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作业车辆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645510阅读:来源:国知局
31a位于第1冷却装置31的上端部,第1出口 31b位于第1冷却装置31的下端部。该第1入口 31a连接有第1供给管301a,第1出口 31b连接有第1排出管301b。第1供给管301a和第1排出管301b跟后述的电气设备7和第1冷却装置31连接。
[0044]图4是表示由第1冷却装置31冷却的制冷剂的流动的方框图。如图4所示,由第1冷却装置31冷却的制冷剂以蓄电器71、逆变器72、旋转电动机6的顺序被供给,来冷却蓄电器71、逆变器72、旋转电动机6。
[0045]如图2所示,第3冷却装置33被以与第1冷却装置31相向的方式配置。第3冷却装置33相对于第1冷却装置31配置于冷却风的下游侧。第3冷却装置33例如是冷却工作油的油冷却器。
[0046]图5是从冷却风的下游侧观察的冷却单元3的后视图。如图5所示,第3冷却装置33具有第2入口 33a和第2出口 33b。第3冷却装置33是油冷却器的情况下,工作油经由第2入口 33a供给于第3冷却装置33内,并经由第2出口 33b从第3冷却装置33排出。第2入口 33a和第2出口 33b朝向冷却风的下游侧。第2入口 33a位于第3冷却装置33的下端部,第2出口 33b位于第3冷却装置33的上端部。该第2入口 33a连接有第2供给管302a,第2出口 33b连接有第2排出管302b。第2供给管302a连接第3冷却装置33和控制阀112,第2排出管302b连接第3冷却装置33和工作油箱110连接。
[0047]如图2所示,第2冷却装置32配置于第1冷却装置31侧方。第2冷却装置32在与通风路径30a延伸的方向实质垂直的垂直方向上,配置于第1冷却装置31的侧方。另外,垂直方向在水平延伸。本实施方式中,垂直方向与车辆前后方向平行。在车辆前后方向排列了第1冷却装置31和第2冷却装置32。第2冷却装置32比第1冷却装置31厚。在通风路径30a延伸的方向第2冷却装置32具有大于第1冷却装置31的尺寸。第2冷却装置32配置于冷却风扇2的旋转轴的延长线上。第1冷却装置31的受风面和第2冷却装置32的受风面实质配置于同一平面上。另外,各冷却装置的受风面是朝向冷却风的上游侧的面。第2冷却装置32例如是冷却发动机用的制冷剂的发动机散热器。第2冷却装置32和第1及第3冷却装置31、33之间配置有填充部件35。
[0048]第4冷却装置34配置于第2冷却装置32的侧方。第4冷却装置34位于垂直方向,并配置于第2冷却装置32的侧方。在垂直方向以第1冷却装置31、第2冷却装置32、第4冷却装置34的顺序排列。第4冷却装置31的受风面和第1及第2冷却装置31、32的受风面实质配置于同一平面上。第4冷却装置34例如是用于冷却压缩过的增压空气的后冷却器。第4冷却装置34和第2冷却装置32之间配置有填充部件35。另外,第4冷却装置34和间隔板30a之间也配置有填充部件35。如上,通风路径30a由第1冷却装置31、第2冷却装置32、第4冷却装置34堵住。另外,各冷却装置之间的间隙由填充部件35填埋。另外,通风路径30a也可不被完全堵住。
[0049]在该冷却单元3的冷却风的上游侧配置有电气设备7。电气设备7由来自第1冷却装置31的制冷剂冷却。电气设备7电连接于旋转电动机6。图6是表示发动机室111内的侧视图。如图6所示,电气设备7具有蓄电器71和逆变器72。蓄电器71储存由旋转电动机6产生的电力。另外,逆变器72将由旋转电动机6产生的电力从直流变换为交流。逆变器72配置于蓄电器71的上表面。
[0050]蓄电器71和逆变器72沿着第1冷却装置31和第2冷却装置32所排列的排列方向延伸。蓄电器71和逆变器72在垂直方向延伸。本实施方式中,蓄电器71和逆变器72在前后方向延伸。
[0051]逆变器72的长边短于蓄电器71的长边。在垂直方向逆变器72短于蓄电器71。逆变器72在垂直方向上靠远离于第1冷却装置31的方向配置。蓄电器71在垂直方向上从第1冷却装置31延伸至第4冷却装置34。逆变器72在垂直方向上从第2冷却装置32延伸至第4冷却装置34。逆变器72以不妨碍流向第1冷却装置31的冷却风的流动的方式配置。
[0052]图7是表示各部件配置的俯视图。如图7所示,第3冷却装置33具有与第1冷却装置31相向的第1面331和与第1面331相反朝向的第2面332。第1面331朝向车宽方向的第1侧(左侧),第2面332朝向车宽方向的第2侧(右侧)。
[0053]工作油箱110配置于第2面332朝向的一侧。同时,控制阀112也配置于第2面332朝向的一侧。另外,控制阀112其构成为控制向液压设备供给的工作油的流量。电气设备7配置于第1面331朝向的一侧。以冷却单元3为基准,蓄电器71和逆变器72配置于车宽方向的第1侧(左侧),工作油箱110和控制阀112配置于车宽方向的第2侧(右侧)。在车宽方向以电气设备7、冷却单元3、控制阀112、工作油箱110的顺序配置。
[0054]如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100与以往的液压挖掘机相比,能够提高第1冷却装置31的制冷剂的冷却效率。如图8所示,以往的电气设备散热器131相对于其它的散热器单独配置于冷却风的上游侧。因此,外部气体如图8的箭头A所示,为了避开电气设备散热器131而经过未配置电气设备散热器131的区域流向电气设备散热器131下游。对此,第1冷却装置31如图2所示作为堵住通风路径30a的冷却单元3的一部分而配置。因此,外部气体如图2的箭头A所示,以经过冷却单元3的各冷却装置31?34的方式流动。因此,外部气体也充分经过第1冷却装置31,能够提高第1冷却装置31的制冷剂的冷却效率。
[0055]另外,第1冷却装置31未配置于冷却单元3的上游侧,而作为冷却单元3的一部分配置于通风路径30a。因此,能够确保冷却单元3上游侧的空间,进而能够使冷却单元3等的维护变得容易。另外,第1冷却装置31未配置于冷却单元3的上游侧,所以能够将冷却单元3比以往的冷却单元更配置于冷却风的上游侧。其结果是,能够加长冷却单元3和冷却风扇2的距离,进而能够提高通风路径30a的整流效果。另外,第1冷却装置31不仅被单独配置,还作为冷却单元3的一部分而被配置,所以能够由支承另外的冷却装置32?34的支承部件来支承第1冷却装置31。跟以往一样,不必另外设置第1冷却装置31用的支承部件。
[0056][变形例]
[0057]上面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可进彳丁多种变更。
[0058]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冷却单元3具有第1至第4冷却装置31?34,但是并不特别地限于此。例如,冷却单元3也可不具有第4冷却装置34。另外,冷却单元3也可还具有其它的冷却装置。
[0059]另外,垂直方向的各冷却装置的顺序并不特别地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顺序。
[0060]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应用于液压挖掘机,但是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轮式装载机或者机动平地机等其它的混合动力作业车辆。
[0061]附图标记说明
[0062]2冷却风扇
[0063]3冷却单元
[0064]30间隔部件
[0065]30a通风路径
[0066]31第1冷却装置
[0067]32第2冷却装置
[0068]33第3冷却装置
[0069]6旋转电动机
【主权项】
1.一种混合动力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 电动机; 电气设备,和所述电动机电连接; 风扇,生成冷却风; 间隔部件,形成引导所述冷却风的通风路径; 冷却单元,以堵住所述通风路径的方式配置,具有:第1冷却装置,其冷却制冷剂,该制冷剂冷却所述电动机和所述电气设备的至少一方;第2冷却装置,其配置于所述第1冷却装置的侧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相对于所述第1冷却装置配置于所述冷却风的下游侧的第3冷却装置, 所述第1冷却装置具有:第1入口,其配置于该第1冷却装置的上部和下部的一方,并朝向所述冷却风的上游侧;第1出口,其配置于该第1冷却装置的上部和下部的另一方,并朝向所述冷却风的上游侧, 所述第3冷却装置具有:第2入口,其配置于该第3冷却装置的上部和下部的一方,并朝向所述冷却风的下游侧;第2出口,其配置于该第3冷却装置的上部和下部的另一方,并朝向所述冷却风的下游侧。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设备相对于所述冷却单元配置于所述冷却风的上游侧, 所述电气设备具有:蓄电器,其储存由所述电动机产生的电力;逆变器,配置于所述蓄电器的上表面,将所述电力从直流变换为交流, 所述逆变器的长边短于所述蓄电器的长边, 在所述逆变器的长边方向上,所述逆变器靠远离所述第1冷却装置的方向配置。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合动力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存积工作油的工作油箱, 所述第3冷却装置是冷却所述工作油的油冷却器, 所述第3冷却装置具有:与所述第1冷却装置相向的第1面和与所述第1面相反朝向的第2面, 所述工作油箱配置于所述第2面朝向的一侧。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动力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配置于所述第2面朝向的一侧并控制所述工作油流量的控制阀。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合动力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单元还具有配置于所述第1冷却装置和所述第2冷却装置之间的填充部件。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合动力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单元还具有配置于所述第2冷却装置侧方的第4冷却装置。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合动力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冷却装置是冷却所述发动机用的制冷剂的发动机散热器。
【专利摘要】液压挖掘机具备:电动机、电气设备(7)、冷却风扇(2)、间隔部件(30)、冷却单元(3)。电气设备(7)与电动机电连接。冷却风扇(2)产生冷却风。间隔部件(30)具有引导冷却风的通风路径(30a)。冷却单元(3)以堵住通风路径(30a)的方式配置。冷却单元(3)具有第1和第2冷却装置(31,32)。第1冷却装置(31)冷却电气设备(7)用的制冷剂。第2冷却装置(32)配置于第1冷却装置(31)侧方。
【IPC分类】E02F9/20, B60K11/04, E02F9/00
【公开号】CN105408156
【申请号】CN201580001100
【发明人】吉野隼生, 杉口贵志, 大和晃
【申请人】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公开日】2016年3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8月24日
【公告号】DE112015000111T5, WO2016006718A1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