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速分动器及汽车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690392阅读:来源:国知局
其中,输入轴12和后半轴141共中心轴线设置,从而保证动力传递过程中的平稳性。
[0036]如图2所示,参考图2中箭头方向,示出了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动力的传递路径。具体的,发动机的动力经过变速箱传递给输入轴12,再依次经过保持架11、分动器壳体10、行星齿轮轴13、行星齿轮131传递到前半轴齿轮152和后半轴齿轮14上。其中,传递到后半轴齿轮14的动力通过后半轴141输入到后驱动桥;传递到前半轴齿轮14的动力,由于前半轴齿轮14固定设在空心轴151上,因此带动空心轴151转动,进一步的动力依次经过主动齿轮16、从动齿轮17传递到前传动轴18上,以将动力输入到前驱动桥。
[0037]由此可知,为了动力传递到前驱动桥的平稳、可靠性,如图3所示,可以将保持架11与分动器壳体10—体式设置,即两者一体成型。进一步地,动力需要通过多个零部件进行传递,因此如图1和图2所示,空心轴151和前半轴齿轮152可以一体成型设置,提高动力传递效率。其中,空心轴151需要穿设出分动器壳体10,因此为了保证空心轴151转动的平稳性,可以在分动器壳体10中设置轴承等。
[0038]在图3中,示出了动力传递到行星齿轮131的路径,参考图3中箭头所示。其中,结合图3可知,输入轴12与保持架11可以通过花键连接,动力传递稳定。同样,后半轴齿轮14和后半轴141之间也可以通过花键进行连接。
[0039]参考图3可知,分动器壳体10内的保持架11位于中心区域,且包括中空圆柱状连接毂111,该连接毂111通过四个支撑架112与分动器壳体10固定连接,从而当保持架11随输入轴12转动时,保证分动器壳体10与输入轴12转动的同步性。图3中,四个支撑架112等距、均匀排布。
[0040]结合图3,本实用新型的差速分动器集合了分动器和差速器,因此为了保证输出到前、后驱动桥具有足够的扭矩,可以设置四个行星齿轮轴13,且行星齿轮轴13分别位于相邻的支撑架112之间,并一端与分动器壳体10固定连接、另一端与保持架11的连接毂111相抵。相应的,行星齿轮131也设有四个,能够保证足够的扭矩输出。
[0041]在实际应用时,空心轴151与前传动轴18的驱动方式也可以为齿轮传动、链传动或摩擦轮传动,其中,齿轮传动的方式动力较平稳,具体可以如图1和图2所示,在空心轴151上套设固定有主动齿轮16,,主动齿轮16啮合有从动齿轮17,该从动齿轮17与前驱动轴18固定连接,从而传递到空心轴151上的动力,依次经过主动齿轮16和从动齿轮17,传递到前驱动轴18上。优选地,在空心轴151上的主动齿轮16以及和主动齿轮16啮合的从动齿轮17,均为圆柱齿轮。当然,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齿轮结构。其中,在图1和图2中,空心轴151上设有台阶限位结构,能够起到限制主动齿轮16轴向窜动的作用,保证差动分动器的正常运行。
[004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实施例描述的差速分动器。
[004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中,由于包括上述差速分动器,该差速分动器集成了差速器和分动器,具体地,当汽车正常行驶时,例如汽车行驶在平坦路况上,此时汽车的前驱动桥和后驱动桥行驶状况相同,即前传动轴和后传动轴的转速相同,不产生差速。具体可以为,发动机的动力传输到输入轴上,输入轴转动带动保持架转动,从而带动与保持架固定连接的分动器壳体转动,以进一步带动其内固定的行星齿轮轴转动,此时行星齿轮在行星齿轮轴的作用下与分动器壳体同步转动;行星齿轮转动带动与之啮合的前半轴齿轮和后半轴齿轮转动,其中后半轴齿轮转动驱动后半轴转动,从而动力传递到与后半轴连接的后传动轴上,以驱动后驱动桥。同时,前半轴齿轮转动带动与之固定连接的空心轴转动,从而将动力传递至前传动轴上,以驱动前驱动桥。该过程完成了分动器的功能。
[0044]当汽车行驶在复杂路况时,例如泥泞路况,此时汽车前驱动桥和后驱动桥存在打滑现象,即前传动轴和后传动轴的转速不一致。此时,在保证上述分动器功能的同时,通过控制分动器壳体内的行星齿轮自转,从而使得分配到前半轴齿轮和后半轴齿轮的转速产生差异,即实现前驱动桥和后驱动桥差速的目的,以应对复杂路况。
[0045]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中的差速分动器通过将分动器和差速器集成设置,能够减少零部件数量、降低成本,便于装配;而且,集成后的差速分动器能够实现小型化的设置,使得布局更加紧凑,降低开发难度和成本;另外,现有技术中,扭矩的传递需要通过平行轴设置,而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具有空心轴的前半轴驱动结构,并将输入轴设在空心轴中,从而减小平行轴设置空间的局限性。
[004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差速分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动器壳体(10),所述分动器壳体(10)内固定设有保持架(11),所述保持架(11)固定连接有穿设出所述分动器壳体(10)的输入轴(12);所述分动器壳体(10)中还固定设有行星齿轮轴(13),所述行星齿轮轴(13)上套设固定有行星齿轮(131);所述分动器壳体(10)内还设有后半轴齿轮(14),所述后半轴齿轮(14)与所述行星齿轮(131)啮合,且所述后半轴齿轮(14)固定连接有后半轴(141); 所述分动器壳体(10)内还设有与所述后半轴齿轮(14)相对设置的前半轴驱动结构(15),所述前半轴驱动结构(15)包括空心轴(151)及固定在所述空心轴(151)—端的前半轴齿轮(152);所述前半轴齿轮(152)与所述行星齿轮(131)啮合,所述空心轴(151)穿设出所述分动器壳体(10);所述输入轴(12)位于所述空心轴(151)内,且与所述空心轴(151)间隙配合; 还包括由所述空心轴(151)驱动的前传动轴(1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分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轴(151)与所述前半轴齿轮(152) —体成型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差速分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架(11)与所述分动器壳体(10) —体式设置; 所述保持架(11)包括中空圆柱状连接毂(111),所述连接毂(111)通过支撑架(112)与所述分动器壳体(10)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差速分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毂(111)位于中心区域,所述支撑架(112)包括有四个,且四个所述支撑架(112)等距、均匀排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差速分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齿轮轴(13)位于相邻所述支撑架(112)之间,且所述行星齿轮轴(13)与所述分动器壳体(10)固定连接; 相应的,所述行星齿轮(131)设有四个,且分别位于相邻所述支撑架(112)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分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架(11)与所述输入轴(12)之间通过花键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分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轴(151)上套设固定有主动齿轮(16),所述主动齿轮(16)啮合有从动齿轮(17),所述从动齿轮(17)与所述前传动轴(18)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差速分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齿轮(16)和从动齿轮(17)均为圆柱齿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分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12)和后半轴(141)同轴设置,且所述后半轴(141)末端设有连接法兰(19),所述连接法兰(19)用于连接后传动轴。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差速分动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差速分动器,包括分动器壳体,内固定有保持架,保持架连接输入轴;还设有行星齿轮轴,套设有行星齿轮;后半轴齿轮与行星齿轮啮合,连接后半轴;还设有空心轴及前半轴齿轮;前半轴齿轮与行星齿轮啮合;输入轴位于空心轴内;空心轴上套设有主动齿轮,啮合有从动齿轮,从动齿轮连接有前传动轴。汽车正常行驶时,动力传输到输入轴,传递到与后半轴连接的后传动轴,驱动后驱动桥;同时,动力传递至前传动轴,驱动前驱动桥。汽车在复杂路况时,控制行星齿轮自转,使前、后半轴齿轮的转速产生差异,实现前、后驱动桥差速。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中的差速分动器通过将分动器和差速器集成设置,减少零部件数量、降低成本,便于装配。
【IPC分类】B60K17-346
【公开号】CN204398872
【申请号】CN201520057013
【发明人】杨世卿, 张露
【申请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6月17日
【申请日】2015年1月27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