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移动充电桩的防撞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64013阅读:92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能源汽车移动充电桩的防撞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移动充电桩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能源汽车移动充电桩的防撞结构。



背景技术:

充电桩是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的一种终端设备,其功能类似于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机,其用户对象是纯电动汽车,充电桩是满足电动汽车充电而配备的户外的设备,现有充电桩包括固定式充电桩和移动充电桩,固定式充电桩和移动充电桩均可设在停车场、广场及其它便于电动汽车停靠的地点,只是固定式充电桩一旦固定在某一位置后就不能随意移动,而移动充电桩的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下的需求进行改变,相比较固定式充电桩而言,移动充电桩更加方便,然而,随着移动充电桩的广泛使用,移动充电桩发生碰撞的问题日渐凸显,由于移动充电桩在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充电的过程中,是没有工作人员看守的,而且,移动充电桩的体积较大,周围来往的充电汽车较多,很容易发生被车撞的现象,移动充电桩质量大,操作人员在对其进行位置改变时产生的惯性也会很大,从而使其难以控制,也容易发生碰撞,而由于移动充电桩内部的结构比较复杂,组成部件精密,在发生强烈撞击后会导致仪器变形、移动充电桩的工作性能发生异常,严重时,还可能会发生爆炸,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因此,需要在移动充电桩上设置防撞结构。

现有移动充电桩仅仅通过设置防震棉、方通、减震硅胶垫片等来实现该移动充电桩的防撞效果,该种方式具有良好的防撞功效,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如下的问题:(1)移动充电桩在受到猛烈撞击时会发生倾斜的现象,现有移动充电桩在内部设置防震棉等并不能起到稳定移动充电桩的作用;(2)现有移动充电桩只能起到减震的效果,并不具有吸能的作用,而由于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所以移动充电桩受到撞击后产生的能量会一直存在充电桩内,从而对充电桩造成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方案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移动充电桩的防撞结构,结构简单,能够实现新能源汽车移动充电桩的防撞功能,且防撞效果好,能有效的解决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能源汽车移动充电桩的防撞结构,包括长方体形的充电桩,所述充电桩的内部为空心结构,所述充电桩为双层结构,所述充电桩包括内层和外层,所述内层设置在外层的内部,所述内层和外层之间设置有空心夹层,所述空心夹层内设置有防撞减震层,所述防撞减震层包括泡沫铝层和两个缓冲橡胶垫,两个所述缓冲橡胶垫分别设置在泡沫铝层的左、右两端,所述外层的外表面设置有四个稳定杆,四个所述的稳定杆分别设置在外层前侧面、后侧面、左侧面和右侧面的外侧,四个所述稳定杆均倾斜设置,且四个所述稳定杆一端均通过螺丝与外层连接,四个所述稳定杆的另一端均与地面接触,所述内层内腔表面设置有环氧树脂板,所述环氧树脂板通过胶水粘在内层的内腔表面上。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稳定杆包括内杆和外杆,所述内杆顶端与外层连接,所述外杆底端接触地面,所述内杆设置在外杆的内部,且所述内杆的外径等于外杆的内径。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内杆的外表面和外杆的内表面均设有螺纹,所述内杆和外杆通过螺纹旋合在一起。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内杆和外杆的内部均填充有泡沫铝。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外杆的底端设置有保护套,所述保护套为圆台形状,所述保护套的顶端开放,所述保护套内部为空心结构,所述保护套通过螺丝与外杆连接在一起。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保护套的底端下表面设置有防滑耐磨垫,且所述防滑耐磨垫表面设置有若干防滑纹。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外层边角位置设置有防撞橡胶块。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外层的左侧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一端通过铰链销与外层铰连接在一起,所述外层的左侧面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形状、大小与把手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设置双层结构的充电桩,增加了移动充电桩外部结构的厚度,从而对移动充电桩起到了保护的作用,使得移动充电桩的防撞效果大大提高。

(2)本发明通过设置泡沫铝层,起到了吸能的功效,能够吸收移动充电桩受到猛烈撞击后产生的能量,从而减缓撞击对移动充电桩内部电源器件的损伤,使得移动充电桩的防撞性能大大增强。

(3)本发明通过稳定杆的设置,对移动充电桩起到了支撑的作用,增加了移动充电桩的稳定性,使其在受到猛烈撞击后发生倾斜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从而避免移动充电桩倾斜对内部电子器件造成伤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稳定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凹槽结构示意图。

图中:1-充电桩;2-内层;3-外层;4-空心夹层;5-防撞减震层;6-泡沫铝层;7-缓冲橡胶垫;8-稳定杆;9-环氧树脂板;10-内杆;11-外杆;12-保护套;13-防滑耐磨垫;14-防撞橡胶块;15-把手;16-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图,用以示例本发明可以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发明所提到的方向和位置用语,例如「上」、「中」、「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和位置。因此,使用的方向和位置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发明,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移动充电桩的防撞结构,包括长方体形的充电桩1,所述充电桩1的内部为空心结构,所述充电桩1为双层结构,所述充电桩1包括内层2和外层3,所述内层2设置在外层3的内部,所述内层2和外层3之间设置有空心夹层4,所述空心夹层4内设置有防撞减震层5,所述防撞减震层5包括泡沫铝层6和两个缓冲橡胶垫7,缓冲橡胶垫7起到了缓冲减震的作用,避免外力直接撞击内层2,将撞击带来的危害大大降低,两个所述缓冲橡胶垫7分别设置在泡沫铝层6的左、右两端,所述外层3的外表面设置有四个稳定杆8,四个所述的稳定杆8分别设置在外层3前侧面、后侧面、左侧面和右侧面的外侧,四个所述稳定杆8均倾斜设置,且四个所述稳定杆8一端均通过螺丝与外层3连接,四个所述稳定杆8的另一端均与地面接触,所述内层2内腔表面设置有环氧树脂板9,所述环氧树脂板9通过胶水粘在内层2的内腔表面上,环氧树脂板9的设置,对移动充电桩内的电源起到了防护的作用,避免由于撞击导致内部电源燃烧,发生爆炸的现象。

所述稳定杆8包括内杆10和外杆11,所述内杆10顶端与外层3连接,所述外杆11底端接触地面,所述内杆10设置在外杆11的内部,且所述内杆10的外径等于外杆11的内径;所述内杆10的外表面和外杆11的内表面均设有螺纹,所述内杆10和外杆11通过螺纹旋合在一起,通过螺纹旋合实现内杆10和外杆11上下旋转,进而实现稳定杆8上下伸缩的功能,在需移动该移动充电桩时,通过扭转外杆11,实现外杆11向上高度的改变,从而避免在移动过程中,外杆11的底端阻碍移动;在确定该移动充电桩的位置后,使外杆11向下运动,直至外杆11接触地面,从而增强了该移动充电桩的稳定性,在受到撞击时,发生倾斜的可能性大大减小。

所述内杆10和外杆11的内部均填充有泡沫铝,泡沫铝具有良好的减震、吸能的效果,可在稳定杆8受到外界撞击时起到很好的防撞功效。

所述外杆11的底端设置有保护套12,所述保护套12为圆台形状,所述保护套12的顶端开放,所述保护套12内部为空心结构,所述保护套12通过螺丝与外杆11连接在一起,保护套12的设置对外杆11起到了保护的作用,延长了外杆11的使用寿命。

所述保护套12的底端下表面设置有防滑耐磨垫13,且所述防滑耐磨垫13表面设置有若干防滑纹,防滑耐磨垫13的设置增大了保护套12底端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对其起到了防滑的作用,防滑纹的设置使得防滑耐磨垫13的防滑效果更佳。

所述外层3边角位置设置有防撞橡胶块14,防撞橡胶块14的设置对外层3起到了保护的作用,增强了外层3边角位置的耐撞性能,从而对移动充电桩内部电子器件起到了更好地防护效果。

所述外层3的左侧设置有把手15,所述把手15一端通过铰链销与外层3铰连接在一起,所述外层3的左侧面上设置有凹槽16,所述凹槽16的形状、大小与把手15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把手15的设置方便了操作人员操纵该移动充电桩,凹槽16的设置便于放置把手15,在不需使用把手15时,可将其置于凹槽16内,从而减小该移动充电桩所占的空间。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主要特点在于:

(1)本发明通过设置双层结构的充电桩,增加了移动充电桩外部结构的厚度,从而对移动充电桩起到了保护的作用,使得移动充电桩的防撞效果大大提高。

(2)本发明通过设置泡沫铝层,起到了吸能的功效,能够吸收移动充电桩受到猛烈撞击后产生的能量,从而减缓撞击对移动充电桩内部电源器件的损伤,使得移动充电桩的防撞性能大大增强。

(3)本发明通过稳定杆的设置,对移动充电桩起到了支撑的作用,增加了移动充电桩的稳定性,使其在受到猛烈撞击后发生倾斜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从而避免移动充电桩倾斜对内部电子器件造成伤害。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