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边旋压铝合金轮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7441阅读:533来源:国知局
双边旋压铝合金轮毂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汽车用轮毂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边旋压铝合金轮毂。



背景技术:

随着汽油、柴油等能源的成本越来越高,目前随着各种oem客户对整车重量要求越来越严格,整车的轻量化要求是各个主机厂的要求,车轮作为整车一个重要的安全件,在保证车轮性能的前提下对车轮进行减重设计是目前各个车轮厂家主要研究方向。在各种降低油耗的措施中,实现汽车轻量化,减轻汽车的自重作为重要措施;车轮轻量化带来节材效益的同时,其节能效益同样巨大。同其他材料的车轮相比,钢制车轮制造技术相对成熟、材料成本低,目前仍占据车轮市场的绝大部分,缺点是车辆重量相对较重。传统的双边旋压铝合金轮毂,包括轮辐和轮辋,轮辐的外圈弯曲有环形边,环形边与轮辋的内圈侧壁之间固定连接,轮辋靠近其两侧边的位置处分别设有第一外侧胎圈座和第一内侧胎圈座,第一外侧胎圈座和第一内侧胎圈座之间由外向内依次设有通过旋压工艺形成的第一旋压减薄区和第二旋压减薄区。这种铝合金轮毂在加工的过程中,需要较高的工艺控制要求,一旦控制不好就会出现轮辋加工变形,造成轮毂在使用的过程中对轮胎造成较强的磨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使用的不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造过程中极其容易成型,轮毂的成品率极高,而且使用的安全性也极高的双边旋压铝合金轮毂。

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边旋压铝合金轮毂,包括轮辐和轮辋,轮辐的外圈弯曲有环形边,环形边与轮辋的内圈侧壁之间固定连接,轮辋靠近其两侧边的位置处分别设有第一外侧胎圈座和第一内侧胎圈座,第一外侧胎圈座和第一内侧胎圈座之间由外向内依次设有通过旋压工艺形成的第一旋压减薄区和第二旋压减薄区;第一外侧胎圈座与第一旋压减薄区之间通过弧形的第一过渡段连接,第一旋压减薄区与第二旋压减薄区之间通过弧形的第二过渡段连接,第二旋压减薄区与第一内侧胎圈座之间通过弧形的第三过渡段连接,第一过渡段、第二过渡段、第三过渡段沿轮辋的外侧壁设有若干个间隔设置的隔离孔,相邻的隔离孔之间分别为隔离条。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轮辋的外侧壁设有固定设置有紧贴于轮辋外侧壁上的包覆层,该包覆层设有与轮辋的第一外侧胎圈座、第一内侧胎圈座、第一旋压减薄区、第二旋压减薄区相匹配的第二外侧胎圈座、第二内侧胎圈座、第三旋压减薄区、第四旋压减薄区。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外侧胎圈座与第三旋压减薄区之间通过弧形的第四过渡段连接,第三旋压减薄区与第四旋压减薄区之间通过弧形的第五过渡段连接,第四旋压减薄区与第二内侧胎圈座之间通过弧形的第六过渡段连接。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四过渡段与相对应的第一过渡段上的所有隔离条之间紧贴且固定连接。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五过渡段与相对应的第二过渡段上的所有隔离条之间紧贴且固定连接。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六过渡段与相对应的第三过渡段上的所有隔离条之间紧贴且固定连接。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包覆层上设有沿着轮辋的两侧的外侧壁延伸并于轮辋的两侧边处向轮辐方向弯折的延展部,延展部在弯折后紧贴且固定于轮辋的内侧壁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为:通过在第一过渡段、第二过渡段、第三过渡段上设置隔离孔和隔离条,使得在双边旋压的过程中,可以方便第一过渡段、第二过渡段、第三过渡段的成型,这样也就是使得第一外侧胎圈座、第一内侧胎圈座、第一旋压减薄区和第二旋压减薄区的成型变得方便快捷,而且成型后的轮辋外侧壁的平整度较高,这样就可以使得轮毂的成品率极高,而且使用的安全性也极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2,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双边旋压铝合金轮毂,包括轮辐10和轮辋11,轮辐10的外圈弯曲有环形边12,环形边12与轮辋11的内圈侧壁之间固定连接,轮辋11靠近其两侧边的位置处分别设有第一外侧胎圈座13和第一内侧胎圈座14,第一外侧胎圈座13和第一内侧胎圈座14之间由外向内依次设有通过旋压工艺形成的第一旋压减薄区15和第二旋压减薄区16;第一外侧胎圈座13与第一旋压减薄区15之间通过弧形的第一过渡段17连接,第一旋压减薄区15与第二旋压减薄区16之间通过弧形的第二过渡段18连接,第二旋压减薄区16与第一内侧胎圈座14之间通过弧形的第三过渡段19连接,第一过渡段17、第二过渡段18、第三过渡段19沿轮辋11的外侧壁设有若干个间隔设置的隔离孔,相邻的隔离孔之间分别为隔离条20。

上述中的轮辋11的外侧壁设有固定设置有紧贴于轮辋11外侧壁上的包覆层21,该包覆层21设有与轮辋11的第一外侧胎圈座13、第一内侧胎圈座14、第一旋压减薄区15、第二旋压减薄区16相匹配的第二外侧胎圈座22、第二内侧胎圈座23、第三旋压减薄区24、第四旋压减薄区25。通过包覆层既可以做到保障轮毂的使用性能,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轮毂的使用质量和安全性。其中,包覆层21上设有沿着轮辋11的两侧的外侧壁延伸并于轮辋11的两侧边处向轮辐10方向弯折的延展部29,延展部29在弯折后紧贴且固定于轮辋11的内侧壁上。

本实施例中,第二外侧胎圈座22与第三旋压减薄区24之间通过弧形的第四过渡段26连接,第三旋压减薄区24与第四旋压减薄区25之间通过弧形的第五过渡段27连接,第四旋压减薄区25与第二内侧胎圈座23之间通过弧形的第六过渡段28连接;其中,第四过渡段26与相对应的第一过渡段17上的所有隔离条20之间紧贴且固定连接;第五过渡段27与相对应的第二过渡段18上的所有隔离条20之间紧贴且固定连接;第六过渡段28与相对应的第三过渡段19上的所有隔离条20之间紧贴且固定连接。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汽车用轮毂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边旋压铝合金轮毂,其轮辋靠近其两侧边的位置处分别设有第一外侧胎圈座和第一内侧胎圈座,第一外侧胎圈座和第一内侧胎圈座之间由外向内依次设有通过旋压工艺形成的第一旋压减薄区和第二旋压减薄区;第一外侧胎圈座与第一旋压减薄区之间通过弧形的第一过渡段连接,第一旋压减薄区与第二旋压减薄区之间通过弧形的第二过渡段连接,第二旋压减薄区与第一内侧胎圈座之间通过弧形的第三过渡段连接,第一过渡段、第二过渡段、第三过渡段沿轮辋的外侧壁设有若干个间隔设置的隔离孔,相邻的隔离孔之间分别为隔离条。优点是:制造过程中极其容易成型,轮毂的成品率极高,而且使用的安全性也极高。

技术研发人员:林斌;林平;万坤;苏俩征;卢岳嵩;田勇;王川;许国强;李凤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跃岭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6.29
技术公布日:2017.10.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