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86703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密封条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具有安装在保持架(10c)上的安装部(4)。包括从安装部(4)上部朝着车辆前侧延伸且朝着上侧折回来又朝着车辆后侧延伸的断面近似J字形的唇状可挠性密封壁部(5)。顶盖(2)的车辆后侧的周缘部下表面(2a)和后背门板(3)的车辆前侧的周缘部下表面(3a)从上方紧顶在密封壁部(5)上。包括对密封壁部(5)中对应于间隙(S1)的部分和安装部(4)进行桥接的可挠性桥接壁部(6)。包括由安装部(4)、密封壁部(5)以及桥接壁部(6)围成的中空部(7)。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即使将覆盖车辆上部开口的顶盖换成不同种类的顶盖也能够可靠地防止水侵入驾驶室内的密封条。
【专利说明】密封条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形成在覆盖车辆上部开口的顶盖的周缘部和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的密封条。

【背景技术】
[0002]到目前为止,像例如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那样,将车辆上部开口打开、关闭的顶盖已为众人所知,形成在该顶盖的周缘部和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之间的间隙用顶盖密封条密封起来。
[0003]该密封条包括:安装在驾驶室内侧的车架(frame)部分上、顺着上述间隙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安装部、和与该安装部上部形成为一体且与上述安装部形成中空部的断面近似U字形的可挠性密封壁部。上述顶盖的周缘部下表面和上述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下表面从上方紧顶在该密封壁部上。
[0004]近年来,为迎合乘车人的嗜好,如上所述,可以换成不同种类(材质)的顶盖的车辆已为众人所知。因为该车辆中相互替换的各顶盖种类(材质)不同,所以为确保在往车辆上安装各顶盖之际所需要的刚性,进行设计时要使顶盖的厚度彼此不同。为保证车辆外观良好,顶盖上表面和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的上表面一般被设计成近似齐平,因此顶盖的厚度变化了以后,就会出现顶盖的周缘部下表面的位置从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下表面的位置大大地偏到下方这样的情况。
[0005]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10-2603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但是,像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那样,就密封条而言,当从上方推压该密封条中的对应于顶盖周缘部侧之部分时,密封条中的对应于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侧之部分的下沉量就会和密封条中的对应于顶盖周缘部侧之部分的下沉(弯曲)量相等。因此,如果在将顶盖换成不同种类的顶盖之际,由于顶盖的厚度发生变化而导致上述顶盖的周缘部下表面的位置从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下表面的位置大大地偏到下方,那么就有可能出现以下不良现象,即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下表面和密封条不再接触,水从该部位侵入驾驶室内。
[0008]本发明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将覆盖车辆上部开口的顶盖换成不同种类的顶盖也能够可靠地防止水侵入驾驶室内的密封条。
[0009]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0010]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做了改进,做到了即使从上方推压顶盖密封条中的对应于顶盖周缘部侧之部分,密封条中的对应于车辆上部开口周缘部侧之部分的下沉量(弯曲量)也不会与密封条中的对应于顶盖周缘部侧之部分的下沉量(弯曲量)相等。
[0011]具体而言,在对形成在可换的、覆盖车辆上部开口的顶盖的周缘部和上述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的密封条中采用了以下解决方案。
[0012]也就是说,第一方面的发明包括:安装在车辆本体侧的安装部;可挠性密封壁部,其从该安装部上部朝着驾驶室内侧延伸且朝着上侧折回来又朝着驾驶室外侧延伸,断面呈近似J字形,上述顶盖的周缘部下表面和上述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下表面从上方紧顶在该可挠性密封壁部上,该可挠性密封壁部呈唇状;可挠性桥接壁部,其对上述密封壁部的对应于上述间隙或上述车辆上部开口周缘部之部分和上述安装部进行桥接;以及由上述安装部、上述密封壁部和上述桥接壁部围成的中空部。
[0013]第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上述密封壁部与上述安装部的根部由刚性比上述密封壁部中除上述根部以外的部位和上述桥接壁部高的材料形成。
[0014]第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上述根部和上述安装部材质相同且形成为一体。
[0015]第四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在上述密封壁部与上述安装部的根部设置有可挠性悬臂部,该可挠性悬臂部朝着驾驶室内侧延伸,该可挠性悬臂部的下表面从上方紧顶在车辆本体上。
[0016]第五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在上述密封壁部的驾驶室内侧部分的内侧面上形成有凹部。
[0017]第六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上述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是以能够打开和关闭车辆后部开口的方式覆盖该车辆后部开口的后背门板的车辆前侧周缘部。
[0018]发明的效果
[0019]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如果从上方推压密封壁部,那么在密封壁部和桥接壁部朝着下方弯曲之际该桥接壁部会朝着上方将密封壁部中的对应于车辆上部开口周缘部侧之部分顶起来。因此,像例如顶盖被厚度较厚的顶盖取代的情况那样,如果顶盖的周缘部下表面比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下表面更位于下方,密封壁部中的对应于顶盖周缘部侧之部分就会被推压到密封壁部中的对应于车辆上部开口周缘部侧之部分的下方,那么由桥接壁部朝着上方推压的力就会作用在密封壁部中的对应于车辆上部开口周缘部侧的部分上,所以密封壁部会压接在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下表面上,而能够做到在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下表面和密封壁部之间不产生间隙。
[0020]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因为密封壁部与安装部的根部比密封壁部中的上述根部以外的部位难以弯曲,所以即使在由密封壁部对形成在顶盖的周缘部和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之际力朝着驾驶室内侧作用在密封壁部上,也能够防止发生上述根部朝着上述密封壁部的驾驶室内侧下方倒过来的弯曲变形(被称为所谓的“栽倒”现象)。因此,密封壁部就不会从与形成在顶盖的周缘部和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之间的间隙相对应的位置偏到车辆内侧,从而能够可靠地对上述间隙进行密封。
[0021]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因为上述根部难以相对于上述安装部朝着驾驶室内侧弯曲,所以即使力朝着驾驶室内侧作用在密封壁部上,密封壁部也会比第二方面的发明更难以朝着驾驶室内侧下方倒过来。因此,能够可靠地不使密封壁部从与形成在顶盖的周缘部和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之间的间隙相对应的位置偏到驾驶室内侧,从而能够提高对上述间隙的密封性。
[0022]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因为即使力朝着驾驶室内侧作用在密封壁部上,悬臂部也会从驾驶室内侧对密封壁部进行支撑,所以上述密封壁部难以朝着驾驶室内侧弯曲。因此,在由密封壁部对形成在顶盖的周缘部和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之际,密封壁部不会再朝着车辆内侧下方倒过来,从而能够维持对上述间隙的高密封性。
[0023]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因为密封壁部中的凹部形成部位的厚度比除此以外的部位薄,所以如果力从上方作用在密封壁部上,上述密封壁部就会在上述密封壁部的凹部形成部位可靠地折弯。因此,即使顶盖的种类变了,密封壁部发生弯曲变形之际的形状也难以发生变化,结果是能够抑制顶盖可换的车辆中形成在顶盖的周缘部和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之间的间隙的密封性出现偏差。
[0024]在第六方面的发明中,因为在顶盖可换的车辆中打开后背门板,该后背门板下表面和密封条的密封壁部不再接触以后,桥接壁部会将密封壁部中的对应于后背门板侧之部分朝着上方顶起来,所以密封壁部就成为它的后背门板侧越靠近外侧越位于上方的倾斜状态。因此,顺着顶盖上表面朝车辆后方流动的水会由于密封壁部的处于倾斜状态的部分之存在而不再朝着车辆后方移动,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水从车辆后部开口侵入驾驶室内。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图1(a)是包括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条的车辆的侧视图,图1(b)是顺着图1(a)中的A箭头看到的图。
[0026]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条的剖视图。
[0027]图3是沿图1(b)中的B-B线剖开的剖视图,示出就要将金属制顶盖安装在车辆本体上以前的状态。
[0028]图4是沿图1(b)中的B-B线剖开的的剖视图,示出刚刚将金属制顶盖安装在车辆本体上以后的状态。
[0029]图5是顶盖为玻璃制顶盖时的相当于图4的图。
[0030]图6是沿图1(b)中的B-B剖开的的剖视图,示出在已将金属制顶盖安装到车辆本体上以后的状态下打开了后背门板的状态。
[0031]图7是顶盖为玻璃制顶盖时的相当于图6的图。
[0032]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相当于图2的图。
[0033]图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相当于图5的图。
[0034]图10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相当于图2的图。
[0035]图11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相当于图4的图。
[0036]图12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相当于图5的图。
[0037]图13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相当于图6的图。
[0038]图14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相当于图7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此外,以下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而已。
[0040](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0041]图1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10。该车辆10包括覆盖车辆上部开口 1a的金属制顶盖2、和以能够打开和关闭车辆后部开口 1b的方式来覆盖车辆后部开口 1b的后背门板3。上述顶盖2可以换成不同种类的顶盖(不同材质的顶盖)。
[0042]上述车辆上部开口 1a和上述车辆后部开口 1b连续地接在一起(参照图1(b)),处于已将上述车辆上部开口 1a覆盖起来之状态的顶盖2和处于已将上述车辆后部开口1b覆盖起来之状态的后背门板3并列设置。也就是说,上述车辆上部开口 1a的车辆后侧周缘部由上述后背门板3的车辆前侧周缘部构成。
[0043]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与形成在上述顶盖2中的车辆后侧周缘部和上述后背门板3中的车辆前侧周缘部之间的间隙Si相对应的驾驶室内侧,设置有顺着上述间隙SI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持架1c (车辆本体侧),在该保持架1c的上端突出形成有朝向车辆前方的爪部10d。
[0044]在上述顶盖2的下方,朝着车辆后侧下倾的本体车架(frame) 1e与上述保持架1c保持着规定间隔沿车宽方向延伸。
[0045]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条I安装在上述保持架1c的上端。
[0046]该密封条I包括:通过嵌合固定而安装在上述保持架1c上的安装部4 ;从该安装部4上部朝着车辆前侧(驾驶室内侧)延伸且朝着上侧折回来又朝着车辆后侧(驾驶室外侧)延伸、断面呈近似J字形的唇状可挠性密封壁部5 ;将该密封壁部5中的对应于上述间隙SI的部分(图2到图4中的C部分)和上述安装部4沿着大致上下方向桥接起来的可挠性桥接壁部6 ;以及由上述安装部4、上述密封壁部5以及上述桥接壁部6围成的中空部7。
[0047]上述安装部4的断面呈朝下方开放的近似U字形,上述安装部4包括位于车辆前侧的前侧壁41a和位于车辆后侧的后侧壁41b。
[0048]上述安装部4由材质为EPDM(乙烯、丙烯以及非共轭二烯烃的三元共聚物)等类橡胶弹性体、比重在0.6以上1.3以下左右、具有多个气泡的海绵状橡胶形成或无气泡固体橡胶形成。
[0049]突起41c在上述前侧壁41a的下端朝着车辆后侧斜上方突出。当从上方将上述安装部4嵌合固定在上述保持架1c上之际,上述突起41c与上述保持架1c的爪部1d扣八口 ο
[0050]在上述前侧壁41a下端的车辆前侧(驾驶室内侧)设置有可挠性悬臂部8。该可挠性悬臂部8朝着车辆前侧斜上方延伸,在上述安装部4已嵌合固定在上述保持架1c的状态下,该可挠性悬臂部8的下表面紧顶在上述本体车架1e上。
[0051]上述密封壁部5与上述安装部4的根部R用与上述安装部4 一样的材质形成。另一方面,上述密封壁部5中除上述根部R以外的部位用材质为EPDM(乙烯、丙烯以及非共轭二烯烃的三元共聚物)、比重在0.4以上且不满0.8左右、具有多个气泡的海绵状橡胶形成。
[0052]使上述密封壁部5与上述安装部4的根部R以及上述安装部4的材质相同且形成为一体,对上述根部R和上述安装部4进行设计,保证上述根部R和上述安装部4的刚性比上述密封壁部5中上述根部R以外的部位高。
[0053]上述密封壁部5中的车辆前侧(驾驶室内侧)部分平缓地弯曲,在上述密封壁部5的内侧面(车辆后侧)上形成有凹陷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凹部5a。
[0054]上述密封壁部5的从中途部到车辆后端的这一部分,以其中途部位于其他部分之上方的方式平缓地弯曲,密封壁部5的车辆后端部分的厚度比其他部分的厚度厚。
[0055]上述桥接壁部6的材质与上述密封壁部5中上述根部R以外之部位的材质相同,上述桥接壁部6以其上下方向近似中央部分位于车辆后侧(驾驶室外侧)的方式平缓地弯曲。
[0056]如果在已将安装部4安装在上述保持架1c上且上述顶盖2尚未覆盖车辆上部开口 1a的状态下关闭上述后背门板3,则如图3所示,后背门板3中的车辆前侧周缘部下表面3a就会从上方紧顶在上述密封壁部5的以上述桥接壁部6的连结部分(C点部分)基准的车辆后侧部分上,上述密封壁部5和桥接壁部6朝下方弯曲。
[0057]此时,桥接壁部6的上下方向近似中央部分以朝着驾驶室外侧突出的方式发生弯曲变形,并且其突出端附近紧顶在上述密封壁部5的下表面上。
[0058]用上述顶盖2从图3所示的状态将车辆上部开口 1a覆盖起来以后,则如图4所示,顶盖2的车辆后侧周缘部下表面2a便会从上方紧顶在上述密封壁部5中的以C点部分为基准的车辆前侧部分,上述密封壁部5以对应于上述凹部5a的部分为中心折弯,中途部朝着下方弯曲。上述间隙SI借助顶盖2的周缘部下表面2a和后背门板3的周缘部下表面3a从上方紧顶在密封壁部5上而被密封。
[0059]这里,覆盖车辆上部开口 1a的金属制顶盖2能够换成厚度比该金属制顶盖2厚的玻璃制顶盖2。当已由该玻璃制顶盖2将车辆上部开口 1a覆盖起来时,如图5所示,顶盖2中的车辆后侧周缘部下表面2a会位于后背门板3中的车辆前侧周缘部下表面3a的下方。
[0060]就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条I而言,如果从上方推压密封壁部5,那么在密封壁部5和桥接壁部6朝下方弯曲之际,该桥接壁部6就会将密封壁部5中的对应于后背门板3周缘部侧之部分朝上方顶起来,因此在如上所述将所述金属制顶盖2换成厚度较厚的玻璃制顶盖2的情况下,如果顶盖2周缘部下表面2a位于后背门板3周缘部下表面3a的下方,密封壁部5中的对应于顶盖2周缘部侧之部分就会被推压到密封壁部5中的对应于后背门板3周缘部侧之部分的下方,那么由桥接壁部6朝着上方推压的力就会作用在密封壁部5中的对应于后背门板3周缘部侧之部分上,密封壁部5就会压接在后背门板3的周缘部下表面3a上,而能够保证在后背门板3的周缘部下表面3a和密封壁部5之间不产生间隙。
[0061]因为密封壁部5与安装部4的根部R的刚性比密封壁部5中上述根部R以外的部位和桥接壁部6高,该根部R难以弯曲,所以在由密封壁部5对形成在顶盖2的周缘部和后背门板3的周缘部之间的间隙SI进行密封之际,即使力朝着驾驶室内侧作用在密封壁部5上,也能够防止发生上述根部R朝着上述密封壁部5的驾驶室内侧下方倒过来的弯曲变形(被称为所谓的“栽倒”现象)。因此,密封壁部5不会从与形成在顶盖2的周缘部和后背门板3的周缘部之间的间隙SI相对应的位置偏到车辆内侧,从而能够可靠地对上述间隙SI进行密封。
[0062]因为上述根部R和上述安装部4材质相同且形成为一体,所以上述根部R难以相对于上述安装部4朝着车辆前侧(驾驶室内侧)弯曲。因此,即使力朝着车辆前侧(驾驶室内侧)作用在密封壁部5上,密封壁部5也难以朝着车辆前侧下方倒过来,从而能够可靠地使密封壁部5不从与形成在顶盖2的周缘部和后背门板3的周缘部之间的间隙SI相对应的位置偏到车辆前侧(驾驶室内侧),从而能够提高对上述间隙Si的密封性。
[0063]除此以外,因为密封壁部5中的凹部5a形成部位的厚度比除此以外的其它部位的厚度薄,所以当力从上方作用在密封壁部5上时,上述密封壁部5就会在上述密封壁部5中的凹部5a形成部位可靠地折弯。因此,即使顶盖2的种类变了,密封壁部5弯曲变形之际的形状也难以发生变化,所以能够抑制顶盖2可换的车辆中形成在顶盖2的周缘部和后背门板3的周缘部之间的间隙SI的密封性出现偏差。
[0064]当从图4和图5所示的状态朝着X方向(参照图6和图7)打开上述后背门板3,该后背门板3的下表面和密封条I的密封壁部5不再接触以后,如图6和图7所示,桥接壁部6就会将密封壁部5中的对应于后背门板3之部分朝着上方顶起来,所以密封壁部5成为它的对应于后背门板3侧之部分越靠近外侧越位于上方的倾斜状态。因此,顺着顶盖2上表面朝车辆后方(图6和图7中的箭头Y)流动的水会由于密封壁部5的处于倾斜状态的部分之存在而不再朝着车辆后方移动,从而在打开后背门板3之际能够可靠地防止水从车辆后部开口 1b侵入驾驶室内。
[0065](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0066]图8和图9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条I。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仅仅是密封壁部5的一部分构造和悬臂部8的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它部分都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下面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做说明。
[0067]也就是说,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密封壁部5包括从上述安装部4上部的车辆前侧部分朝着车辆前侧(驾驶室内侧)斜上方延伸的第一壁部51和从该第一壁部51的延伸端朝着车辆后侧(驾驶室外侧)延伸的第二壁部52。
[0068]在上述第一壁部51和上述第二壁部52的连续部分的内侧面上形成有凹部5c,该凹部5c的第一壁部51侧的面和上述第二壁部52侧的面之间成锐角Θ (参照图8)。
[0069]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悬臂部8的材质与上述根部R相同。如图8所示,该悬臂部8从上述根部R中的上下近似中央的车辆前侧面朝着车辆前侧斜上方延伸。如图9所示,该悬臂部8的下表面紧顶在上述本体车架1e上。因此,在顶盖2和后背门板3各自的周缘部从上方推压密封壁部5之际,因为即使力朝着车辆前侧(驾驶室内侧)作用在密封壁部5上,悬臂部8也会从驾驶室内侧对密封壁部5进行支撑,所以上述密封壁部5难以朝着车辆前侧弯曲。因此,在由密封壁部5对形成在顶盖2的周缘部和后背门板3的周缘部之间的间隙SI进行密封之际,密封壁部5不会再朝着车辆前侧下方倒过来,从而能够维持对上述间隙SI的高密封性。
[0070]当顶盖2和后背门板3各自的周缘部从上方推压密封壁部5之际,密封壁部5会在第一和第二壁部51、52的连续部分(与凹部5c相对应的部分)可靠地折弯,所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即使顶盖2的种类变了,密封壁部5发生弯曲变形之际的形状也难以发生变化,从而能够抑制顶盖2可换的车辆10中形成在顶盖2的周缘部和后背门板3的周缘部之间的间隙SI的密封性出现偏差。
[0071](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
[0072]图10到图14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条I。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仅仅是密封壁部5的一部分构造、桥接壁部6的位置、悬臂部8的位置以及后背门板3的一部分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它部分都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下面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做说明。
[0073]也就是说,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密封壁部5呈其中途部位于上方的弓形,上述密封壁部5与安装部4的根部R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近似水平地延伸。
[0074]上述密封壁部5中的以C部分为基准的后背门板3侧部分的厚度比上述密封壁部5中的以C部分为基准的顶盖2侧部分的厚度厚。
[0075]在上述密封壁部5中的车辆前侧(驾驶室内侧)的内侧面(车辆后侧的面)上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凹部5b。
[0076]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桥接壁部6连接在上述密封壁部5中的与后背门板3周缘部相对应之部分(图11和图12中的C部分)上。
[0077]如图10所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悬臂部8从密封壁部5与安装部4的根部R的车辆前侧部分顺着上述根部R朝车辆前侧斜上方突出,如图11到图14所示,悬臂部8的下表面紧顶在上述本体车架1e上。
[0078]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后背门板3中以车辆前侧周缘部为基准的车辆后侧,形成有突出到该车辆前侧的周缘部下表面3a下方的下表面3b。该下表面3b从上方推压密封壁部5,以保证在已由后背门板3将车辆后部开口 1b覆盖起来的状态下密封壁部5中的以C部分为基准的后背门板3侧部分朝着下方下垂的状态。
[0079]当从图11和图12所示的状态打开上述后背门板3,该后背门板3的下表面3a、3b与密封条I的密封壁部5不再接触时,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桥接壁部6会将密封壁部5中的与后背门板3侧相对应之部分朝着上方顶起来,密封壁部5成为一种它的与后背门板3侧相对应之部分越靠近外侧越位于上方的倾斜状态,因此在打开后背门板3之际,能够可靠地防止水从车辆后部开口 1b侵入驾驶室内。
[0080]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密封壁部5中的与上述桥接壁部6的连结部分(C点部分)成为与后背门板3的周缘部下表面3a相对应的位置,但是如果和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一样,从上方推压密封壁部5,那么在密封壁部5和桥接壁部6朝着下方弯曲之际,该桥接壁部6就会将密封壁部5中的对应于后背门板3周缘部侧之部分朝着上方顶起来,从而能够保证在后背门板3的周缘部下表面3a和密封条I之间不产生间隙。
[0081]此外,本发明的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密封条I适用对顶盖2和后背门板3之间的间隙SI进行密封的情况,但也适用对后背门板3和顶盖2非并列设置的车辆形成在顶盖2的周缘部和车辆上部开口 1a的周缘部之间的间隙SI进行密封的情况。
[0082]在本发明的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密封条I的材质为EPDM,但并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用IR(聚异戊二烯橡胶)、CR(氯丁橡胶)、热塑性弹性体(聚烯烃类或者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软质聚氯化乙烯等其它的橡胶材料、弹性材料形成密封条。
[0083]在本发明的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由具有多个气泡的海绵状橡胶形成密封壁部5,但并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用无气泡固体橡胶形成密封壁部。
[0084]产业实用性
[0085]本发明对于形成在覆盖车辆上部开口的顶盖的周缘部和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的密封条适用。
[0086]符号说明
[0087]I密封条
[0088]2顶盖
[0089]2a顶盖的周缘部下表面
[0090]3后背门板
[0091]3a后背门板的周缘部下表面
[0092](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下表面)
[0093]4安装部
[0094]5密封壁部
[0095]5a、5b、5c凹部
[0096]6桥接壁部
[0097]7中空部
[0098]SI间隙
[0099]10车辆
[0100]1a车辆上部开口
[0101]1b车辆后部开口
[0102]42悬臂部
[0103]51第一壁部
[0104]52第二壁部
[0105]R根部
【权利要求】
1.一种密封条,其对形成在可换的、覆盖车辆上部开口的顶盖的周缘部和上述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其特征在于: 包括: 安装在车辆本体侧的安装部, 可挠性密封壁部,其从该安装部上部朝着驾驶室内侧延伸且朝着上侧折回来又朝着驾驶室外侧延伸,断面呈近似了字形,上述顶盖的周缘部下表面和上述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下表面从上方紧顶在该可挠性密封壁部上,该可挠性密封壁部呈唇状, 可挠性桥接壁部,其对上述密封壁部中的对应于上述间隙或上述车辆上部开口周缘部之部分和上述安装部进行桥接,以及 由上述安装部、上述密封壁部以及上述桥接壁部围成的中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条,其特征在于: 上述密封壁部与上述安装部的根部由刚性比上述密封壁部中除上述根部以外的部位和上述桥接壁部高的材料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密封条,其特征在于: 上述根部和上述安装部材质相同且形成为一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条,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密封壁部与上述安装部的根部设置有可挠性悬臂部,该可挠性悬臂部朝着驾驶室内侧延伸,该可挠性悬臂部的下表面从上方紧顶在车辆本体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条,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密封壁部的驾驶室内侧部分的内侧面上形成有凹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条,其特征在于: 上述车辆上部开口的周缘部是以能够打开和关闭车辆后部开口的方式覆盖该车辆后部开口的后背门板的车辆前侧周缘部。
【文档编号】B60J10/12GK104442323SQ201410462627
【公开日】2015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2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19日
【发明者】升本敦生 申请人:西川橡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