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547245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座椅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座椅装置,特别涉及搭载在车辆中的座椅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在车辆等的座椅装置中,已知有以下的结构:在用来使座椅主体滑动的滑轨的前后的各自的端部上设有支承脚(前方脚部71、后方脚部72)(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在前方的支承脚与后方的支承脚之间设有由板材构成的加强部(侧板73、74),通过该加强部将前方的支承脚与后方的支承脚连结。并且,为了提高加强部自身的刚性,在加强部设有沿着前后方向的加强筋(支承板加强部73a)。
[0003]专利文献1:特开2012 — 765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4]这里,座椅装置各部的强度提高是总是被要求的课题,特别对于支承座椅主体的支承脚其要求较大。
[0005]鉴于此,本发明的课题通过使前方的支承脚与后方的支承脚的连结状态变得更牢固,能够提高支承脚的强度。
[0006]为了解决以上的课题,有关技术方案I所述的发明的座椅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左右的滑动部,上述左右的滑动部将座椅主体在前后方向上滑动自如地支承;前方支承脚,上述前方支承脚固定在上述滑动部的前端部;后方支承脚,上述后方支承脚固定在上述滑动部的后端部;和加强部,上述加强部架设在上述前方支承脚及上述后方支承脚上;上述加强部具有:第一壁部,上述第一壁部安装在上述前方支承脚及上述后方支承脚的一侧部;第二壁部,上述第二壁部安装在上述前方支承脚及上述后方支承脚的另一侧部,且与上述第一壁部对置;和第一连结部,上述第一连结部将上述第一壁部及上述第二壁部的下部间连结。
[0007]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I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加强部具有第二连结部,上述第二连结部将上述第一壁部及上述第二壁部的上部间连结。
[0008]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连结部有多个;上述第二连结部配置在多个上述第一连结部之间。
[0009]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I?3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加强部的前后的两端部为上下方向的宽度比该加强部的中央部长的加宽部。
[0010]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连结部配置在上述加强部的比前后的上述加宽部靠中央侧。
[0011]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I?5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壁部及上述第二壁部的各自的上缘部及下缘部,设有朝向内侧延伸的肋。
[0012]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6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壁部及上述第二壁部的下缘部的上述肋与上述第一连结部连续。
[0013]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I?7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加强部相对于上述前方支承脚的与上述滑动部的固定部分和上述后方支承脚的与上述滑动部的固定部分,隔开间隔配置。
[0014]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8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加强部的与上述固定部分对置的部分开口。
[0015]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I?9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加强部上,设有其他部件安装用的其他部件安装部。
[0016]技术方案11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0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其他部件是罩部件,上述罩部件将上述加强部和上述加强部及上述支承脚的安装部覆盖。
[0017]技术方案12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0或11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其他部件安装部相对于上述加强部设有多个;在上述加强部上设有加强筋,上述加强筋以对置于多个上述其他部件安装部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0018]技术方案13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2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加强部的前后的两端部为上下方向的宽度比该加强部的中央部长的加宽部;上述加强筋延伸到上述加宽部。
[0019]技术方案14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2或13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加强筋设在与上述第一连结部对应的位置。
[0020]技术方案15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I?14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滑动部与上述加强部之间的空间中配置有驱动装置。
[0021]技术方案16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I?15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壁部和上述第二壁部为相同形状。
[0022]技术方案17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I?16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仅在上述左右的滑动部中的一方的滑动部的上述前方支承脚及上述后方支承脚上设有上述加强部;另一方的滑动部的上述后方支承脚具备:基部,上述基部与上述另一方的滑动部重叠而固定;伸出用固定部,上述伸出用固定部以与伸出地面对置的方式从上述基部垂下,且固定在该伸出地面上,上述伸出地面从水平面向下方伸出;和限制部,上述限制部以将上述伸出用固定部的前表面部推压的方式固定在上述滑动部上。
[0023]技术方案18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7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限制部具备与上述滑动部重叠的上表面部;在上述上表面部上设有凹部;上述凹部对置于上述伸出用固定部的前表面部;上述凹部和上述前表面部通过焊接被固定。
[0024]技术方案19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8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限制部具备:壁部,上述壁部从上述上表面部垂下;和延伸部,上述延伸部从上述壁部的下端部向外侧延伸。
[0025]技术方案20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9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限制部具备垂下部,上述垂下部从上述延伸部连续并垂下且对置于上述伸出用固定部的前表面部而被焊接。
[0026]根据技术方案I所述的发明,由于在加强部的相互对置的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上设有将它们的下部间连结的第一连结部,所以通过该第一连结部提高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的强度。由此,将前方支承脚及后方支承脚的连结状态也提高,能够提高前方支承脚及后方支承脚的强度。
[0027]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由于设有将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的上部间连结的第二连结部,所以能够通过该第二连结部使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的强度变得更强。
[0028]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由于在多个第一连结部之间配置有第二连结部,所以能够通过该第二连结部提高加强部的刚性。
[0029]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由于加强部的前后的两端部为上下方向的宽度比该加强部的中央部长的加宽部,所以能够使对于前方支承脚及后方支承脚的接合面积变大,能够提高安装在前方支承脚及后方支承脚上时的安装刚性。
[0030]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由于在加强部的比前后的加宽部靠中央侧配置有第一连结部,所以强度比加宽部差的部分被第一连结部加强,能够提高加强部整体的强度。
[0031]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由于在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的各自的上缘部及下缘部设有朝向内侧延伸的肋,所以能够通过该肋提高加强部的刚性。
[0032]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由于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的下缘部的肋与第一连结部连续,所以上述肋和第一连结部被一体化,能够进一步提高加强部的刚性。
[0033]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由于加强部相对于前方支承脚的与滑动部的固定部分和后方支承脚的与滑动部的固定部分,隔开间隔配置,所以能够使用该间隔在滑动部上组装各支承脚。因而,与没有间隔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容易地将滑动部和各支承脚组装。
[0034]根据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由于加强部的与固定部分对置的部分开口,所以通过经由开口,容易将工具卡合到固定部分上,能够提高安装性。
[0035]根据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由于其他部件安装用的其他部件安装部设在加强部上,所以能够在将加强部与其他部件安装部一体化而提高加强部的强度的同时,使其他部件的安装刚性提高。
[0036]根据技术方案11所述的发明,由于其他部件是将加强部和加强部及上述支承脚的安装部覆盖的罩部件,所以它们被罩部件覆盖,能够使观感变好。
[0037]根据技术方案12所述的发明,由于在加强部上设有以与多个其他部件安装部对置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加强筋,所以能够通过加强筋提高其他部件安装部附近的强度,能够进一步提高其他部件安装部的稳定性。
[0038]根据技术方案13所述的发明,由于加强筋延伸到加宽部,所以在加宽部也通过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