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6814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以提高操纵稳定性能和噪音性能为目的而设计轮胎的胎面花纹的充气轮胎,以及以抑制不均匀磨损同时提高冰雪上的牵引性能为目的而设计轮胎的胎面花纹的充气轮胎。

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充气轮胎目的在于提高操纵稳定性能和噪音性能。该充气轮胎中,在胎面部具有在轮胎周向延伸的至少4条周向主槽和利用这些周向主槽划分而成的多个条状环岸部。此外,外侧第二环岸部具有:锯齿细槽,该锯齿细槽具有锯齿形状,同时在轮胎周向上延伸,将外侧第二环岸部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切断;以及多个刀槽花纹,该刀槽花纹在轮胎周向上隔着一定间隔配置,同时从外侧第二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边缘部延伸至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在锯齿细槽的前面留有通气用的缝隙而终止。

此外,例如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充气轮胎目的在于抑制不均匀磨损,同时提高在冰雪上的牵引性能。该充气轮胎利用在轮胎胎面部沿周向延伸的4条主槽、第一和第二横纹槽进行划分,划分形成有3个中央花纹块。分别利用轮胎周向的锯齿状的刀槽花纹在宽度方向对中央和第二花纹块进行分割,分别在宽度方向上设置4个刀槽花纹。另一方面,为了控制中央和第二花纹块的刚性下降,使小花纹块彼此在宽度方向重叠,利用该构成,通过小花纹块彼此互相支撑,进行刚性补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90559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09388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上述专利文献1的充气轮胎的操纵稳定性能和噪音性能有所提高,但在胎面上未充分设置轮胎宽度方向沟槽,在积雪路面上的行驶性能不充分。

此外,上述专利文献2的充气轮胎,具有一端在主槽开口,另一端在环岸部内终止的横纹槽,但直行时和转向时在积雪路面上的行驶性能不充分。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能够提高在干燥路面、湿润路面、积雪路面上的行驶性能。

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实现发明目的,基于本发明一方式的充气轮胎具有以轮胎赤道面为基准而呈非对称的胎面部,所述胎面部包括:第一环岸部,其以所述轮胎赤道面为基准,形成在车辆安装时的车辆外侧;第二环岸部,其以所述轮胎赤道面为基准,形成在车辆安装时的车辆内侧,所述第一环岸部形成有:周向细槽,其沿周向延伸;多个第一辅助槽,其沿周向呈周期性设置并贯通所述周向细槽;以及第一细槽,其设在通过所述多个第一辅助槽分别划分形成的第一花纹块上并贯通所述周向细槽,所述第二环岸部形成有:多个第二辅助槽,其沿周向呈周期性设置;以及第二细槽,其设在通过所述多个第二辅助槽分别划分形成的第二花纹块上,其中每个划分区域的所述第二细槽的个数多于所述第一细槽的个数。

所述周向细槽为由第一弯曲部和向所述第一弯曲部的相反侧弯曲的第二弯曲部交互形成的锯齿状,所述第一弯曲部和所述第二弯曲部优选位于所述第一花纹块的中央附近。

所述周向细槽中,在1个所述第一花纹块中,所述第一弯曲部和所述第二弯曲部之间的部分与所述第一细槽相交,且包括与所述第一细槽相交的部分的所述第一弯曲部和所述第二弯曲部之间的部分优选比其他部分短。

所述胎面部包括第一周向槽,其设在所述第一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还包括第三环岸部,其设在所述第一周向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其中所述第三环岸部优选形成有不贯通所述第一周向槽的第三辅助槽。

所述第一细槽及所述第二细槽的槽宽度优选为0.4mm以上、1.2mm以下。

所述第三辅助槽在轮胎周向形成有多个,所述第三环岸部优选形成有:第三细槽,其在所述第三辅助槽之间至少设有2个,一端与所述第一周向槽连通;以及第四细槽,其分别连接至在所述第三辅助槽之间设置的所述至少2个第三细槽的另一端并沿周向延伸。

所述第三细槽及所述第四细槽的槽宽度优选为0.4mm以上、1.2mm以下。

所述胎面部优选包括:第一周向槽,其形成在所述第一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并划分所述第一环岸部;第二周向槽,其形成在所述第一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并划分所述第一环岸部;第三周向槽,其形成在所述第二环岸部的车辆安装时的车辆外侧的端部,并划分所述第二环岸部;以及第四周向槽,其形成在所述第二环岸部的车辆安装时的车辆内侧的端部,并划分所述第二环岸部,其中所述第一环岸部通过所述第一周向槽和比该第一周向槽更靠近轮胎赤道面设置的第二周向槽划分,所述第二环岸部通过设在该第二环岸部的靠近轮胎赤道面位置的第三周向槽和设在该第二环岸部的车辆安装时的车辆内侧的第四周向槽划分,还包括第四环岸部,其通过所述第二周向槽和所述第三周向槽划分并位于所述轮胎赤道面上,所述第一辅助槽贯通所述第二周向槽,沿所述第四环岸部延伸并在该第四环岸部终止,所述第二辅助槽贯通所述第三周向槽,沿所述第四环岸部延伸并在该第四环岸部终止。

所述第三周向槽优选在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开口缘设置有倒角。

所述倒角优选在所述第二辅助槽之间以倒角宽度沿轮胎周向逐渐变化的方式形成,并且,在所述第三周向槽的两侧的开口缘翻转配置。

所述第四环岸部优选贯通所述第二周向槽的所述第一辅助槽终止的位置与贯通所述第三周向槽的所述第二辅助槽终止的位置在轮胎周向上交互配置。

所述第四环岸部优选通过所述第二周向槽和所述第三周向槽划分,所述第一辅助槽在所述第四环岸部内终止,并且沿轮胎周向设有多个,所述第二辅助槽在所述第四环岸部内终止,并且沿轮胎周向设有多个,所述第一辅助槽和所述第二辅助槽交互配置且不交叉,并且还还包括:第五细槽,其在所述第一辅助槽之间至少设有1个;以及第六细槽,其设在所述第二辅助槽之间,并且个数多于所述第五细槽。

所述第六细槽的长度因在所述第二辅助槽之间的位置而异,朝向前进方向行驶时,优选长度较长的槽比较短的槽先接触地面。

所述第四环岸部中,将形成的所述第二辅助槽的长度设为W2时,所述长度较长的第六细槽的长度a优选为0.4*W2≤a≤0.7*W2。

长度不同的至少2个所述第六细槽中,将长度较长的第六细槽的长度设为a,长度较短的第六细槽的长度设为b时,优选0.7a≤b≤0.9a。

所述第六细槽优选为曲线形状。

所述第五细槽的形状为曲线形状,所述第五细槽的曲线形状和所述第六细槽的曲线形状以一方的曲线形状的凸方向朝向轮胎旋转方向,另一方的曲线形状的凹方向朝向轮胎旋转方向的方式配置,轮胎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轮胎周向距离优选短于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轮胎周向距离。

所述第四环岸部中,将形成的所述第一辅助槽的长度设为W1,形成的所述第二辅助槽的长度设为W2时,优选W1≤W2。

优选所述第一辅助槽配置在车辆安装时的车辆外侧,所述第二辅助槽配置在车辆安装时的车辆内侧。

所述第一辅助槽和所述第二辅助槽优选配置在所述第四环岸部中。

所述第五细槽和所述第六细槽的槽宽度优选为0.4mm以上、1.2mm以下。

优选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第四周向槽的车辆安装时的车辆内侧的第五环岸部,所述第二辅助槽优选贯通所述第五环岸部和所述第四周向槽。

所述第二辅助槽优选沿轮胎周向设有多个,在所述第二辅助槽之间至少设有2个第七细槽,所述至少2个第七细槽的各自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周向槽连通,并且,各自的另一端通过沿周向延伸的第八细槽互相连接。

所述第七细槽和所述第八细槽的槽宽度优选为0.4mm以上、1.2mm以下。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充气轮胎,可提高在干燥路面、湿润路面以及积雪路面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4A是说明第五细槽的形状朝向和第六细槽的形状朝向的关系的图。

图4B是说明第五细槽的形状朝向和第六细槽的形状朝向的关系的图。

图5是模式化表示图1的充气轮胎的改进例的图。

图6是模式化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改进例的图。

图7是模式化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改进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发明不受该实施方式的限制。另外,该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包含本行业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置换的,或实际上相同的要素。此外,对于该实施方式中所记载的多个改进例,能够在本行业技术人员自明的范围内进行任意组合。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俯视图。

在以下说明中,轮胎周向是指以旋转轴(未图示)为中心轴的周向。此外,轮胎宽度方向是指同所述旋转轴相平行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朝向轮胎赤道面CL即轮胎赤道线的一侧,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远离轮胎赤道面CL的一侧。此外,轮胎赤道面CL是指同充气轮胎1的旋转轴正交的同时,通过充气轮胎1的轮胎宽度的中心的平面。轮胎赤道线是指轮胎赤道面CL上的,沿着充气轮胎1的周向的线。在本实施方式中,轮胎赤道线同轮胎赤道面一样,均用符号“CL”来表示。

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如图1所示,具有胎面部2。胎面部2由橡胶材料形成,在充气轮胎1的轮胎径向的最外侧露出,其表面作为胎面2a成为充气轮胎1的轮廓。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例如,按照侧壁部上所设定的标记显示装配到车辆时的车辆内外方向,由此来指定车辆内外方向。另外,车辆内侧和车辆外侧的指定不仅限于装配于车辆的情况。例如,在轮辋组合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对于车辆的内侧和外侧的轮辋的方向是被指定的。因此,充气轮胎1在轮辋组合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对于车辆内侧和车辆外侧的方向是被指定的。

胎面部2中,在胎面2a上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槽3沿轮胎宽度方向并列设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周向槽3以每2个夹持轮胎赤道面CL的方式设置。其中,将轮胎赤道面CL置于中间的车辆外侧的2个周向槽3中,车辆外侧的1个为第一周向槽3A,车辆内侧的1个为第二周向槽3B。此外,将轮胎赤道面CL置于中间的车辆内侧的2个周向槽3中,车辆外侧的1个为第三周向槽3C,车辆内侧的1个为第四周向槽3D。相对于其他的周向槽3(3A、3B、3D),第三周向槽3C形成的槽宽度(轮胎宽度方向的槽开口宽度)较细。此外,在第一周向槽3A和第二周向槽3B之间设有周向细槽3S。如此,胎面部2以轮胎赤道面CL为基准呈非对称。周向槽3,例如,指的是槽宽度为5mm以上、15mm以下,槽深度为5mm以上、15mm以下(从胎面2a的开口位置至槽底部的尺寸)的周向槽。另外,本说明书中,有时将第一周向槽3A、第二周向槽3B、第三周向槽3C以及第四周向槽3D称为主槽。

胎面部2中,在胎面2a上,通过周向槽3,沿轮胎宽度方向划分形成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5个)环岸部4。而且,将第一周向槽3A和第二周向槽3B间的环岸部4作为第一环岸部4A。此外,将第三周向槽3C和第四周向槽3D间的环岸部4作为第二环岸部4B。将第一环岸部4A的车辆外侧(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环岸部4作为第三环岸部4C。此外,将位于第二周向槽3B和第三周向槽3C之间,并处于轮胎赤道面CL上的环岸部4作为第四环岸部4D。此外,将第四周向槽3D的车辆内侧(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环岸部4作为第五环岸部4E。

各环岸部4中形成有:辅助槽5,其在胎面2a上相对于轮胎周向交叉,并沿轮胎周向并列设有多个;以及细槽6。细槽6例如槽宽度为0.4mm以上、1.2mm以下,槽深度不大于周向槽3的槽深度。辅助槽5例如槽宽度为0.5mm以上且不大于周向槽3的槽宽度,槽深度不大于周向槽3的槽深度。

辅助槽5具有第一辅助槽5A、第二辅助槽5B、第三辅助槽5C。

第一辅助槽5A以与第一周向槽3A连通,贯通第二周向槽3B和周向细槽3S,在第四环岸部4D终止的方式形成。第二辅助槽5B以贯通第三周向槽3C和第四周向槽3D,从车辆内侧的胎肩的第五环岸部4E经第二环岸部4B直至中央的第四环岸部4D终止的方式设置。也就是说,第二辅助槽5B的一端配置在车辆内侧的胎肩的第五环岸部4E即接地端T的车辆内侧的设计端D,另一端在中央的第四环岸部4D终止。

此外,第一辅助槽5A和第二辅助槽5B以沿远离中央的第四环岸部4D的方向逐渐扩大槽宽度的方式形成。由此,排水性得到提高,有助于提高在湿润路面的制动性能。

此处,接地端T是指接地区域中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个最外端,在图1中,接地端T沿轮胎周向相连显示。接地区域是指将充气轮胎1轮辋组合到正规轮辋上,且在填充正规内压的同时施加正规荷重的70%时,该充气轮胎1的胎面部2的胎面2a同路面接地的区域。正规轮辋是指JATMA规定的“标准轮辋”,TRA规定的“Design Rim”,或者ETRTO规定的“MeasuringRim”。另外,正规内压是指JATMA规定的“最高气压”,TRA规定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上记载的最大值,或者ETRTO规定的“INFLATION PRESSURES”。此外,正规荷重是指JATMA规定的“最大负荷能力”,TRA规定的“TIRE LOAD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PRESSURES”上记载的最大值,或者ETRTO规定的“LOAD CAPACITY”。此外,设计端D是指胎面部2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是形成辅助槽5和细槽6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在图1中,设计端D沿轮胎周向相连显示。

图1中,第一辅助槽5A和第二辅助槽5B以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向相反方向倾斜,同时向相反侧弯曲的方式设置。另外,虽然图中未标记,但第一辅助槽5A和第二辅助槽5B,也可以以一个沿轮胎宽度方向形成,另一个向轮胎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式设置。

第三辅助槽5C在第三环岸部4C中以端部远离处于车辆最外侧的第一周向槽3A的方式形成。更具体而言,第三辅助槽5C的一端配置在第三环岸部4C即接地端T的车辆外侧的设计端D,另一端以远离第一周向槽3A的方式在第三环岸部4C终止。该第三辅助槽5C与第二辅助槽5B相比,以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向相同的方向倾斜,同时向相反侧弯曲的方式设置。

另外,第三辅助槽5C虽然以远离第一周向槽3A的方式形成,但在终止的另一端和第一周向槽3A之间介存有装饰槽7。装饰槽7以槽宽度和槽深度均低于第三辅助槽5C的方式形成,在充气轮胎1的使用初期,会随着磨损而消失。

通过进一步配备第三辅助槽5C,在第三辅助槽5C的边缘效果作用下,有助于提高在积雪路面的制动性能。而且,第三辅助槽5C的端部以远离第一周向槽3A的方式形成,从而第三环岸部4C的刚性得以提高,有助于提高在干燥路面的制动性能。

胎面部2在第一环岸部4A具有第一花纹块8A,其通过第一周向槽3A和第二周向槽3B以及多个第一辅助槽5A被分别划分形成。此外,胎面部2在第二环岸部4B具有第二花纹块8B,其通过第三周向槽3C和第四周向槽3D以及多个第二辅助槽5B被分别划分形成。

此外,细槽6具有第一细槽6A、第二细槽6B、第三细槽6C1以及6C2、第四细槽6D、第五细槽6E、第六细槽6F1以及6F2、第七细槽6G1以及6G2、第八细槽6H。

第一细槽6A设在第一辅助槽5A的轮胎周向之间。第一细槽6A以一端与第一周向槽3A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周向槽3B连通的方式设置。第一细槽6A以通过多个第一辅助槽5A中间,也就是第一花纹块8A的中央部的方式设置。

与第二辅助槽5B相比,第二细槽6B在第二花纹块8B中以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向相同方向倾斜,同时向相同侧弯曲的方式形成。该第二细槽6B以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为1组进行配置,并以一端与第三周向槽3C连通,另一端与第四周向槽3D连通的方式设置。

第三细槽6C1以及6C2设在第三辅助槽5C的轮胎周向之间,设在第三环岸部4C上。与第三辅助槽5C相比,第三细槽6C1以及6C2以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向相同方向倾斜,同时向相同侧弯曲的方式形成。第三细槽6C1以及6C2以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为1组进行配置,各个一端部分别与第一周向槽3A连通,在比接地端T更靠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各个另一端部通过第四细槽6D连接。

通过设置第三细槽6C1以及6C2,边缘效果得到提升,有助于提高在积雪路面的制动性能。而且,通过将沿轮胎周向并排的多个作为1组进行配置,边缘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更有助于提高在积雪路面的制动性能。而且,通过将沿轮胎周向并排的多个作为1组进行配置,并在车辆外侧的第三环岸部4C分别连接各个另一端部,排水性得到提升,有助于提高在湿润路面的制动性能。另外,第三细槽6C1以及6C2弯曲形成,从而边缘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有助于提高在积雪路面的制动性能。

第五细槽6E在第四环岸部4D中,在第一辅助槽5A之间至少设置有1个。

第六细槽6F1以及6F2在第四环岸部4D中,设在第二辅助槽5B之间。

第七细槽6G1以及6G2设在第二辅助槽5B的轮胎周向之间,设在第五环岸部4E上。与第二辅助槽5B相比,第七细槽6G1以及6G2以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向相同方向倾斜,同时向相同侧弯曲的方式形成。第七细槽6G1以及6G2以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为1组进行配置,各个一端部分别与第四周向槽3D连通,在比接地端T更靠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各个另一端部通过第八细槽6H连接。

另外,第六细槽6F1、第二细槽6B以及第七细槽6G1也可以贯通第三周向槽3C和第四周向槽3D相连的方式设置,也可以分别单独设置。此外,第六细槽6F2、第二细槽6B以及第七细槽6G2也可以贯通第三周向槽3C和第四周向槽3D相连的方式设置,也可以分别单独设置。

此外,胎面部2在第一环岸部4A的胎面2a形成有周向细槽3S,其沿轮胎周向以锯齿状延伸。周向细槽3S为由第一弯曲部31和向该第一弯曲部31的相反侧弯曲的第二弯曲部32交互形成的锯齿状。轴向细槽3S中,第一弯曲部31和第二弯曲部32位于第一花纹块8A的中央附近。此处,第一弯曲部31和第二弯曲部32所处的第一花纹块8A的中央附近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自第一花纹块8A的中心25%以内的范围。也就是说,从第一花纹块8A的中心至第一周向槽3A为止的轮胎宽度方向的距离的25%以内,并且,从第一花纹块8A的中心至第二周向槽3B为止的轮胎宽度方向的距离的25%以内的范围中,第一弯曲部31和第二弯曲部32位于从第一花纹块8A的中心至第一辅助槽5A为止的轮胎周向距离的25%以内的范围。

周向细槽3S中,第一弯曲部31和第二弯曲部32之间的部分与第一细槽6A相交。而且,周向细槽3S中,在1个第一花纹块8A中,包括与第一细槽6A相交部分的第一弯曲部31和第二弯曲部32之间的部分比其他部分要短。另外,周向细槽3S例如槽宽度为0.5mm以上且不大于其他的周向槽3A、3B、3C、3D的槽宽度,槽深度不大于其他的周向槽3A、3B、3C、3D的槽深度。

图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局部放大俯视图,是第三周向槽3C附近的放大俯视图。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在第三周向槽3C内,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开口缘设有倒角3C1、3C2。倒角3C1设在第二环岸部4B侧的第三周向槽3C的开口缘,在第二辅助槽5B之间,倒角宽度在轮胎周向上逐渐变化,形成大致的三角形状。此外,倒角3C2设在第四环岸部4D侧的第三周向槽3C的开口缘,在第二辅助槽5B之间,倒角宽度沿轮胎周向逐渐变化,形成大致的三角形状。而且,在第三周向槽3C的两侧的开口缘,倒角3C1、3C2以将倒角宽度逐渐变化的大致三角形状进行翻转的方式配置。另外,虽然图中未作标记,但倒角3C1、3C2的倒角宽度也可沿轮胎周向平行形成。

图3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局部放大俯视图,是第四环岸部4D附近的放大俯视图。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第一辅助槽5A在第四环岸部4D内终止,并且,沿轮胎周向设有多个。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第二辅助槽5B在第四环岸部4D内终止,并且,沿轮胎周向设有多个。而且,第四环岸部4D中,第一辅助槽5A和第二辅助槽5B交互配置,并未交叉。

此外,第四环岸部4D中,在第一辅助槽5A之间至少设置有1个第五细槽6E。本实施方式中,设有1个第五细槽6E。

而且,第四环岸部4D中,在第二辅助槽5B之间,设有个数多于第五细槽6E的第六细槽6F1以及6F2。本实施方式中,设有2个第六细槽6F1以及6F2。

如此,通过将轮胎赤道面CL夹在中间并减少一侧的细槽个数,可提高该方向的刚性。

参照图3,本实施方式中,在第四环岸部4D设有至少2个长度不同的第六细槽6F1、6F2。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向前进方向行驶时的轮胎的旋转,2个第六细槽6F1、6F2中,长度较长的第六细槽6F1比较短的第六细槽6F2先接地。也就是说,第六细槽6F1、6F2的长度因在第二辅助槽5B之间的位置而不同,向前进方向行驶时,后接地的第六细槽6F2的长度比先接地的第六细槽6F1的长度要短。由此,在维持在干燥路面的制动性能的同时,可提高在积雪路面的制动性能。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槽的长度是指连接槽宽的中间点的中心线的长度。

此处,将在第四环岸部4D中形成的第二辅助槽5B的长度设为W2时,长度较长的第六细槽6F1的长度a

优选为

0.4*W2≤a≤0.7*W2。第六细槽6F1的长度优选短于相邻的第二辅助槽5B的长度,尤其优选为约50%的长度。如果第六细槽6F1的长度超出上述范围,则花纹块的刚性会下降,在干燥路面的制动性能降低。

此外,长度不同的至少2个第六细槽6F1、6F2中,将长度较长的第六细槽6F1的长度设为a,长度较短的第六细槽6F2的长度设为b时,

优选为

0.7a≤b≤0.9a。

尤其是相邻的2个第六细槽6F1、6F2,优选较短的第六细槽6F2的长度为较长的第六细槽6F1的约80%。

此外,第五细槽6E和第六细槽6F1以及6F2的形状可以是直线形状也可以是曲线形状。尤其优选第五细槽6E和第六细槽6F1以及6F2的形状以圆弧形成。通过形成为圆弧形状,构成花纹块的支撑,可提高在积雪路面的制动性能。

参照图4A和图4B,对第五细槽6E和第六细槽6F1以及6F2的形状为曲线形状时的曲线形状的朝向进行说明。

图4A和图4B是说明第五细槽6E的形状朝向和第六细槽6F1、6F2的形状朝向的关系的图。

如图4A所示,第五细槽6E的曲线形状和第六细槽6F1、6F2的曲线形状以互相相对的方式反向形成。也就是说,关于第五细槽6E和第六细槽6F1,以一方的曲线形状的凸方向朝向轮胎旋转方向,另一方的曲线形状的凹方向朝向轮胎旋转方向的方式配置。同样,关于第五细槽6E和第六细槽6F2,以一方的曲线形状的凸方向朝向轮胎旋转方向,另一方的曲线形状的凹方向朝向轮胎旋转方向的方式配置。此时,第五细槽6E和第六细槽6F1的配置关系为,轮胎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轮胎周向距离L1、L2比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轮胎周向距离L3短。

此处,图4B中,关于第五细槽6E和第六细槽6F1,均以曲线形状的凹方向朝向轮胎旋转方向的方式配置。此时,第五细槽6E和第六细槽6F1的配置关系为,轮胎宽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的轮胎周向距离L2比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轮胎周向距离L3短,但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的轮胎周向距离L1比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轮胎周向距离L3长。不优选像该图4B一样,第五细槽6E和第六细槽6F1的曲线形状的凹方向朝向同一方向形成,优选像图4A一样,一方的曲线形状的凸方向朝向轮胎旋转方向,另一方的曲线形状的凹方向朝向轮胎旋转方向,如此反向配置。第五细槽6E和第六细槽6F2的关系也同样。

如此,关于第五细槽6E和第六细槽6F1、6F2,如图4A所示,一方的曲线形状的凸方向朝向轮胎旋转方向,另一方的曲线形状的凹方向朝向轮胎旋转方向,如此反向配置,从而细槽之间相互支撑,可在不降低在积雪路面的制动性能的情况下提高在干燥路面的制动性能。

回到图3,将在第四环岸部4D上形成的第一辅助槽5A的长度设为W1,在第四环岸部4D上形成的第二辅助槽5B的长度设为W2时,

优选

W1≤W2。由此,相对于轮胎赤道面CL,可改变车辆内侧和车辆外侧的刚性,并提高在干燥路面的制动性能,尤其是转弯时的性能。

此外,优选第一辅助槽5A配置在车辆外侧,第二辅助槽5B配置在车辆内侧。由此,可提高车辆外侧的刚性,并提高在干燥路面的制动性能,尤其是转弯时的性能。

以下参照图5、图6以及图7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1的改进例进行说明。

图5是模式化表示图1的构成的图。参照图5,在第一周向槽3A和第二周向槽3B之间设有周向细槽3S。第一辅助槽5A以连通第一周向槽3A和第二周向槽3B的方式设置。第一细槽6A设在第一辅助槽5A之间。第一细槽6A贯通周向细槽3S。

此外,第二辅助槽5B以连通第三周向槽3C和第四周向槽3D的方式设置。第二细槽6B设在第二辅助槽5B之间。通过这样的构成,可使在积雪路面直行前进时以及转向时的制动性能得以稳定。

另一方面,图6是模式化表示具有1个周向槽的改进例的图。参照图6,本示例的充气轮胎与图5不同,具有周向细槽3BC,其取代了第二周向槽3B和第三周向槽3C。

图6的构成中,除周向细槽3S以外的周向槽只有周向细槽3BC 1个。在该图6的构成中,第一细槽6A也设在第一辅助槽5A之间,并贯通周向细槽3S。此外,第二细槽6B设在第二辅助槽5B之间。通过这样的构成,可使在积雪路面直行前进时以及转向时的制动性能得以稳定。

此外,图7是模式化表示具有3个周向槽的改进例的图。参照图7,本示例的充气轮胎与图5不同,具有周向细槽3BC,其取代了第二周向槽3B和第三周向槽3C。

图7的构成中,除周向细槽3S以外的周向槽有第一周向槽3A、周向细槽3BC和第四周向槽3D 3个。在该图7的构成中,第一细槽6A也设在第一辅助槽5A之间,并贯通周向细槽3S。此外,第二细槽6B设在第二辅助槽5B之间。通过这样的构成,可使在积雪路面直行前进时以及转向时的制动性能得以稳定。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具有以轮胎赤道面CL为基准而呈非对称的胎面部2,胎面部2包括:第一环岸部4A,其以轮胎赤道面CL为基准,形成在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第二环岸部4B,其以轮胎赤道面CL为基准,形成在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第一环岸部4A形成有:周向细槽3S,其沿周向延伸;多个第一辅助槽5A,其沿周向呈周期性设置并贯通周向细槽3S;以及第一细槽6A,其设在通过多个第一辅助槽5A分别划分形成的第一花纹块8A上并贯通周向细槽3S。第二环岸部4B形成有:多个第二辅助槽5B,其沿周向呈周期性设置;以及第二细槽6B,其设在通过多个第二辅助槽5B分别划分形成的第二花纹块8B上。其中每个划分区域的第二细槽6B的个数要多于所述第一细槽6A的个数。

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在位于外侧的环岸部设置周向的细槽,可使在积雪路面直行前进时以及转向时的制动性能稳定,并有助于提升在湿润路面的制动性能。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周向细槽3S为由第一弯曲部31和向第一弯曲部31的相反侧弯曲的第二弯曲部32交互形成的锯齿状,第一弯曲部31和第二弯曲部32位于第一花纹块8A的中央附近。

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边缘比直边伸长的锯齿状的周向细槽3S,可提高边缘效果,并有助于提高在积雪路面的制动性能。此外,锯齿的弯曲部位于环岸部的中央附近,从而与弯曲部位于环岸部端时相比,可维持花纹块的刚性。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周向细槽3S中,在1个第一花纹块8A中,第一弯曲部31和第二弯曲部32之间的部分与第一细槽6A相交,并且,包括与第一细槽6A相交部分的第一弯曲部31和第二弯曲部32之间的部分比其他部分要短。

根据该充气轮胎1,锯齿部位于花纹块的中央,并且细槽贯通其中,从而可将花纹块基本均等地分为4块,并可保持前后、横向各方向的刚性,因此,可维持在干燥路面的制动性能。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胎面部2包括第一周向槽3A,其设在第一环岸部4A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还包括第三环岸部4C,其设在第一周向槽3A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第三环岸部4C形成有不贯通第一周向槽3A的第三辅助槽5C。

根据该充气轮胎1,在外侧环岸部具有不贯通周向槽的辅助槽,从而有助于提高在积雪路面的制动性能,同时,通过形成为条状提升花纹块刚性,可提高在干燥路面的制动性能。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第三辅助槽5C在轮胎周向形成有多个,第三环岸部4C形成有:第三细槽6C1、6C2,其在第三辅助槽5C之间至少设有2个,一端与第一周向槽3A连通;以及第四细槽6D,其连接至在第三辅助槽5C之间设置的至少2个第三细槽6C1、6C2的另一端并沿周向延伸。

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配置至少2个细槽,可在环岸部内发挥出边缘效果,除了在积雪路面的制动性能外,还能提高排水性。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胎面部2包括:第一周向槽3A,其形成在第一环岸部4A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并划分第一环岸部4A;第二周向槽3B,其形成在第一环岸部4A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并划分第一环岸部4A;第三周向槽3C,其形成在第二环岸部4B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并划分第二环岸部4B;以及第四周向槽3D,其形成在第二环岸部4B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并划分第二环岸部4B。第一环岸部4A通过第一周向槽3A和比该第一周向槽3A更靠近轮胎赤道面CL设置的第二周向槽3B划分,第二环岸部4B通过设在该第二环岸部4B的靠近轮胎赤道面CL位置的第三周向槽3C和设在该第二环岸部4B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第四周向槽3D划分,还包括第四环岸部4D,其通过第二周向槽3B和第三周向槽3C划分并位于轮胎赤道面CL上。第一辅助槽5A贯通第二周向槽3B,沿第四环岸部4D延伸并在该第四环岸部4D终止。第二辅助槽5B贯通第三周向槽3C,沿第四环岸部4D延伸并在该第四环岸部4D终止。

该充气轮胎1中,将周向槽设为4个,并在轮胎赤道面CL上形成环岸部。根据该构成,通过将胎面的中央部分的环岸部条状化,而不是设为花纹块形状,可提高在干燥路面的制动性能。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第三周向槽3C在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开口缘设有倒角3C1、3C2。

通过设置倒角,边缘效果得到提升,有助于提高在积雪路面的制动性能。尤其是通过在第三周向槽的一部分配置倒角,可提高在积雪路面的制动性能。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倒角3C1、3C2在所述第二辅助槽5B之间以倒角宽度沿轮胎周向逐渐变化的方式形成,并且,在所述第三周向槽3C的两侧的开口缘翻转配置。

根据该充气轮胎1,倒角在第三周向槽两侧的开口缘以翻转并互为不同的方式形成,从而排雪性得到提升,因此有助于提高在积雪路面的制动性能。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在第四环岸部4D,贯通第二周向槽3B的第一辅助槽5A终止的位置和贯通第三周向槽3C的第二辅助槽5B终止的位置沿轮胎周向交互配置。

根据该充气轮胎1,可兼具在干燥路面的耐磨损性能和在湿润路面以及积雪路面的制动性能。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第四环岸部4D通过第二周向槽3B和第三周向槽3C划分,第一辅助槽5A在第四环岸部4D内终止,并且沿轮胎周向设有多个,第二辅助槽5B在第四环岸部4D内终止,并且沿轮胎周向设有多个,第一辅助槽5A和第二辅助槽5B交互配置且不交叉,并且还还包括:第五细槽6E,其在第一辅助槽5A之间至少设有1个;以及第六细槽6F1、6F2,其设在第二辅助槽5B之间,并且个数多于第五细槽6E。

根据该充气轮胎1,可兼具在干燥路面的耐磨损性能和在湿润路面以及积雪路面的制动性能。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第六细槽6F1、6F2的长度因在第二辅助槽5B之间的位置而异,朝向前进方向行驶时,长度较长的槽比较短的槽先接触地面。

根据该充气轮胎1,可维持在干燥路面的制动性能,并可提高在积雪路面的制动性能。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所述第四环岸部4D在将形成的第二辅助槽5B的长度设为W2时,长度较长的第六细槽6F1的长度a

0.4*W2≤a≤0.7*W2。

根据该充气轮胎1,可维持花纹块刚性,并维持在干燥路面的制动性能。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长度不同的至少2个第六细槽6F1、6F2中,将长度较长的第六细槽6F1的长度设为a,长度较短的第六细槽6F2的长度设为b时,

0.7a≤b≤0.9a。

根据该充气轮胎1,可维持花纹块刚性,并维持在干燥路面的制动性能。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第六细槽6F1、6F2为曲线形状。

根据该充气轮胎1,可构成花纹块的支撑,并提高在积雪路面的制动性能。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第五细槽6E的形状为曲线形状,第五细槽6E的曲线形状和第六细槽6F1、6F2的曲线形状以一方的曲线形状的凸方向朝向轮胎旋转方向,另一方的曲线形状的凹方向朝向轮胎旋转方向的方式配置,轮胎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轮胎周向距离短于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轮胎周向距离。

根据该充气轮胎1,细槽之间相互支撑,在不降低在积雪路面的制动性能的情况下,可提高在干燥路面的制动性能。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所述第四环岸部4D在将形成的第一辅助槽5A的长度设为W1,将形成的第二辅助槽5B的长度设为W2时,

W1≤W2。

根据该充气轮胎1,相对于轮胎赤道面CL,可改变车辆内侧和车辆外侧的刚性,并提高在干燥路面的制动性能,尤其是转弯时的性能。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第一辅助槽5A配置在车辆安装时的车辆外侧,第二辅助槽5B配置在车辆安装时的车辆内侧。

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提高车辆外侧的刚性,可提高在干燥路面的制动性能,尤其是转弯时的性能。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第一辅助槽5A和第二辅助槽5B配置在第四环岸部4D中。

根据该充气轮胎1,在胎面的中央配置第一辅助槽和第二辅助槽,可兼具在干燥路面的耐磨损性能和在湿润路面以及积雪路面的制动性能。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还包括设在第四周向槽3D的车辆安装时的车辆内侧的第五环岸部4E,第二辅助槽5B贯通第五环岸部4E和第四周向槽3D。

根据该充气轮胎1,可提高车辆外侧的刚性,并可提高在干燥路面的制动性能,尤其是转弯时的性能。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所述第二辅助槽5B沿轮胎周向设有多个,在第二辅助槽5B之间至少设有2个第七细槽6G1、6G2,至少2个第七细槽6G1、6G2的各自的一端与第四周向槽3D连通,并且,各自的另一端通过沿周向延伸的第八细槽6H互相连接。

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配置至少2个细槽,可在环岸部内发挥出边缘效果,除了在积雪路面的制动性能外,还能提高排水性。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形成的第一细槽6A、第二细槽6B、第三细槽6C1和6C2、第四细槽6D、第七细槽6G1和6G2、第八细槽6H、第五细槽6E、第六细槽6F1和6F2的槽宽度范围为0.4mm以上、1.2mm以下。

根据该充气轮胎1,各细槽作为所谓的刀槽花纹构成,因此边缘效果得到提升,有助于提高在积雪路面的制动性能。

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对条件各异的多种试验轮胎进行了性能试验,内容涉及在湿润路面的制动性能、在积雪路面的制动性能以及在干燥路面的制动性能。

该性能试验中,将轮胎尺寸为205/55R1691V的充气轮胎组装到16×6.5JJ的正规轮辋上,填充正规内压(200kPa),并安装到试验车辆(1600cc·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车)上。

在湿润路面的制动性能的评价方法为,通过上述试验车辆在测试跑道即水深1mm的湿润路面测定时速100km/h时的制动距离。然后,基于该测定结果,将常规例1作为基准(100)而进行指数评估。该评估为,数值越大越好。

在积雪路面的制动性能的评价方法为,通过上述试验车辆在测试跑道即积雪压缩路面测定时速40km/h时的ABS(Anti-lock Braking System:防抱死制动系统)制动时的制动距离。然后,基于该测定结果,将常规例1作为基准(100)而进行指数评估。该评估为,数值越大越好。

在积雪路面的转弯性能的评价方法为,通过上述试验车辆,以40[km/h]的速度在测试跑道即积雪路面上行驶,由试驾员对转向时的转弯稳定性进行感官评价。该感官评价以常规例1的充气轮胎作为基准(100)而进行指数评估。该评价的数值越大,表示在积雪路面的转弯性能越好。

在干燥路面的制动性能的评价方法为,通过上述试验车辆在测试跑道即干燥路面测定时速100km/h时的制动距离。然后,基于该测定结果,将常规例1作为基准(100)而进行指数评估。该评估为,数值越大越好。

表1所示的常规例1的充气轮胎中,车辆安装时的车辆外侧的辅助槽(第一辅助槽5A)与第一周向槽3A和第二周向槽3B连通,且车辆安装时的车辆内侧的辅助槽(第二辅助槽5B)与第三周向槽3C和第四周向槽3D连通。此外,常规例1的充气轮胎中,车辆安装时的车辆内侧和车辆外侧的细槽6A和6B分别为1个。再者,常规例1的充气轮胎中,没有与周向连通的周向细槽3S,第三环岸部4C的第三辅助槽5C与第一周向槽3A贯通,周向槽(主槽)的个数为4个。进而,常规例1的充气轮胎中,在第四环岸部4D中,第一辅助槽5A和第二辅助槽5B为与主槽贯通的形状,在第五环岸部4E中,第二辅助槽5B为与主槽贯通的形状。此外,常规例1的充气轮胎中,第三环岸部4C的细槽的个数为1个,且为与第一周向槽3A贯通的形状,第五环岸部4E的细槽的个数为1个,且为与第四周向槽3D贯通的形状。再者,常规例1的充气轮胎中,各细槽的宽度为0.8mm,且为具有第三周向槽3C的倒角的形状。进而,常规例1的充气轮胎为如下形状:第四环岸部4D中形成有1个第五细槽6E和1个第六细槽。

另一方面,表1所示的实施例1~实施例12的充气轮胎中,车辆安装时的车辆外侧的辅助槽(第一辅助槽5A)与第一周向槽3A和第二周向槽3B连通,且车辆安装时的车辆内侧的辅助槽(第二辅助槽5B)与第三周向槽3C和第四周向槽3D连通。此外,实施例1~实施例12的充气轮胎中,车辆安装时的车辆外侧的细槽(第一细槽6A)为1个,车辆安装时的车辆内侧的细槽(第二细槽6B)为2个。

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充气轮胎中,与周向连通的周向细槽3S的形状为直线状,实施例3~实施例12的充气轮胎中,与周向连通的周向细槽3S的形状为锯齿状。

实施例1~实施例3的充气轮胎中,第三环岸部4C的第三辅助槽5C为与第一周向槽3A贯通的形状,实施例4~实施例12的充气轮胎中,第三环岸部4C的辅助槽为未与第一周向槽3A贯通(非贯通)的形状。

实施例1的充气轮胎中,周向槽(主槽)的个数为1个,实施例2~实施例4的充气轮胎中,周向槽(主槽)的个数为3个,实施例5~实施例12的充气轮胎中,周向槽(主槽)的个数为4个。

实施例1~实施例4的充气轮胎中,在第四环岸部4D中形成的第一辅助槽5A和第二辅助槽5B为与主槽贯通的形状,实施例5~实施例12的充气轮胎中,在第四环岸部4D中形成的第一辅助槽5A和第二辅助槽5B为未与周向槽贯通的形状。

实施例1~实施例5的充气轮胎中,在第五环岸部4E中,第二辅助槽5B为未与主槽贯通的形状,实施例6~实施例12的充气轮胎中,在第五环岸部4E中,第二辅助槽5B为与主槽贯通的形状。

实施例1~实施例6的充气轮胎中,在第四环岸部4D中,仅形成有第一辅助槽5A和第二辅助槽5B的一方(仅单侧),实施例7~实施例12的充气轮胎中,在第四环岸部4D中,交互配置形成有第一辅助槽5A和第二辅助槽5B这两方。

实施例1~实施例7的充气轮胎中,第三环岸部4C的细槽的个数为1个,为未与第一周向槽3A贯通的形状,实施例8~实施例12的充气轮胎中,第三环岸部4C的细槽的个数为2个,为与第一周向槽3A贯通的形状。

实施例1~实施例8的充气轮胎中,第五环岸部4E的细槽的个数为1个,为未与第四周向槽3D贯通的形状,实施例9~实施例12的充气轮胎中,第五环岸部4E的细槽的个数为2个,为与第四周向槽3D贯通的形状。

实施例1~实施例9的充气轮胎中,各细槽的宽度为1.3mm,实施例10~实施例12的充气轮胎中,各细槽的宽度为0.6mm。

实施例1~实施例10的充气轮胎中,为没有第三周向槽3C的倒角的形状,实施例11和实施例12的充气轮胎中,为有第三周向槽3C的倒角的形状。

实施例1~实施例11的充气轮胎中,为第四环岸部4D没有第五细槽,形成有1个第六细槽的形状,实施例12的充气轮胎中,为第四环岸部4D中形成有1个第五细槽,且形成有2个第六细槽的形状。

需要说明的是,表1所示的比较例1的充气轮胎中,为第一辅助槽5A和第二辅助槽5B未与周向槽(主槽)连通的形状,车辆安装时的车辆外侧的细槽为1个,车辆安装时的车辆内侧的细槽为2个。比较例1的充气轮胎中,与周向连通的周向细槽3S的形状为直线状,第三环岸部4C的辅助槽为未与第一周向槽3A贯通(非贯通)的形状。比较例1的充气轮胎中,周向槽(主槽)的个数为4个,在第四环岸部4D中,第一辅助槽5A和第二辅助槽5B为未与主槽贯通的形状,在第五环岸部4E中,第二辅助槽5B为未与主槽贯通的形状。比较例1的充气轮胎中,在第四环岸部4D中,为仅形成有第一辅助槽5A和第二辅助槽5B的一方(仅单侧)的形状。比较例1的充气轮胎中,第三环岸部4C的细槽的个数为2个,为未与第一周向槽3A贯通的形状。比较例1的充气轮胎中,第五环岸部4E的细槽的个数为2个,为未与第四周向槽3D贯通的形状。比较例1的充气轮胎中,各细槽的宽度为0.6mm,为没有第三周向槽3C的倒角的形状。此外,比较例1的充气轮胎为如下形状:第四环岸部4D中未形成有第五细槽6E和第六细槽。

如表1的试验结果所示,可知实施例1~实施例12的充气轮胎,其在湿润路面的制动性能(表1的“抗湿滑性能(制动性)”)、在积雪路面的制动性能(表1的“雪地性能(制动性)”)、在积雪路面的转弯性能(表1的“雪地性能(转弯性)”)、在干燥路面的制动性能(表1的“干地性能(制动性)”)有所提高。

此外,表2中示出以表1所示的实施例11为基准,对多种试验轮胎进行性能试验后的结果。在湿润路面、积雪路面和干燥路面的制动性能的评价方法与表1的情况相同。

在干燥路面的转弯性能的评价方法为,通过上述试验车辆,以60[km/h]至100[km/h]的速度在平坦又干燥的测试跑道上行驶,由试驾员对转向时的转弯稳定性进行感官评价。该感官评价以实施例11的充气轮胎作为基准(100)而进行指数评估。该评价的数值越大,表示在干燥路面的转弯性能越好。

在干燥路面的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评价方法为,通过上述试验车辆以6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5万[km]后,对在条状环岸部发生的不均匀磨损(侧方条状环岸部和其它的条状环岸部的胎面磨损量的差)进行测定。然后,基于该测定结果,将实施例11作为基准(100)而进行指数评估。该评价的数值越大,表示耐不均匀磨损性能越好。

表2所示的比较例11的充气轮胎中,周向槽(主槽)的个数为4个,在第四环岸部4D中形成的第一辅助槽5A和第二辅助槽5B为未与周向槽贯通(非贯通)的形状。实施例11的充气轮胎中,在第四环岸部4D中,第一辅助槽5A和第二辅助槽5B为交互配置的形状。实施例11的充气轮胎中,没有第一辅助槽5A侧的细槽,第二辅助槽5B侧的细槽的个数为1个。实施例11的充气轮胎中,第二辅助槽5B侧的细槽的长度相同。实施例11的充气轮胎中,第二辅助槽5B侧的细槽6F1的长度a与第二辅助槽5B的长度W2相同,第二辅助槽5B侧的细槽6F2的长度b与细槽6F1的长度a相同。实施例11的充气轮胎中,细槽6E、6F1、6F2的形状为直线。实施例11的充气轮胎中,细槽6E相对于细槽6F1、6F2配置在同一方向。实施例11的充气轮胎中,第一辅助槽5A的长度W1与第二辅助槽5B的长度W2相同。实施例11的充气轮胎中,第一辅助槽5A的位置位于车辆内侧,第二辅助槽5B的位置位于车辆外侧。实施例11的充气轮胎中,各细槽的宽度为0.6mm。在表2中,以实施例11充气轮胎为基准,对实施例13~实施例28的充气轮胎进行评价。

另一方面,实施例13~实施例25的充气轮胎中,周向槽(主槽)的个数为2个,第一辅助槽5A和第二辅助槽5B为未与周向槽连通(非连通)的形状,实施例26~实施例28的充气轮胎中,周向槽(主槽)的个数为4个,第一辅助槽5A和第二辅助槽5B为与周向槽连通的形状。

实施例13~实施例28的充气轮胎中,第一辅助槽5A和第二辅助槽5B为交互配置的形状。实施例13~实施例28的充气轮胎中,第一辅助槽5A侧的细槽的个数为1个,第二辅助槽5B侧的细槽的个数为2个。

实施例13的充气轮胎中,第二辅助槽5B侧的细槽的长度相同,实施例14~实施例28的充气轮胎的形状为,第二辅助槽5B侧的细槽的长度不同(长度有变化)。

实施例13和实施例14的充气轮胎中,第二辅助槽5B侧的细槽6F1的长度a与第二辅助槽5B的长度W2相同,实施例15~实施例28的充气轮胎中,第二辅助槽5B的细槽6F1的长度a为第二辅助槽5B的长度W2的30%(0.3*W2)、50%(0.5*W2)、40%(0.4*W2)、70%(0.7*W2)、80%(0.8*W2)。

实施例13~实施例19的充气轮胎中,第二辅助槽5B侧的细槽6F2的长度b与细槽6F1的长度a相同,实施例20~实施例28的充气轮胎中,第二辅助槽5B的细槽6F2的长度b为细槽6F1的长度a的60%(0.6*a)、70%(0.7*a)、80%(0.8*a)、90%(0.9*a)。

实施例13~实施例23的充气轮胎中,细槽6E、6F1、6F2的形状为直线,实施例24~实施例28的充气轮胎中,细槽6E、6F1、6F2的形状为曲线。

实施例13~实施例24的充气轮胎中,细槽6E相对于细槽6F1、6F2配置在同一方向,实施例25~实施例28的充气轮胎中,细槽6E相对于细槽6F1、6F2配置在相反方向。

实施例13~实施例25的充气轮胎中,第一辅助槽5A的长度W1与第二辅助槽5B的长度W2相同,实施例26~实施例28的充气轮胎中,第一辅助槽5A的长度W1与第二辅助槽5B的长度W2的关系为W1≤W2。

实施例13~实施例26的充气轮胎中,第一辅助槽5A的位置位于车辆内侧,第二辅助槽5B的位置位于车辆外侧,实施例27和28的充气轮胎中,第一辅助槽5A的位置位于车辆外侧,第二辅助槽5B的位置位于车辆内侧。

实施例13~实施例27的充气轮胎中,各细槽的宽度为1.3mm,实施例28的充气轮胎中,各细槽的宽度为0.6mm。

如表2的试验结果所示,可知实施例13~实施例28的充气轮胎,其在湿润路面的制动性能(表2的“抗湿滑性能(制动性)”)、在积雪路面的制动性能(表2的“雪地性能(制动性)”)、在干燥路面的制动性能(表2的“干地性能(制动性)”)有所提高。此外,可知在干燥路面的转弯性能(表2的“干地性能(转弯性)”)、以及在干燥路面的耐磨损性能(表2的“干地路面耐磨损性能”)有所提高。因此,与表1所示的实施例12同样,在第四环岸部4D中,第一辅助槽5A和第二辅助槽5B交互配置,且第一辅助槽5A侧的细槽个数为1个、第二辅助槽5B的细槽个数为2个的情况下,通过如实施例13~实施例28那样变更细槽的长度、形状、配置以及第一辅助槽5A的长度和配置,能够提高制动性能。

符号说明

1 充气轮胎

2 胎面部

2a 胎面

3 周向槽

3A 第一周向槽

3B 第二周向槽

3BC 周向细槽

3C 第三周向槽

3C1、3C2 倒角

3D 第四周向槽

3S 周向细槽

4 环岸部

4A 第一环岸部

4B 第二环岸部

4C 第三环岸部

4D 第四环岸部

4E 第五环岸部

5 辅助槽

5A 第一辅助槽

5B 第二辅助槽

5C 第三辅助槽

6 细槽

6A 第一细槽

6B 第二细槽

6C1、6C2 第三细槽

6D 第四细槽

6E 第五细槽

6F1、6F2 第六细槽

6G1、6G2 第七细槽

6H 第八细槽

7 装饰槽

8A 第一花纹块

8B 第二花纹块

31 第一弯曲部

32 第二弯曲部

CL 轮胎赤道面

D 设计端

T 接地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