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轨道车辆的门扇以及轨道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39333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用于轨道车辆的门扇以及轨道车辆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车辆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门扇以及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为了改善乘坐轨道交通的乘员的乘车体验,轨道车辆门的门扇(如图1所示)通常包括开设有窗口的门扇主体100、围绕该窗口的周边设置的窗框200以及粘接在窗框200上的门窗板300。当在轨道车辆的使用期间出现门窗板破损需要更换的情况时,由于门窗板和窗框之间的粘接需要特定的施工环境及要求,因此操作较为复杂,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为此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门扇,该门扇包括卡接到窗框上的胶条,门窗板置于该胶条的容置槽中,从而将门窗板通过胶条可拆卸地连接到窗框。然而这种门扇仅适用于轻载门窗板的安装,无法满足重载门窗板的安装强度和可靠性要求。

因此亟需提供一种能够简单快速地更换门窗板并且同时可以适用于重载门窗板的门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门扇和包括该门扇的轨道车辆。本实用新型的门扇能够实现简单快速地更换门扇的门窗板,同时即使对于重载门窗板也能够满足安装强度和可靠性要求。

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了一种门扇,其包括门扇主体,在所述门扇主体上开设有窗口,围绕所述窗口的周边设有窗框部,所述窗框部具有用于接收门窗板的接收面,在所述窗框部的接收面上设置弹性承载条,其中所述弹性承载条具有用于承载门窗板的第一容置槽,并且所述弹性承载条通过连接件固定到所述窗框部。所述窗框部可以是可拆卸地安装到门扇主体上的独立部件,也可以与门扇主体形成一体式结构。与门扇主体形成一体式结构的窗框部由构成门扇主体的门皮在窗口的周边折弯构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门扇,由于门窗板通过置于弹性承载条的第一容置槽而安装在窗框部上,因而能够快速方便地对门窗板进行更换,并且由于弹性承载条通过连接件而固定在窗框部上,因而弹性承载条与窗框部之间具有更高的连接强度,从而能够特别适用于重载门窗板的安装,使得门扇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中,该门扇的窗框部还具有从所述窗框部的接收面朝向窗口的中心延伸的支撑部,并且所述支撑部延伸超出所述第一容置槽对所述门窗板的承载面,所述第一容置槽的一个槽壁周边具有与所述支撑部卡接的定位槽,其中所述支撑部的顶端抵接所述定位槽的底部;以及所述弹性承载条还包括一个弹性压条,并且所述第一容置槽的未设置所述定位槽的另一槽壁具有塞入所述弹性压条的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容置槽朝向所述弹性承载条的外侧开口且所述第二容置槽的开口呈收口形状。在这样的门扇中,由于采用在弹性承载条的一侧塞入弹性压条,而另一侧由支撑部支撑的方式,因此增大了弹性承载条施加至门窗板上的压力,进而提高门扇上门窗板安装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为了增大弹性承载条施加至门窗板上的压力,进而提高门扇上门窗板安装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中,该门扇的所述弹性承载条包括两条弹性压条,并且所述第一容置槽的两个槽壁分别具有塞入所述弹性压条的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容置槽朝向所述弹性承载条的外侧开口且所述第二容置槽的开口呈收口形状。

连接件可以为可拆卸连接件,也可以为不可拆卸连接件,当采用可拆卸连接件时,还可以简单方便地更换弹性承载条。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中,所述连接件为螺纹连接件,所述窗框部包括对应所述螺纹连接件所设置的螺母。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中,所述第一容置槽为二阶型阶梯容置槽,所述弹性承载条在所述阶梯容置槽的底部处通过所述螺纹连接件固定到所述窗框部。

由于弹性承载条通过螺纹连接件连接到窗框部,因此为了避免因螺纹连接件与弹性承载条的直接接触而降低二者之间固定连接的稳定性。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中,该门扇还包括对应所述每一个螺纹连接件所设置的、且位于所述螺纹连接件的头部与所述弹性承载条之间的加强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替选实施方式,该门扇还可以包括加强件,其中加强件包括置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底部上的两个条形压板和对应每一个螺纹连接件所设置的垫片,并且其中所述条形压板通过所述螺纹连接件和所述垫片固定至所述螺母。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中,所述门窗板与所述加强件和所述螺纹连接件的头部之间具有设定间隙。这样能够有效地防止门窗板因与螺纹连接件和加强件的接触而在使用过程中损坏。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中,所述第一容置槽的两个槽壁还分别具有面向彼此延伸的、用于支撑所述门窗板的支撑唇部。由于加强件和所述螺纹连接件的头部位于所述支撑唇部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底部之间的空间中,因此能够确保门窗板与螺纹连接件和加强件不接触,从而防止门窗板的损坏。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中,所述第一容置槽的开口顶部的宽度小于所述门窗板的厚度。第一容置槽的两个侧壁抵接门窗板的表面,从而能够更加可靠地将门窗板夹紧固定在第一容置槽内,从而提高门扇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中,所述门扇主体包括形成层压结构的第一门皮和第二门皮,所述第一门皮的折弯部与所述第二门皮的一部分构成所述窗框部,也就是说,窗框部与门扇主体为一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方面是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其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提供的门扇。在轨道车辆中应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上述任何一种门扇,能够实现简单快速地更换门扇的门窗板,同时保证门扇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门扇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门扇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出的门扇的未安装门窗板的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门扇的另一实施方式的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门扇的又一实施方式的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安装了弹性压条和门窗板;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门扇的又一实施方式的弹性承载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门扇的又一实施方式的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门扇的又一实施方式的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出的门扇的加强件以及螺栓和螺母的分解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门扇的又一实施方式的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门扇的又一实施方式的部分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的B-B处的截面视图;

图13为图12中的A处的放大示意图;以及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门扇的又一实施方式的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门扇,其中在窗框部的接收面上设置弹性承载条,且弹性承载条具有用于承载门窗板的第一容置槽,并且弹性承载条通过连接件固定到窗框部,因此能够在简单快速地更换门窗板的同时,保证门窗板安装在门扇上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为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参照附图以及不同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和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门扇的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该门扇包括:门扇主体(未示出),在门扇主体上开设有窗口,围绕窗口的周边设有窗框部2,窗框部2具有用于接收门窗板3的接收面21,在窗框部2的接收面21上设置弹性承载条4,弹性承载条4具有用于承载门窗板3的第一容置槽41,并且弹性承载条4通过螺栓5在第一容置槽41的底部处固定到窗框部2,对应螺栓5设置在窗框部2上的铆螺母6。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门扇的安装过程。

首先通过螺栓5和窗框部2上的铆螺母6将弹性承载条4固定到窗框部2的接收面21上(对于作为独立部件的窗框部2,首先将窗框部2安装在门扇主体的窗口上);然后将门窗板3放置到弹性承载条4的第一容置槽41中。

这样,从上述门扇的安装过程可知,当需要更换门窗板时,仅仅需要将门窗板从弹性承载条的第一容置槽拆除即可,也就是说实现了门窗板的在线更换操作。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门扇的门窗板的安装对操作环境没有严格要求,因而能够快速方便地对门窗板进行更换,并且简化了操作,节约了生产成本。而且,由于弹性承载条通过螺栓而固定在窗框部上,因而弹性承载条与窗框部之间具有更高的连接强度,从而即使对于重载门窗板,也能够满足门窗板安装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承载条通过螺栓这样的可拆卸连接件而固定在窗框部上,因而当弹性承载条受到损坏需要更换时,也可以快速方便地拆掉弹性承载条,从而实现弹性承载条的更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承载条通过螺栓而固定在窗框部上,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其它的不可拆卸的连接件或可拆卸的连接件(例如螺钉)也可以用于弹性承载条的固定。

参照图4所示,还提供了本实用新型的门扇的第二实施方式,该门扇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窗框部2还具有从窗框部2的接收面21朝向窗口中心延伸的支撑部22,并且支撑部22延伸超出第一容置槽41对门窗板3的承载面411,第一容置槽41的一个槽壁周边具有与支撑部22卡接的定位槽412,其中支撑部22的顶端抵接定位槽412的底部;以及

弹性承载条4还包括一个弹性压条42,并且第一容置槽41的未设置定位槽412的另一槽壁具有塞入弹性压条42的第二容置槽43,第二容置槽43朝向弹性承载条4的外侧开口且第二容置槽43的开口呈收口形状。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门扇的安装过程。

首先将弹性承载条4置于窗框部2的接收面21上(对于作为独立部件的窗框部2,首先将窗框部安装在门扇主体的窗口上);然后将弹性承载条的定位槽412与窗框部2的支撑部22卡接,之后通过螺栓5和铆螺母6将弹性承载条4固定到窗框部2的接收面21上;之后将门窗板3放置到弹性承载条4的第一容置槽41中;最后将弹性压条42塞入到第二容置槽43中,从而利用第一容置槽的槽壁将门窗板压紧固定在第一容置槽41中。

这样,采用本实施方式的门扇,不仅能够快速方便地对门窗板进行更换,而且由于采用在弹性承载条的一侧塞入弹性压条,而另一侧由窗框部的支撑部支撑的方式,从而增大了弹性承载条施加至门窗板上的压力,确保将门窗板卡接固定在第一容置槽内,进而提高本实施方式的门扇上门窗板安装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参照图5所示,还提供了本实用新型的门扇的第三实施方式,该门扇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其中弹性承载条4包括两条弹性压条42,并且第一容置槽41的两个槽壁分别具有塞入弹性压条42的第二容置槽43,第二容置槽43朝向弹性承载条的外侧开口且第二容置槽的开口呈收口形状。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门扇,弹性承载条的两侧均塞入弹性压条,从而增大了弹性承载条施加至门窗板上的压力,确保将门窗板稳定地卡接固定在第一容置槽内,进而在实现快速方便地对门窗板进行更换的同时,提高本实施方式的门扇上门窗板安装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参照图6所示,还提供了本实用新型的门扇的第四实施方式,其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区别仅在于,其中第一容置槽41为二阶型阶梯容置槽,弹性承载条4在阶梯容置槽的底部处通过螺栓固定到窗框部2,门窗板置于阶梯容置槽的第一阶台阶面(此时其构成了承载面411)上。

由于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容置槽为阶梯容置槽,因而在采用连接件固定弹性承载条时,仅仅需要在该容置槽的底部开设通孔即可,而无需开设阶梯型通孔以用于螺纹连接件等,从而能够简化弹性承载条的制造。

考虑到本实用新型的门扇中的弹性承载件通过螺栓等连接件固定至窗框部,螺栓与弹性承载件的直接接触可能会由于弹性承载件的弹性材料而降低二者之间固定连接的稳定性。

因此,参照图7所示,还提供了本实用新型的门扇的第五实施方式,其与第四实施方式的区别仅在于,该门扇还包括对应螺栓5所设置的、且位于螺栓5的头部与弹性承载条4之间的加强件7。

这样,通过设置在螺栓的头部和弹性承载条之间的加强件,其中加强件起到压板的作用,因而能够防止螺栓的头部直接作用到弹性承载条上,进而提高弹性承载条固定到窗框部上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采用C型的加强件与螺栓采用一一对应的方式来设置,当然加强件的型式并不限于C型结构,例如还可以为V型。为了更好地确保将弹性承载条固定到窗框部上,另外参照图8和图9所示,提供了本实用新型的门扇的第六实施方式,其与第五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其中的加强件包括两个条形压板71和对应每一个螺栓设置的垫片72,且通过螺栓5将条形压板71、垫片72压抵固定至铆螺母6。

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承载条并未与螺纹连接件直接接触固定,而是螺纹连接件将条形压板、垫片固定至窗框部上的铆螺母,从而通过条形压板将弹性承载条压紧固定。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门扇避免了螺栓与弹性承载条直接接触,进而进一步提高弹性承载条在窗框部上固定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参照图10所示,还提供了本实用新型的门扇的第七实施方式,该门扇与第六实施方式的区别仅在于,门窗板3与加强件7和螺栓的头部之间具有设定间隙。也就是说,在门窗板安装完成后,门窗板的下沿与螺栓的头部顶端之间保持一个距离为h2的设定间隙。需要说明的是,该设定间隙具体根据门窗板的重量和弹性承载条的弹性变形来确定,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门扇,能够在门窗板安装到弹性承载条之后,有效地防止门窗板因与螺栓、加强件的接触而在使用过程中损坏。

进一步地,参照图11至图13所示,还提供了本实用新型的门扇的第八实施方式,该门扇与第七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其中第一容置槽41的两个槽壁还分别具有面向彼此延伸的、用于支撑门窗板的支撑唇部44,加强件和螺栓5的头部位于支撑唇部44与第一容置槽41的底部之间的空间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门扇安装完成之后,门窗板由支撑唇部44所支撑,而加强件和螺栓位于支撑唇部的下方,因此能够有效地保护门窗板。并且,根据支撑唇部的弹性变形量,当该门扇被设计成门窗板仅由支撑唇部的一部分支撑时,门窗板与支撑唇部的接触面较小,从而能够在门窗板与支撑唇部的连接处形成良好的密封。

进一步地,继续参照图13所示,还提供了本实用新型的门扇的第九实施方式,该门扇与第八实施方式的区别仅在于,其中第一容置槽41的开口顶部的宽度小于门窗板3的厚度。采用本实施方式的门扇,利用第一容置槽的两个侧壁的弹性变形夹紧门窗板的表面,从而能够更加可靠地将门窗板夹紧固定在第一容置槽内,从而提高门窗板在门扇上安装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窗框部与门扇主体既可以是分体式结构也可以是一体式结构。在图14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门扇的实施方式中,其中的门扇主体包括形成层压结构的第一门皮11和第二门皮12(通常门扇主体由形成层压结构的第一门皮和第二门皮以及填充在其中的发泡材料构成),窗框部由第一门皮11的折弯部与第二门皮12的一部分构成。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