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动力客车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81063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合动力客车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动力客车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模块、将冷却模块的上端可拆卸连接在车身尾端底架上的冷却模块上支架、将冷却模块的下端可拆卸连接在车身尾端底架上的冷却模块下支架、双作用膨胀水箱以及将双作用膨胀水箱安装在车身尾端底架上端后侧的膨胀水箱安装支架;所述冷却模块的上端与所述冷却模块上支架之间以及冷却模块的下端与所述冷却模块下支架之间均设有缓冲胶垫。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所述的冷却系统,将发动机冷却及电机冷却功能集成为一体,具有布置简单、成本低、装配便利、空间利用率高等特点。
【专利说明】一种混合动力客车冷却系统
[0001]
技术领域
[0002]本发明涉及客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合动力客车冷却系统。
[0003]
【背景技术】
[0004]现有的混合动力客车冷却系统包括发动机冷却系统和电机冷却系统两个单独的冷却系统,且两个冷却系统是分别进行设置及布置安装的,这不但增加制造成本,提高了装配难度,而且增大了使用空间,使有限的客车装配空间更加紧张。

【发明内容】

[0005]
[000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动力客车冷却系统,该系统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具有布置简单、成本低、装配便利、空间利用率高等特点。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混合动力客车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模块、将冷却模块的上端可拆卸连接在车身尾端底架上的冷却模块上支架、将冷却模块的下端可拆卸连接在车身尾端底架上的冷却模块下支架、双作用膨胀水箱以及将双作用膨胀水箱安装在车身尾端底架上端后侧的膨胀水箱安装支架;所述冷却模块的上端与所述冷却模块上支架之间以及冷却模块的下端与所述冷却模块下支架之间均设有缓冲胶垫。
[0008]进一步的,所述车身尾端底架上设有若干个预埋螺母。
[0009]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模块包括冷却模块安装框架、依次并列设置在冷却模块安装框架内的发动机散热水箱、电机散热水箱和发动机中冷器、安装在冷却模块安装框架上的护风罩以及安装在护风罩上的风扇机构;所述发动机散热水箱、电机散热水箱和发动机中冷器的外表面均覆盖有海绵。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模块上支架包括第一U型支架以及嵌入设置在第一 U型支架内的若干个加强板;所述第一 U型支架包括纵向连接板以及对称设置在纵向连接板上下两端的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所述加强板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上安装板的底部、所述下安装板的顶部相连;所述上安装板和所述下安装板上均开设有若干个第一腰形安装孔;所述加强板上开设有蒙皮封板安装孔。
[0010]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模块下支架包括安装底板以及对称设置在安装底板左右两端上方的左安装板和右安装板;所述安装底板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二腰形安装孔。
[0011]进一步的,所述双作用膨胀水箱包括依次设置的发动机膨胀水箱和电机膨胀水箱;所述发动机膨胀水箱,其顶部设有第一压力口,其上端侧壁上设有两个第一排气口,其后侧壁上端设有第一加水口,其后侧壁中段设有第一液位显示器,其后侧壁上设有若干个膨胀水箱安装孔,其底部设有第一低位报警器接口和第一补水口 ;所述电机膨胀水箱,其顶部设有第二压力口,其上端侧壁上设有第二排气口,其后侧壁上端设有第二加水口,其后侧壁中段设有第二液位显示器,其底部设有第二低位报警器接口和第二补水口 ;所述第一压力口上设有第三排气口 ;所述第二压力口上设有第四排气口。
[0012]进一步的,所述膨胀水箱安装支架包括L型支架以及嵌入设置在L型支架内的若干加强筋;所述L型支架包括安装顶板以及与安装顶板后端底部相连的纵向安装板;所述安装顶板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三腰形安装孔;所述纵向安装板的上开设有若干个减重工艺孔和若干个第四腰形安装孔;所述加强筋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顶板中段与所述纵向安装板中段之间的第一加强筋以及设置在所述安装顶板端部与所述纵向安装板端部之间的第二加强筋。
[0013]进一步的,所述缓冲胶垫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连接钢板、缓冲软垫以及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贯穿安装有连接螺栓;所述缓冲胶垫及第二连接板上开设有相连通的螺纹孔;所述第一连接钢板、缓冲软垫以及第二连接钢板均为圆柱形。
[0014]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模块安装框架为由上安装框架、右连接框架、下安装框架和左连接框架围成的长方形框架;所述上安装框架和下安装框架对称设置且二者结构相同,所述上安装框架包括开口向下的第二 U型支架以及设置在第二 U型支架顶部的安装块;所述安装块上开设有螺纹安装孔;所述第二 U型支架包括顶部连接板以及对称设置在顶部连接板左右两端底部的左连接板与右连接板;所述左连接板和右连接板的结构相同,二者上均开设有发动机散热水箱工艺孔、电机散热水箱工艺孔、发动机中冷器工艺孔、发动机散热器水箱排气工艺孔以及安装连接孔;所述左连接框架和右连接框架对称设置且二者结构相同,所述左连接框架包括开口向后的第三U型支架以及设置在第三U型支架内的若干个焊接螺母;所述第三U型支架包括纵向连接板以及对称设置在中间纵向连接板左右两端后侧的第一纵向连接板与第二纵向连接板;所述焊接螺母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纵向连接板与第二纵向连接板的内侧壁上。
[0015]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所述的冷却系统,将发动机冷却及电机冷却功能集成为一体,具有布置简单、成本低、装配便利、空间利用率高等特点。
【附图说明】
[0016]
[0017]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侧视图;
图3是车身尾端底架的主视图;
图4是车身尾端底架的俯视图;
图5是冷却模块的主视图;
图6是冷却模块的侧视图;
图7是上安装框架的主视图;
图8是上安装框架的侧视图;
图9是左连接框架的主视图;
图10是左连接框架的侧视图;
图11是冷却模块上支架的主视图;
图12是冷却模块上支架的侧视图;
图13是冷却模块下支架的主视图; 图14是冷却模块下支架的侧视图;
图15是双作用膨胀水箱的主视图;
图16是双作用膨胀水箱的左视图;
图17是双作用膨胀水箱的右视图;
图18是膨胀水箱安装支架的主视图;
图19是膨胀水箱安装支架的侧视图;
图20是膨胀水箱安装支架的俯视图;
图21是缓冲胶垫的结构示意图。
[0018]其中:
1、车身尾端底架,11、用于安装膨胀水箱安装支架的预埋螺母,12、用于安装冷却模块上支架的预埋螺母,2、冷却模块上支架,21、纵向连接板,22、上安装板,23、下安装板,24、加强板,25、第一腰形安装孔,26、蒙皮封板安装孔,3、冷却模块,31、发动机散热水箱,32、电机散热水箱,33、发动机中冷器,34、护风罩,35、风扇机构,36、上安装框架,361、安装块,362、第二 U型支架,363、发动机散热水箱工艺孔,364、电机散热水箱工艺孔,365、发动机中冷器工艺孔,366、安装连接孔,367、发动机散热器水箱排气工艺孔,368、螺纹安装孔,37、右连接框架,38、下安装框架,39、左连接框架,391、第三U型支架,392、焊接螺母,4、冷却模块下支架,41、安装底板,42、左安装板,43、右安装板,44、第二腰形安装孔,5、膨胀水箱安装支架,51、安装顶板,52、纵向安装板,53、第三腰形安装孔,54、减重工艺孔,55、第四腰形安装孔,56、第一加强筋,57、第二加强筋,6、双作用膨胀水箱,61、发动机膨胀水箱,611、第一压力口,612、第一排气口,613、第一加水口,614、第一液位显不器,615、第一液位报警器接口,616、第一补水口,617、第三排气口,618、膨胀水箱安装孔,62、电机膨胀水箱,621、第二压力口,622、第二排气口,623、第二加水口,624、第二液位显示器,625、第二液位报警器接口,626、第二补水口,627、第四排气口,7、缓冲胶垫,71、第一连接钢板,72、缓冲软垫,73、第二连接钢板,74、连接螺栓,75、螺纹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 -图21所示的一种混合动力客车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模块3、将冷却模块3的上端可拆卸连接在车身尾端底架I上的冷却模块上支架2、将冷却模块3的下端可拆卸连接在车身尾端底架I上的冷却模块下支架4、双作用膨胀水箱6以及将双作用膨胀水箱6安装在车身尾端底架I上端后侧的膨胀水箱安装支架5;所述冷却模块3的上端与所述冷却模块上支架2之间以及冷却模块3的下端与所述冷却模块下支架4之间均设有缓冲胶垫7。
[0021]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车身尾端底架I上设有若干个预埋螺母。所述预埋螺母包括用于安装冷却模块上支架的预埋螺母12和用于安装膨胀水箱安装支架的预埋螺母11。所述冷却模块下支架4焊接在所述车身尾端底架下端。
[0022]如图5-图6所示,所述冷却模块3包括冷却模块安装框架、依次并列设置在冷却模块安装框架内的发动机散热水箱31、电机散热水箱32和发动机中冷器33、安装在冷却模块安装框架上的护风罩34以及安装在护风罩上的风扇机构35。所述发动机散热水箱31、电机散热水箱32和发动机中冷器33的外表面均覆盖有海绵。所述海绵,用于在客车行驶时起到减震缓冲的作用,对发动机散热水箱、电机散热水箱以及发动机中冷器进行保护。在现有的客车冷却模块中,是将发动机水箱和中冷器并列安装在一起。本发明所采用的冷却模块,是针对混合动力客车设计的,混合动力客车不仅包括发动机,还有电机及其控制系统,而且电机及其控制系统也是需要冷却的。目前,现有的很多企业都是单独设计一个ATS冷却模块来对电机及其控制系统进行冷却,将ATS冷却模块单独安装在车身底架上。现有的将发动机和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单独进行冷却的方式,具有装配困难、安装效率低、安装成本高、对有限的客车底架行李舱空间利用率低等不足。本发明将发动机散热水箱、电机散热水箱和发动机中冷器并列安装在冷却模块安装框架内,不仅能够降低装配难度,提高装配效率,还能够降低装配成本,缩小整个冷却系统的体积,提高行李舱空间的利用率。
[0023]如图7-图10所示,所述冷却模块安装框架为由上安装框架36、右连接框架37、下安装框架38和左连接框架39围成的长方形框架。现有的客车冷却系统中的中冷器、水箱都是分开安装的,由于中冷器及其安装结构、水箱及其安装结构都是成型件,强度相对较大,将二者并联在一起后,二者之间会有相对移动,影响冷却系统的稳定性。本发明通过采用冷却模块安装框架,能够保证混合动力客车的冷却模块(发动机散热水箱31、电机散热水箱32、发动机中冷器33、护风罩34以及风扇机构35)是一个整体,不仅能够保证结构强度,还能够有效避免各部件之间发生相对移动,保证冷却模块的稳定性。
[0024]所述上安装框架36和下安装框架38对称设置且二者结构相同,所述上安装框架36包括开口向下的第二 U型支架362以及设置在第二 U型支架顶部的安装块361。所述安装块361上开设有螺纹安装孔368,所述螺纹安装孔,用于和胶垫上的连接螺栓相连,并通过胶垫和冷却模块上支架相连。所述第二 U型支架362包括顶部连接板以及对称设置在顶部连接板左右两端底部的左连接板与右连接板;所述左连接板和右连接板的结构相同,二者上均开设有发动机散热水箱工艺孔363、电机散热水箱工艺孔364、发动机中冷器工艺孔365、发动机散热器水箱排气工艺孔367以及安装连接孔366。由于发动机散热水箱、电机散热水箱和中冷器均设置有向外的凸口来作为进水口、出水口或排气口,而发动机散热器水箱、电机散热水箱以及中冷器的上端均是嵌入安装在第二U型支架内的,因此,通过分别设置发动机散热水箱工艺孔、电机散热水箱工艺孔、发动机中冷器工艺孔和发动机散热器水箱排气工艺孔,来便于发动机散热水箱以及电机散热水箱上的凸口伸出。所述安装连接孔,用于通过螺栓将上安装框架的左右两端分别和左连接框架的上端、右连接框架的上端连接在一起。
[0025]所述左连接框架39和右连接框架37对称设置且二者结构相同,所述左连接框架39包括开口向后的第三U型支架391以及设置在第三U型支架内的若干个焊接螺母392。所述第三U型支架包括纵向连接板以及对称设置在中间纵向连接板左右两端后侧的第一纵向连接板与第二纵向连接板。所述焊接螺母392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纵向连接板与第二纵向连接板的内侧壁上。所述焊接螺母包括用于通过螺栓以及安装连接孔366将左连接框架和上安装框架或下安装框架连接在一起的焊接螺母、和用于通过螺栓将护风罩安装在冷却模块安装框架上的焊接螺母。
[0026]如图11-图12所示,所述冷却模块上支架2包括第一U型支架以及嵌入设置在第一 U型支架内的若干个加强板24。所述第一 U型支架包括纵向连接板21以及对称设置在纵向连接板21上下两端的上安装板22和下安装板23。所述加强板24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上安装板22的底部、所述下安装板23的顶部相连。所述上安装板22和所述下安装板23上均开设有若干个第一腰形安装孔25。所述上安装板上的第一腰形孔,用于通过螺栓和车身尾端底架上的预埋螺母相连,以将上安装板连接至车身尾端底架上。所述下安装板上的第一腰形孔,用于通过螺栓和胶垫上的螺纹孔75相连,以将下安装板和胶垫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腰形安装孔,用于对冷却模块在客车左右方向上的安装位置进行调节(客车的行驶方向为前后方向,与前后方向垂直水平方向为左右方向),以满足不同厚度散热水箱或者中冷器的安装需求,并且避免冷却模块与外侧其他部件发生干涉。所述加强板24上开设有蒙皮封板安装孔26。由于冷却模块和车身尾端底架之间有缝隙,会漏风而降低冷却模块的冷却能力,因此,通过设置蒙皮封板来避免冷却模块和车身尾端底架之间有缝隙,来提高冷却模块的冷却能力,而蒙皮封板安装孔就是用于安装蒙皮封板的。
[0027]如图13-图14所示,所述冷却模块下支架4包括安装底板41以及对称设置在安装底板41左右两端上方的左安装板42和右安装板43。所述安装底板41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二腰形安装孔44。所述安装底板焊接在车身尾端底架上。冷却模块3的下端与所述冷却模块下支架4之间的缓冲胶垫嵌入安装在冷却模块下支架中,且该缓冲胶垫的连接螺栓穿过第二腰形安装孔,将该缓冲胶垫与冷却模块下支架连接在一起,该缓冲胶垫的螺纹孔通过螺栓和下连接框架上的安装孔上的螺纹安装孔相连。所述第二腰形安装孔是和所述第一腰形安装孔配合使用的,二者的作用相同。如图15-图17所示,所述双作用膨胀水箱6包括依次设置的发动机膨胀水箱61和电机膨胀水箱62。所述发动机膨胀水箱61,其顶部设有第一压力口611,其上端侧壁上设有两个第一排气口 612,其后侧壁上端设有第一加水口 613,其后侧壁中段设有第一液位显示器614,其后侧壁上设有若干个膨胀水箱安装孔618,其底部设有第一低位报警器接口 615和第一补水口 616;所述电机膨胀水箱62,其顶部设有第二压力口621,其上端侧壁上设有第二排气口 622,其后侧壁上端设有第二加水口 623,其后侧壁中段设有第二液位显示器624,其底部设有第二低位报警器接口 625和第二补水口 626;所述第一压力口 611上设有第三排气口 617;所述第二压力口 621上设有第四排气口 627。本发明所述的双作用膨胀水箱,将发动机膨胀水箱和电机膨胀水箱设置为一体,既能够满足混合动力客车的需求,又能够节约装配空间,降低制造成本,提高装配效率。通过将第一压力口设置在发动机膨胀水箱的顶部,将第二压力口设置在电机膨胀水箱的顶部,能够分别满足两个膨胀水箱中的热气往上走的气体流向需求。通过在发动机膨胀水箱的后侧壁上设置第一加水口,在电机膨胀水箱的后侧壁上设置第二加水口,是为了加水方便。通过在发动机膨胀水箱的后侧壁中段设置第一液位显示器,在电机膨胀水箱的后侧壁中段设置第二液位显示器,是为了便于观察两个膨胀水箱的水位情况。通过在发动机膨胀水箱的后侧壁上开设若干个膨胀水箱安装孔,这几个膨胀水箱安装孔位于整个双作用膨胀水箱后侧壁的中段,这样能够提高结构强度,使双作用膨胀水箱在安装好后不会移动,保证双作用膨胀水箱工作的稳定性。通过在发动机膨胀水箱的底部设置第一低位报警器接口,在电机膨胀水箱的底部设置第二低位报警器接口,能够更好地检测反应两个膨胀水箱中的液位情况。通过在发动机膨胀水箱的底部设置第一补水口,在电机膨胀水箱的底部设置第二补水口,并且使两个补水口开口向下,是为了给发动机及电机冷却加水提供便利。发动机膨胀水箱上端侧壁上设有两个第一排气口,电机膨胀水箱上端侧壁上设有一个第二排气口,其中,一个第一排气口和发动机排气口相连,另外一个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均和外界大气相通,用于将两个膨胀水箱中的空气排出。所述第三排气口和第四排气口,用于在发动机膨胀水箱或电机膨胀水箱中的压力超过一定值时,对其进行排气操作。
[0028]如图18-图20所示,所述膨胀水箱安装支架5包括L型支架以及嵌入设置在L型支架内的若干加强筋。所述L型支架包括安装顶板51以及与安装顶板51后端底部相连的纵向安装板52。所述安装顶板51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三腰形安装孔53。所述纵向安装板52的上开设有若干个减重工艺孔54和若干个第四腰形安装孔55。所述加强筋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顶板中段与所述纵向安装板中段之间的第一加强筋56以及设置在所述安装顶板端部与所述纵向安装板端部之间的第二加强筋57。所述第三腰形安装孔,用于通过螺栓及预埋螺母将膨胀水箱安装支架连接在车身尾端底架上,且该第三腰形安装孔,能够对膨胀水箱的安装位置进行左右方向上的调节。所述第四腰形安装孔,用于和膨胀水箱安装孔618配合使用,将双作用膨胀水箱安装在膨胀水箱安装支架上,且该第四腰形安装孔,能够对膨胀水箱的安装位置进行左右方向上的调节。所述减重工艺孔,用于减轻膨胀水箱安装支架的质量,满足客车轻量化的要求。所述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用于从L型支架的不同部位来加强L型支架的结构强度,保证对双作用膨胀水箱进行有力地支撑。
[0029]如图21所示,所述缓冲胶垫7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连接钢板71、缓冲软垫72以及第二连接板73。所述第一连接板71上贯穿安装有连接螺栓74;所述缓冲胶垫72及第二连接板73上开设有相连通的螺纹孔75。所述第一连接钢板71、缓冲软垫72以及第二连接钢板73均为圆柱形,通过将第一连接钢板、缓冲软垫及第二连接钢板设计为圆柱形,能够在安装缓冲胶垫旋转缓冲胶垫的时候,避免缓冲胶垫与冷却模块下支架发生干涉,保证缓冲胶垫能够顺利、牢稳地安装在冷却模块下端与冷却模块下支架之间。所述连接螺栓,其头部位于第一连接钢板内侧,其螺纹杆穿过第一连接钢板伸出至第一连接钢板的外侧。所述缓冲胶垫包括设置在冷却模块3的上端与所述冷却模块上支架2之间的缓冲胶垫以及设置在冷却模块3的下端与所述冷却模块下支架4之间的缓冲胶垫。所述缓冲胶垫,用于避免冷却模块的上下两端直接硬连接至冷却模块上支架和冷却模块下支架上,而是在客车行驶过程中,对冷却模块起到有效的减震缓冲作用,保证冷却模块的稳定性。通过在缓冲软垫上下两端设置第一连接钢板与第二连接钢板,是为了使缓冲胶垫能够与金属材质的冷却模块上支架、冷却模块下支架良好的进行连接。通过设置在缓冲胶垫上设置一个连接螺栓和一个螺纹孔,既能够起到有效的连接作用,又能够避免因采用两个连接螺栓而导致因安装空间过小使缓冲胶垫无法很好地进行装配。
[0030]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混合动力客车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模块、将冷却模块的上端可拆卸连接在车身尾端底架上的冷却模块上支架、将冷却模块的下端可拆卸连接在车身尾端底架上的冷却模块下支架、双作用膨胀水箱以及将双作用膨胀水箱安装在车身尾端底架上端后侧的膨胀水箱安装支架;所述冷却模块的上端与所述冷却模块上支架之间以及冷却模块的下端与所述冷却模块下支架之间均设有缓冲胶垫。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客车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尾端底架上设有若干个预埋螺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客车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模块包括冷却模块安装框架、依次并列设置在冷却模块安装框架内的发动机散热水箱、电机散热水箱和发动机中冷器、安装在冷却模块安装框架上的护风罩以及安装在护风罩上的风扇机构;所述发动机散热水箱、电机散热水箱和发动机中冷器的外表面均覆盖有海绵。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客车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模块上支架包括第一 U型支架以及嵌入设置在第一 U型支架内的若干个加强板;所述第一 U型支架包括纵向连接板以及对称设置在纵向连接板上下两端的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所述加强板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上安装板的底部、所述下安装板的顶部相连;所述上安装板和所述下安装板上均开设有若干个第一腰形安装孔;所述加强板上开设有蒙皮封板安装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客车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模块下支架包括安装底板以及对称设置在安装底板左右两端上方的左安装板和右安装板;所述安装底板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二腰形安装孔。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客车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作用膨胀水箱包括依次设置的发动机膨胀水箱和电机膨胀水箱;所述发动机膨胀水箱,其顶部设有第一压力口,其上端侧壁上设有两个第一排气口,其后侧壁上端设有第一加水口,其后侧壁中段设有第一液位显示器,其后侧壁上设有若干个膨胀水箱安装孔,其底部设有第一低位报警器接口和第一补水口 ;所述电机膨胀水箱,其顶部设有第二压力口,其上端侧壁上设有第二排气口,其后侧壁上端设有第二加水口,其后侧壁中段设有第二液位显示器,其底部设有第二低位报警器接口和第二补水口 ;所述第一压力口上设有第三排气口 ;所述第二压力口上设有第四排气口。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客车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水箱安装支架包括L型支架以及嵌入设置在L型支架内的若干加强筋;所述L型支架包括安装顶板以及与安装顶板后端底部相连的纵向安装板;所述安装顶板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三腰形安装孔;所述纵向安装板的上开设有若干个减重工艺孔和若干个第四腰形安装孔;所述加强筋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顶板中段与所述纵向安装板中段之间的第一加强筋以及设置在所述安装顶板端部与所述纵向安装板端部之间的第二加强筋。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客车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胶垫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连接钢板、缓冲软垫以及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贯穿安装有连接螺栓;所述缓冲胶垫及第二连接板上开设有相连通的螺纹孔;所述第一连接钢板、缓冲软垫以及第二连接钢板均为圆柱形。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客车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模块安装框架为由上安装框架、右连接框架、下安装框架和左连接框架围成的长方形框架;所述上安装框架和下安装框架对称设置且二者结构相同,所述上安装框架包括开口向下的第二 U型支架以及设置在第二 U型支架顶部的安装块;所述安装块上开设有螺纹安装孔;所述第二 U型支架包括顶部连接板以及对称设置在顶部连接板左右两端底部的左连接板与右连接板;所述左连接板和右连接板的结构相同,二者上均开设有发动机散热水箱工艺孔、电机散热水箱工艺孔、发动机中冷器工艺孔、发动机散热器水箱排气工艺孔以及安装连接孔;所述左连接框架和右连接框架对称设置且二者结构相同,所述左连接框架包括开口向后的第三U型支架以及设置在第三U型支架内的若干个焊接螺母;所述第三U型支架包括纵向连接板以及对称设置在中间纵向连接板左右两端后侧的第一纵向连接板与第二纵向连接板;所述焊接螺母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纵向连接板与第二纵向连接板的内侧壁上。
【文档编号】B60K11/02GK105835688SQ201610222324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6年4月9日
【发明人】黄叶明, 王黎明, 严伟, 邱洋, 王冰清
【申请人】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