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82309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现有一种轮胎,其在胎面上形成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多条主沟槽,在被两条主沟槽所夹的肋条上形成有沿轮胎周向呈锯齿状延伸的细沟槽(例如参照专利文件1)。这样的细沟槽具有确保耐侧滑性的效果。

此外,还有一种在肋条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刀槽花纹的轮胎(例如参照专利文件2)。由于这种形成有刀槽花纹的肋条接地性变得良好,因此能够确保轮胎的耐偏磨损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13-715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2003-201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即使在肋条上形成有锯齿状的细沟槽,若胎面的磨损加重,也有可能变得无法维持耐侧滑性。此外,若在肋条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刀槽花纹,则可确保一定程度的轮胎耐偏磨损性,但希望耐偏磨损性进一步提高。此外,若胎面的磨损加重,则利用刀槽花纹来 确保耐偏磨损性的效果有可能变小。

因此,本发明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耐侧滑性及耐偏磨损性优异,即使磨损加重也能确保耐侧滑性及耐偏磨损性的充气轮胎。

(二)技术方案

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具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多条主沟槽、以及被所述多条主沟槽中的两条主沟槽所夹的肋条,在所述肋条上形成有锯齿状的细沟槽,该细沟槽由沿某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细沟槽部和沿与所述某一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的第二细沟槽部交替排列而成,所述第一细沟槽部具有弯折部,并在包含所述弯折部的部分的沟槽底具有细沟槽底刀槽花纹。

(三)有益效果

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耐侧滑性及耐偏磨损性优异,即使磨损加重也能确保耐侧滑性及耐偏磨损性。

附图说明

图1表示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的胎面图案。

图2表示图1的A-B-C-D线的截面图。

图3表示比较例1的充气轮胎的胎面图案。

图4表示比较例2的充气轮胎的胎面图案。

图5表示比较例3的充气轮胎的胎面图案。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及图2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中,在轮胎宽度方向两侧设置有胎圈部,胎体层(carcass)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向外侧翻折并包裹胎圈部,同时形成充气轮胎10的骨架。在胎体层的轮胎径向外侧设置有带束层和带束增强层,在其轮胎径向外侧设置有胎面20。此外,在胎体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设置有胎侧部。除这些部件以外,根据轮胎功能上的需要,还设置有其他多个部件。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胎面20上设置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 四条主沟槽21。本实施方式中主沟槽21为直线状,但也可以为锯齿状或波纹状。主沟槽21的宽度未被限定,例如为10mm以上。另外,沟槽的宽度是指沟槽在相对于沟槽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长度。本实施方式中胎面20被四条主沟槽21划分为五个陆部。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陆部为中央肋条22,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陆部为胎肩陆部23,中央肋条22和胎肩陆部23之间的陆部为居间肋条24。中央肋条22及居间肋条24并未被横沟槽断开,而是沿轮胎周向延伸。胎肩陆部23在本实施方式中并未被横沟槽断开,而是沿轮胎周向延伸,另外也可以被横沟槽断开形成为块列。

在中央肋条22及两条居间肋条24上形成有沿轮胎周向呈锯齿状延伸的细沟槽30。细沟槽30形成于轮胎一整周。细沟槽30由向某一方向(图1的情况为从左下朝向右上的方向)延伸的第一细沟槽部31、以及向所述某一方向不同的方向(图1的情况为由右下朝向左上的方向)延伸的第二细沟槽部32交替排列而成。第一细沟槽部31及第二细沟槽部32相对于轮胎周向及轮胎宽度方向倾斜。第一细沟槽部31的长度比第二细沟槽部32的长度短。这里,第一细沟槽部31及第二细沟槽部32的长度是从细沟槽部的一个端部到同一细沟槽部的另一个端部为止的直线距离。细沟槽30的宽度为主沟槽21宽度的一半以下,当主沟槽21的宽度为10mm以上的情况下,例如为2mm以上5mm以下。第一细沟槽部31与第二细沟槽部32的交点形成锯齿状细沟槽30的角部33。

从轮胎径向外侧观察,第一细沟槽部31具有下折曲的弯折部。第一细沟槽部31在弯折部34上折曲两次,使得相较于第一细沟槽部31上的弯折部34更靠一侧的部分31a与另一侧的部分31b平行。弯折部34是指在第一细沟槽部31中位于分别从这两处的弯折点34a起一定距离(例如与两处弯折点34a之间的距离相同的距离)内的部分。

第一细沟槽部31在包含该弯折部34的部分的沟槽底形成有细沟 槽底刀槽花纹36。细沟槽底刀槽花纹36的宽度比细沟槽30更窄,是从第一细沟槽部31的沟槽底进一步向轮胎径向内侧凹陷而成的沟槽。由于细沟槽底刀槽花纹36形成在包含第一细沟槽部31的弯折部34的部分的沟槽底,因此具有与所述弯折部34匹配折曲的弯折部37。与所述弯折部34同样地,细沟槽底刀槽花纹36的弯折部37具有两处弯折点。弯折部34及细沟槽底刀槽花纹36形成在各个第一细沟槽部31上。因此弯折部34及细沟槽底刀槽花纹36沿轮胎周向等间隔排列成一列。

另一方面,第二细沟槽部32不具备弯折部而呈直线状延伸。

这里,优选细沟槽30的深度为主沟槽21深度的5%以上30%以下。进而优选细沟槽底刀槽花纹36的深度是从主沟槽21的深度减去细沟槽30的深度得到的深度的50%以上90%以下。

此外,细沟槽30也可以形成在各肋条的宽度方向上的任意位置,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细沟槽30形成在各肋条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即,形成有锯齿状细沟槽30的区域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与肋条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一致。

如上所述的细沟槽30及细沟槽底刀槽花纹36的结构,在中央肋条22及两条居间肋条24上通用。但是,中央肋条22及两条居间肋条24上的锯齿状的各细沟槽30的角部33沿轮胎周向每隔一定距离错开。因此,弯折部34及细沟槽底刀槽花纹36的位置在每个肋条上沿轮胎周向每隔一定距离错开。

在中央肋条22及居间肋条24的宽度方向两侧,沿轮胎周向等间隔配置有多条肋缘刀槽花纹25。肋缘刀槽花纹25向主沟槽21开口的同时朝向肋条内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优选肋缘刀槽花纹25的长度相对于各肋条的宽度为5%以上20%以下。此外,优选肋缘刀槽花纹25的深度为主沟槽21深度的50%以上80%以下。优选肋缘刀槽花纹25的宽度为轮胎在接地状态时成为封闭程度的宽度。优选 肋缘刀槽花纹25配置为以胎面图案的每个间距有五条以上十条以下的密度。胎面图案的一个间距是指,从第一细沟槽部31轮胎周向的一侧端部,到位于其在轮胎周向上相邻处的第一细沟槽部31的轮胎周向上的所述一侧端部的间距。

另外,接地状态是指将充气轮胎10安装于标准轮辋上并施加标准内压来负载标准载重的状态。这里标准轮辋为JATMA、TRA、ETRTO等规格中规定的标准轮辋。此外标准载重是指所述规格中规定的最大载重。此外标准内压是指与所述最大载重对应的内压。

优选在胎肩陆部23的接地端26侧的部分上形成有沿轮胎周向呈直线状延伸的胎肩细沟槽27。这里,接地端26是指在上述接地状态下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接地端。胎肩细沟槽27与接地端26之间的部分为牺牲肋条28。牺牲肋条28通过自身的磨损来保护轮胎宽度方向内侧陆部避免偏磨损。优选在胎肩陆部23的主沟槽21侧的端部附近,配置与中央肋条22及居间肋条24中相同的肋缘刀槽花纹25。

如图2所示,优选在主沟槽21的沟槽底设置用于防止石子咬入的小凸起29。从小凸起29的沟槽底起始的凸出高度低于主沟槽21的深度。优选向主沟槽21的延伸方向并列设置多个小凸起29。

以上结构的充气轮胎10在肋条上形成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锯齿状的细沟槽30,因此耐侧滑性优异。此外,由于在细沟槽30的第一细沟槽部31设置有弯折部34,因此形成有细沟槽30的肋条的刚性强,能够抑制变形。因此具有该肋条的充气轮胎10的耐偏磨损性优异。进而,由于第一细沟槽部31在含有弯折部34的部分的沟槽底具有细沟槽底刀槽花纹36,因此肋条的接地压力均匀,能够抑制偏磨损。此外,即使胎面20磨损加重,由于残留有具有弯折部37的细沟槽底刀槽花纹36,因此即使磨损加重,也能确保耐侧滑性及耐偏磨损性。这样,充气轮胎10的耐侧滑性及耐偏磨损性优异,即使磨损加重,耐侧滑性及耐偏磨损性也将得以确保。

此外,在细沟槽30的深度较深的情况或细沟槽30的宽度较窄的情况下,接地时细沟槽30变成关闭,但由于细沟槽30为锯齿状,因此若细沟槽30关闭,则所夹肋条的细沟槽30相对的部分彼此沿轮胎周向相互支撑。因此,肋条向轮胎周向的位移得以抑制,并可确保耐偏磨损性。

此外,设置有弯折部的细沟槽部越短,则通过弯折部抑制肋条位移的效果越大,设置有弯折部的细沟槽部越长,则所述抑制效果越小,肋条更容易位移。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比第二细沟槽部32短的第一细沟槽部31上设置有弯折部34、37,通过弯折部34、37来抑制肋条位移的效果好。因此耐偏磨损性优异。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陆部中接地压力较高的中央肋条22及居间肋条24上也形成有细沟槽30,因此耐侧滑性的效果好。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中央肋条22及居间肋条24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配置有肋缘刀槽花纹25,因此这些肋条的接地性好。因此充气轮胎10相对于路面不易打滑,不易在肋条上发生偏磨损。这里若肋缘刀槽花纹25的长度为各肋条宽度的5%以上的长度,则肋条的接地性变得特别好,从而耐偏磨损性得以确保。此外,若肋缘刀槽花纹25的长度为各肋条宽度的20%以下,则由于肋条刚性大而不会降低,从而耐偏磨损性得以确保。此外,若肋缘刀槽花纹25的深度为主沟槽21深度的50%以上,则即使磨损加重,也将残留有肋缘刀槽花纹25,发挥其效果。此外,若肋缘刀槽花纹25的深度为主沟槽21深度的80%以下,则由于肋条刚性较大而不会降低,因此耐偏磨损性得以确保。

此外,若细沟槽30的深度为主沟槽21深度的5%以上,耐侧滑性及牵引性优异。此外,若细沟槽30的深度为主沟槽21深度的30%以下,则肋条刚性得以确保,且耐偏磨损性得以确保。此外,若细沟槽底刀槽花纹36的深度为主沟槽21深度减去细沟槽30深度得到的 深度的50%以上,则即使磨损加重,耐侧滑性及耐偏磨损性也将得以确保。此外,若细沟槽底刀槽花纹36的深度为主沟槽21深度减去细沟槽30深度后的深度的90%以下,则肋条刚性得以确保,且耐偏磨损性得以确保。

对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置换、省略等。

例如,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优选具有弯折部34及细沟槽底刀槽花纹36的第一细沟槽部31比不具有这些的第二细沟槽部32短,但也存在使具有弯折部34等的第一细沟槽部与不具有这些的第二细沟槽部的长度相同的情况,或使不具有弯折部34等的第二细沟槽部更短的情况。

此外,对第一细沟槽部的弯折部的形状也可以具有各种变更例。作为弯折部,可以有一处弯折点,也可以有三处以上的弯折点。但是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优选在第一细沟槽部中所夹弯折部且两侧的部分平行,特别优选通过使弯折部具有两处弯折点,从而在第一细沟槽部中所夹弯折部且两侧的部分平行。弯折部也可以形成为曲线状。

此外主沟槽的数量并未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限定为四条。因此陆部的数量也并未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限定为五个。此外,具有弯折部及细沟槽底刀槽花纹的锯齿状的细沟槽,只要在被两条主沟槽所夹的任一肋条上形成即可。

对实施例及比较例的轮胎耐偏磨损性及耐侧滑性进行评价。实施例1的轮胎胎面为上述实施方式的胎面。比较例1~3的轮胎中,在中央肋条122及居间肋条124上形成有由短细沟槽部与长细沟槽部交替排列而成的锯齿状的细沟槽。比较例1的轮胎胎面如图3所示。在该胎面上短细沟槽部101及长细沟槽部102上均未设置弯折部。此外,在该胎面上短的细沟槽部101的沟槽底设置有细沟槽底刀槽花纹103。比较例2的轮胎胎面如图4所示。在该胎面上短的细沟槽部201 上设置有弯折部204。此外,在该胎面上短的细沟槽部201及长细沟槽部202均未设置细沟槽底刀槽花纹。比较例3的轮胎胎面如图5所示。该胎面中在短细沟槽部301设置有弯折部304。此外,该胎面中在长细沟槽部302上设置有细沟槽底刀槽花纹303。主沟槽、锯齿状的细沟槽、细沟槽底刀槽花纹的宽度及深度,如表1所示,实施例1及比较例1~3通用。任意一个轮胎的尺寸均为11R22.5。

(表1)

评价方法如下所述。将上述轮胎安装在22.5×7.50的轮辋上,内压设为700kPa,并安装到固定载重量为10t的车辆上,来进行评价。另外,将指数设为与所有比较例1的测定结果被设为100时相对的指数。

耐偏磨损性:测定行驶20000km后的胎面的偏磨损状态(胎面边缘(胎踵胎趾;heel-and-toe)磨损量、以及中央陆部磨损量与胎肩陆部磨损量的差),将测定结果指数化。指数越大则表示偏磨损越少,从而耐偏磨损性越优异。

耐侧滑性:使车辆以时速40km进入水深为1mm的路面,同时抱死制动,测定车辆完全停止时车辆相对于进入方向的姿势角度,将测定结果指数化。将对车辆安装新品状态轮胎的情况与安装50%磨损状态轮胎的情况分别进行测定及指数化。指数越大则表示姿势角度越小,耐侧滑性越优异。

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表2中记载的数字为上述的各指数。可确认到实施例1的轮胎与比较例1~3的轮胎相比,耐偏磨损性、新品状态及50%磨损状态的耐侧滑性更优异。

(表2)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