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离合器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34259发布日期:2018-08-21 20:12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用于车辆的离合器单元。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等中已知通过对操作杆进行操作来提升及降低诸如汽车的车辆的座椅的车辆座椅升降器。车辆座椅升降器包括离合器单元,该离合器单元将从操作杆输入的旋转扭矩传递至为座椅侧的输出侧。

引文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报no.2010-127418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顺便提及,本发明人已经发现,在上述座椅升降器中使用的车辆离合器单元具有用于改善座椅相对于操作杆的操作的移位的响应性的空间。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离合器单元,该车辆离合器单元进一步改善了车辆座椅的移位相对于操作杆的操作的响应性。

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种用于车辆座椅的离合器单元,该离合器单元包括:

操作杆,该操作杆能够围绕旋转轴线旋转并且能够返回到中立位置;

输出轴构件,该输出轴构件能够围绕旋转轴线旋转并将输入至操作杆的操作力输出至车辆座椅;

输入侧离合器,该输入侧离合器包括:内圈构件和外圈构件,该内圈构件和该外圈构件与旋转轴线同轴地设置,并且输出轴构件插入到该内圈构件和该外圈构件中;以及输入侧传递构件,该输入侧传递构件布置在内圈构件的外周表面与外圈构件的内周表面之间;以及

输出侧离合器,

输入侧离合器构造成:

将操作杆的旋转传递至输出侧离合器,使得内圈构件和外圈构件中的一个构件随着操作杆的旋转而旋转,并且内圈构件和外圈构件中的另一个构件经由输入侧传递构件而旋转,

在操作杆被从中立位置驱动的驱动操作时,将操作杆的旋转输入至输出侧离合器,以及

在使操作杆在被驱动之后返回到中立位置的返回操作时,在使操作杆返回到中立位置的同时,保持输出轴构件的旋转位置,

其中,输出侧离合器构造成:

限制输出轴构件由于从车辆座椅侧输入至输出轴构件的力而旋转,并且允许输出轴构件响应于操作杆的旋转被输入侧离合器的所述另一个构件传递而旋转,并且

其中,设置有旋转抑制构件,该旋转抑制构件用以在所述另一个构件与在操作杆的返回操作时不旋转的构件之间施加比共旋转力大的旋转抵抗力,以在操作杆向中立位置返回的返回操作时抑制所述另一个构件由于所述一个构件而共旋转。

根据如上面那样构造的车辆离合器单元,在操作杆向中立位置返回的返回操作时,限制了所述另一个构件的旋转。因此,在所述另一个构件沿传递方向旋转以将操作杆的旋转传递至输出侧离合器之后,抑制了所述另一个构件通过操作杆的返回操作而沿非传递方向旋转。因此,操作杆的连续操作的可操作性得到改善。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离合器单元还可以包括:

有底的筒形的壳体,该壳体容置输入侧离合器,其中,

旋转抑制构件可以将所述另一个构件朝向壳体的底表面部推动。

根据如上面那样构造的车辆离合器单元,可以防止所述另一个构件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的晃动。如上所述,旋转抑制构件还用作用于防止晃动的诸如弹簧的推动构件,并且与附加地设置推动构件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部件的数目。

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离合器单元中,

所述另一个构件可以包括:

旋转传递部,该旋转传递部与所述另一个构件一起旋转,以将旋转传递至输出侧离合器,并且

旋转抑制构件可以将旋转传递部沿旋转轴线方向朝向输出侧推动。

根据如上面那样构造的车辆离合器单元,当旋转抑制构件将旋转传递部沿旋转轴线方向偏置时,旋转传递部与输出侧离合器的接合余量可以增大,从而更可靠地释放输出侧离合器的锁定。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离合器单元还可以包括:

有底的筒形的壳体,该壳体容置输入侧离合器,其中,

旋转抑制构件可以将所述另一个构件朝向壳体的底表面部推动,以及

旋转抑制构件可以定位在所述另一个构件与旋转传递部之间。

根据如上面那样构造的车辆离合器单元,旋转抑制构件被定位在所述另一个构件与旋转传递部之间。因此,容易形成如下结构:使旋转抑制构件将输入侧离合器朝向壳体的底表面部推动并将旋转传递部沿旋转轴线方向推向输出侧。

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离合器单元中,

输出侧离合器可以包括:

输出侧内圈构件和输出侧外圈构件,该输出侧内圈构件和该输出侧外圈构件与旋转轴线同轴地设置,

输出侧传递构件,该输出侧传递构件布置在输出侧内圈构件的外周表面与输出侧外圈构件的内周表面之间,以及

弹性构件,该弹性构件布置在输出侧内圈构件的外周表面与输出侧外圈构件的内周表面之间,并且在操作杆向中立位置返回的返回操作时,该弹性构件产生推动输出侧传递构件的弹性力,以使得输出侧传递构件与旋转传递部一起运动。

根据如上面那样构造的车辆离合器单元,输出侧传递构件可以被弹性构件推动成无空隙地位于旋转传递部上。因此,可以容易地进一步改善车辆座椅的移位相对于操作杆的操作的响应性。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离合器单元还可以包括:

有底的筒形的壳体,该壳体容置输入侧离合器,其中,

内圈构件和外圈构件中的所述另一个构件可以包括旋转传递部,该旋转传递部与所述另一个构件一体地或单独地设置并且与所述另一个构件一起旋转,以将所述另一个构件的旋转传递至输出侧离合器,并且

旋转抑制构件可以设置在所述另一个构件与壳体的底表面部之间并将所述另一个构件朝向输出侧离合器推动。

根据如上面那样构造的车辆离合器单元,旋转传递部可以被朝向输出侧离合器推动。因此,可以充分确保输出侧离合器与旋转传递部的接合余量。

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离合器单元中,

旋转抑制构件可以包括抑制部,该抑制部能够抵接在所述另一个构件的外周表面上并抑制旋转抑制构件与所述另一个构件的径向相对运动。

根据如上面那样构造的车辆离合器单元,旋转抑制构件可以相对于所述另一个构件在径向上定位。

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离合器单元中,

旋转抑制构件可以是具有沿周向方向的峰部和谷部的波形垫圈,

输入侧离合器可以包括辊,该辊设置在内圈构件与外圈构件之间并且在内圈构件与外圈构件之间传递旋转运动,以及

辊可以布置成与旋转抑制构件的峰部在轴向方向上重叠。

根据如上面那样构造的车辆离合器单元,旋转抑制构件还用作用于使辊在周向方向上定位的构件,因此与附加地设置用于使辊在周向方向上定位的构件的情况相比,部件的数目可以减少。

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离合器单元中,

旋转抑制构件和壳体可以包括接合结构,旋转抑制构件与壳体通过该接合结构彼此接合,以限制旋转抑制构件与壳体在周向方向上的相对移位。

根据如上面那样构造的车辆离合器单元,可以限制旋转抑制构件相对于壳体相对旋转。出于此原因,旋转抑制构件自身的旋转被限制,从而容易地改善车辆座椅的移位相对于操作杆的操作的响应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车辆离合器单元,在该车辆离合器单元中,车辆座椅的移位相对于操作杆的操作的响应性得到进一步改善。

附图说明

图1是图示了根据实施方式的车辆离合器单元被应用于车辆座椅升降器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是根据实施方式的车辆离合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根据实施方式的车辆离合器单元的沿着轴向方向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4是图示了操作板的运动的图,并且图4中的(a)图和(b)图是从图3中的箭头a的方向观察时的图。

图5是图示了车辆离合器单元的内部操作的图,其中,图5中的(a)图是沿着图3中的线b-b截取的横截面图,图5中的(b)图是沿着图3中的线c-c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6是图示了车辆离合器单元的内部操作的图,其中,图6中的(a)图是沿着图3中的线b-b截取的横截面图,图6中的(b)图是沿着图3中的线c-c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7是图示了车辆离合器单元的内部操作的图,其中,图7中的(a)图是沿着图3中的线b-b截取的横截面图,图7中的(b)图是沿着图3中的线c-c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8是图示了车辆离合器单元的内部操作的图,其中,图8中的(a)图是沿着图3中的线b-b截取的横截面图,图8中的(b)图是沿着图3中的线c-c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9是图示了车辆离合器单元的内部操作的图,其中,图9中的(a)图是沿着图3中的线b-b截取的横截面图,图9中的(b)图是沿着图3中的线c-c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10是图示了根据参考示例的车辆离合器单元的内部操作的图,其中,图10中的(a)图是沿着图3中的线b-b截取的横截面图,图10中的(b)图是沿着图3中的线c-c的横截面图。

图11是图示了根据参考示例的车辆离合器单元的内部操作的图,其中,图11中的(a)图是沿着图3中的线b-b截取的横截面图,图11中的(b)图是沿着图3中的线c-c的横截面图。

图12是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变型的车辆离合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图12中图示的车辆离合器单元的在沿轴向方向观察时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离合器单元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图1是示出了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车辆离合器单元被应用于车辆座椅升降器的状态的侧视图。如图1中所示,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车辆离合器单元100被用在车辆座椅40中。车辆座椅40包括就坐座部40a、靠背40b和座椅框架40c。车辆离合器单元100固定在就坐座部40a的座椅框架40c中。车辆座椅升降器41安装在车辆座椅40中。车辆座椅升降器41包括车辆离合器单元100。

车辆座椅升降器41包括扇形齿轮41f和连杆机构。车辆离合器单元100包括操作杆21,操作杆21被操作成正向及反向地旋转。与输出轴构件30成一体的小齿轮31与车辆座椅升降器41的扇形齿轮41f接合,输出轴构件30被操作杆21驱动成正向及反向地旋转。

连杆机构包括大致竖向地延伸的第一连杆构件41c、大致竖向地延伸的第二连杆构件41d和大致横向地延伸的第三连杆构件41e。

第一连杆构件41c的上部和第二连杆构件41d的上部分别围绕轴构件41c1和41d1与座椅框架40c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第一连杆构件41c的下部和第二连杆构件41d的下部分别围绕轴构件41c2和41d2与座椅滑动调节器41b的可滑动构件41b1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

第三连杆构件41e的一端通过位于轴构件41c1上方的轴构件41e1与第一连杆构件41c连接。第三连杆构件41e的另一端围绕轴构件41e2与扇形齿轮41f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

如图1中所示,当操作杆21被逆时针(向上)旋转时,旋转方向的输入扭矩(旋转力)通过离合器单元100传递至小齿轮31,并且小齿轮31逆时针旋转。然后,与小齿轮31接合的扇形齿轮41f顺时针旋转,并且第三连杆构件41e将第一连杆构件41c的上部向上拉动。结果是,第一连杆构件41c和第二连杆构件41d一起竖立,并且就坐座部40a的就坐表面被提升。

以这种方式,操作者调节了就坐座部40a的高度h。然后,当操作者释放输入至操作杆21的力时,操作杆21顺时针旋转而返回到原始位置(在以下描述中被称为中立位置或中立状态)。

此外,在操作杆21被操作成顺时针(向下)旋转的情况下,就坐座部40a的就坐表面通过与上述操作相反的操作而下降。此外,当操作杆21在高度调节之后被释放时,操作杆21逆时针旋转而返回到原始位置(中立位置或中立状态)。

另外,在操作杆21被释放的状态下,车辆离合器单元100对输出轴构件30(小齿轮31)的旋转施加制动,以阻止输出轴构件30运动,甚至在竖向力被施加至就坐座部40a时,也阻止输出轴构件30运动。

<车辆离合器单元>

接下来,将对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车辆离合器单元100进行描述。除非另外指出,否则将在下面描述的离合器单元100的部件基本上由金属制成。

图2是车辆离合器单元100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车辆离合器单元100的沿轴向方向观察时的横截面图。如图2和图3中所示,车辆离合器单元100包括操作杆21、输出轴构件30、输入侧离合器50、输出侧离合器60以及壳体11。

输入侧离合器50由操作杆21驱动(操作),以将操作杆21的旋转传递至输出轴构件30。输出侧离合器60阻止输出轴构件30旋转,甚至在竖向力被施加至就坐座部40a时,也阻止输出轴构件30旋转。输入侧离合器50和输出侧离合器60容纳在壳体11中。

输出轴构件30是沿图3的左右方向延伸的轴构件。在以下描述中,“轴向方向”表示输出轴构件30的延伸方向。如图3中所示,输出轴构件30从图3中的左侧到右侧依次穿过输出侧离合器60和输入侧离合器50。在以下描述中,图3中的左侧被称为轴向输出侧,图3中的右侧被称为轴向输入侧。小齿轮31设置在输出轴构件30的位于轴向输出侧的端部上。

在输出轴构件30中,从输出侧到轴向输入侧依次设置有小齿轮31、大直径筒形部32、花键部33和小直径筒形部34。

大直径筒形部32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在金属衬套13中,金属衬套13固定在将于稍后描述的输出侧离合器60的输出侧外圈构件62中。小直径筒形部34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在将在稍后描述的输入侧离合器50的输入侧内圈构件51和输入侧外圈构件52以及壳体11中。在花键部33的外周表面中形成有多个槽部。花键部33与将在稍后描述的输出侧离合器60的输出侧内圈构件61花键联接。

在输出轴构件30的小直径筒形部34中安装有止动环36。止动环36包括筒形配装部36a和相对于配装部36a定位在轴向输出侧的盘形凸缘部36b。输出轴构件30的小直径筒形部34配装在配装部36a中。凸缘部36b抵接在将于稍后描述的操作板22上以防止操作板22、壳体11、输入侧离合器50或输出侧离合器60从输出轴构件30脱落。

壳体11是杯形构件并且包括底表面部11a和筒形部11b。在筒形部11b的相对于底表面部11a位于轴向输出侧的端部上形成有径向突出的两个固定凸缘11c。在固定凸缘11c中设置有固定螺栓插入孔11d。插入固定螺栓插入孔11d中的螺栓(未图示)被旋拧到座椅框架40c的螺钉孔中,使得壳体11被固定在座椅框架40c中。或者,壳体11可以以如下方式固定在座椅框架40c中:在壳体11上设置嵌压部,并且将该嵌压部嵌压在座椅框架40c上。

具有弹簧锁定片24a的弹簧锁定部件24被固定在一个固定凸缘11c上。弹簧锁定部件24被固定在壳体11的固定凸缘11c上。

弹簧锁定片24a沿着筒形部11b沿轴向方向延伸。

筒形支承部11g通过翻边处理形成在底表面部11a的径向中央部中。支承部11g从底表面部11a朝向轴向输入侧延伸。在底表面部11a中形成有由弧形的长孔形成的三个窗部11h以及从窗部11h的边缘部朝向轴向输出侧延伸的三个突出片11i。

操作杆21例如由合成树脂制成,并且包括固定有操作板22的固定部21a和从固定部21a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杆状抓握部21b。操作杆21固定在操作板22上。

当操作者将操作杆21的抓握部21b抓握住并且将操作杆21操作成正向及反向地旋转时,操作板22与操作杆21一体地正向及反向地旋转。操作板22在轴向方向上设置在壳体11与操作杆21之间。操作板22固定在操作杆21上。操作板22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在壳体11上。

操作板22在径向中央部中包括插入孔22a。输出轴构件30的小直径筒形部34插入到插入孔22a中。操作板22在插入孔22a的附近包括圆形固定孔22c和三个矩形接合孔22b。当插入到固定孔22c中的螺钉(未图示)被旋拧到操作杆21中时,操作板22被固定在操作杆21上。

在操作板22的外周边缘上设置有操作片部分22d和一对限制片部分22e。操作片部分22d设置在所述一对限制片部分22e之间。所述一对限制片部分22e和操作片部分22d朝向轴向输出侧延伸。

在壳体11的外周上设置有复位弹簧23。复位弹簧23是当未对操作杆21施加操作力时(当操作力被释放时)使操作杆21(和操作板22)返回到中立位置的弹簧。复位弹簧23是使两个自由端部23a靠近彼此的弧形的板弹簧。固定在壳体11上的弹簧锁定部件24的弹簧锁定片24a和操作板22的操作片部分22d布置在复位弹簧23的两个自由端部23a之间。

图4是图示了操作板22的运动的图。图4是从图3中的箭头a的方向观察时的图。图4中的(a)图图示了中立状态,图4中的(b)图图示了被驱动状态。

如图4中的(a)图中所示,在操作者没有对操作杆21施加操作力的状态(中立状态)下,操作杆21被支承在中立位置,在中立位置,复位弹簧23的一对自由端部23a一起抵接在弹簧锁定片24a和操作片部分22d上。

如图4中的(b)图中所示,当操作者将操作杆21操作成向正向侧和反向侧中的任一侧旋转并使操作杆21处于被驱动状态时,操作板22与操作杆21一起相对于壳体11旋转。然后,所述一对自由端部23a中的一个自由端部23a保持处于与固定在壳体11上的弹簧锁定片24a接合的接合状态。另一个自由端部23a与操作板22的操作片部分22d接合并沿远离所述一个自由端部23a的方向移动。因此,复位弹簧23发生弯曲而施加返回到中立位置的力。

当操作杆21的旋转量达到预定量时,操作板22的限制片部分22e抵接在与弹簧锁定片24a相抵接的另一个自由端部23a上,以限制操作杆21的进一步旋转。

<输入侧离合器>

返回到图2和图3,输入侧离合器50包括输入侧内圈构件51、输入侧外圈构件52、操作支架54、输入侧离合器辊(输入侧传递构件)55以及输入侧辊偏置弹簧56。

输入侧内圈构件51是沿轴向方向延伸的筒形构件。输入侧内圈构件51在中央部中包括供输出轴构件30的小直径筒形部34插入的插入孔51a。在输入侧内圈构件51的位于轴向输入侧的表面上形成有三个突出部51b(参见图2)。在输入侧内圈构件51的外周边缘的三个位置处设置有具有恒定间隔的楔形凸轮部51c。操作支架54固定在输入侧内圈构件51的位于轴向输入侧的表面上。

操作支架54是板状构件。操作支架54在径向中央部中包括供输出轴构件30的小直径筒形部34插入的插入孔54a。操作支架54包括三个配装孔54b,输入侧内圈构件51的突出部51b配装到所述三个配装孔54b中。

在操作支架54的外周边缘上设置有三个爪部54c。爪部54c穿过形成在壳体11的底表面部11a中的窗部11h,并且被配装在操作板22的接合孔22b中。因此,输入侧内圈构件51通过操作支架54固定在操作板22上。

输入侧外圈构件52包括底部52b、外圈部52c和固定部52d。底部52b是盘状部分。在底部52b的径向中央部中设置有供输出轴构件30的小直径筒形部34插入的插入孔52a。外圈部52c是形成在底部52b的外边缘部分上的筒形部分。底部52b设置在外圈部52c的位于轴向输出侧的端部上。固定部52d从插入孔52a的外边缘向轴向输出侧突出。在固定部52d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花键槽。固定部52d与将在稍后描述的输出侧离合器60的释放支架64花键联接。

图5是图示了图4中的(a)图中所示的处于中立状态的车辆离合器单元100的图。图5中的(a)图是沿着图3中的线b-b截取的横截面图,并且图示了处于中立状态的输出侧离合器60。图5中的(b)图是沿着图3中的线c-c截取的横截面图,并且图示了处于中立状态的输入侧离合器50。

如图5中的(b)图中所示,在输入侧外圈构件52的内周表面与输入侧内圈构件51的外周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输入侧外圈构件52的内周表面是圆周表面,并且在输入侧内圈构件51的外周表面上设置有向外鼓起的三个楔形凸轮部51c。出于此原因,在输入侧外圈构件52的内周表面与输入侧内圈构件51的外周表面之间的间隙中形成了两个径向端部渐缩成呈楔形形状的三个部分。壳体的三个突出片11i突出于该间隙中。当操作杆21带动输入侧内圈构件51旋转时,突出片11i限制输入侧离合器辊55的运动。

输入侧离合器50包括六个输入侧离合器辊55和三个输入侧辊偏置弹簧56。输入侧离合器辊55和输入侧辊偏置弹簧56布置在输入侧内圈构件51的外周表面与输入侧外圈构件52的外圈部52c的内周表面之间。

输入侧辊偏置弹簧56在径向方向上布置在输入侧内圈构件51的楔形凸轮部51c之间。另外,一对输入侧离合器辊55各自布置在输入侧内圈构件51的楔形凸轮部51c的两侧。壳体11的突出片11i布置在一对输入侧离合器辊55之间。

<输出侧离合器>

返回到图2和图3,输出侧离合器60包括输出侧内圈构件61、输出侧外圈构件62、释放支架(旋转传递部)64、输出侧离合器辊(输出侧传递构件)65以及输出侧辊偏置弹簧(弹性构件)66。

输出侧外圈构件62是大致筒形的构件。输出侧外圈构件62的内孔部的内周表面通过金属衬套13的筒形部13b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输出轴构件30的大直径筒形部32。金属衬套13的凸缘部13a与输出侧内圈构件61滑动地接触,以防止输出侧内圈构件61从输出轴构件30脱落。金属衬套13的筒形部13b由树脂制成。金属衬套13对输出轴构件30施加摩擦力,以抑制车辆座椅40下降时输出轴构件30的旋转速度。

输出侧外圈构件62包括盘状的底部62a、从底部62a向轴向输入侧延伸的筒形的第一筒形部62b、以及从底部62a向轴向输出侧延伸的第二筒形部62c。第二筒形部62c具有比第一筒形部62b小的直径。

在输出侧外圈构件62的外周边缘的两个位置处分别设置有渐缩部62d。设置在壳体11上的嵌压部11f向径向内侧弯曲而嵌压在输出侧外圈构件62的外周边缘上,使得输出侧外圈构件62以不可旋转的方式被固定在壳体11上。

输出侧内圈构件61是大致筒形的构件。输出侧内圈构件61是直径比输出侧外圈构件62的第一筒形部62b的直径小的部件。在输出侧内圈构件61的内孔部的内周表面上设置有多个槽部,并且所述多个槽部用作与输出轴构件30的花键部33联接的花键部61a。在输出侧内圈构件61的位于轴向输入侧的表面上形成有六个突出部61b(参见图3)。在输出侧内圈构件61的外周部上形成有向外鼓起的具有恒定间隔的六个楔形凸轮部61c。

释放支架64是板状构件。在释放支架64的内周表面中形成有具有多个槽部的第一接合孔64a。第一接合孔64a与输入侧外圈构件52的固定部52d花键联接。因此,释放支架64可以与输入侧外圈构件52一起旋转。

释放支架64包括供输出侧内圈构件61的突出部61b插入的多个第二接合孔64b。第二接合孔64b是沿周向方向延伸的长孔。突出部61b可以在第二接合孔64b中沿周向方向略微移位。换言之,释放支架64和输出侧内圈构件61在突出部61b于第二接合孔64b内移位的范围内相对旋转。在释放支架64的外周边缘上设置有六个突出片64c。

如图5中的(a)图中所示,在输出侧外圈构件62的内周表面与输出侧内圈构件61的外周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输出侧外圈构件62的内周表面是圆周表面,并且在输出侧内圈构件61的外周表面上设置有向外鼓起的六个楔形凸轮部61c。出于此原因,在输出侧外圈构件62的内周表面与输出侧内圈构件61的外周表面之间的间隙中形成了两个径向端部渐缩成呈楔形形状的六个部分。释放支架64的六个突出片64c突出于该间隙中。当释放支架64旋转时,突出片64c在该间隙内移动。

输出侧离合器60包括十二个输出侧离合器辊65和六个输出侧辊偏置弹簧66。输出侧离合器辊65和输出侧辊偏置弹簧66布置在输出侧内圈构件61的外周表面与输出侧外圈构件62的第一筒形部62b的内周表面之间。

输出侧辊偏置弹簧66在径向方向上布置在输出侧内圈构件61的楔形凸轮部61c之间。另外,一对输出侧离合器辊65各自布置在输出侧内圈构件61的楔形凸轮部61c的两侧。释放支架64的突出片64c布置在一对输出侧离合器辊65之间。输出侧离合器辊65被输出侧辊偏置弹簧66朝向楔形凸轮部61c的顶部偏置。

接下来,将给出关于如上面那样构造的车辆离合器单元100的操作的描述。顺便提及,上面已经给出了关于操作杆21被逆时针旋转的情况的描述。除了旋转方向相反以外,操作杆21被顺时针旋转的情况与上面给出的描述相同,因此将不再描述。

<操作杆的旋转操作>

如图4中的(a)图中所示,在车辆离合器单元100中,在中立状态下,复位弹簧23的一对自由端部23a抵接在弹簧锁定片24a和操作片部分22d上。

如图4中的(b)图中所示,当操作杆21从中立位置逆时针旋转了旋转角度α时,所述一对自由端部23a中的一个自由端部23a保持处于与弹簧锁定片24a接合的接合状态,并且另一个自由端部23a与操作板22的操作片部分22d接合并沿远离所述一个自由端部23a的方向移动。

另外,当操作板22的限制片部分22e抵接在与弹簧锁定片24a相抵接的另一个自由端部23a上时,操作杆21的旋转被限制。操作杆21的旋转被限制的状态被设定为操作杆21的最大操作状态。换言之,操作杆21在这样的范围内旋转:从中立状态到最大操作状态的旋转角度是最大操作角度αmax。另外,当操作杆21旋转时,复位弹簧23发生弯曲而施加返回到中立位置的回复力。

接下来,将给出从中立状态到最大操作状态的操作的描述。

<中立状态>

图5中的(a)图图示了处于中立状态的输出侧离合器60。如图5中的(a)图中所示,在中立状态下,在输出侧离合器60中,输出侧离合器辊65被输出侧辊偏置弹簧66朝向楔形凸轮部61c的顶部偏置。因此,输出侧离合器辊65被卡紧在楔形凸轮部61c与第一筒形部62b的内周表面之间的楔形间隙中。

更具体地,第一输出侧离合器辊65a所在的间隙逆时针地渐缩成呈楔形形状。第一输出侧离合器辊65a被输出侧辊偏置弹簧66逆时针地偏置。出于此原因,第一输出侧离合器辊65a被逆时针地卡紧在输出侧内圈构件61与输出侧外圈构件62之间。

第二输出侧离合器辊65b所在的间隙顺时针地渐缩成呈楔形形状。第二输出侧离合器辊65b被输出侧辊偏置弹簧66顺时针地偏置。出于此原因,第二输出侧离合器辊65b被顺时针地卡紧在输出侧内圈构件61与输出侧外圈构件62之间。

输出侧外圈构件62是不能相对于壳体11运动的,并且第一输出侧离合器辊65a和第二输出侧离合器辊65b分别逆时针及顺时针地卡紧在输出侧内圈构件61和输出侧外圈构件62上,由此输出侧内圈构件61和输出侧外圈构件62不能旋转。因此,与输出侧内圈构件61花键联接的输出轴构件30不能旋转。

如上所述,在中立状态下,输出侧内圈构件61和输出侧外圈构件62处于不能进行旋转的锁定状态,并且因此输出轴构件30即使在旋转力被从车辆座椅40侧施加至输出轴构件30时也不旋转。因此,车辆座椅40被固定在其高度被保持的状态下。

图5中的(b)图图示了处于中立状态的输入侧离合器50。如图5中的(b)图所示,在中立状态下,在输入侧离合器50中,输入侧离合器辊55与输入侧辊偏置弹簧56不接触,并且输入侧离合器辊55不被输入侧辊偏置弹簧56朝向楔形凸轮部51c的顶部偏置。出于此原因,在中立状态下,输入侧离合器辊55被卡紧在输入侧内圈构件51与输入侧外圈构件52之间。因此,当操作杆21旋转时,输入侧外圈构件52可以通过输入侧离合器辊55与输入侧内圈构件51一起旋转。

<旋转的初始阶段>

图6是图示了操作杆21从中立位置逆时针旋转了微小角度α1的状态的图。图6中的(a)图图示了输出侧离合器60,图6中的(b)图图示了输入侧离合器50。

如图6中的(b)图中所示,当操作杆21从中立位置逆时针旋转了角度α1时,该旋转通过操作板22和操作支架54被传递至输入侧内圈构件51。于是,输入侧内圈构件51与操作杆21一起旋转角度α1,并且输入侧外圈构件52通过输入侧离合器辊55与输入侧内圈构件51一起旋转。

输入侧离合器50的输入侧外圈构件52与释放支架64花键联接。出于此原因,如图6中的(a)图中所示,当输入侧外圈构件52旋转时,释放支架64与输入侧外圈构件52一起旋转角度β1。

顺便提及,在图6中的(a)图中图示的状态下,释放支架64的第二接合孔64b的内周表面不抵接在输出侧内圈构件61的突出部61b上。出于此原因,旋转不从输入侧外圈构件52传递至输出侧内圈构件61或输出侧外圈构件62,使得输出侧内圈构件61或输出侧外圈构件62不旋转。

<输出侧锁定释放>

图7是图示了操作杆21从图6的状态进一步逆时针旋转的状态的图。图7中的(a)图图示了输出侧离合器60,图7中的(b)图图示了输入侧离合器50。

如图7中的(b)图中所示,当操作杆21进一步逆时针旋转时,输入侧内圈构件51和输入侧外圈构件52旋转成使得输入侧内圈构件51和输入侧外圈构件52的旋转角度为α2(α2>α1)。

然后,如图7中的(a)图中所示,与输入侧外圈构件52一起旋转的释放支架64旋转到角度β2。当释放支架64的旋转角度达到β2(输出侧锁定释放角度)时,释放支架64的突出片64c抵接在与该突出片64c逆时针地相邻的输出侧离合器辊65c上,并且输出侧离合器辊65c被沿逆时针旋转方向推压。于是,输出侧离合器辊65c在楔形凸轮部61c与第一筒形部62b的内周表面之间的卡紧被释放。因此,输出侧外圈构件62和输出侧内圈构件61处于可以进行逆时针旋转的状态。

<旋转力传递状态>

图8是图示了操作杆21从图7的状态进一步逆时针旋转的状态的图。图8中的(a)图图示了输出侧离合器60,图8中的(b)图图示了输入侧离合器50。

如图8中的(b)图中所示,当操作杆21进一步逆时针旋转时,输入侧内圈构件51和输入侧外圈构件52旋转成使得输入侧内圈构件51和输入侧外圈构件52的旋转角度为α3(α3>α2)。

然后,如图8中的(a)图中所示,释放支架64逆时针旋转到角度β3(β3>β2)。另外,当释放支架64的旋转角度达到β3时,释放支架64的第二接合孔64b的内周表面抵接在输出侧内圈构件61的突出部61b上。因此,释放支架64的旋转可以传递至输出侧内圈构件61。此外,如图7中所示,输出侧内圈构件61和输出侧外圈构件62是可以逆时针旋转的。出于此原因,当操作杆21从图8的状态进一步逆时针旋转时,输出侧内圈构件61相对于输出侧外圈构件62逆时针旋转,并且与输出侧外圈构件62花键联接的输出轴构件30逆时针旋转。因此,车辆座椅40的就坐座部40a的高度发生变化。

<最大旋转状态>

图9是图示了操作杆21逆时针旋转到最大操作角度αmax的状态的图。图9中的(a)图图示了输出侧离合器60,图9中的(b)图图示了输入侧离合器50。

当操作杆21旋转成达到最大操作角度αmax时,车辆离合器单元100处于最大旋转状态。在该状态下,操作板22的限制片部分22e抵接在与弹簧锁定片24a相抵接的另一个自由端部23a上,以限制操作杆21的旋转(参见图4中的(b)图)。

在最大旋转状态下,如图9中的(b)图中所示,输入侧内圈构件51和输入侧外圈构件52逆时针旋转的旋转角度α被设定为最大旋转角度αmax。此外,如图9中的(a)图中所示,释放支架64逆时针旋转的旋转角度被设定为最大旋转角度βmax。另外,输出侧内圈构件61与释放支架64一起旋转的旋转角度γ被设定为最大旋转角度γmax。

<返回到中立状态>

当由操作杆21进行的一次旋转操作结束并且操作者对操作杆21施加的旋转力被释放时,操作杆21通过由弯曲的复位弹簧23产生的回复力朝向初始中立位置顺时针旋转。然后,在输入侧离合器50中,当操作杆21逆时针旋转时,输入侧内圈构件51通过操作板22和操作支架54逆时针旋转。

顺便提及,当输入侧内圈构件51的旋转角度变成比图6中的(b)图中图示的输入侧内圈构件51的旋转角度α1大的状态(图7至图9中图示的状态)时,壳体11的突出片11i抵接在与壳体11的突出片11i顺时针地相邻的输入侧离合器辊55a上,从而逆时针地推压输入侧离合器辊55a。因此,输入侧离合器辊55a在楔形凸轮部51c和外圈部52c中的卡紧被释放。当输入侧内圈构件51从该状态顺时针旋转时,输入侧离合器辊55a不能将输入侧内圈构件51的顺时针旋转传递至输入侧外圈构件52。

出于此原因,在输入侧内圈构件51的旋转角度比图6中的(b)图中图示的输入侧内圈构件51的旋转角度α1大的状态(图7至图9中图示的状态)下,输入侧内圈构件51相对于输入侧外圈构件52空转,仅输入侧内圈构件51顺时针旋转,而输入侧外圈构件52不旋转。因此,当操作杆21返回到中立位置时,仅输入侧内圈构件51与操作杆21一起返回到中立位置(参见图5中的(b)图),并且在输出侧离合器60中,释放支架64不旋转。因此,输出轴构件30处于旋转相位被保持的状态(参见图9中的(a)图)。

如上所述,在车辆离合器单元100中,在输入侧离合器50中,当操作杆21操作成被从中立位置驱动时,输入侧内圈构件51随着操作杆21的旋转而旋转,并且输入侧外圈构件52经由输入侧离合器辊55旋转。因此,操作杆21的旋转被传递至输出侧离合器60。另外,在操作杆21被操作成向中立位置返回的返回操作中,使操作杆21返回到中立位置并同时保持输出轴构件30的旋转位置。此外,输出侧离合器60限制了输出轴构件30由于从车辆座椅40侧输入至输出轴构件30的力而旋转。

此外,在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车辆离合器单元100中,输入侧离合器50的输入侧内圈构件51的旋转在操作杆21旋转之后立即就被传递至输入侧外圈构件52,由此改善了输出轴构件30的响应性。

然而,本发明人已经意识到,在如上面描述的那样运动的车辆离合器单元中,由于在操作杆21的返回操作时输入侧内圈构件51的旋转而使输入侧外圈构件52发生共旋转(co-rotation),从而降低了响应性。

<共旋转>

在本文中,将参照图10和图11对输入侧外圈构件52的共旋转进行描述。图10和图11图示了车辆离合器单元返回到中立位置的状态,该车辆离合器单元如上面描述的那样运动并且不包括将在稍后描述的旋转抑制构件70。图10图示了从最大旋转状态(图9)开始返回的状态,图11图示了操作杆21返回到中立状态的状态。

当操作杆21的逆时针旋转操作结束并且操作杆21返回到中立位置时,如上所述,在输入侧离合器50中,操作杆21顺时针旋转,并且输入侧内圈构件51经由操作板22和操作支架54顺时针旋转。图10图示了操作杆21刚被从最大旋转状态释放之后的状态,并且图示了输入侧内圈构件51具有比最大旋转角度αmax略小的角度α4的状态。

此时,如图10中的(b)图中所示,在输入侧离合器50中,相对于壳体11的突出片11i逆时针地定位的输入侧离合器辊55a被从输入侧内圈构件51和输入侧外圈构件52的卡紧释放。然而,相对于壳体11的突出片11i顺时针地定位的输入侧离合器辊55b被输入侧辊偏置弹簧56推压,从而处于卡紧在输入侧内圈构件51与输入侧外圈构件52之间的状态。

如上所述,在输入侧离合器辊55b被输入侧辊偏置弹簧56推压的状态下,摩擦力被施加于输入侧离合器辊55b与输入侧内圈构件51之间以及输入侧离合器辊55b与输入侧外圈构件52之间。在输入侧辊偏置弹簧56返回到自然长度并且输入侧离合器辊55b不被输入侧辊偏置弹簧56推压之前,摩擦力不断地施加于输入侧离合器辊55b与输入侧内圈构件51之间以及输入侧离合器辊55b与输入侧外圈构件52之间。

因此,原本希望在操作杆21的返回操作时输入侧外圈构件52不旋转而仅输入侧内圈构件51旋转,但是输入侧内圈构件51的顺时针旋转通过输入侧离合器辊55b被传递至输入侧外圈构件52。

然后,输入侧外圈构件52的不希望的顺时针旋转被传递至花键联接的释放支架64。因此,如图10中的(a)图中所示,释放支架64的逆时针旋转角度β4变成比最大旋转角度βmax略小的角度。由于输入侧外圈构件52的不希望的旋转,释放支架64的第二接合孔64b的内周表面抵接在输出侧内圈构件61的突出部61b上的状态改变成在第二接合孔64b的内周表面与突出部61b之间形成有微小间隙g的状态。

此后,操作杆21返回到中立位置。尽管输入侧内圈构件51如图11中的(b)图中图示的那样返回到了中立位置,但释放支架64如图11中的(a)图中图示的那样顺时针移位了间隙g。

因此,在操作杆21从图11中的状态逆时针旋转以使输出轴构件30再次逆时针旋转的情况下,释放支架64的旋转被传递至输出侧内圈构件61的时刻由于在第二接合孔64b的内周表面与突出部61b之间形成的间隙g而被延迟,从而降低了响应性。

就这点而言,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离合器单元100中,如图2和图3中所示,在输入侧离合器50与输出侧离合器60之间设置有诸如波形垫圈的旋转抑制构件70。旋转抑制构件70在轴向方向上设置在输入侧离合器50的输入侧外圈构件52与输出侧离合器60的释放支架64之间。对于旋转抑制构件70而言,弹簧钢被形成为环状,并且多个弯曲部形成为沿周向方向交替形成的波形形状。旋转抑制构件70将输入侧外圈构件52和释放支架64沿彼此分离的方向偏置。

换言之,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离合器单元100中,设置了下述旋转抑制构件70:该旋转抑制构件70在输入侧外圈构件52与在操作杆21的返回操作时不旋转的构件(在该实施方式中为壳体11)之间施加比共旋转力大的旋转抵抗力,以抑制在操作杆21的返回操作时输入侧外圈构件52由于输入侧内圈构件51而共旋转。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离合器单元100中,输入侧外圈构件52被旋转抑制构件70沿轴向方向推动而产生对使输入侧外圈构件52共旋转的力进行抵抗的力。在该实施方式中,旋转抑制构件70通过输入侧内圈构件51将输入侧外圈构件52推向壳体11。

因此,在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车辆离合器单元100中,在操作杆21的返回操作时,输入侧外圈构件52的旋转被限制。出于此原因,在操作杆21的返回操作时,抑制输入侧外圈构件52由于输入侧内圈构件51而沿返回方向共旋转。因此,操作杆21连续操作时的响应性得到改善。

旋转抑制构件70将输入侧离合器50(输入侧外圈构件52和输入侧内圈构件51中的另一个构件)朝向壳体11的底表面部11a推动。因此,可以防止输入侧离合器50的轴向晃动。如上所述,旋转抑制构件70还用作用于防止晃动的弹簧,并且与附加地设置弹簧的情况相比,减少了部件的数目。

此外,旋转抑制构件70将输入侧外圈构件52和释放支架64(旋转传递部)沿轴向方向上分离的方向推动。如上所述,通过将释放支架64沿轴向方向偏置,可以增大释放支架64与输出侧内圈构件61的接合余量,从而更可靠地释放输出侧离合器60的锁定。此外,旋转抑制构件70被定位在输入侧外圈构件52与释放支架64之间,因此旋转抑制构件70容易将输入侧外圈构件52和释放支架64(旋转传递部)沿轴向方向上分离的方向推压。

输出侧离合器60包括输出侧内圈构件61、输出侧外圈构件62、输出侧离合器辊65(输出侧传递构件)以及输出侧辊偏置弹簧66(弹性构件)。输出侧离合器辊65和输出侧辊偏置弹簧66被布置在输出侧内圈构件61的外周表面与输出侧外圈构件62的内周表面之间。在操作杆21向中立位置返回的返回操作时,输出侧辊偏置弹簧66产生推动输出侧离合器辊65的弹性力,以使得输出侧离合器辊65与释放支架64(旋转传递部)一起运动。因此,在操作杆21向中立位置返回的返回操作时,输出侧离合器辊65可以被推动成无空隙地位于楔形凸轮部61c与第一筒形部62b的内周表面之间,从而将输出侧内圈构件61锁定在输出侧外圈构件62上。

根据该实施方式,车辆离合器单元100包括有底的筒形的壳体11,壳体11容置输入侧离合器50(输入侧外圈构件52和输入侧内圈构件51中的所述另一个构件)。旋转抑制构件70将输入侧离合器50朝向壳体11的底表面部11a推动。旋转抑制构件70被定位在输入侧外圈构件52与释放支架64之间。

如上所述,旋转抑制构件70被定位在输入侧外圈构件52(另一个构件)与释放支架64(旋转传递部)之间,因此旋转抑制构件70容易构成如下结构:该结构将输入侧离合器50朝向壳体11的底表面部11a推动并将释放支架64沿旋转轴线方向推向输出侧。

顺便提及,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上面的描述中波形垫圈被示例性地用作旋转抑制构件70。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旋转抑制构件70可以是压缩弹簧,该压缩弹簧将比共旋转力大的旋转抵抗力施加于输入侧外圈构件52与壳体11之间。

或者,可以采用附接在输入侧外圈构件52的外周表面上的制动片和附接在壳体11的内周表面上的制动片来作为旋转抑制构件70。施加至两个制动片的较大静摩擦力抑制了输入侧外圈构件52相对于壳体11的移出,并且抑制了输入侧外圈构件52的共旋转。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上面的描述中,壳体11被示例性地用作在操作杆21的返回操作时不旋转的构件。然而,本发明不限于壳体11。例如,如果将独立于壳体11固定在壳体11等上的构件设置为在操作杆21的返回操作时不旋转的构件,则旋转抑制构件70可以在该构件与输入侧外圈构件52之间施加比共旋转力大的旋转抵抗力。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上面的描述中,输入侧内圈构件51被构造成与操作杆21一起旋转。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使输入侧外圈构件与操作杆21一起旋转的构型。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抑制输入侧内圈构件由于输入侧外圈构件而共旋转,旋转抑制构件70被构造成使得在输入侧内圈构件与在操作杆21的返回操作时不旋转的构件之间施加比使输入侧内圈构件共旋转的力大的旋转抵抗力。

顺便提及,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上面的描述中,旋转抑制构件70被示例性地设置在输入侧离合器50的输入侧外圈构件52与输出侧离合器60的释放支架64之间。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改型的车辆离合器单元200的分解立体图。图13是图12中图示的车辆离合器单元200的在沿轴向方向观察时的横截面图。表示根据该改型的车辆离合器单元200的部件的附图标记通过将表示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辆离合器单元100的部件的附图标记加上100来设定。

如图12和图13中所示,车辆离合器单元200包括有底的筒形的壳体111,壳体111容置输入侧离合器150。

输入侧离合器150的输入侧外圈构件152(内圈构件和外圈构件中的另一个构件)包括旋转传递部152a,旋转传递部152a与输入侧外圈构件152一起旋转并将输入侧外圈构件152的旋转传递至输出侧离合器160。旋转传递部152a设置在输入侧外圈构件152的位于轴向输出侧的端表面上。旋转传递部152a设置于在周向方向上隔开的三个位置处。旋转传递部152a是朝向轴向方向上的输出侧延伸的突出部。

旋转传递部152a可以接合在设置于释放支架164中的孔部164a中。当旋转传递部152a接合在孔部164a中时,输入侧外圈构件152与释放支架164之间的相对旋转彼此传递。

顺便提及,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在输入侧外圈构件52的固定部52d上的花键槽与释放支架64花键联接,并且输入侧外圈构件52与输出侧离合器60的释放支架64之间的相对旋转彼此传递。在本改型中,旋转传递部152a使输入侧外圈构件152与输出侧离合器160的释放支架164之间的相对旋转彼此传递。

顺便提及,图12图示了旋转传递部与输入侧外圈构件152成一体的示例。然而,旋转传递部也可以是与输入侧外圈构件152分离的,例如,旋转传递部被构造为辊。

如图12和图13中所示,车辆离合器单元200包括作为旋转抑制构件的波形垫圈170。波形垫圈170设置在壳体111的底表面部111a与输入侧外圈构件152之间并将输入侧外圈构件152朝向输出侧离合器160推动。

换言之,即使在根据该改型的车辆离合器单元200中,也设置有下述波形垫圈170:该波形垫圈170将比共旋转力大的旋转抵抗力施加于输入侧外圈构件152与在操作杆的返回操作时不旋转的构件(在该改型中,为壳体111)之间,以抑制在操作杆的返回操作时输入侧外圈构件152由于输入侧内圈构件151而共旋转。波形垫圈170将输入侧外圈构件152沿轴向方向推动,从而产生对使输入侧外圈构件152共旋转的力进行抵抗的力。顺便提及,波形垫圈170可以构造成与输入侧外圈构件152接触并直接将输入侧外圈构件152沿旋转轴线方向推向输出侧,或者波形垫圈170可以构造成利在波形垫圈170与输入侧外圈构件152之间传递力的构件间接地将输入侧外圈构件152沿旋转轴线方向推向输出侧。

因此,在根据该改型的车辆离合器单元200中,在操作杆的返回操作时,输入侧外圈构件152的旋转被限制。出于此原因,在操作杆的返回操作时,抑制输入侧外圈构件152通过输入侧内圈构件151沿返回方向共旋转。因此,操作杆连续操作时的响应性得到改善。

此外,由于波形垫圈170将输入侧外圈构件152朝向输出侧离合器160推动,因此可以充分确保设置在输入侧外圈构件152的位于输出侧的轴向端表面上的旋转传递部152a与释放支架之间的接合余量。出于此原因,可以可靠地释放输出侧离合器60的锁定。

波形垫圈170包括抑制部171,抑制部171可以抵接在输入侧外圈构件152的外周表面上,以抑制波形垫圈170与输入侧外圈构件152的径向相对运动。抑制部171设置在大致环状的波形垫圈170的外周边缘的在周向方向上隔开的三个位置处。抑制部171是朝向输出侧延伸的爪部。抑制部171抵接在输入侧外圈构件152的外周表面上,以限制波形垫圈170与输入侧外圈构件152的径向相对运动。根据该改型的车辆离合器单元200,可以将波形垫圈170相对于输入侧外圈构件152在径向上定位。

顺便提及,抑制部171和输入侧外圈构件152的外周表面可以构造成在通常情况下彼此抵接。或者,抑制部171和输入侧外圈构件152的外周表面可以构造成:抑制部171与输入侧外圈构件152的外周表面之间在非操作时存在空隙,但通过在抑制径向相对运动的操作时去除该空隙而使得抑制部171和输入侧外圈构件152的外周表面彼此抵接。

在该改型的车辆离合器单元200中,作为旋转抑制构件的波形垫圈170包括沿周向方向的峰部和谷部。

输入侧离合器150包括输入侧离合器辊155,输入侧离合器辊155设置在输入侧内圈构件151与输入侧外圈构件152之间并且在输入侧内圈构件151与输入侧外圈构件152之间传递旋转运动。输入侧离合器辊155在周向方向上通过波形垫圈170的峰部和谷部定位。输入侧离合器辊155布置在由峰部形成的介于波形垫圈170与输入侧外圈构件152之间的间隙中。输入侧离合器辊155在轴向方向上的移位被形成峰部的倾斜表面限制。

根据该改型的车辆离合器单元200,波形垫圈170还用作用于使输入侧离合器辊155在周向方向上定位的构件,因此与附加地设置用于使输入侧离合器辊155在周向方向上定位的构件的情况相比,部件的数目可以减少。

在该改型的车辆离合器单元200中设置有接合结构,波形垫圈170和壳体111通过该接合结构彼此接合,以限制波形垫圈170与壳体111在周向方向上的相对移位。在该改型中,接合结构由波形垫圈170的孔部172和壳体111的爪部111b形成。

波形垫圈170在周向方向上的三个位置处包括孔部172。在壳体111中,朝向轴向方向突出的爪部111b形成在与孔部172对应的位置处。壳体111的爪部111b穿过波形垫圈170的孔部172。因此,限制波形垫圈170相对于壳体111在周向方向上移位。

顺便提及,代替于孔部172,通过对波形垫圈170的内周部分的一部分进行切口而形成的切口部可以限制壳体111和波形垫圈170在周向方向上的相对移位。

根据该改型的车辆离合器单元200,可以限制波形垫圈170相对于壳体111相对旋转,并且因此波形垫圈170自身的旋转被限制,从而容易地改善车辆座椅的移位相对于操作杆的操作的响应性。

本申请是基于在2015年12月1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5-247655)和在2016年7月2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6-148811)的,这些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引并入本文中。

工业适用性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离合器单元,在该车辆离合器单元中,车辆座椅的移位相对于操作杆的操作的响应性得到进一步改善。

附图标记列表

11:壳体,11a:底表面部,21:操作杆,30:输出轴构件,40:车辆座椅,50:输入侧离合器,51:输入侧内圈构件,52:输入侧外圈构件,55:输入侧离合器辊(输入侧传递构件),60:输出侧离合器,61:输出侧内圈构件,62:输出侧外圈构件,64:释放支架(旋转传递部),65:输出侧离合器辊(输出侧传递构件),66:输出侧辊偏置弹簧(弹性构件),70:旋转抑制构件,100:车辆离合器单元。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