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伺服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1982阅读:42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轮结构,尤其涉及一种伺服轮结构。



背景技术:

伺服轮是通过伺服电机而控制转动的轮体,其广泛应用于自动导向搬运车领域。

现有技术中的伺服轮驱动结构,是采用各自独立的编码器、驱动电机、减速器、和轮子进行组合而成的。由于驱动电机和减速器的尺寸较大,就导致了伺服轮驱动结构的整体轴向尺寸较长,也就带来了强度不足的缺点;尤其是伺服轮通常用在搬运车领域,若伺服轮占用体积过大,必然会牺牲搬运车的装载空间,因此极不符合经济原则。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弊端,提供一种伺服轮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伺服轮结构,包括轮毂和设置于轮毂上的轮胎,所述轮毂由驱动电机经由减速装置而驱动转动,所述轮毂包括毂端盖和垂直于所述毂端盖延伸而形成的毂立壁,所述轮胎固定密合于所述毂立壁的外侧壁上;

所述毂端盖的内侧面和所述毂立壁的内侧壁合围形成内空间,所述驱动电机及减速装置被设置于所述内空间中。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伺服轮结构中,所述驱动电机包括定子和设置于定子中心位置的转子;

所述转子输出轴与所述减速装置的输入轴连接,所述减速装置的输出轴与轮毂固定连接,并驱动所述轮毂同步转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伺服轮结构中,在所述定子上固定套设有轴承座,所述轴承座上设置有轴承组;

所述轴承组的内圈与所述轴承座相对固定连接,所述轴承组的外圈与所述毂立壁的内侧壁相对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伺服轮结构中,所述轴承座为圆筒,所述定子自所述圆筒后端的开口而置入圆筒内部;

所述圆筒的前端封闭,且在该封闭的前端中心处开设有下凹的容置空间,在该容置空间的底部中央开设有通向圆筒内部的通孔;

所述减速装置被安装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且所述转子输出轴自所述通孔穿设而出。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伺服轮结构中,所述轴承座的前端外壁设置有内凹的安装槽,所述轴承组的内圈被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

还包括内压环,所述内压环固定设置于轴承座的端部,并抵顶住所述轴承组的轴承内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伺服轮结构中,所述毂立壁的内侧壁开设有内凹的固定槽,所述轴承组的轴承外圈被设置于所述固定槽内;

还包括外压环,所述外压环固定设置于毂立壁的端部,并抵顶住所述轴承组的轴承外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伺服轮结构中,所述外压环包括底面环和自所述底面环的内缘垂直延伸形成的环立壁;

其中,所述底面环平行设置于所述毂立壁的端部、且被固定安装于毂立壁的端部;

所述环立壁插设于毂立壁的内侧面与轴承座的外表面之间,且其端部抵顶住所述轴承组的轴承外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伺服轮结构中,还包括设置于定子端部的控制驱动电机的编码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伺服轮结构中,所述轴承座沿圆周方向均布有用于与外部固定件连接固定的固定孔。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伺服轮结构中,所述毂端盖的内侧面和所述毂立壁的内侧壁合围形成内空间,所述驱动电机及减速装置被设置于所述内空间中。在减小伺服轮整体体积的同时,也可以有效减少伺服轮的轴向长度,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伺服轮结构,本实用新型中由于有效减少了伺服轮的轴向长度,因此使伺服轮的整体强度和带载荷能力大大增强;并且,采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伺服轮结构可以更加方便的设计移动搬运车的车体结构,能够有效增大车内容积,增大载重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伺服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伺服轮结构,包括轮毂6和设置于轮毂6上的轮胎7,所述轮毂6由驱动电机经由减速装置15而驱动转动,为缩小整体体积并提高轴向强度,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轮毂6具体包括毂端盖61和垂直于所述毂端盖61延伸而形成的毂立壁62,所述轮胎7固定密合于所述毂立壁62的外侧壁上;所述毂端盖61的内侧面和所述毂立壁62的内侧壁合围形成内空间63,所述驱动电机及减速装置15被设置于所述内空间63中。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伺服轮结构,本实用新型中由于有效减少了伺服轮的轴向长度,因此使伺服轮的强度大大增强;并且,采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伺服轮结构可以更加方便的设计移动搬运车的车体结构,能够有效增大载重量。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伺服轮结构中,所述驱动电机包括定子2和设置于定子2中心位置的转子1;所述转子1的输出轴17与所述减速装置15的输入轴14连接,所述减速装置15的输出轴16与轮毂6固定连接,并驱动所述轮毂6同步转动,具体来说是驱动所述毂端盖61同步转动,从而带动轮胎7转动,所述伺服轮得以前后移动。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减速装置并非本实用新型所述伺服履带驱动轮中必须具备的组件,若现场需求是轮毂的转速明显低于驱动电机的输出转速,则必须在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增加设置减速装置。对于现场需求是轮毂的转速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转速相等的情况,则可以不设置前述的减速装置,而是将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直接连接至轮毂。

为提升结构稳定性,并能够提高载重能力,本实用新型中还在所述定子2上固定套设有轴承座3,所述轴承座3上设置有轴承组8(所述轴承组8包括至少一个轴承,具体设置的轴承的数量依载重量的不同和毂立壁的尺寸不同而不同);所述轴承组8的内圈81与所述轴承座3相对固定连接,所述轴承组8的外圈82与所述毂立壁62的内侧壁相对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伺服轮结构中,所述轴承座3为圆筒,所述定子2自所述圆筒后端的开口34而置入圆筒内部35。所述圆筒的前端封闭,且在该封闭的前端中心处开设有下凹的容置空间36,在该容置空间36的底部中央开设有通向圆筒内部35的通孔37;所述减速装置15被安装于所述容置空间36内,且所述转子输出轴17自所述通孔37穿设而出。在实际制造中,所述转子输出轴17可同时设置为减速装置15的输入轴14,即令转子输出轴17与输入轴14二者合二为一。为增强转动的平稳性,还可设置轴承对所述转子输出轴17进行支撑。

为了避免轴承组8发生轴向位移,本实用新型在所述轴承座3的前端外壁设置有内凹的安装槽18,所述轴承组8的内圈81被设置于所述安装槽18内;此外,还包括内压环13,所述内压环13固定设置于轴承座3的端部,并抵顶住所述轴承组8的轴承内圈81。这样,轴承内圈81的一个端面12被安装槽18的边缘限制住,另一个相对的端面11被内压环13限制住,从而不会令轴承组8发生轴向位移。

进一步的,还可对轴承组8的轴承外圈82进行限位,以防止轴承组8发生轴向位移。具体是在所述毂立壁62的内侧壁开设有内凹的固定槽19,所述轴承组8的轴承外圈82被设置于所述固定槽19内;此外,还包括外压环31,所述外压环31固定设置于毂立壁62的端部,并抵顶住所述轴承组8的轴承外圈82。如图1所示,轴承外圈82的一个端面21被固定槽19的边缘限制住,另一个相对的端面22被外压环31限制住,从而不会发生轴向位移。并且,借助于轴承组8自身结构的稳定性,轴承外圈82相对于轴承内圈81具有一定的刚性,不会发生相对移动,也使得轮毂6相对于轴承座3不会发生轴向位移。这样,就可通过在轴承座3的端部设置连接组件5而将轮毂6安装于搬运车上(例如,将所述轴承座3沿圆周方向均布用于与外部固定件连接固定的固定孔)。此时,所述轴承座3的作用相当于支撑架,其内部容纳了驱动电机,而外部支撑起轮毂6。

有鉴于搬运车的现场工作环境及轴承组8对工作环境的要求,本实用新型中的外压环31具体包括底面环32和自所述底面环32的内缘垂直延伸形成的环立壁33。其中,所述底面环32平行设置于所述毂立壁62的端部、且通过螺栓10而固定安装于毂立壁62的端部。所述环立壁33插设于毂立壁62的内侧面与轴承座3的外表面之间,且其端部抵顶住所述轴承组8的轴承外圈82(即抵顶于端面22)。需要说明的是,为确保外压环31相对于轴承座3相互运动不受干涉,可将环立壁33与轴承座3之间留有适当的空隙,具体以既能自由转动又不至于落入砂砾等杂质硬物为准。

本实用新型中,还在定子2的端部设置了控制驱动电机的编码器4,所述编码器4可选用抗震动的磁编码器,以实现对驱动电机的精确控制。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