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71861发布日期:2018-09-29 04:39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胎面部具备由主槽划分出的多列环岸部的充气轮胎,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能够兼顾处于背反关系的在干燥路面的驾驶稳定性和在潮湿路面的驾驶稳定性,进而抑制磨耗时的湿地性能的降低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在充气轮胎中,采用了在胎面部设置在轮胎周向延伸的多条主槽,且由这些主槽划分出多列环岸部的胎面花纹(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这种充气轮胎中,通过在胎面部的各环岸部设置在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多条横纹槽,基于该横纹槽来确保良好的排水性能。

然而,在增加了胎面部的横纹槽的条数的情况下,胎面部的刚性降低,在干燥路面的驾驶稳定性降低。相反,在减少了胎面部的横纹槽的条数的情况下,排水性能降低,在潮湿路面的驾驶稳定性降低。这样一来,在干燥路面的驾驶稳定性与在潮湿路面的驾驶稳定性处于二律背反关系,难以同时改善两者。

此外,提出了:通过在横纹槽相对于主槽的开口端侧的部位设置抬高部,抑制环岸部的倒塌,改善耐不均匀磨耗性、驾驶稳定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3)。然而,存在如下问题:在横纹槽相对于主槽的开口端侧的部位设置了抬高部的情况下,在磨耗加剧时横纹槽与主槽之间的排水路径减少,因此,磨耗时的湿地性能极度降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2899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3126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5-14010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兼顾处于背反关系的在干燥路面的驾驶稳定性和在潮湿路面的驾驶稳定性,进而抑制磨耗时的湿地性能的降低的充气轮胎。

技术方案

用于达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具备:胎面部,在轮胎周向延伸并形成环状;一对侧壁部,配置于该胎面部的两侧;以及一对胎圈部,配置于这些侧壁部的轮胎径向内侧,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胎面部具有:包含在轮胎周向延伸的中央主槽和在轮胎周向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槽的多条主槽、以及在该多条主槽的相互之间划分出的多列环岸部,该多列环岸部中的至少一列环岸部具有从所述主槽延伸并终止于该环岸部内的多条横纹槽,各横纹槽在开口端侧的部位具有比该横纹槽的槽底浅的抬高部和沿着该抬高部在所述横纹槽的长尺寸方向延伸并比该抬高部深的连通部。

有益效果

在本发明中,通过在至少一列环岸部设置从主槽延伸并终止于该环岸部内的多条横纹槽,并使此横纹槽终止于环岸部内,能够充分确保该环岸部的刚性,兼顾在干燥路面的驾驶稳定性和在潮湿路面的驾驶稳定性。而且,通过在各横纹槽的开口端侧的部位设置抬高部,能够抑制环岸部的倒塌来改善耐不均匀磨耗性、驾驶稳定性,另一方面,通过设置沿着抬高部在横纹槽的长尺寸方向延伸的连通部,在磨耗加剧时也能够确保横纹槽与胎肩主槽之间的排水路径,抑制磨耗时的湿地性能的降低。

在本发明中,优选抬高部与横纹槽的两槽壁一体形成,连通部配置于远离横纹槽的两槽壁的位置。在如上所述地配置抬高部和连通部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抑制环岸部的倒塌,提高耐不均匀磨耗性、驾驶稳定性的改善效果。

优选抬高部的宽度a相对于横纹槽的宽度w1满足0.50×w1≤a≤0.90×w1的关系。通过将抬高部的宽度a设定在上述范围,能够确保耐不均匀磨耗性、驾驶稳定性的改善效果,同时抑制磨耗时的湿地性能的降低。

优选横纹槽的抬高部处的深度dy相对于横纹槽的深度dr满足0.40×dr≤dy≤0.85×dr的关系。通过将横纹槽的抬高部处的深度dy设定在上述范围,能够平衡良好地改善在干燥路面的驾驶稳定性、在潮湿路面的驾驶稳定性、以及耐不均匀磨耗性。

优选横纹槽的连通部处的深度大于横纹槽的深度、且小于横纹槽所开口的主槽的深度。通过将横纹槽的连通部处的深度设定在上述范围,能够有效地抑制磨耗时的湿地性能的降低。

此外,优选中央主槽沿着轮胎周向形成锯齿形状,在具有该锯齿形状的中央主槽与位于其外侧的胎肩主槽之间所划分出的环岸部配置有横纹槽,该横纹槽从胎肩主槽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并不与中央主槽连通而是终止,在各横纹槽的终止侧具有朝向轮胎周向的一侧弯曲的弯曲部,在具备横纹槽的环岸部具有不与弯曲部连通而是沿着轮胎周向断续地延伸的多条细槽,该细槽配置为实质上平行于具有锯齿形状的中央主槽。通过采用上述构成,能够高水平地兼顾在干燥路面的驾驶稳定性和在潮湿路面的驾驶稳定性,进一步改善耐不均匀磨耗性。

此外,优选细槽的深度ds相对于具有锯齿形状的中央主槽的深度dc满足0.10×dc≤ds≤0.50×dc的关系。通过将细槽的深度ds设定在上述范围,能够有效地改善在干燥路面的驾驶稳定性和耐不均匀磨耗性。

而且,优选细槽与具有锯齿形状的中央主槽的轮胎轴向的间隔d1相对于环岸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d2满足0.10×d2≤d1≤0.40×d2的关系。通过将细槽与具有锯齿形状的中央主槽的间隔d1设定在上述范围,能够将耐不均匀磨耗性的改善效果发挥到最大限度。

而且,优选具有弯曲部的横纹槽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α在25°~75°的范围。通过将横纹槽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α设定在上述范围,能够充分确保在干燥路面的驾驶稳定性的改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构成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剖面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花纹的展开图。

图3是表示图2的胎面花纹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4是提取并表示图2的胎面花纹的具有弯曲部的横纹槽的俯视图。

图5是图4的v-v向视剖面图。

图6是从胎肩主槽侧表示形成于横纹槽的抬高部以及连通部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形成于横纹槽的抬高部以及连通部的改进例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形成于横纹槽的抬高部以及连通部的其他改进例的俯视图。

图9是图3的ix-ix向视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图1~图9是表示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构成的充气轮胎的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具备:在轮胎周向延伸并形成环状的胎面部1;配置于该胎面部1的两侧的一对侧壁部2、2;以及配置于这些侧壁部2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一对胎圈部3、3。

在一对胎圈部3、3之间装架有胎体层4。该胎体层4包含在轮胎径向延伸的多条增强帘线,并绕着配置于各胎圈部3的胎圈芯5从轮胎内侧向外侧折回。在胎圈芯5的外周上配置有剖面为三角形的、由橡胶组合物形成的胎边芯6。

另一方面,在胎面部1的胎体层4的外周侧埋设有多层带束层7。这些带束层7包含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多条增强帘线,并配置为在层间增强帘线相互交叉。在带束层7,增强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例如被设定在10°~40°的范围。作为带束层7的增强帘线,优选使用钢帘线。以提高高速耐久性为目的,在带束层7的外周侧配置有将增强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以例如5°以下的角度排列而成的至少1层带束覆盖层(beltcoverlayer)8。作为带束覆盖层8的增强帘线,优选使用尼龙、芳纶等有机纤维帘线。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轮胎内部构造是表示充气轮胎的代表性例子的构造,但并不限定于此。

如图2所示,在胎面部1形成有在轮胎周向延伸的四条主槽11~14。就是说,在胎面部1形成有:位于轮胎赤道cl的两侧的一对中央主槽11、12;以及位于这些中央主槽11、12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一对胎肩主槽13、14。在此,中央主槽12沿着轮胎周向形成锯齿形状,但其他主槽11、13、14形成直线状。通过这四条主槽11~14,在胎面部1划分有:位于轮胎赤道cl上的中央环岸部21、位于比中央环岸部21更靠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的中间环岸部22、位于比中央环岸部21更靠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中间环岸部23、位于比中间环岸部22更靠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的胎肩环岸部24、以及位于比中间环岸部23更靠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胎肩环岸部25。

此外,在胎面部1分别在轮胎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从具有锯齿形状的中央主槽12以外的主槽11、13、14朝向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延长并终止于各环岸部21~25内的多条横纹槽31a、31b、33a、33b、34a、34b。

更具体而言,横纹槽31a的一端与中央主槽11连通,而另一端终止于中央环岸部21内,横纹槽31b的一端与中央主槽11连通,而另一端终止于中间环岸部22内。横纹槽33a的一端与胎肩主槽13连通,而另一端终止于中间环岸部22内,横纹槽33b的一端与胎肩主槽13连通,而另一端终止于胎肩环岸部24内。横纹槽34a的一端与胎肩主槽14连通,而另一端终止于中间环岸部23内,横纹槽34b的一端与胎肩主槽14连通,而另一端终止于胎肩环岸部25内。

需要说明的是,优选横纹槽31a和横纹槽31b配置于相互对置的位置,例如,为了缓和花纹噪声,也可以将横纹槽31a和横纹槽31b配置于在轮胎周向错开的位置。这种关系也适用于横纹槽33a和横纹槽33b的配置、横纹槽34a和横纹槽34b的配置。

如图3所示,在中间环岸部23,从胎肩主槽14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横纹槽34a在终止侧具有朝向轮胎周向的一侧呈钩状弯曲的弯曲部34c。而且,如图4~图6所示,各横纹槽34a在开口端侧的部位具有配置为在横纹槽34a的宽度方向排列的抬高部34d和连通部34e。抬高部34d比横纹槽34a的槽底浅。连通部34e沿着抬高部34d在横纹槽34a的长尺寸方向延伸并比抬高部34d深。更具体而言,抬高部34d与横纹槽34a的两槽壁一体形成,连通部34e配置于远离横纹槽34a的两槽壁的位置(例如,横纹槽34a的宽度方向中央位置)。此外,在各横纹槽34a的开口端侧的部位形成有倒角部34f。

在此,作为形成于横纹槽34a的抬高部34d以及连通部34e的配置,也可以采用图7、图8之类的配置。在图7中,抬高部34d与横纹槽34a的一方的槽壁一体形成,连通部34e配置于横纹槽34a的另一方的槽壁与抬高部34d之间。在该情况下,理想的是,抬高部34d与环岸部23形成锐角部的一侧的槽壁一体形成,由此能够有效地增大环岸部23的刚性。在图8中,抬高部34d配置于横纹槽34a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连通部34e分别配置于横纹槽34a的两槽壁与抬高部34d之间。在该情况下,能够基于一对连通部34e来充分确保磨耗时的排水路径。

如图3所示,在形成有具有弯曲部34c的横纹槽34a的中间环岸部23,形成有不与弯曲部34c连通而是沿着轮胎周向断续地延伸的多条细槽41。细槽41是槽宽为3.0mm以下的槽,包含所谓的刀槽花纹。这些细槽41配置为实质上平行于具有锯齿形状的中央主槽12。

细槽41不一定要严格平行于中央主槽12。在测定细槽41与中央主槽12的轮胎轴向的间隔d1时,在此间隔d1的最小值d1min以及最大值d1max满足(d1max-d1min)/d1max≤0.1的关系时,可以视为两者是实质上平行的。

在胎肩环岸部24形成有在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辅助槽42。周向辅助槽42是槽宽为0.8mm~3.0mm的槽。此外,在胎肩环岸部24,在轮胎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从胎面部1的端部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多条胎肩横纹槽43。胎肩横纹槽43相对于周向辅助槽42交叉,但在到达胎肩主槽13之前终止。

在胎肩环岸部25,在轮胎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从胎面部1的端部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多条胎肩横纹槽44。胎肩横纹槽44在到达胎肩主槽14之前终止。此外,在胎肩环岸部25形成有从各横纹槽34b的顶端部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多条刀槽花纹45。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通过在胎面部1设置在轮胎周向延伸的中央主槽12和在该中央主槽12的外侧在轮胎周向延伸的胎肩主槽14,并在这些中央主槽12与胎肩主槽14之间的中间环岸部23设置多条横纹槽34a,能够确保在潮湿路面的驾驶稳定性。并且,通过使横纹槽34a终止于中间环岸部23内,能够充分确保中间环岸部23的刚性,兼顾在干燥路面的驾驶稳定性和在潮湿路面的驾驶稳定性。而且,通过在各横纹槽34a的开口端侧的部位设置抬高部34d,能够抑制中间环岸部23的倒塌来改善耐不均匀磨耗性、驾驶稳定性,另一方面,通过设置沿着抬高部34d在横纹槽34a的长尺寸方向延伸的连通部34e,在磨耗加剧时也能够确保横纹槽34a与胎肩主槽14之间的排水路径,抑制磨耗时的湿地性能的降低。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在采用了抬高部34d与横纹槽34a的两槽壁一体形成,连通部34e配置于远离横纹槽34a的两槽壁的位置的构成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抑制中间环岸部23的倒塌,提高耐不均匀磨耗性、驾驶稳定性的改善效果。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抬高部34d的宽度a相对于横纹槽34a的宽度w1满足0.50×w1≤a≤0.90×w1的关系为好。在此,抬高部34d的宽度a是指配置于横纹槽34a内的抬高部34d的总宽度,在图4的例子中是宽度a1和宽度a2的总和。通过将抬高部34d的宽度a设定在上述范围,能够确保耐不均匀磨耗性、驾驶稳定性的改善效果,同时抑制磨耗时的湿地性能的降低。当a/w1之比小于0.50时,环岸部23的刚性降低,因此,耐不均匀磨耗性、在干燥路面的驾驶稳定性的改善效果降低,相反,当大于0.90时,抑制磨耗时的湿地性能的降低的效果降低。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横纹槽34a的抬高部34d处的深度dy相对于横纹槽34a的深度dr满足0.40×dr≤dy≤0.85×dr的关系为好。横纹槽34a的深度dr是从中间环岸部23的踏面到横纹槽34a的槽底(除了抬高部34d以及连通部34e以外的部分的槽底)的深度。通过将横纹槽34a的抬高部34d处的深度dy设定在上述范围,能够平衡良好地改善在干燥路面的驾驶稳定性、在潮湿路面的驾驶稳定性以及耐不均匀磨耗性。当dy/dr之比小于0.40时,湿地性能的改善效果降低,相反,当大于0.85时,环岸部23的刚性降低,因此,耐不均匀磨耗性、在干燥路面的驾驶稳定性的改善效果降低。

优选横纹槽34a的连通部34e处的深度dz大于横纹槽34a的深度dr、且小于横纹槽34a所开口的胎肩主槽14的深度dsh。通过将横纹槽34a的连通部34e处的深度dz设定在上述范围,能够有效地抑制磨耗时的湿地性能的降低。需要说明的是,横纹槽34a的连通部34e处的深度dz也可以与横纹槽34a的深度dr相同或者比其小。

此外,理想的是,在上述充气轮胎中,中央主槽12沿着轮胎周向形成锯齿形状,在各横纹槽34a的终止侧形成有朝向轮胎周向的一侧弯曲的弯曲部34b,在中间环岸部23形成有不与弯曲部34c连通而是沿着轮胎周向断续地延伸的多条细槽41,这些细槽41配置为实质上平行于具有锯齿形状的中央主槽12。具有锯齿形状的中央主槽12基于其边缘效果而有助于提高在潮湿路面的驾驶稳定性。此外,通过在从胎肩主槽14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横纹槽34a设置弯曲部34c,能够基于其边缘效果来增大湿地性能的改善效果。而且,以实质上平行于中央主槽12的方式断续地配置的细槽41将中间环岸部23的刚性降低抑制到最小限度,同时基于其边缘效果而有助于提高在潮湿路面的驾驶稳定性。因此,在组合配置有具有锯齿形状的中央主槽12、横纹槽34a的弯曲部34c以及细槽41的情况下,能够高水平地兼顾在干燥路面的驾驶稳定性和在潮湿路面的驾驶稳定性,进一步改善耐不均匀磨耗性。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如图3所示,具有弯曲部34c的横纹槽34a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α在25°~75°的范围为好。通过将横纹槽34a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α设定在上述范围,能够充分确保在干燥路面的驾驶稳定性的改善效果。当倾斜角度α小于25°时,在环岸部23形成有锐角部而产生局部的刚性降低,因此,对在干燥路面的驾驶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相反,当大于75°时,横纹槽34a的两侧部分的动作被截断,作为花纹的刚性降低,因此,对在干燥路面的驾驶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需要说明的是,横纹槽34a的倾斜角度α是连结除了弯曲部34c以外的横纹槽34a的长尺寸方向两端的槽宽中心位置p1、p2的直线相对于轮胎周向所成的角度。

此外,在上述充气轮胎中,如图9所示,细槽41的深度ds相对于具有锯齿形状的中央主槽12的深度dc满足0.10×dc≤ds≤0.50×dc的关系为好。通过将细槽41的深度ds设定在上述范围,能够有效地改善在干燥路面的驾驶稳定性和耐不均匀磨耗性。当ds/dc之比小于0.10时,耐不均匀磨耗性的改善效果降低,相反,当大于0.50时,环岸部23的刚性降低,因此,对在干燥路面的驾驶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

而且,在上述充气轮胎中,细槽41与具有锯齿形状的中央主槽12的轮胎轴向的间隔d1相对于环岸部23的轮胎轴向的宽度d2满足0.10×d2≤d1≤0.40×d2的关系为好。通过将细槽41与具有锯齿形状的中央主槽12的间隔d1设定在上述范围,能够将耐不均匀磨耗性的改善效果发挥到最大限度。当d1/d2之比偏离上述范围时,环岸部23的刚性不会被充分地均匀化,因此,耐不均匀磨耗性的改善效果降低。需要说明的是,环岸部23的宽度d2是与具有锯齿形状的中央主槽12邻接的环岸部23的最小宽度,在细槽41与中央主槽12的间隔d1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将其最小值d1min以及最大值d1max的平均值设为间隔d1。

此外,在上述充气轮胎中,在胎面部1设有从除了具有锯齿形状的中央主槽12以外的其他主槽11、13、14朝向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延长并终止于各环岸部21~25内的多条横纹槽31a、31b、33a、33b、34a、34b,因此,能够将胎面部1的刚性降低抑制到最小限度,同时确保良好的排水性能。就是说,横纹槽31a、31b、33a、33b、34a、34b将路面上的水引导至主槽11、13、14而发挥高效的排水性能,但并非完全将环岸部21~25截断,因此,能够将胎面部1的刚性维持得高。由此,能够高水平地兼顾在干燥路面的驾驶稳定性和在潮湿路面的驾驶稳定性。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在胎面部1设置一对中央主槽11、12和一对胎肩主槽13、14,并将其中的中央主槽12沿着轮胎周向设为锯齿形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中也可以将一对中央主槽11、12这两者沿着轮胎周向设为锯齿形状。例如,可以将图2的胎面花纹的比轮胎赤道cl更靠右侧的部分的构成以镜面对称或者点对称的方式应用于比轮胎赤道cl更靠左侧的部分。此外,在本发明中,作为非最佳方式,也可以将中央主槽12与其他主槽11、13、14同样设为直线状,或者从环岸部23排除细槽41。而且,还可以对形成于中央主槽21的各横纹槽31设置抬高部和连通部。无论如何,只要具有本发明中所需的构成,就可以选择任意的胎面花纹。

实例

制作了如下实例1~15的轮胎:在轮胎尺寸为215/55r17,具备胎面部、一对侧壁部以及一对胎圈部,并具有图2的胎面花纹的充气轮胎中,在形成于配置于车辆外侧的中间环岸部(23)的各横纹槽(34a)的开口端侧的部位形成了抬高部(34d)和连通部(34e)。

在实例2~15的轮胎中,将一方的中央主槽(12)沿着轮胎周向设为锯齿形状,将其他主槽(11、13、14)设为直线形状,在形成于中间环岸部(23)的各横纹槽(34a)的终止侧形成朝向轮胎周向的一侧弯曲的弯曲部(34c),在此中间环岸部(23)形成不与弯曲部(34c)连通而是沿着轮胎周向断续地延伸的多条细槽(41),将该细槽(41)配置为实质上平行于具有锯齿形状的中央主槽(12)。相对于此,在实例1的轮胎中,采用了将全部主槽(11~14)设为直线形状,不设置弯曲部(34c)以及细槽(41)的构成。

为了比较,准备了如下以往例的轮胎:在胎面部设置包含在轮胎周向延伸的一对中央主槽和在该中央主槽的外侧在轮胎周向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槽的四条主槽,通过这些主槽划分出五列环岸部,并且将所有的主槽设为直线形状,在各主槽之间设置与两侧的主槽连通的多条横纹槽。

此外,准备了:除了没有连通部而是横跨横纹槽的整个宽度形成抬高部以外,具有与实例1相同的构成的比较例1的轮胎;除了代替抬高部以及连通部而在横纹槽的槽壁的踏面侧的部位设置突起以外,具有与实例1相同的构成的比较例2的轮胎。

在实例1~15以及比较例1~2中,如表1以及表2那样设定:抬高部的宽度a相对于横纹槽的宽度w1之比a/w1、具有弯曲部的横纹槽的倾斜角度α、细槽的深度ds、中央主槽的深度dc、胎肩主槽的深度dsh、细槽与中央主槽的间隔d1、具有细槽的环岸部的宽度d2、横纹槽的抬高部处的深度dy、横纹槽的连通部处的深度dz、以及横纹槽的深度dr。此外,作为抬高部以及连通部的配置,在实例1~13中采用了图4的配置,在实例14中采用了图7的配置,在实例15中采用了图8的配置。

关于这些试验轮胎,通过下述试验方法,评价了在干燥路面的驾驶稳定性、在潮湿路面的驾驶稳定性、耐不均匀磨耗性、以及磨耗后的在潮湿路面的驾驶稳定性,将其结果一并示于表1以及表2。

在干燥路面的驾驶稳定性:

将各试验轮胎装配于轮辋尺寸为17×7.5j的车轮并装接于排气量为2400cc的前轮驱动车,将预热后的气压(f/r)设为230kpa/220kpa,实施了在干燥路面行驶时的由评定人员进行的感官评价。评价结果以将以往例设为100的指数来表示。该指数值越大,意味着在干燥路面的驾驶稳定性越优异。

在潮湿路面的驾驶稳定性:

将各试验轮胎装配于轮辋尺寸为17×7.5j的车轮并装接于排气量为2400cc的前轮驱动车,将预热后的气压(f/r)设为230kpa/220kpa,在由柏油路构成的测试跑道中,在雨天条件下,计测了圈速(laptime)。评价结果使用计测值的倒数,以将以往例设为100的指数来表示。该指数值越大,意味着在潮湿路面的驾驶稳定性越优异。

耐不均匀磨耗性:

将各试验轮胎装配于轮辋尺寸为17×7.5j的车轮并装接于排气量为2400cc的前轮驱动车,将预热后的气压(f/r)设为230kpa/220kpa,在测试跑道上行驶10000km后,测定中央主槽和胎肩主槽的磨损量,求出其高低差的量。评价结果使用高低差的量的倒数,以将以往例设为100的指数来表示。该指数值越大,意味着耐不均匀磨耗性越优异。

磨耗后的在潮湿路面的驾驶稳定性:

将各试验轮胎装配于轮辋尺寸为17×7.5j的车轮并装接于排气量为2400cc的前轮驱动车,将预热后的气压(f/r)设为230kpa/220kpa,行驶20000km后,在由柏油路构成的测试跑道中,在雨天条件下,计测了圈速。评价结果使用计测值的倒数,以将以往例设为100的指数来表示。该指数值越大,意味着磨耗后的在潮湿路面的驾驶稳定性越优异。

[表1]

[表2]

由该表1以及表2可以看出:在与以往例的对比中,实例1~15的轮胎能够兼顾在干燥路面的驾驶稳定性和在潮湿路面的驾驶稳定性,并且改善耐不均匀磨耗性,进而能够抑制磨耗后的湿地性能的降低。另一方面,比较例1、2的轮胎的磨耗后的在潮湿路面的驾驶稳定性大大降低。

符号说明

1胎面部

2侧壁部

3胎圈部

11~14主槽

21~25环岸部

31a、31b、33a、33b、34a、34b横纹槽

34c弯曲部

34d抬高部

34e连通部

41细槽

42周向辅助槽

43、44胎肩横纹槽

45刀槽花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