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光效果可调的车辆天窗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481959阅读:52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光效果可调的车辆天窗总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发光车辆天窗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发光效果可调的车辆天窗总成。
【背景技术】:
[0002] 可发光的车辆天窗由于具有独特的照明和装饰效果,使得车厢在夜晚时更加绚 丽,能够起到烘托气氛和营造车内情调的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中高档车型的车辆天窗技 术领域。现有技术常用的一种可发光的车辆天窗总成包括窗玻璃和安装在窗玻璃边缘处的 发光元件,通过在窗玻璃表面上设置反光元件,使得在整个窗玻璃表面上形成面状光源的 效果,因此可以实现车窗内的均匀照明。
[0003] 如中国专利CN103770696公开的一种交通工具装配玻璃,包括光源、玻璃板、折射 层和光导层,所述折射层为PVB,位于玻璃板和光导层之间,所述光源位于复合结构或光导 层的边缘,通过全部或局部结构化光导层,可以产生希望的照明图案。但是该照明图案比较 单一,而且光导层的结构化部分将变得不再透明,导致天窗的透光性差、视野狭窄。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具 有多种显示状态、光线均匀柔和的发光效果可调的车辆天窗总成。
[0005]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光效果可调的车辆天窗总 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双层复合玻璃和固定在所述双层复合玻璃的侧边缘的线状光源,所述 双层复合玻璃为中空玻璃或真空玻璃,所述双层复合玻璃自上向下依次包括上层玻璃、密 闭腔室和TFT液晶显示屏,所述TFT液晶显示屏自上向下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透明基底、第 一透明导电层、液晶层、第二透明导电层和下层玻璃,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的上表面或第二 透明导电层的下表面设有薄膜晶体管。
[0006] 进一步地,所述双层复合玻璃的侧边缘固定有包边条,所述线状光源包覆在所述 包边条的内部。
[0007] 进一步地,所述线状光源的入射光通过所述下层玻璃的侧边缘入射到所述下层玻 璃的下表面,所述入射光在所述下层玻璃的下表面的入射角大于或等于所述入射光在所述 下层玻璃的下表面的全反射临界角。
[0008] 进一步地,所述线状光源的入射光在所述下层玻璃的下表面的入射角大于或等于 60。。
[0009] 进一步地,当所述双层复合玻璃为中空玻璃时,所述密闭腔室为中空层,所述上层 玻璃的厚度为3~6mm,中空层的厚度为2~12mm,下层玻璃的厚度为2~5mm〇
[0010] 进一步地,当所述双层复合玻璃为真空玻璃时,所述密闭腔室为真空层,所述上层 玻璃的厚度为3~6mm,真空层的厚度为0· 1~2mm,下层玻璃的厚度为2~5mm〇
[0011] 进一步地,所述液晶显示屏自上向下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透明基底、第一透明导 电层、液晶层、第二透明导电层、第二透明基底、透明粘结胶和下层玻璃,所述第一透明导电 层的上表面或第二透明导电层的下表面设有薄膜晶体管。
[0012]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透明基底和第二透明基底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甲基 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或超薄玻璃,所述透明粘结胶为聚乙烯醇缩丁醛、乙烯-醋酸乙烯共 聚物、聚氨基甲酸酯或聚氯乙烯。
[0013] 进一步地,所述线状光源为并排在所述下层玻璃的侧边缘的发光二极管。
[0014] 进一步地,所述上层玻璃的下表面设有第二偏振片。
[0015] 进一步地,所述线状光源的前端设有第一偏振片,所述第一偏振片和第二偏振片 的偏振化方向的夹角为60°~90°。
[0016] 本发明由于采取了上述技术方案,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7] 1)在本发明中,液晶层用于将光线反射回车内,形成照明或氛围灯效果,并可形 成任意所需的图案,达到不同的显示效果;此外,还使得玻璃具有调光、隔热、隐私保护等功 能。
[0018] 2)在本发明中,通过设置真空层或中空层,使得射向车外的光线在该界面上发生 全反射,起到防止漏光的作用,并引导光线均匀地射向车内,使得车内的光线更加均匀柔 和;此外,还能提高车辆天窗总成的隔热和隔音效果。
[0019] 3)在第一偏振片和第二偏振片的作用下,可防止内部的散射光散射到车外,减少 光污染和车内的光损失。
【附图说明】:
[0020]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第一种发光效果可调的车辆天窗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第二种发光效果可调的车辆天窗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第三种发光效果可调的车辆天窗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4为本发明所述的第四种发光效果可调的车辆天窗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5为本发明所述的发光效果可调的车辆天窗总成的第一种光线传输示意图;
[0025] 图6为本发明所述的发光效果可调的车辆天窗总成的第二种光线传输示意图;
[0026] 图7为本发明所述的发光效果可调的车辆天窗总成的第三种光线传输示意图;
[0027] 图8为本发明所述的发光效果可调的车辆天窗总成的第四种光线传输示意图;
[0028] 附图中标号说明:1为上层玻璃,2为线状光源,3为TFT液晶显示屏,31为第一透 明导电层,32为第二透明导电层,33为液晶层,34为第一透明基底,35为第二透明基底,36 为下层玻璃,37为薄膜晶体管,4为密闭腔室,5为包边条,6为第一偏振片,7为第二偏振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说明。
[0030] 在本发明中,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均是基于附图中所示的方 位或位置关系,即车辆天窗总成安装在车上时的相对位置关系。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更好地 描述本发明及其实施例,并非为了限定各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为表达需要,曲面玻 璃在附图中均简化为平面玻璃,附图中各层的厚度、尺寸、形状等也均未按比例绘制,附图 表示的是层次结构图,不是实际效果图。
[0031] 如图1~4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发光效果可调的车辆天窗总成,其特征在于, 包括双层复合玻璃和固定在所述双层复合玻璃的侧边缘的线状光源2,所述双层复合玻璃 为中空玻璃或真空玻璃,所述双层复合玻璃自上向下依次包括上层玻璃1、密闭腔室4和 TFT液晶显示屏3,所述TFT液晶显示屏3自上向下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透明基底34、第一 透明导电层31、液晶层33、第二透明导电层32和下层玻璃36,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31的 上表面或第二透明导电层32的下表面设有薄膜晶体管37。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31通过 溅射沉积固定在所述第一透明基底34上,可同时沉积薄膜晶体管37 ;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 32通过溅射沉积固定在所述下层玻璃36上,可同时沉积薄膜晶体管37。
[0032] 进一步地,所述线状光源2的入射光通过所述下层玻璃36的侧边缘入射到所述下 层玻璃36的下表面,所述入射光在所述下层玻璃36的下表面的入射角大于或等于所述入 射光在所述下层玻璃36的下表面的全反射临界角。
[0033]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31和第二透明导电层32可选为氧化铟锡膜 (ΙΤ0)、锌铝氧化物膜(ΑΖ0)或铟锌氧化物膜(ΙΖ0)等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导电薄膜。 所述液晶层33通过压合固定在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31和第二透明导电层32之间,所述第 一透明导电层31和第二透明导电层32与外部的电路驱动控制装置相连,在所述第一透明 导电层31和第二透明导电层32之间施加不同的电压,改变液晶层33的排列状态,达到电 致变色调光的目的。在所述TFT液晶显示屏3中,通过所述薄膜晶体管(37)对第一透明导 电层31或第二透明导电层32各个独立的区域的通电状态进行主动控制,从而在各个独立 区域施加不同的电压,使得各个独立区域的液晶层33的具有不同的排列状态,进而使得所 述液晶层33呈现所需要的任意显示图案。
[0034] 所述液晶层33是在粘性状态下固定在所述第一透明基底34与所述下层玻璃36 之间。所述液晶层33可以为常规的各种用于调光玻璃的聚合物分散液晶,由液晶材料分散 在聚合物中形成。所述液晶材料的种类包括但不限于正性液晶,例如三联苯类液晶、乙炔桥 键类液晶、双环己烷类液晶、苯基环己烷类液晶的单晶或混晶等等。所述聚合物的材料包括 但不限于聚(甲基)丙烯酸和聚(甲基)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的种类包括但不 限于聚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乙酯、聚丙烯酸羟乙酯、聚丙烯酸丙酯、聚丙烯酸异丙酯、聚丙 烯酸羟丙酯、聚丙烯酸丁酯、聚丙烯酸羟丁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乙酯、聚甲 基丙烯酸羟乙酯、聚甲基丙烯酸丙酯、聚甲基丙烯酸异丙酯、聚甲基丙烯酸羟丙酯、聚甲基 丙烯酸丁酯、聚甲基丙烯酸羟丁酯。
[0035] 按照整车设计需要,通常在汽车玻璃的边缘注塑包边条,包边后的玻璃有更好的 密封性,外观良好,且可以降低风噪。在本发明中,所述双层复合玻璃的侧边缘固定有包边 条4,将所述线状光源2包覆在所述包边条4的内部,所述包边条4为汽车玻璃上常用的包 边材料,如聚氨酯(PU)、热塑性弹性体(TPE)、三元乙丙橡胶(EPDM)、聚氯乙烯(PVC)和聚丙 烯(PP)。
[0036] 在车辆天窗玻璃表面的整个边缘区域上设有不透明遮挡区域,如在上层玻璃或下 层玻璃的表面(上表面或下表面)的四周边缘区域设置油墨印边。油墨印边一般由不透明、 不导电的陶瓷漆形成,常通过在外层玻璃(车外的一侧)与PVB膜片接触的玻璃面的边缘 区域丝网印刷油墨浆料并烘干而成,多为黑色不透明,起到美观、遮挡及辅助粘结的作用。
[0037] 在本发明中,可以仅在双层复合玻璃的其中一条边上布置线状光源2,也可以在双 层复合玻璃的多条边上同时布置线状光源2,从而达到不同的视觉和显示效果。所述线状 光源2优选为LED发光条,即并排在所述下层玻璃36的侧边缘的发光二极管。所述线状光 源2还可以为涂覆在所述下层玻璃36的侧边缘的电致发光涂层,例如美国Litcoat公司生 产的新型电致发光涂层。为了使入射光在所述下层玻璃36的下表面产生全反射,所述线状 光源2的入射光必须呈一定角度从下层玻璃36的侧边缘入射,可以通过将所述线状光源2 与水平方向呈一定倾角设置从而达到全反射的效果,倾角可以为0°~30°,优选为5°~ 15°,从而使得所述入射光在所述下层玻璃36的下表面的入射角大于或等于60°,优选为 75。~85° 〇
[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