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沥液孔结构、车门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28216发布日期:2019-06-05 22:49阅读:491来源:国知局
车门沥液孔结构、车门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沥液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门沥液孔结构、车门及车辆。



背景技术:

参见图1至图3,车辆的车门通常由外板1′和内板4′组成,且内板4′和外板1′之间形成腔体,在涂装前处理、电泳以及整车使用过程中腔体内会有液体积聚,因此需要在车门靠近包边5′的底部位置设置沥液孔3′。

参见图1,外板1′可设置有装饰件安装孔2′。参见图2和图3,无论外板1′有无装饰板,沥液孔3′均设置在内板4′的下部,沥液孔3′距离包边5′仅有不足2mm的距离,这就会导致涂装焊缝密封胶作业时,沥液孔3′位置胶堆积,影响排水效果,同时造成内板4′外观质量差;同时,由于内板4′侧面分布很多密封条安装孔,而沥液孔3′的冲孔方向与密封条安装孔的冲孔方向不一致,排布工序的时候要考虑避免干涉的问题;且由于此处造型特点约束,此孔修冲后可能会产生毛刺。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门沥液孔结构、车门及车辆,旨在解决目前的车门内板设置沥液孔造成的零件质量差的问题。

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门沥液孔结构,该结构包括:包括:车门外板和车门内板;其中,车门外板的底部与车门内板相贴合;车门外板的下部开设有沥液孔,并且,沥液孔的最低处位于车门外板与车门内板的贴合处。

进一步地,上述车门沥液孔结构中,车门内板的底部设置有包边结构。

进一步地,上述车门沥液孔结构中,包边结构在车门内板的外侧上的包边最高处位于贴合处。

进一步地,上述车门沥液孔结构中,包边结构在车门内板的外侧的包边高度大于在车门内板的内侧的包边高度。

进一步地,上述车门沥液孔结构中,车门外板开设有用于安装零部件的安装孔。

进一步地,上述车门沥液孔结构中,沥液孔所在的平面与安装孔所在的平面平行。

进一步地,上述车门沥液孔结构中,沥液孔为多个。

进一步地,上述车门沥液孔结构中,各沥液孔沿贴合处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上述车门沥液孔结构中,沥液孔为圆形或多边形。

本实用新型中,沥液孔开设在车门外板上,而由于车门外板无需涂覆密封胶,所以就避免了密封胶在沥液孔处堆积的问题,从而可将腔体内的液体顺利排出,并保证了车门外板涂胶后的外观质量;同时,沥液孔的最低处位于车门外板与车门内板的贴合处,可保证将腔体内的液体尽可能地全部排出;并且,由于车门内板不开设沥液孔,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车门内板的强度,也提高了车门内板的外观质量。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门,该车门具有上述车门沥液孔结构。

本实用新型中,由于沥液孔开设在车门外板上,而由于车门外板无需涂覆密封胶,所以就避免了密封胶在沥液孔处堆积的问题,从而可将腔体内的液体顺利排出,并保证了车门外板涂胶后的外观质量,从而保证了车门的外观质量;同时,沥液孔的最低处位于车门外板与车门内板的贴合处,可保证将腔体内的液体尽可能地全部排出;并且,由于车门内板不开设沥液孔,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车门内板的强度,也提高了车门内板的外观质量,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车门的外观质量。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具有上述车门。

本实用新型中,由于沥液孔开设在车门外板上,而由于车门外板无需涂覆密封胶,所以就避免了密封胶在沥液孔处堆积的问题,从而可将腔体内的液体顺利排出,并保证了车门外板涂胶后的外观质量,从而保证了车辆的整体外观质量;同时,沥液孔的最低处位于车门外板与车门内板的贴合处,可保证将腔体内的液体尽可能地全部排出;并且,由于车门内板不开设沥液孔,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车门内板的强度,也提高了车门内板的外观质量,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车辆的整体外观质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车门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车门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车门的A-A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门沥液孔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车门沥液孔结构实施例:

参见图4,图中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车门沥液孔结构的优选结构。如图所示,该车门沥液孔结构包括:车门外板1和车门内板2。其中,车门外板1的底部与车门内板2相贴合,并且,车门外板1和车门内板2之间形成腔体。车门外板1的下部开设有沥液孔3,且沥液孔3的最低处位于车门外板1和车门内板2的贴合处。具体实施时,沥液孔3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或多边形,沥液孔3可为多个,多个沥液孔3沿车门外板1与车门内板2的贴合处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中,沥液孔3开设在车门外板1上,而由于车门外板1无需涂覆密封胶,所以就避免了密封胶在沥液孔3处堆积的问题,并保证了车门外板1涂胶后的外观质量;同时,沥液孔3的最低处位于车门外板1与车门内板2的贴合处,可保证将腔体内的液体尽可能地全部排出;并且,由于车门内板2不开设沥液孔3,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车门内板2的强度,也提高了车门内板2的外观质量。

上述实施例中,车门外板1开设有安装孔5,该安装孔5可用来安装装饰板等零部件,由于沥液孔3和安装孔5同在车门外板1上,即沥液孔3与安装孔5的冲压方式一致,所以沥液孔3和安装孔5可一次冲压完成。沥液孔3所在的平面与安装孔5所在的平面平行,从而保证一次冲压完成的精准度,避免了修冲后产生毛刺的问题,从而提高了车门外板1的表面质量。

沥液孔3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下:

1.首先,根据车门的大小估算需要的沥液孔3的尺寸和数量。

2.确定各沥液孔3的位置,确保沥液孔3的最低处在车门外板1和车门内板2的贴合处。

3.设计沥液孔3所在的平面与安装孔5所在的平面平行,并开设沥液孔3。

综上,本实施例中,沥液孔开设在车门外板上,而由于车门外板无需涂覆密封胶,所以就避免了密封胶在沥液孔处堆积的问题,从而可将腔体内的液体顺利排出,并保证了车门外板涂胶后的外观质量;同时,沥液孔的最低处位于车门外板与车门内板的贴合处,可保证将腔体内的液体尽可能地全部排出;并且,由于车门内板不开设沥液孔,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车门内板的强度,也提高了车门内板的外观质量。

车门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门,该车门具有车门沥液孔结构,车门沥液孔结构的具体结构及实施过程参见上述车门沥液孔结构实施例即可,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由于沥液孔3开设在车门外板1上,而由于车门外板1无需涂覆密封胶,所以就避免了密封胶在沥液孔3处堆积的问题,从而可将腔体内的液体顺利排出,并保证了车门外板1涂胶后的外观质量,从而保证了车门的外观质量;同时,沥液孔3的最低处位于车门外板1与车门内板2的贴合处,可保证将腔体内的液体尽可能地全部排出;并且,由于车门内板2不开设沥液孔3,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车门内板2的强度,也提高了车门内板2的外观质量,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车门的外观质量。

车辆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设置有上述车门实施例中的车门,车门的具体结构及实施过程参见上述车门实施例即可,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由于沥液孔3开设在车门外板1上,而由于车门外板1无需涂覆密封胶,所以就避免了密封胶在沥液孔3处堆积的问题,从而可将腔体内的液体顺利排出,并保证了车门外板1涂胶后的外观质量,从而保证了车辆的整体外观质量;同时,沥液孔3的最低处位于车门外板1与车门内板2的贴合处,可保证将腔体内的液体尽可能地全部排出;并且,由于车门内板2不开设沥液孔3,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车门内板2的强度,也提高了车门内板2的外观质量,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车辆的整体外观质量。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