一体地转动。棘爪46和推动构件60分别被可转动地支撑于支撑轴50,该支撑轴50在其两端被固定至基板22。棘爪46具有接合端面47和接合突起48。4妻合端面47能够接触并且推动钩30的接合面32。接合突起48通过位于图4和图5中的上侧的基板22的插通孔27,并且从基板22向外突出。接合突起48能够与位于基板22之间的推动构件60的臂部62接触。基板22的插通孔27具有以支撑轴50的轴线为中心的圆弧形状,从而允许接合突起48在棘爪46转动时移动(图2和图3)。推动构件60具有凸轮面61,该凸轮面61能够与钩30的突出部33接触。凸4仑面61形成于推动构件60的远端部。另外,推动构件60具有臂部62和弹簧接合部63。臂部62能够与棘爪46的接合突起48接触。弹簧接合部63形成于臂部62的端部。由拉伸巻簧构成的推进弹簧66位于弹簧接合部63和基板22的弹簧接合部25之间。由推进弹簧66的弹簧力对推动构件60施加绕支撑轴50的轴线沿例如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的力。从放大并且示出推动构件60的图6可以看出,推动构件60具有形成变形促进部64的通孔65。通孔65位于支撑轴50的轴线和凸轮面61之间。通孔65位于比推动构件60的转动中心接近凸轮面61的位置。另外,在平面形状中,通孔65具有以支撑轴50的轴线为中心的圆弧形状。变形促进部64包4舌两个可变形部64a和一个可变形部64b。该可变形部64a位于通孔65的两端部与推动构件60的两个周缘之间。可变形部64b位于通孔65和凸轮面61之间。当从钩30侧向推动构件60施加大负荷时,变形促进部64的所有或部分的可变形部64a和64b能够在4壬何其它部分变形之前弹性变形。释放杆52位于图4和图5中的上侧的基板22的外侧。释放杆52的近端部被可转动地支撑于被安装至基板22的支撑轴58的一个端部。释放杆52的远端部终止于以U状弯曲的缆线连接部55。缆线连接部55被连接至能够将用于解除锁定的操控力(牵引力)传递至锁定机构20的操控缆线C的内缆线C1的一端(图1)。因此,当操控缆线C的内缆线C1通过执行解除锁定操作而被牵引时,释放杆52从例如图3所示的状态绕支撑轴58的轴线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另外,从释;^文杆52的缆线连接部55观察时,支撑轴58位于比棘爪46和推动构件60的支撑轴50的远的一侧。具有L状平面形状的接合孔54在释放杆52的两端部之间的中间位置处形成于释放杆52。棘爪46的接合突起48通过基板22的插通孔27,并且被引入接合孔54。另外,在释放杆52邻近接合孔54的位置处形成弹簧接合孔53。由拉伸巻簧构成的锁定弹簧56位于弹簧接合孔53和解除板40的弹簧接合部43之间。由锁定弹簧56的弹簧力对解除板40施加绕支撑轴36的轴线沿例如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的力,同时,由所述弹簧力对释放杆52施加绕支撑轴58的轴线沿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的力。接着,将说明锁定装置L的功能。ii首先,锁定机构20处于图2所示的解除锁定状态。如前面所述,由于归因于锁定弹簧56的弹簧力对解除板40施加沿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的力,解除板40的接合孑L42和钩30的突起34偏心地彼此接触。因此,钩30也经由解除板40^皮施加沿逆时针方向的力。此时,钩30的外周面与基板22的止动件24接触,从而能够吸收施加至钩30的力。相反地,归因于锁定弹簧56的弹簧力对释放杆52施加沿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的力。形成在释放杆52中的接合孔54和棘爪46的接合突起48彼此4妄合。因此,净束爪46也经由释》文杆52被施加沿顺时针方向的力。此时,f束爪46的远端与钩30的外周面接触,从而能够吸收施加至棘爪46的力。另外,如前所述,归因于推进弹簧66的弹簧力对推动构件60施加沿图2中的顺时4十方向的力。此时,4侏动构件60的一个端部与钩30的突起33接触,从而能够吸收施加至推动构件60的力。如图l所示,在锁定机构20的解除锁定的状态中,当座垫10被移动设定在地板14侧时,位于地板侧14的撞销70相对地进入形成于锁定机构20的基板22的凹部23。由于撞销70的进入,钩30的钩凹部31与撞销70接合,同时解除板40的接触部41与撞销70接触。结果,能够将力施加至钩30和解除板40,以使钩30和解除板40绕支撑轴36的轴线转动。因此,钩30和解除板40克服锁定弹簧56的弹簧力而沿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获得图3所示的锁定状态。如前所述,l束爪46经由释放杆52被施加锁定弹簧56的力。施加至棘爪46的力能够被钩30吸收。因此,随着钩30转动,棘爪46绕支撑轴50的轴线沿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结果,棘爪46的接合端面47可以位于与钩30的接合面32相对的位置处,以能够与接合面32接触(图3)。另外,在棘爪46转动时,释放12杆52归因于锁定弹簧56的弹簧力而绕支撑轴58的轴线沿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如上所述,可以由推进弹簧66对推动构件60施力。施加至推动构件的力能够由钩30的突出部33吸收。因此,随着钩30的外周面的推动位置处(图3)。压力角在推动构件60的凸轮面61中被限定成,归因于推进弹簧66施加的力的作用能够提供使钩30进一步绕图3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力。结果,撞销70能够被推到基板22的凹部23中。因此,撞销70被牢牢地保持在基板22的凹部23和钩30的钩凹部31之间,从而能够消除在锁定机构20和撞销70之间产生的间隙。在图3所示的锁定状态中,当沿使撞销70从基板22的凹部23脱离的方向产生负荷时,负荷可以经由钩30和突出部33施加至推动构件60。当负荷超过预定值时,推动构件60的变形促进部64的部分或所有可变形部64a和64b能够在负荷的作用下弹性地变形,/人而p及收负荷。此时,位于通孑L65的两端部侧的可变形部64a在向外突出的同时分别被弯曲。相反地,可变形部64b能够以压陷通孔65的方式弯曲。在变形促进部64弹性变形时,如图7所示,棘爪46的接合端面47与钩30的接合面32接触,从而棘爪46和钩30被保持在接合状态。结果,用于消除锁定机构20和撞销70之间的间隙的间隙消除功能被消除。然而,锁定机构20仍然被保持在锁定状态。通过这种方式,当将预定值以上的负荷施加至处于锁定状态的锁定机构20和撞销70之间时,推动构件60的变形促进部64能够在包括在负荷的传递路径中的任何其它部分变形之前变形。结果,能够防止锁定机构20的主要部分变形,从而能够保持原始锁定功能。另外,当施加至推动构件60的负荷被减小至小于预定值时,变形促进部64能够被恢复至初始形状,从而锁定才凡构20能够从图7所示的状态恢复至图3所示的状态。将对解除板40的功能进行说明。当钩30处于图3所示的锁定位置时,由锁定弹簧56的弹簧力对解除寺反40施加绕支撑轴36的轴线沿逆时针方向的力。此时,解除板40的接触部41与撞销70接触,从而能够确定解除板40的转动位置。在这种状态下,钩30的突起34和解除板40的接合孔42以使得在突起34和接合孔42之间具有环状间隙的方式被定位。也就是,解除^反40能够相对于钩30在对应于间隙的范围内转动。结果,锁定弹簧56的弹簧力仅作用于解除板40,而不作用于钩30。因此,只要推进弹簧66能够向推动构件60施力,以克服锁定弹簧56的弹簧力的作用朝向锁定方向推压钩30,就可以与锁定弹簧56弹簧力无关地自由确定推进弹簧66的弹簧力。接着,将对锁定机构20的解除锁定操作进行说明。当执行解除锁定操作时,释放杆52的缆线连接部55经由图1所示的操控缆线C的内缆线C1被向图3中的左侧牵引。结果,释放杆52克服锁定弹簧56的弹簧力的作用绕支撑轴58的轴线沿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因此,棘爪46经由释放杆52的接合孔54和棘爪46的接合突起48的接合而绕支撑轴50的轴线沿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此时,棘爪46的接合突起48与推动构件60的臂部62干涉,从而使推动构件60沿相同的方向转动。因此,棘爪46的接合端面47从接合端面47能够与钩30的接合面32接合的位置移开。同时,推动构件60克服推进弹簧66的弹簧力的作用而转动,从而推动构件60的凸轮面61与钩30的突出部33解除接合。结果,钩30与解除板40—起朝图2所示的状态移动,从而能够解除钩30和撞销70之间的接合。因此,锁定机构20被改变到解除锁定状态。另外,当经由操控缆线C施加至释放杆52的操控力被解除时,推动构件60和释放杆52分别被分别保持在图2所示的转动位置。另外,当释放杆52从图2所示的状态进一步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时,棘爪46的接合突起48在L状接合孔54中移动,并且释放杆52的转动力不能被传递至棘爪46。因此,即使将过大的操控力施加至释放杆52,也只有释放杆52转动,从而棘爪46和推动构件60被保持在图2所示的转动位置。如前所述,4体动构件60设置有变形促进部64,从而在锁定状态下当从钩30侧施加至推动构件60侧的负荷超过预定值时弹性地变形推动构件60,并且变形促进部64由形成于推动构件中的通孔65形成。因此,与专利文献l通过将推动构件的一侧增大成加强筋状形状而形成的变形促进部不同,可以避免i殳置有推动构件60的基板22之间的空间,即锁定机构20的厚度因为变形促进部64而增大。另外,对于与推动构件60相邻布置的基板22、棘爪46或其它构件,不需要采取防止它们在锁定机构20的厚度方向上与变形促进部64干涉的措施。另外,形成变形促进部64的通孔65具有以与推动构件60的转动中心对应的支撑轴60的轴线为中心的圓弧形状。因此,无论凸轮面61上的哪一部分被施加负荷,能够将均匀的力施加至变形促进部64。结果,即使推动构件60抵靠钩30的推动位置由于锁定装置L的各个组成部件的尺寸误差或由于使用磨损而改变,能够使变形促进部64的可变形部64a和64b弹性变形的负荷可以保持恒定。因此,能够使变形促进部64的负荷吸收特性均一化。接着,将对形成于推动构件60的变形促进部64的各种变形形式进行说明。根据实施方式2至6中的每个实施方式的推动构件60分别在15图8至图12中示出。在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2中,形成推动构件60的变形促进部64的通孔65位于4妻近与推动构件60的转动中心对应的支撑轴50的轴线的位置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变形促进部64仅包括两个可变形部64a,该两个可变形部64a位于通孔64的两个端部和推动构件60的两个周缘之间。当推动构件60坤史从钩30侧施加大负荷时,变形促进部64的可变形部64a能够在向外突出的同时弹性变形,由此吸收负荷。另夕卜,通孔65具有以推动构件60的转动中心为中心的圆弧形状。另外,通孔65位于接近推动构件60的转动中心的位置。因此,即使推动构件60的推动位置被改变,能够使变形促进部64的可变形部64a弹性变形的负荷可以被更可靠地保持恒定。在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3中,与实施方式2相似,形成变形促进部64的通孔65位于接近推动构件60的转动中心的位置。然而,变形促进部64的两个可变形部64a中的每个可变形部64a具有圓弧形状,该圆弧形状在可变形部64a的外周缘向外弯曲。结果,当推动构件60一皮施加大负荷时,可变形部64a中的每个可变形部64a都能总是,皮弯曲为一定形状,乂人而4皮均匀地变形。因此,能够使变形促进部64的负荷吸收特性均一化。在图IO所示的实施方式4中,形成变形促进部64的通孔65在本实施方式中,变形促进部64的可变形部64b能够比变形促进部64的可变形部64a更容易地弹性变形。因此,当推动构件60的凸轮面61经由钩30的突出部33被施力口负荷时,可变形部64b能够在被突起部33压陷的同时弹性地变形。此后,根据负荷的大小,可变形部64a能够在它们被弯曲的同时各自弹性变在图ll所示的实施方式5中,一对通孔65平行地定位于推动构件60的转动中心和凸轮面61之间。通孔65形成变形促进部64。因此,变形促进部64包括四个可变形部64a和两个可变形部64b。另外,在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6中,变形4足进部64由通孔65形成,可以通过使如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5的两个通孔65—体化而形成该通3L65。另外,与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3的变形促进部64相似,两个可变形部64a中的每个可变形部64a均具有在可变形部的外周纟彖向外弯曲的圓弧形状。已经参考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然而,在不背离本发明的主旨的前提下,可以容易地对本发明进行改变或变形。例如,本实施方式中,可收纳座椅的座垫10和地板14被示例为分别具有锁定机构20和撞销70的两个构件。然而,可以利用需要由锁定装置L来锁定和解除锁定的任何两个构件来替换可收纳座^"的座垫10和地々反14。另外,在锁定机构20中,可以省略解除板40。在这种锁定机构20中,锁定弹簧56可以位于释放杆52和钩30之间。够被弹性地变形。然而,推动构件60能够被构造成变形促进部64可以被塑性地变形。#^居这种变形结构,乘客可以知道施加至推动构件60侧的具有预定值以上的负荷的事实。权利要求1.一种锁定装置,其包括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被设置于将彼此接合的两个构件中的一个构件;以及撞销,该撞销被设置于所述两个构件中的另一个构件,其中,所述锁定机构包括基板、钩、棘爪、锁定弹簧、推动构件和推进弹簧,所述基板具有能够接收所述撞销的凹部,所述钩经由轴被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基板,当所述钩被转动时,所述钩能够形成所述撞销被保持在所述钩和所述基板的所述凹部之间的锁定状态或所述钩与所述撞销分开的解除锁定状态,所述棘爪经由轴被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基板,所述棘爪能够转动至所述棘爪能够与所述钩接合的位置,并且所述棘爪能够将所述钩保持在所述锁定状态,所述锁定弹簧能够对所述钩和所述棘爪施力,以将所述钩和所述棘爪稳定在所述锁定状态或所述解除锁定状态,所述推动构件经由轴被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基板,所述推动构件能够转动至所述推动构件能够经由形成于所述推动构件的凸轮面朝向锁定方向推压处于所述锁定状态的钩的推动位置,所述推进弹簧能够对所述推动构件施加朝向所述推动位置的力,以及所述推动构件具有位于所述推动构件的转动中心和所述凸轮面之间的通孔,所述通孔形成变形促进部,在锁定状态下,当预定值以上的负荷从所述钩侧被施加至所述推动构件侧时,所述变形促进部能够使所述推动构件变形以使所述钩和所述棘爪彼此接合。2.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变形促进部的所述通孔位于比所述推动构件的所述凸轮面接近所述转动中心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变形促进部的所述通孔具有以所述推动构件的所述转动中心为中心的圆弧形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促进部包括位于所述圆弧形状的通孔的两端部和所述推动构件的两周纟彖之间的至少两个可变形部,并且所述可变形部一皮弯曲成从所述推进构件的周缘向外突出。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构件的所述变形促进部被构造成在所述变形促进部的弹性极限内变形。全文摘要锁定装置包括锁定机构和撞销。当锁定机构(20)的钩(30)转动时,钩(30)能够形成撞销(70)被保持在钩和基板(22)的凹部(23)之间的锁定状态。棘爪(46)能够转动至棘爪能够与钩结合的位置并且将钩保持在锁定状态。锁定弹簧(56)能够向钩和棘爪施力以使得钩和棘爪被稳定于锁定状态或解除锁定状态。推动构件能够转动至推动构件能够经由形成于推动构件的凸轮面(61)而朝着锁定方向推压处于锁定状态的钩的推动位置。推进弹簧能够对推动构件施加朝向推动位置的力。形成于推动构件的通孔(65)形成变形促进部(64)。当具有预定值以上的负荷从钩侧被施加至推动构件时,变形促进部能够使推动构件变形。文档编号B60N2/30GK101636296SQ20088000865公开日2010年1月27日申请日期2008年2月22日优先权日2007年3月16日发明者大塚太阳,浅野诚申请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