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轮辋以及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83750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车轮、轮辋以及轮胎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车轮(1)包括实心轮胎(2)和轮辋(3),实心轮胎(2)包括高度(16)减薄的橡胶底层(4),该底层在轮胎(2)的环周方向上延伸,橡胶底层(4)的内侧环周接触面(8)被设置得与轮辋(3)外侧环周接触面(9)相接触,实心轮胎(2)在被安装到轮辋(3)上时,被沿着安装方向从轮辋(3)的环周外侧接触面(9)上拉套过,其中的安装方向至少在部分上是沿着轮胎(2)的轴向方向延伸,该车轮的特征在于:在轮胎(2)的安装方向上,对于轮辋(3)外侧接触面(9)和轮胎(2)内侧接触面(8)上的各个位置,都至多设置了一个由突出部(11)和对应沟槽(12)构成的接合套件(10)。
【专利说明】车轮、轮辋以及轮胎
[0001] 本申请是名称为"车轮、轮辋以及轮胎"、国际申请日为2008年12月23日、国际申 请号为PCT/EP2008/068225、国家申请号为200880128933. 1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0002]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轮。
[0003] 本发明还涉及用于本发明车轮的轮胎和轮辋。

【背景技术】
[0004] 专利文献DE-A1-2004009661公开了一种车轮,其包括实心轮胎和轮辋。实心轮胎 具有高度减薄的橡胶底层,在DE-A1-2004009661的语言环境中,这意味着橡胶底层的高度 相对于轮胎的高度小于10%。在轮胎的环周方向上,轮胎的内侧接触面与轮辋上面对着轮 胎的外侧接触面相接触。轮辋外侧接触面的两个相对环周边缘都是由轮辋的圆周边缘来限 界的。轮辋的外侧接触面还具有:第一环周沟槽,其靠近第一轮辋圆周边缘,并沿着该边缘 延伸;第二环周沟槽,其靠近相反的第二轮辋圆周边缘,并沿着该边缘延伸。轮胎的内侧接 触面具有第一、第二突出部,当将轮胎安装到轮辋上时,这些突出部适于接合到对应的两个 环周沟槽中,从而形成了两组接合着的突出部/对应沟槽。这两组接合套件能使实心轮胎 在轮辋上的位置得到固定。为了将实心轮胎安装到轮辋上,通常是将轮胎沿着轴向方向滑 套到轮辋上。为到底上述位置,需要将第一突出部从第二沟槽上拉过,且第一突出部在滑向 第一沟槽的过程中,基本上将滑过轮辋的整个外侧接触面。最后,需要将第一突出部牵拉到 第一沟槽中,与此同时,将第二突出部拉入到第二沟槽中。DE-A1-102004009661还公开了如 下的内容:在外侧接触面上增设另外的沟槽,并在与外侧接触面相反的轮辋内侧环周表面 上设置对应的波纹槽。
[0005] 但是,文献DE-A1-102004009661所介绍的车轮存在如下的缺点:将轮胎安装到轮 辋上是困难的,原因在于一在将第一突出部定位在第一沟槽中之前,需要依次地将第一突 出部拉入到第二沟槽中、再从第二沟槽中拔出。
[0006] DE-A1-102004009661并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而是提示在轮辋的外侧接触面上增 加另外的沟槽一利用另外设置的波纹槽来形成,从而,第一突出部在到达其对应的沟槽中 之前,要被拉入到这些另加的沟槽中,并被从这些沟槽中拔出。


【发明内容】

[0007] 因而,目前希望能有一种这样的车轮:其允许将实心轮胎更容易地安装到轮辋上。
[0008]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轮,在该车轮中,实心轮胎能被更为容易地安装 到轮辋上。
[0009] 根据本发明,利用一种根据本发明的车轮,实现了上述目的。
[0010] 因而,对于轮辋外侧接触面和轮胎内侧接触面上的各个位置,在轮胎的安装方向 上,至多设置一组接合着的突出部/对应的沟槽。 toon] 在轮胎的安装方向上,通过为内侧、外侧接触面的各个位置至多设置一组接合套 件,可显著地简化将轮胎安装到轮辋上的操作,这是因为:这样的设计不再必须要将突出部 拉入、拔出地经过与该突出部不对应的沟槽,从而,突出部可被直通地拉入对应的沟槽中。 不是现有技术的情况,而是实现了如下的效果:当实心轮胎被沿着安装方向拉套到轮辋上 时,突出部将被沿着安装方向直接拉向其对应的沟槽,且不会遇到其它的沟槽,因而,无需 将突出部拉入到其它沟槽中、并从其它沟槽中拔出,从而可将突出部直接拉入到其对应的 沟槽中。
[0012] DE-A1-102004009661还公开了一种轮胎,该轮胎是根据专利文献DE-C2-2813213 而设计的,在轮胎的安装方向上,该轮胎具有至多一组接合套件。但是,DE-C2-2813213所 描述轮胎的高度并未被减低,其橡胶底层的高度而是大于轮胎总高度的25%,并部分地在 边圈部件上延伸,且贴置在边圈部件上。尽管DE-A1-102004009661教导了降低底层高度 的措施,但其只是公开了将这样的措施与第一、第二组接合套件进行组合的方案。换言之, DE-A1-102004009661只是教导了将减小橡胶底层高度的措施与用第二组接合套件取代边 圈部件的措施组合起来的方案,原因在于:该专利认为第二组接合套件是必需的,其被用来 取代边圈部件的功能,其足以将轮胎连接到车轮上。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发明人发现:对于 接触面上的每个位置,在轮胎安装方向上至多一组接合套件就足以对橡胶底层高度减小的 轮胎在车轮上的位置进行固定。
[0013] 根据本发明的橡胶胎带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轮胎包括在其环周方向 上延伸的外侧胎面,该胎面被设置成与地面接触,且具有沿轮胎轴向方向测得的胎面宽度, 特征还在于:内侧接触面具有沿轮胎轴向方向测得的内侧接触宽度,且内侧接触宽度大于 胎面宽度。
[0014] 发明人已经发现:通过将轮胎设置成其内侧接触宽度大于胎面宽度,可提高轮胎 的稳定性和荷载能力。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 从文中所带的附图以及对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描述,可更加清楚地认识更加本 发明的橡胶胎带的其它细节及优点,在附图中:
[0016]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部分车轮的截面图;
[0017] 图2中的截面图表示了根据本发明车轮的一种不同实施方式的一部分;以及
[0018]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轮胎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图1和图2所示的车轮1包括实心轮胎2和轮辋3。
[0020] 优选地是,轮辋3是圆柱形的。但是,这一点对于本发明并非是必要的,本领域普 通技术人员可确定轮辋3的型式。
[0021] 轮辋3具有外侧环周接触面9。该外侧环周接触面9被用来接纳实心轮胎2,并协 助实心轮胎2的定位。外侧接触面9是由第一轮辋边缘14以及相反的第二轮辋边缘15来 进行限界的。外侧接触面9的宽度被定义为:沿着轮辋3轴向方向,第一边缘14与第二轮 辋边缘15之间的距离。
[0022] 在由车轮1的所需形状和尺寸所决定的诸多因素中,轮辋3的尺寸和型式对于本 发明而言并非是至关重要的,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进行确定,更具体而言,轮辋3的尺寸和 型式是指外侧接触宽度、轮辋3等参数。
[0023] 优选地是,沿着轮辋3的环周方向,外侧接触面的宽度是恒定的,使得轮辋3具有 均匀的滚动特性。但是,外侧接触面9也可以是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正确确定的任何形 状和尺寸。
[0024] 轮辋3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正确确定的任何材料制成,但优选地是由金属制成。
[0025] 用于制造轮辋3的方法可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决定,但优选地是,利用辊压 方法来制出轮辋3。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使用任意其它方法来制造轮辋3。
[0026] 优选地是,轮辋3包括内部盘体21,其基本上是在轮辋3的转动平面内延伸,其边 界由轮辋3的环周内侧表面22限定。内部盘体21例如是由辐板构成的完整盘体。内部盘 体21能增大轮辋3的强度和/或例如用于将车轮1安装到用于驱动车轮1的驱动轴上。内 部盘体21的材料也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进行确定,但优选地是也是金属。
[0027] 尽管内部盘体21可与轮辋3的其余部分形成一个整体部件,但优选地是,借助于 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措施将内部盘体21可分离地连接到轮辋3的其余部分上,其中的连 接措施例如是螺栓连接,穿销连接、环套连接、焊接、钎焊等。优选地是,利用焊接工艺将内 部盘体21安装到轮辋3上,更为优选地是,利用焊接操作将内部盘体21连接到轮辋3的内 侧环周表面22上。
[0028] 优选地是,实心轮胎2是圆筒形的,其具有沿环周方向延伸的胎面19,胎面被用来 与地面接触,轮胎2还具有相反的环周方向延伸的安装面,该安装面被用来与轮辋3的外侧 接触面9相接触。安装面和胎面19都是由两个相对的直立侧面23、24进行限界的,且被这 两个侧面连接起来。
[0029] 胎面19具有一定的胎面宽度20,安装面具有一定的安装宽度,这两个宽度都是沿 着轮胎2的轴向方向、在两个相对的直立侧面之间延伸。
[0030] 实心轮胎2具有一定高度17,如图1和图2所示,该高度是沿着与车轮1轴向垂直 的方向、在轮胎胎面与安装面之间延伸的距离。
[0031] 轮胎2的尺寸一更特定而言指胎面19的胎面宽度、安装面的安装宽度、轮胎2的 高度17、轮胎2的形状等尺寸对于本发明而言并非是至关重要的,可由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进行确定。优选地是,胎面宽度20小于安装面的安装宽度。
[0032] 实心轮胎2具有底层4。底层4在轮胎2的环周方向上延伸,且被设置为利用其内 侧环周接触面8与轮辋3的外侧环周接触面9相接触,并被安装到该接触面9上,换言之, 实心轮胎2的内侧环周接触面即为实心轮胎2的安装面。因而,在实心轮胎2被安装到轮 辋3上之后,底层4将实心轮胎2与轮辋3连接起来。
[0033] 内侧接触面8的两相对侧面是由底层4的第一、第二环周边缘来进行限界的。底 层4的内侧接触面8具有一定的内侧接触宽度18-换言之即安装宽度,该宽度被定义为底 层3第一、第二边缘之间沿着轴向方向的距离。
[0034] 优选地是,轮胎2底层4的内侧接触宽度18与轮辋3的外侧接触宽度基本上是相 等的。但是,这一点对于本发明并非是至关重要的。
[0035] 优选地是,内侧接触宽度18沿着轮胎2的环周方向是恒定的,这使得轮胎2具有 更为均匀的滚动特性。但是,内侧接触宽度18也可以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适当确定的任何 其它尺寸和形状。
[0036] 橡胶底层4的高度16是减薄的,在本申请的语境中,这意味着橡胶底层4的高度 16相对于轮胎2的高度17处于5%?20%的范围内。更为优选地是,底层4的高度16为 轮胎2高度17的10%?15%。
[0037] 发明人已经发现:底层4的高度18可被减薄,且不会显著地影响到轮胎3的弹性 和稳定性,其中,所述弹性与舒适性有关。因而,能显著地减少制造轮胎2所需的材料量。轮 胎2制造材料的减少还能减小轮胎2中材料在车轮1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摩擦,导致轮胎2 的行驶生热减小,进而使得驱动能量的使用效率更高。优选地是,底层3高度16的减小将 形成这样的轮胎2 :其高度17与底层4宽度18的比值减小了。
[0038] 优选地是,底层3的硬度被选择得在硬度与弹性之间达到最佳的平滑。底层4的 弹性增大例如使得轮胎2能被更为容易地安装到轮辋3上、和/或例如增大轮胎2的缓冲 性能,从而提高了轮胎2的舒适性。底层4的硬度增大可使轮胎2与轮辋3之间连接关系 的稳定性增强,因而提高了轮胎2的总体稳定性。
[0039] 底层4的硬度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进行确定,但优选地是位于80-98肖氏硬度A 之间,更为优选地是位于90-95肖氏硬度A之间。已经发现:如上文解释的那样,轮胎2这 样的硬度值能使底层4的弹性与硬度达到优选的平衡。
[0040] 优选地是,底层4包括增强装置7。该增强装置7对于本发明而言并非是必需的, 可采用由本领域技术人员适当确定的任何增强装置。优选地是,增强装置7包括至少一个 金属元件,其被设置在底层4中靠近内侧接触表面8的位置处。优选地是,该元件沿着底层 4至少延伸了部分环周周长。更为优选地是,该金属元件沿着底层4的整个圆周进行延伸。 金属元件的直径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例如根据底层4的高度16、需要增强装置7实现的强 度等因素确定出,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该直径相对于底层4的高度16例如可以较小、或 者相对于底层而言较大。尽管金属元件的直径对于本发明并非是至关重要的,但优选地是, 沿着轮胎2的环周方向,该直径基本上保持恒定。
[0041] 尽管图1和图2所示的金属元件具有矩形的横截面,但本领域技术人员例如也可 将金属元件的横截面确定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等。
[0042] 优选地是,如图1和图2所示,底层4的横截面内包括至少一个金属元件的几个部 分,这几个部分优选地是共面的。例如可存在2、3、4、5、6、7、8或更多个基本上共面的金属 兀件部分。
[0043] 可通过将至少一个一优选地是单个金属元件围绕着轮胎2的轴向方向进行螺纹 缠绕而形成至少一个金属元件的不同部分。该金属元件例如可包括2、3、4、5、6、7、8个或更 多个绕圈。但是,还可利用都绕着轴向方向进行弯曲的不同金属元件来形成至少一个金属 元件的各个部分。
[0044] 尽管图1和图2表示了金属元件的各个部分为单层结构,但例如可在底层4中设 置几层金属元件。例如可设置2- 8层或更多层。所设置的层数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进行 确定,例如可根据增强装置7要为轮胎提供的所需强度、轮胎相对于车轮的滑转力矩、底层 4的高度16、以及不同金属元件的直径等因素来确定层数。
[0045] 尽管在图1和图2中至少一个金属元件的各个部分被表示为在底层4的整个宽度 18范围内相互分开,但至少一个金属元件的不同部分也可被集合成几组金属元件部分。优 选地是,这些组中包括基本上邻近的、沿着底层4环周方向延伸的基本上共线的金属元件。 例如,某个中心金属元件被基本上靠近的、以及基本上共线的金属元件包围着,例如就像钢 丝帘线一譬如目前由Bekaert公司销售的钢丝帘线。金属元件组中各个不同金属元件的相 对直径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各个因素来进行确定,其中的各个因素例如是底层4的高 度16、以及需要增强元件7提供的强度。在整个内侧接触宽度18范围内,由金属元件各个 部分组成的这些组基本上均匀地分布着。
[0046] 金属元件组的横截面形状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进行确定。例如可布置不同的金 属元件,以便于使得金属元件组具有圆形、椭圆形、矩形、大体为六边形等形状的横截面。
[0047] 金属元件组中还可包括几组金属元件。例如横截面大体上为六边形的某一组金属 元件例如包括几个一例如七个金属元件组,且每个金属元件组也具有六边形的横截面。但 是,这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进行确定,且这一点对于本发明而言并非是至关重要的。
[0048] 优选地是,如图1和图2所示,底层4的横截面内包括几组一优选地是共面的至少 一个金属元件。例如可设置2- 8组或更多组金属元件。
[0049] 可通过将至少一组一优选地是单组金属元件围绕着轮胎2的轴向方向进行螺旋 缠绕而形成不同的金属元件组。金属元件组例如可包括2- 8个或更多个围绕着车轮1轴 向的绕圈。但是,金属元件组也可由围绕着轴向方向弯曲的不同组金属元件来构成。
[0050] 尽管图1和图2表示出了单层的成组金属元件,但也可在底层4中叠置几个层。例 如,可设置2-8个或更多个层。所设置的层数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一些因素来进行确 定,其中的因素例如是希望增强装置7提供的强度、底层4的高度16、以及不同金属元件的 直径等因素。
[0051] 图1和图2所示的增强装置7例如包括单个金属元件,该金属元件的横截面为矩 形,其具有六个位于底层4中、且围绕着轮胎2轴向的绕圈。作为备选方案,图1和图2所 示的增强元件7例如包括几个环周的金属元件,更具体而言是6个。但是,上述各种结构的 其它组合形式也是可行的。
[0052] 优选地是,底层4包括几组金属元件。更为优选地是,各组金属元件中金属元件的 直径相对于底层4的高度16而言是小值。发明人以及发现:直径较小金属元件的这种组能 为底层4提供足够的强度,同时还允许进一步地减小高度16。发明人已经发现:小直径的 金属元件能改善其配合到底层4中的几何配合性,且令人意外地是,使得作用在增强元件7 上的张力更为均布地分散。
[0053] 尽管底层4可带有胎面19,但优选地是,围绕着底层4设置至少一个另外的环周 层5。更为优选地是,围绕着底层4设置了两个另外的环周层5、6。但是,另加环周层的数 目对于本发明而言并非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可在底层4的顶部设置3-5个、甚至更多个环 周层。
[0054] 优选地是,这两个另外的环周层5、6包括:围绕着底层4环周延伸的中间层;以及 围绕着中间层5环周延伸、且形成胎面19的胎面层6。
[0055] 中间层、胎面层、以及可能设置的另外层的型式、尺寸、以及硬度对于本发明而言 并非是至关重要的,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进行确定。
[0056] 优选地是,中间层5的硬度和厚度被选择为这样:使得中间层5能向轮胎2提供所 需的弹性特性。胎面层6的厚度和硬度被优选地选择为使得胎面层6能为胎面19提供所 需的地面接触特性。但是,这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进行确定。
[0057] 尽管两个相对的直立侧面23、24可以大体上为平面一例如如图1所示。但其中某 个侧面、或两个相对侧面可具有至少一个开口 25,该开口的延伸方向基本上是从直立侧面 23、24沿着轮胎2的轴向方向延伸。本发明人已经发现:这样的开口使得轮胎2具有弹性 特性,同时减少了制造轮胎2所需的材料量。减少材料用量例如可降低制造成本,并能减少 轮胎2行驶过程中由于摩擦作用而在轮胎2材料内部产生的热量。
[0058] 优选地是,如图3所示,沿着轮胎2的环周设置了多个开口 25。
[0059] 优选地是,如图3所示,开口 25被沿着轮胎2的环周方向规则地进行设置。但是, 这一点对于本发明并非是必须的,也可不规则地设置开口 25,这取决于轮胎2所需的弹性。
[0060] 尽管可以只在两相对直立侧面23、24中的其中之一上设置开口 25,但优选地是, 在两个直立侧面23、24上都设置开口 25-例如如图3所示那样。发明人已经发现:这样的 构造使得轮胎2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并能达到更为对称的磨损与支撑。
[0061] 尽管开口 25可完全贯通轮胎2的宽度,但优选地是,开口 25并未完全贯通轮胎2 的宽度,而是如图2所示那样,开口的端部位于轮胎2的中心处。
[0062] 尽管开口 25横截面的平均名义直径沿着轮辋3的轴向方向可以是基本上恒等的, 但优选地是,如图2所示那样,在朝向轮胎2中心的方向上,开口 25的横截面是锥缩的。
[0063] 如图3所示,开口 25的横截面形状优选地是椭圆形,但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合适 地采用任何其它的形状,例如圆形、矩形、方形、三角形等。
[0064] 沿着轮辋3的轴向方向,开口 25横截面的形状基本上可保持不变,或者,横截面形 状可从椭圆改变为三角形、圆形、方形、矩形等。
[0065] 为了将实心轮胎2安装到轮辋3上,在将轮胎安装到轮辋3上时,要将实心轮胎2 沿着安装方向从轮辋3外侧环周接触面9上拉套过,其中的安装方向至少在部分上是沿着 轮胎2的轴向方向,优选地是平行于轮胎的轴向方向。
[0066] 分别位于轮胎2和轮辋3上的内侧、外侧接触面8和9包括至少一个由突出部11 和沟槽12构成的接合套件10,该接合套件用于将轮胎2固定到轮辋3上。该接合套件10 沿着与安装方向相交的第一方向延伸。对于轮辋3外侧接触面9和内侧接触面8上的各个 位置,在轮胎2的安装方向上,都设置了至多一个由突出部11和对应沟槽12构成的接合套 件10。
[0067] 可在轮胎2的内侧接触面8或轮辋3的外侧接触面9上设置突出部11,并在轮辋 3外侧接触面9或轮胎2内侧接触面8上设置接合套件10的对应沟槽12,该沟槽被相应地 作了必要的修正。
[0068] 尽管对于本发明而言并非是必须的,但优选地是,接合套件10的突出部11是被设 置在轮胎2的内侧接触面8上,而对应的沟槽12被优选地设置在轮辋3的外侧接触面9上。 发明人已经发现:由突出部11和对应沟槽12构成的接合套件10的这种结构使得轮胎2在 轮辋3上的位置固定性得以改善。
[0069] 优选地是,突出部11和对应沟槽12构成的接合套件10在内侧、外侧接触面8和9 上线性地延伸。但是,接合套件10可采用由本领域技术人员适当确定的任何形式,例如可 以按照波形、钩形等的形式在内侧、外侧接触面8和9上延伸。
[0070] 由于接合套件10的突出部被接纳到接合套件10的对应沟槽12中,所以它们的横 截面是相互适配的,由此可改善轮胎2在轮辋3上的固定性能。
[0071] 优选地是,突出部11的横截面适于与对应沟槽12的横截面在大体上配合起来。但 是,突出部11的横截面也可被设置得只是部分地与对应沟槽12的横截面相适配。但发明 人已经发现:通过使突出部11的横截面大体上填实到沟槽12的横截面中,就能改善轮胎2 在轮辋3上的固定作用。
[0072] 更为优选地是,突出部11与沟槽12的横截面相互适配,以使得突出部11与沟槽 12能相互施加压力。例如,如果将突出部11设置在轮胎2的内侧接触面8上,则优选地是 将突出部11的横截面设计为与沟槽12的横截面相适应,从而当将突出部11安装到沟槽12 中时,使得沟槽12对突出部进行挤压。作为备选方案,如果将沟槽12设置在轮胎2的内侧 接触面8上、且将突出部11设置在轮辋3的外侧接触面9上,则将突出部11的横截面选择 为这样:当轮胎2被固定到轮辋3上时,突出部对沟槽进行挤压。
[0073] 如图1和图2所示,突出部11横截面的形状优选为圆形、更为优选地是弓弧形。发 明人已经发现:突出部11横截面的圆形形状使得突出部能容易地安装到对应的沟槽12中, 且不会显著地增大突出部11不利地从对应沟槽12中脱出的风险。但是,突出部11采用其 它形状也是可能的一例如方形、矩形、三角形等。
[0074] 优选地是,对应沟槽12的形状与突出部11的形状基本上相同,且优选地是圆形, 更为优选地是弓弧形。但是,这一点对于本发明并非是必要的,沟槽12可以是由本领域技 术人员适当确定的任何其它形状一例如方形、矩形、三角形等。
[0075] 优选地是,接合套件10横截面的尺寸被设计为能在如下两因素之间达到最佳平 衡:容易地将轮胎2安装到轮辋3上;以及提高轮胎2在轮辋3上的固定性。例如具有较大 高度的突出部11、具有较大深度的对应沟槽12能提高轮胎2在轮辋3上的固定性,但此条 件下将轮胎2固定到轮辋3上却较困难,这是因为当将轮胎2安装到轮辋3上时,需要将突 出部11推顶到沟槽12中。在另一方面,尽管高度较小的突出部11能较为容易地进入到对 应沟槽12中,但将轮胎2固定到轮辋3上的性能却恶化了。
[0076] 优选地是,突出部11与对应沟槽12的横截面沿着接合套件10的长度方向是恒定 的。但这一点对于本发明并非是必要的,突出部11与对应沟槽12的横截面也可沿着接合 套件10的长度方向发生改变。
[0077] 由突出部11和对应沟槽12构成的接合套件10的第一方向对于本发明而言并非 是至关重要的,只要其与安装方向相交即可。第一方向与安装方向的交叉可改善轮胎2在 轮辋3上的固定性。发明人已惊奇地发现:通过增大安装方向与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可改 善轮胎2在轮辋3上的固定性。因而,尽管对于本发明而言并非是必要特征,但优选地是: 第一方向与安装方向大体上是垂直的。但是,第一方向与安装方向之间其它的角度也是可 行的,例如可采用 5° -90°、10° -90°、20° -90°、45° -90°、60° -90°、75° -90°、 80° -90°、85° -90° 的夹角。
[0078] 优选地是,如图1和图2所示,突出部11与对应沟槽12的接合套件10被设置得 靠近、更为优选地是邻接着第一轮辋边缘14,但是,这一点对于本发明并非是必须的,可将 接合套件10沿着内侧或外侧接触面8、9的宽度18设置在任何位置。
[0079] 可设置几个接合套件10,只要对于内侧接触面8和轮辋3的外侧接触面9上的各 个位置至多设置有一个突出部11/对应沟槽12的接合套件10即可。
[0080] 接合套件10的数目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一些因素确定出,这些因素例如是 接合套件10的长度、以及第一长度。
[0081] 不同的接合套件10可具有不同的第一方向,并可被布置在第一、第二轮辋边缘14 和15之间的不同位置上。不同的接合套件10也可具有不同的长度。
[0082] 优选地是,某些一更为优选地是基本上全部一或最为优选的是全部的不同接合套 件10都被沿着一条虚拟的直线进行布置,该直线在内侧、外侧接触面8和9上延伸,优选地 是大体上沿着环周方向延伸。更为优选地是,不同接合套件10的第一方向大体上是相互平 行的。更为优选地是,所有的接合套件10都具有大体上相等的长度。更为优选地是,不同 的第一方向基本上是共线的。
[0083] 例如,内侧接触面8与轮辋3的外侧接触面9可带有沿着同一第一方向延伸的接 合套件10。优选地是,不同的接合套件10被布置在同一虚拟直线上。优选地是,不同的接 合套件10是共线的。
[0084] 还可将接合套件10交替地设置在第一虚拟线和第二虚拟线上,例如分别沿着第 一轮辋边缘14和第二轮辋边缘15进行设置,只要在轮胎2的安装方向上,对于轮辋3外侧 接触面9上的任何位置,都至多有一个由突出部11和对应沟槽12构成的接合套件10即可。
[0085] 但是,优选地是,轮胎2内侧接触面与轮辋3外侧接触面上带有单个接合套件10。 更为优选地是,该接合套件10沿环周方向在车轮1上延伸,优选地是形成圆形。在图1和 图2中例如就表示出了该单个接合套件10。
[0086] 因而,在最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接合套件10是由靠近第一轮辋边缘14延伸的单 个环周接合套件10构成的,在该接合套件中,突出部11被设置在底层4的内侧接触面8上, 而对应的沟槽12被设置在轮辋3的外侧接触面9上。
[0087] 第二轮辋边缘15对于本发明而言并非是必要的,完全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进行 确定。
[0088] 优选地是,第二轮辋边缘15带有凸缘13。凸缘13的形状和尺寸可由本领域技术 人员进行确定。
[0089] 凸缘13可在由本领域技术人员适当确定的任意可能的方向上延伸。优选地是,凸 缘13延伸向胎面19。但是,凸缘13的延伸方向也可远离胎面19。
[0090] 优选地是,内侧接触面与外侧接触面的宽度是相互适配的,以便于当轮胎2被安 装到轮辋3上时,使轮胎2抵接着凸缘13。更为优选地是,宽度被设置为使得轮胎2挤压到 凸缘13上,从而改善了轮胎2在轮辋3上的固定性。但是,这一点对于本发明并非是必要 的,无需使轮胎2抵接着凸缘13,也足以将轮胎2安装到轮辋3上。
[0091] 凸缘13的高度处于0mm到10mm之间。更为优选地是,凸缘的高度位于5mm到10mm 之间。
[0092] 底层4的高度16略大于凸缘13的高度。
[0093] 当将实心轮胎2安装到轮辋3上时,实心轮胎2被沿着安装方向从轮辋3的外侧 环周接触面9上拉套过。
[0094] 如果接合套件10基本上位于实心轮胎2两直立侧面23和24中的第一直立侧面 23、以及轮辋3上对应的第一轮辋边缘14的附近,则优选地是,利用如下的操作将轮胎2拉 套到轮辋3的外侧接触面9上:
[0095] -在接合套件10的沟槽12被设置在轮辋3外侧接触面9上、且接合套件的突出部 11被设置在轮胎2内侦赌触面8上的情况下,首先将轮胎2两直立侧面23和24中第二直 立侧面24移动越过第一轮辋边缘14,并将其移向第二轮辋边缘15,直到将突出部11置入 到接合套件10的对应沟槽12中为止;或者
[0096] -在接合套件10的突出部11被设置在轮辋3外侧接触面9上、且接合套件10的 沟槽12被设置在轮胎2内侧接触面8上的情况下,首先将轮胎2第一直立侧面23移动越 过第二轮辋边缘15,直到将突出部11置入到接合套件10的对应沟槽12中为止。
[0097] 但是,这一点对于本发明并非是关键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采用其它的方法来将 轮胎2安装到轮辋3上。例如,轮胎2可被按照其它方式滑套到轮辋3上。
[0098] 在车轮1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接合套件10在总体上靠近第一轮辋边缘14,且优选 地是,接合套件10是由单个环周方向的接合套件10构成的,在距离第一轮辋边缘14比距 离第二轮辋边缘15近的位置处,该接合套件进行延伸,且在该实施方式中,突出部11被设 置在底层4的内侧接触面8上,对应的沟槽12被设置在轮辋3的外侧接触面9上,对于该 实施方式的车轮,如果如图1和图2所示那样,沟槽在轮辋3的内侧表面22上造成了对应 的凸起,则该车轮具有另外的优点。对于这样的车轮,当内部盘体21需要被安装到轮辋3 上时,其直径与轮辋3的内径大体上对应的内部盘体21可被沿着第二轮辋边缘15移动到 轮辋中,之后可将内部盘体固定到轮辋3的内部一例如通过焊接操作。
【权利要求】
1. 一种车轮(1),包括实心轮胎(2)和轮辋(3),实心轮胎(2)包括高度(16)减薄的橡 胶底层(4),该底层在轮胎(2)的环周方向上延伸,轮胎(2)具有高度(17),且底层(4)的 高度(16)是轮胎⑵的高度(17)的5%- 20%,橡胶底层⑷的内侧环周接触面⑶被 设置成与轮辋(3)的外侧环周接触面(9)相接触,外侧环周接触面(9)是由第一轮辋边缘 (14)以及相对的第二轮辋边缘(15)来进行限界的,第二轮辋边缘(15)包括凸缘(13),实 心轮胎(2)在安装到轮辋(3)上时,被沿着安装方向从轮辋(3)的外侧环周接触面(9)上 拉套过,所述安装方向至少部分地沿着轮胎(2)的轴向方向延伸,内侧环周接触面和外侧 环周接触面(8、9)包括至少一个由突出部(11)和对应的沟槽(12)构成的接合套件(10), 该接合套件用于固定轮胎(2)在轮辋(3)上的位置,所述接合套件沿着与安装方向相交的 第一方向延伸,其中凸缘(13)的高度在0mm到10mm之间,其中接合套件(10)被设置在第 一轮辋边缘(14)处,并且其中底层(4)的高度(16)略大于凸缘(13)的高度,其特征在于: 在轮胎(2)的安装方向上,对于轮辋(3)的外侧环周接触面(9)和轮胎(2)的内侧环周接 触面(8)上的各个位置,都至多设置一个由突出部(11)和对应的沟槽(12)构成的接合套 件(10)。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1),其特征在于:底层(4)的高度(16)是轮胎(2)的 高度(17)的 10%- 15%。
3.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车轮(1),其特征在于:接合套件(10)的沟槽(12)被 设置在轮辋(3)的外侧环周接触面(9)上,且接合套件(10)的突出部(11)被设置在轮胎 ⑵的内侧环周接触面⑶上。
4.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车轮(1),其特征在于:与安装方向相交的第一方向 基本上垂直于安装方向。
5.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车轮(1),其特征在于:接合套件(10)的突出部(11) 与对应的沟槽(12)在车轮(1)上沿环周方向延伸。
6.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车轮(1),其特征在于:底层(4)的硬度在80 - 98肖 氏硬度A之间。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轮(1),其特征在于:底层(4)的硬度在90 - 95肖氏硬度 A之间。
8.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车轮(1),其特征在于:轮胎(2)包括在轮胎(2)的环 周方向上延伸的外侧胎面(19),该外侧胎面被设置成与地面接触,并具有沿轮胎(2)的轴 向方向测得的胎面宽度(20),内侧环周接触面(8)具有沿轮胎(2)的轴向方向测得的内侧 接触宽度(18),并且内侧接触宽度(18)大于胎面宽度(20)。
9.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车轮(1),其特征在于:内侧环周接触面⑶与外侧胎 面(19)由两个相对的直立侧面(23、24)进行限界,且由所述两个相对的直立侧面相互连接 起来,相对的直立侧面(23、24)中的至少一个直立侧面包括至少一个开口(25),该至少一 个开口基本上是沿着轮胎(2)的轴向方向从直立侧面(23、24)进行延伸。
10. 用于制造根据权利要求1 一 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实心 轮胎(2)安装到轮辋(3)上时,将实心轮胎(2)沿着安装方向从轮辋(3)的外侧环周接触 面(9)上拉套过。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接合套件(10)设在实心轮胎(2)直立 侧面(23、24)中的第一直立侧面(23)以及轮辋(3)的对应的第一轮辋边缘(14)的附近, 通过如下操作将轮胎(2)拉套到轮辋(3)的外侧环周接触面(9)上: -在接合套件(10)的沟槽(12)被设置在轮辋(3)的外侧环周接触面(9)上、且接合 套件的突出部(11)被设置在轮胎(2)的内侧环周接触面(8)上的情况下,首先将轮胎(2) 的直立侧面(23、24)中第二直立侧面(24)朝向第二轮辋边缘(15)移动越过第一轮辋边缘 (14),直到将突出部(11)置入到接合套件(10)的对应的沟槽(12)中为止;或者 -在接合套件(10)的突出部(11)被设置在轮辋(3)的外侧环周接触面(9)上、且接合 套件的沟槽(12)被设置在轮胎(2)的内侧环周接触面(8)上的情况下,首先将轮胎(2)的 第一直立侧面(23)朝第一轮辋边缘(14)移动越过第二轮辋边缘(15),直到将突出部(11) 置入到接合套件(10)的对应的沟槽(12)中为止。
【文档编号】B60B21/10GK104085252SQ201410194206
【公开日】2014年10月8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23日 优先权日:2008年3月11日
【发明者】K·普林吉尔斯 申请人:阿蒂克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