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发动机舱下托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89910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汽车发动机舱下托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车身结构,具体涉及汽车发动机舱的下托架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许多汽车的发动机舱下托架大多采用钢板焊接而成,一般是由两 块冲压板材扣合而成,并由保护焊焊接起来,其缺点1、结构较为复杂,整体性差;2、因为 涉及到模具开发,生产准备周期长,在实际汽车产品开发过程中,前期手工样件制作困难, 需要投入模具来完成样件制造,故开发风险大,成本高,后期修改周期长、难度大。3、采用冲 压板材,不能灵活调整形状,并且在整车前部发生碰撞时,不能起到吸收能量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汽车发动机舱下托架结构复杂,更改柔性差等不足,
提供一种结构强度高,制造工艺简单可行,制造成本低,更改灵活,能起到部分吸能效果的
汽车发动机舱下托架。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种汽车发动机舱下托架,其由托架本体、横向稳定杆安装板组成;所述托架本体
采用无缝钢管制成,托架本体两端压扁并设有装配孔,后端有两个装配孔以螺接方式和车
身发动机舱相连,前端与横向稳定杆安装板以保护焊连接,有一个装配孔。 所述横向稳定杆安装板是一钢板冲压件,中部为对底盘横向稳定杆起到固定和支
撑作用的半弧形卡套部,两端分别水平向外延伸的装配耳,两端的装配耳上分别有装配孔,
其一端的装配耳与托架本体的前端焊接,并让两部分的装配孔重合,所述横向稳定杆安装
板扣合在底盘横向稳定杆上,并通过螺栓固定在发动机舱前部。 所述托架本体的中间具有向上的微小折弯。 所述汽车发动机舱下托架安装在发动机舱下,左右各一件。 本汽车发动机舱下托架由于采用管梁式结构,相对以往托架结构其优点是成本 低,重量轻,可通过弯管机灵活调整形状,适应性、实用性强;并在整车前部发生碰撞时传递 撞击能量到车身下部,在本体中间的微小弯折的引导下,可通过整体的逐渐折弯吸收部分 能量,提高整车碰撞安全性。


图1是本汽车发动机舱下托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其中托架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其中横向稳定杆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汽车发动机舱下托架在汽车发动机舱上的安装整体示意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见图1 ,本汽车发动机舱下托架由托架本体1和横向稳定杆安装板2通过焊接方 式连接在一起而构成。 参见图2,托架本体1采用无缝钢管加工,两端被压扁并设有装配孔,其后端12有 两个装配孔,以螺接方式和车身发动机舱相连,其前端11与横向稳定杆安装板2焊接,有一 个装配孔。在托架本体1后端一侧还做了部分切角13,其作用在于通过视觉区分左右件,防 止装错。另外,通过弯管机在托架本体l的中间弯出向上的微小折弯A。
参见图3,横向稳定杆安装板2采用钢板冲压而成,其中部为半弧形卡套部21,对 底盘横向稳定杆起到固定和支撑作用,其两端是分别水平向外延伸的装配耳22,两端的装 配耳22上分别有一个装配孔,其一端的装配耳与托架本体1的前端焊接,并让两部分的装 配孔重合。 参见图4,装配时,通过上述托架前后的各两个装配孔以螺接的方式连接到发动机 舱下部,左右各一件,其中每一件的横向稳定杆安装板2扣合在底盘横向稳定杆上,并通过 螺栓固定在发动机舱前部,对底盘横向稳定杆起到固定和支撑作用,每一件的托架本体l 后部以螺接方式和车身发动机舱相连。
权利要求
一种汽车发动机舱下托架,其由托架本体(1)、横向稳定杆安装板(2)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本体(1)采用无缝钢管,托架本体(1)两端压扁并设有装配孔,后端(12)有两个装配孔以螺接方式和车身发动机舱相连,前端(11)与横向稳定杆安装板(2)焊接,有一个装配孔;所述横向稳定杆安装板(2)是与钢板冲压件,中部为对底盘横向稳定杆起到固定和支撑作用的半弧形卡套部(21),两端是分别水平向外延伸的装配耳(22),两端的装配耳上分别有装配孔,其一端的装配耳与托架本体(1)的前端焊接,并让两部分的装配孔重合;所述横向稳定杆安装板(2)扣合在底盘横向稳定杆上,并通过螺栓固定在发动机舱前部;所述汽车发动机舱下托架安装在发动机舱下,左右各一件。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汽车发动机舱下托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本体(l)的 中间具有向上的微小折弯(A)。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发动机舱下托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本体 (1)后端一侧做有防错切角(13)。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出一种汽车发动机舱下托架,由托架本体、横向稳定杆安装板组成。托架本体采用无缝钢管制成,托架本体两端压扁并设有装配孔,后端有两个装配孔以螺接方式和车身发动机舱相连,前端与横向稳定杆安装板以保护焊连接。横向稳定杆安装板是钢板冲压件,中部为半弧形卡套部,两端是装配耳,其上有装配孔,其一端的装配耳与托架本体的前端焊接,并让两部分的装配孔重合,所述横向稳定杆安装板扣合在底盘横向稳定杆上,并通过螺栓固定在发动机舱前部。此结构成本低,重量轻,可通过弯管机灵活调整形状,适应性、实用性强;并在整车前部发生碰撞时传递撞击能量到车身下部,并通过折弯吸收部分能量,提高整车碰撞安全性。
文档编号B62D25/08GK101722992SQ20091010474
公开日2010年6月9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31日
发明者于飞, 李伟, 李波灏, 薛宁 申请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