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基于缓冲减震簧结构的散热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21120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基于缓冲减震簧结构的散热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散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基于缓冲减震簧结构的散热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散热器通常由散热器本体和框架构成,安装这种散热器时,是通过将框架上的固定支架与主机机架连接实现的。为了减震簧需要,组装散热器本体和框架时,一般是在散热器本体和框架之间设置橡胶垫的形式将散热器本体固定在框架内,车辆应用这种散热器后,随着车辆运动产生震动,橡胶垫会产生磨损并变形,散热器在框架内会向上下左右晃动,对散热器产生损害,最终导致散热器漏水。

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 202345368 U,发明创造的名称为减震簧散热器,包括包括散热器本体、框架和减震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簧装置包括:上下减震簧器,设置在散热器的下部,用来缓冲散热器本体上下方向的震动;前后减震簧器,设置在散热器的后部,用来缓冲散热器本体前后方向的震动。但是现有减震簧散热器存在着左右方向减震簧效果差,不能辅助散热的问题。

因此,发明一种新型基于缓冲减震簧结构的散热器装置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基于缓冲减震簧结构的散热器装置,以解决有减震簧散热器存在着左右方向减震簧效果差,不能辅助散热的问题。一种新型基于缓冲减震簧结构的散热器装置,包括散热箱,框架,减震簧组和风扇,所述的散热箱设置在框架的中央;所述的减震簧组设置在框架上面;所述的风扇设置在框架的下方。

所述的散热箱采用铜材料箱。

所述的减震簧组包括左减震簧,右减震簧,下减震簧,前减震簧和后减震 簧,所述的左减震簧和右减震簧设置在框架的左右两侧;所述的前减震簧和后减震簧设置在框架的前后两侧;所述的下减震簧设置在框架的底部。

所述的左减震簧,右减震簧,下减震簧,前减震簧和后减震簧具体采用橡胶弹簧,回弹性好.机械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成本低,可以在前后左右上下各个方面对散热器进行减震簧,更有利于设备的工作。

所述的左减震簧,右减震簧,下减震簧,前减震簧和后减震簧与框架之间设置有减震簧垫,使减震簧效果更好。

所述的散热箱表面设置有固定柱,所述的固定柱插入到左减震簧,右减震簧,下减震簧,前减震簧和后减震簧中,使散热箱处于一个良好的,平衡的减震簧状态,使减震簧效果更好。

所述的风扇采用双向吸入型离心式风扇,通过热空气密度较小上升的原理,从底部吸入冷风对散热箱进行散热,提高散热效果。

所述的风扇的入风口朝向车头的方向,利用车高速运行产生的冷风对散热箱散热,使散热效果更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基于缓冲减震簧结构的散热器装置广泛应用于散热器技术领域。同时,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左减震簧和右减震簧的设置,可以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拐弯时对左右两个方面起到减震簧效果。

2.本实用新型的风扇的设置,通过热空气密度较小上升的原理,从底部吸入冷风对散热箱进行散热,提高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箱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减震簧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框架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散热箱,11-固定柱,2-框架,3-减震簧组,31-左减震簧,32-右减震簧,33-下减震簧,34-前减震簧,35-后减震簧,4-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4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基于缓冲减震簧结构的散热器装置,包括散热箱1,框架2,减震簧组3和风扇4,所述的散热箱1设置在框架2的中央;所述的减震簧组3设置在框架2上面;所述的风扇4设置在框架2的下方。

所述的散热箱1采用铜材料箱。

所述的减震簧组3包括左减震簧31,右减震簧32,下减震簧33,前减震簧34和后减震簧35,所述的左减震簧31和右减震簧32设置在框架2的左右两侧;所述的前减震簧34和后减震簧35设置在框架2的前后两侧;所述的下减震簧33设置在框架2的底部。

所述的左减震簧31,右减震簧32,下减震簧33,前减震簧34和后减震簧35具体采用橡胶弹簧,回弹性好.机械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成本低,可以在前后左右上下各个方面对散热器进行减震簧,更有利于设备的工作。

所述的左减震簧31,右减震簧32,下减震簧33,前减震簧34和后减震簧35与框架2之间设置有减震簧垫,使减震簧效果更好。

所述的散热箱1表面设置有固定柱,所述的固定柱插入到左减震簧31,右减震簧32,下减震簧33,前减震簧34和后减震簧35中,使散热箱1处于一个良好的,平衡的减震簧状态,使减震簧效果更好。

所述的风扇4采用双向吸入型离心式风扇,通过热空气密度较小上升的原理,从底部吸入冷风对散热箱进行散热,提高散热效果。

所述的风扇4的入风口朝向车头的方向,利用车高速运行产生的冷风对散热箱散热,使散热效果更好。

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中,左减震簧31,右减震簧32,下减震簧33,前减震簧34和后减震簧35在车运行时对散热箱的各个方向进行减震,下方的风扇4则利用车高速运行产生的冷风对散热箱1进行散热。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