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8990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连接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涉及电池包与电动车体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件。



背景技术:

电池包作为电动车的动力源通常被固定安装在车体上,电池包通常包括电池箱以及动力电池组,动力电池组被封装在电池箱内。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由于颠簸会产生晃动,如果电池包与车体不能可靠固定,则会导致电池包与车体的连接稳定性较差,影响电池包的使用寿命。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改进方案解决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连接件,可提高电池包与车体连接的稳定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件,包括主连接板,所述主连接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过渡连接段以及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用于与第一被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用于与第二被连接件连接,

且所述第一连接段以及所述过渡连接段

和/或

所述过渡连接段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段呈非零夹角设置。

优选地,所述主连接板还包括辅助连接段,

所述辅助连接段包括依次相接的第一辅助段、第三辅助段以及第二辅助段,

所述第一连接段具有显示其厚度的两个第一端面,所述第二连接段具有显示其厚度的两个第二端面,所述过渡连接段具有显示其厚度的两个第三端面,两个所述第一端面分别连接有所述第一辅助段,两个所述第二端面分别连接有所述第二辅助段,两个所述第三端面分别连接有所述第三辅助段,

且所述第一辅助段与所述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二辅助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三辅助段与所述过渡连接段均呈非零夹角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段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延伸方向相反。

优选地,还包括主加强板,所述主加强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加强段、第二加强段以及第三加强段,

所述第一加强段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下方,且能够支撑所述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三加强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段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连接段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同轴设置,所述第一通孔以及所述第二通孔用于紧固件穿过并能够与所述第一被连接件固定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支撑柱,所述第一加强段通过所述支撑柱支撑所述第一连接段,且所述支撑柱开设有中心孔,所述中心孔与所述第一通孔同轴。

优选地,还包括辅助加强板,所述辅助加强板与两个所述第三辅助段连接。

优选地,所述辅助加强板包括一侧具有敞口的壳体以及延伸板,所述延伸板从所述敞口的边缘向外延伸,所述延伸板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三辅助段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段还设置有排水孔。

优选地,还包括加强部,所述加强部设置在所述主连接板和/或所述主加强板上。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件,包括主连接板,主连接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过渡连接段以及第二连接段。第一连接段与过渡连接段呈非零夹角和/或过渡连接段与第二连接段呈非零夹角。该方案通过主连接板的弯曲提高连接件的刚度,主连接板弯曲后,在其内部产生内应力,该内应力使得主连接板的刚度和强度提高,从而提高主连接板与被连接件的连接稳定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连接板的立体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加强板的立体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连接板与主加强板的立体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辅助加强板的立体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件的立体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件与电池包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

A-连接件;

1-主连接板;

11-第一连接段;

111-第二通孔;

12-过渡连接段;

13-第二连接段;

14-辅助连接段;

141-第一辅助段;

142-第二辅助段;

143-第三辅助段;

15-加强部;

151-肋板;

152-加强凸起;

16-排水孔;

2-主加强板;

21-第一加强段;

211-第一通孔;

22-第二加强段;

23-第三加强段;

3-辅助加强板;

31-壳体;

32-延伸板;

4-支撑柱;

41-中心孔;

B-电池包。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件A,该连接件A包括主连接板1、主加强板2以及辅助加强板3。其中,主连接板1用于连接第一被连接件和第二被连接件,主加强板2以及辅助加强板3均与主连接板1连接,并用于提高主连接板1的强度和刚度,以增加其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从而提高连接件A连接时的可靠性。

如图2所示,主连接板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11、过渡连接段12以及第二连接段13。具体地,第一连接段11用于与第一被连接件连接,第二连接段用于与第二被连接件连接。第一连接段11优选与第一被连接件螺栓连接,第二连接段13优选与第二被连接件焊接。

第一连接段11、过渡连接段12以及第二连接段13有如下三种连接方式。方式一:第一连接段11与过渡连接段12呈角度(不为零)设置;方式二:过渡连接段12以及第二连接段13呈角度(不为零)设置;方式三:第一连接段11与过渡连接段12、过渡连接段12与第二连接段13均呈角度(不为零)设置。并且,第一连接段11与过渡连接段12、过渡连接段12与第二连接段13的角度可以任意设置,只要不为零即可。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段11以及第二连接段13均与过渡连接段12垂直相接,其加工工艺性好,成型方便。并且,第一连接段11以及第二连接段13的延伸方向相反。如此设置的主连接板1较第一连接段11以及第二连接段13均沿同一方向延伸的方案相比,在与第一被连接件以及第二被连接件连接时,连接空间大,连接更加方便。

根据以上的描述可知,主连接板1具有折弯,该折弯在主连接板1内部产生内应力,该内应力使得主连接板1在承受不同于该折弯方向的弯曲变形时,刚度和强度均有提高,从而提高主连接板1与被连接件的连接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主连接板1还包括辅助连接段14,辅助连接段14连接在第一连接段11、过渡连接段12以及第二连接段13能够显示各自厚度的端面上。具体地,辅助连接段14包括依次相接的第一辅助段141、第三辅助段143以及第二辅助段142。第一连接段11具有显示其厚度的两个第一端面,第二连接段13具有显示其厚度的两个第二端面,过渡连接段12具有显示其厚度的两个第三端面,两个第一端面分别连接有第一辅助段141,两个第二端面分别连接有第二辅助段142,两个第三端面分别连接有第三辅助段143。并且,第一辅助段141与第一连接段11、第二辅助段142与第二连接段13、第三辅助段143与过渡连接段12均呈非零夹角设置。如此设置的辅助连接段14在主连接板1上形成了类似翻边的结构,其抵抗弯曲变形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强主连接板1的刚度,主连接板1上还设置有各种形式的加强部15。例如,加强部15可以设置为肋板151,肋板151分别与过渡连接段12以及第二连接段13连接,以增加过渡连接段12以及第二连接段13的连接强度。又如,加强部15还可以设置为加强凸起152,加强凸起152设置在第二连接段13上,并凸出第一连接段11的表面。本实施例中,加强凸起152向远离第二连接段13上与第二被连接件的连接面的一侧凸出。在第二连接段13与第二被连接件之间具有足够的连接面积的前提下,该加强凸起152起到提高第二连接段13的强度的作用。此外,加强凸起152还可以设置在第一连接段11以及过渡连接段12的相接部位。加强凸起152的设置将主连接板1上的简单结构的型面优化成复杂结构的型面,从而增加其抵抗变形和弯曲的能力。

为了避免雨水等侵蚀性液体流入加强凸起152内腐蚀主连接板1,优选主连接板1上设置排水孔16。具体地,排水孔16设置在第二连接段13上,用于将进入主连接板1的雨水排出。

为了进一步提高主连接板1的刚度,连接件A还包括主加强板2。如图3所示,主加强板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加强段21、第二加强段22以及第三加强段23。第一加强段21设置在第一连接段11的下方,且能够支撑第一连接段11,第三加强段23与第二连接段13连接,具体而言,第三加强段23连接在加强凸起152上。主加强板2与主连接板1使得连接件A形成了双层结构,连接件A的刚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第一加强段21能够为第一连接段11提供支撑力,其实施方案有多种。例如,在第一加强段21上焊接支撑板。本实施例中,优选连接件A包括支撑柱4,支撑柱4支撑在第一加强段以及第一连接段11之间从而提供支撑力。如图4所示。

此外,为了提高主连接板1与第一被连接件的连接强度,优选第一加强段与第一连接段11均与第一被连接件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一加强段21上开设有第一通孔211,第一连接段11上开设有第二通孔111,并且支撑柱4开设有中心孔41,中心孔41与第一通孔211、第二通孔111同轴设置,利用紧固件(例如螺栓)穿过上述三者并将第一被连接件与主连接板1以及主加强板2固定连接。

同理,主加强板2上也可以设置有加强部15。并且,加强部15的在主加强板2上的位置根据需要选择。

更进一步地,为了增加主连接板1在过渡连接段12的刚度,连接件A还包括辅助加强板3,辅助加强板3与两个所述第三辅助段143连接。如此设置后,辅助加强板3、两个第三辅助段143以及过渡连接段12形成筒状体结构,该结构使得过连接件A的刚度得到显著提升。本实施例中,优选辅助加强板3连接在主连接板1上且远离主加强板2的一侧。此方案使得主连接板1分别向靠近主加强板2的一侧弯曲以及靠近辅助加强板3的一侧弯曲时,其承受弯曲变形的能力均有提升。

辅助加强板3可以设置为平板结构,也可以设置为弯曲结构。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优选辅助加强板3包括一侧具有敞口的壳体31以及延伸板32,延伸板32从敞口的边缘向外延伸,延伸板32分别与两个第三辅助段143连接。非平板结构的辅助加强板3其自身强度较高,与主连接板1连接后,其辅助加强的作用更优。

为了减少辅助加强板3的占用空间,优选辅助加强板3的敞口朝外,壳体31容纳在过渡连接段12以及第二连接段13相接形成的空隙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件A可用于电池包B与电动车体的连接。如图6-7所示,连接件A通过第一连接段11以及第一加强段21固定在车体上,通过第二连接段13固定在电池包B上,从而实现车体与电池包B的可靠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