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97069阅读:4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座椅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座椅。



背景技术:

汽车座椅是汽车上必不可少的配件,座椅的高低对驾驶人员的舒适安全驾车至关重要,对乘车人员的舒适度也很重要,因此,对座椅进行高度调节后,座椅在该高度能否稳定保持至关重要。现有的汽车座椅升降限位机构是通过液压或气压来带动活塞杆进行升降,座椅升降完成后,其内的压力使座椅保持在该高度,这类装置虽然调节方便,但是由于其密封效果不好或长时间使用,容易出现压力泄漏情况,造成在使用过程中升高后会自动降落,有些启动升降座椅甚至会发生爆炸事故。

此外,现有的汽车座椅高度固定后,没有减震功能,在颠簸的路况下,乘坐人员震动较大,舒适度较差。即现有的座椅升降限位机构对座椅高度的限位效果不好、安全性和舒适度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椅,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座椅升降限位机构对座椅高度的限位效果不好、安全性和舒适度较差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座椅,包括椅座、支承装置和升降装置,还包括空气弹簧和限位悬浮装置,所述限位悬浮装置包括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上枢接有第一转动板,所述第一转动板上枢接有转动件且固接有用于驱动所述转动件转动的驱动装置;所述转动轴上枢接有用于对所述转动件限位的限位板;所述转动轴上枢接有第二转动板,所述第二转动板上固接有充放气装置且枢接有用于控制所述充放气装置的摆动件,所述限位板上固设有用于驱动所述摆动件摆动的摆动销,所述充放气装置与所述空气弹簧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动板上固设有限位销,所述限位板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与所述限位销的转动轨迹相应。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件包括转动部和限位部,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转动部连接;所述限位板为扇形限位板,所述限位部与所述扇形限位板为相应的扇形限位部。

进一步的,所述扇形限位板的扇形端部固接有第一扇形齿条,所述扇形限位部固接有第二扇形齿条,所述第二扇形齿条与所述第一扇形齿条相应。

进一步的,所述扇形限位板与所述第一扇形齿条之间、所述扇形限位部与所述第二扇形齿条之间均为可拆卸式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动板上固设有用于对所述转动部限位的限位块。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气阀,所述转动部与所述气阀之间连接有复位件。

进一步的,所述复位件为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装置为气缸。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动板、所述第二转动板、所述转动件、所述限位板和所述摆动件上均设有加强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座椅,主要包括第一转动板、第二转动板、转动件、限位板、摆动件,其中,第一转动板和第二转动板与座椅支承装置中调节座椅高度的连杆相连接,悬浮坐垫位于椅座和支承装置之间,其中,支承装置用于支承椅座;座椅升降时连杆可带动第一转动板和第二转动板绕转动轴转动;座椅升降过程中,通过转动件与限位板限位配合来进行对座椅的限位;座椅高度固定后,在颠簸路况下,座椅发生上下震动时,通过限位板上的摆动销驱动摆动件摆动,进而根据座椅震动情况,摆动件摆动控制充放气装置向空气弹簧中充放气,通过空气弹簧对座椅的高度调节,一定程度上缓解座椅的震动。

座椅保持一定高度时,转动件上的第一转动部与限位板处于插接限位状态;需要升降座椅时,开启驱动装置,驱动装置驱动转动件转动脱离限位板;开启座椅的升降装置,对座椅进行升降调节,其中,与第一转动板连接的连杆会带动第一转动板绕转动轴转动,调节完毕后,关闭驱动装置,在驱动装置或其他复位件的作用下,转动件回复到初始位置再次与限位板配合限位,转动件无法转动,与之固接的第一转动板固定不动,与第一转动板连接的座椅的支承装置也随之被固定无法发生位移,座椅处于高度固定状态。

当座椅高度固定时,在颠簸路况下,座椅受到向上作用力时,连杆带动第一转动板向上转动,第一转动板通过转动件带动限位板向上转动,限位板上的摆动销驱动摆动件摆动开启充放气装置的放气开关,充放气装置将悬浮坐垫中的气体适量放出,从而向下调节座椅,直至椅座处于平稳受力状态,连杆带动第一转动板,进而通过摆动销驱动摆动件回复原位,充放气装置的放气开关关闭,调节完毕;同理,当座椅受到向下作用力时,摆动件的调节与上述情况的工作原理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通过第一转动板、转动件和限位板之间的相互作用完成对座椅高度的精确限位,限位效果好且安全性高;通过限位板上的限位销与摆动件之间相互作用,控制充放气装置对空气弹簧的充放气,从而完成对座椅上下震动时的减震调节,增强乘车人员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的限位悬浮装置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的限位悬浮装置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第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第二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限位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转动轴 2-第一转动板 3-限位板

4-第二转动板 5-第一扇形齿条 6-第二扇形齿条

7-加强肋

21-转动件 22-驱动装置 23-复位件

24-限位销 25-限位块 211-转动部

212-限位部

31-摆动销 32-限位槽 41-充放气装置

42-摆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施例是一种座椅,包括椅座、支承装置和升降装置,还包括空气弹簧和限位悬浮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限位悬浮装置包括转动轴1,转动轴1上枢接有第一转动板2,第一转动板2上枢接有转动件21且固接有用于驱动转动件21转动的驱动装置22;转动轴1上枢接有用于对转动件21限位的限位板3;转动轴1上枢接有第二转动板4,第二转动板4上固接有充放气装置41且枢接有用于控制充放气装置41的摆动件42,限位板3上固设有用于驱动摆动件42摆动的摆动销31,充放气装置41与空气弹簧连通。

其中,支承装置用于支承不同高度的椅座,支承装置包括交叉铰接于转动轴1上的两个连杆,通过两个连杆之间的相互转动来调节座椅的高度。第一转动板2和第二转动板4分别与两个连杆固定连接,悬浮坐垫位于椅座和支承装置之间,其中,座椅升降时两个连杆分别带动第一转动板2和第二转动板4绕转动轴1转动;座椅升降过程中,通过转动件21与限位板3限位配合来进行对座椅的限位;座椅高度固定后,在颠簸路况下,座椅发生上下震动时,通过限位板3上的摆动销31驱动摆动件42摆动,进而根据座椅震动情况,摆动件42摆动控制充放气装置向空气弹簧中充放气,通过空气弹簧对座椅的高度调节,一定程度上缓解座椅的震动。

座椅保持一定高度时,转动件21上的第一转动部211与限位板3处于插接限位状态;需要升降座椅时,开启驱动装置22,驱动装置22驱动转动件21转动脱离限位板3;开启座椅的升降装置,对座椅进行升降调节,其中,与第一转动板2连接的连杆会带动第一转动板2绕转动轴1转动,调节完毕后,关闭驱动装置22,在驱动装置22或其他复位件23的作用下,转动件21回复到初始位置再次与限位板3配合限位,转动件21无法转动,与之固接的第一转动板2固定不动,与第一转动板2连接的座椅的支承装置也随之被固定无法发生位移,座椅处于高度固定状态。

当座椅高度固定时,在颠簸路况下,座椅受到向上作用力时,连杆带动第一转动板2向上转动,第一转动板2板通过转动件21带动限位板3向上转动,限位板3上的摆动销31驱动摆动件42摆动开启充放气装置41的放气开关,充放气装置41将悬浮坐垫中的气体适量放出,从而向下调节座椅,直至椅座处于平稳受力状态,连杆带动第一转动板2,进而通过摆动销31驱动摆动件42回复原位,充放气装置41的放气开关关闭,调节完毕;同理,当座椅受到向下作用力时,摆动件42的调节与上述情况的工作原理类似,这里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限位板3与转动轴1属于过渡配合,即,在调节座椅高度的过程中,限位板3处于固定不动状态,而减震过程中,受外力作用,限位板3可绕转动轴1发生一定范围的转动。

通过转第一转动板2、转动件21和限位板3之间的相互作用完成对座椅高度的精确限位,限位效果好且安全性高;通过限位板3上的限位销24与摆动件42之间相互作用,控制充放气装置41对空气弹簧的充放气,从而完成对座椅上下震动时的减震调节,增强乘车人员的舒适度。

考虑到座椅升降调节的最高位和最低位限制,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5所示,可以在第一转动板2上固设有限位销24,限位板3上开设有限位槽32,限位槽32与限位销24的转动轨迹相应。调节座椅高度时,开启驱动装置22,驱动装置22驱动转动件21转动脱离限位板3,开启升降装置,升降装置调节座椅升降,带动支承装置的连杆运动,进而带动第一转动板2转动,第一转动板2带动限位销24在限位板3上的限位槽32中滑动,当限位销24滑动到限位槽32的两端时,即为座椅调节的最高位和最低位。高度调节完成后,关闭升降装置,关闭驱动装置22,转动件21在驱动装置22或其他复位件23的作用下复位与限位板3配合限位,完成座椅的高度调节。

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转动件21可以包括转动部211和限位部212,驱动装置22与转动部211连接;限位板3为扇形限位板,限位部212与扇形限位板为相应的扇形限位部。汽车座椅升降过程中,支承装置的连杆带动第一转动板2绕转动轴1转动,此时,转动件21相对于第一转动板2是固定没有相对位移的,即,第一转动板2带动转动件21绕转动轴1转动,限位部212的转动轨迹为以转动轴1为圆心的一段圆弧。限位板3选用扇形限位板,限位部212选用扇形限位部,当扇形限位部在座椅升降过程中绕转动轴1转动时,座椅在任意高度停止,扇形限位部都可以和扇形限位板紧密配合,在确保对座椅高度限位的基础上,使得座椅的上下调节更加连贯流畅。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扇形限位板的扇形端部固接有第一扇形齿条5,扇形限位部固接有第二扇形齿条6,第二扇形齿条6与第一扇形齿条5相应。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扇形齿条为扇形边缘开设有齿或者弧形的齿条。座椅高度固定时,扇形限位板上的第一扇形齿条5与扇形限位部上的第二扇形齿条6插接啮合,此处,可以理解为两个扇形齿轮的啮合,其啮合处各个齿限位精确,且多个齿同时啮合,第一扇形齿条5和第二扇形齿条6之间无法发生相对位移,由于扇形限位板此时相对于转动轴1无转动,扇形限位板无法转动,所以扇形限位部此时也固定不动,从而完成对转动板、汽车升降配件的固定限位。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扇形限位板与所述第一扇形齿条5之间、所述扇形限位部与所述第二扇形齿条6之间均为可拆卸式固定连接。由于对座椅高度调节限位主要由第一扇形齿条5和第二扇形齿条6插接啮合来完成的,且座椅升降调节时,第一扇形齿条5和第二扇形齿条6会多次脱离、插接啮合,相对来说,第一扇形齿条5和第二扇形齿条6磨损程度较大,将第一扇形齿条5和第二扇形齿条6设置为可拆卸式固定连接,当第一扇形齿条5、第二扇形齿条6磨损时,只需要对其进行更换即可,从而保证座椅高度调节的精度,且可以延长升降限位机构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转动板2上固设有用于对转动部211限位的限位块25。座椅调节高度前,驱动装置22驱动转动件21转动,使限位部212脱离限位板3,然后座椅的升降装置对座椅进行高度的调节;在座椅进行高度调节的过程中,驱动装置22保持驱动转动件21,保持限位部212与限位板3处于脱离状态。在第一转动板2上固接有限位块25,驱动装置22在驱动转动件21的过程中,限位块25对转动部211的转动位移进行限位,转动部211只要保证带动限位部212脱离限位板3即可。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22可以包括气阀,转动部211与气阀之间连接有复位件23。驱动装置22包括气阀,其工作原理前面已经做了详细描述,这里不再赘述。将复位件23连接在转动部211和气阀之间,此时的复位件23不仅可以对转动部211起到拉紧复位的作用,还可以对气阀起到固定的作用。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复位件23可以选用弹簧,弹簧连接于转动部211与驱动装置22之间。弹簧是一种利用弹性来工作的机械零件,用弹性材料制成,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除去外力后又恢复原状。弹簧种类繁多,加工简单,成本低。在这里,座椅处于某一固定高度时,弹簧处于拉紧状态;座椅进行高度调节时,驱动装置22向上驱动转动部211,弹簧进一步被拉伸,当座椅高度调节完毕后,驱动装置22关闭,转动部211受弹簧的拉紧回到初始位置,限位部212与限位板3配合,对座椅的高度进行限位。

驱动装置22除选用气阀外,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22还可选用气缸。气缸是一种利用工质在缸体内的不同状态使缸体内压力不同,引导活塞在缸内进行直线往复运动的圆筒形金属机件,具有高效、应用范围广等特点,普遍应用于机械领域。驱动装置22的工作过程在前面已经做了详细的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可以在第一转动板2、第二转动板4、转动件21、限位板3和摆动件42上均设有加强肋7。加强肋7可以在不加大各部件壁厚的条件下,增强其受力强度和刚性,不仅可以节约材料用量,减轻座椅升降限位机构的重量,降低其成本,还可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