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前叉、上挡及车把立管联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24962阅读:4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行车前叉、上挡及车把立管联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前叉、上挡及车把立管联接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自行车车把立管插于前叉立管之内,通过把心丝杆和吊紧螺母紧固;前叉 立管通过螺纹与上挡联接。其结构复杂,零件较多,装配和调节不便,而且使用中往往造成 螺纹锈蚀和损坏,影响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自行车前叉、上挡及车把立管联接装置的不足,提 供一种结构简单、坚固耐用、装配和调节方便的自行车上挡固定和调节装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装配和调节方便的自行车车把立管 与前叉立管联接装置。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上挡与前叉立管之间为间隙配合,上挡上端 有管夹,前叉立管上端开有狭槽,管夹通过径向夹紧前叉立管给上挡以定位,并实现车把立 管与前叉立管的连接。管夹与上挡之间可设上挡调节机构。本实用新型由于取消了前叉立管的螺纹,同时省略了把心丝杆和上挡锁母等零部 件,具有成本低、结构简单、坚固耐用、安装维修方便等特点。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主视图;图4是前叉立管与前管之间滑动摩擦的剖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径向剖视图;图6、图8、图9、图11、图13、图17、图20、图21、图22分别是上挡调节机构的不同
实施例;图7是与灯架为一体结构的内环的主视图;图10是图9局部俯视图;图12是图11局部俯视图;图14是图13中灯架的主视图;图15、图16分别是图13中弹性体的不同视图;图18、图19分别是图17中弹性件的不同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其作进一步说明[0020]见图1、图2、图3、图5,上挡8与前叉立管1为间隙配合,前叉立管1上端开有狭 槽7,管夹5通过螺栓6径向夹紧前叉立管给上挡8以定位,同时实现前叉立管与车把立管 的连接。管夹5可与灯架4为一体。车把立管外表面、前叉立管内外表面以及管夹内表面 等相互接触处可以滚花,以增加摩擦力。见图4、图8,前叉立管1与前管2之间通过内套10和外套11滑动摩擦,内套和 外套上端可设凸缘,内套和外套之间可以是圆柱面配合,亦可以是锥面配合;前管2和外套 13配合之处直径可以扩大,以便外套的装配;内套可以和前叉立管1为一体结构,或通过焊 接、胶结等方式联接为一体。见图2、图4,管夹5与上挡8或内套10之间有可以产生轴向移动的压缩弹簧9,以 改善转动时的受力状况。压缩弹簧可以为有机材料。见图6,管夹5下部有锥面配合的内环12与外环13,其中外环可以通过螺栓14径 向夹紧,从而使内外环间产生轴向移动,调整上挡的松紧。见图7,外环13可与灯架4为一体结构,与螺栓14配合的螺母15可与灯架4为一 体,由锁母16锁紧。见图8,可以同时采用两个锥面相对的内环,此时外环13分别由上下两个锥面与 之配合。外环亦可由蜗杆17作用的钢带21夹紧;内环12可与管夹5为一体结构,亦可与 上挡8或灯架4为一体结构。见图9、图10,管夹5下部有上环18与下环19,上环下端面与下环上端面上有相互 配合的螺旋面,下环可以通过蜗杆20与上环外壁上的螺纹22相互作用而产生相对转动,使 上下环间产生轴向移动。见图11、图12,灯架4上固定有弹性体23,弹性体23上有可与下环19上的齿槽 24相配合的齿25,齿25卡入齿槽24中,可以限制下环转动;当弹性体23变形时,齿25退 出齿槽24,可以旋转下环来调节上挡8。齿24和齿25可以为斜齿。见图13、14、图15、图16,弹性体23为“U”形,其卡脚26下端有凸缘27,使弹性体 23可以卡入灯架4上的孔28中。见图17、图18、图19,管夹紧固螺栓6上套有弹性片29,弹性片29有可与下环19 上的齿槽24相配合的径向的齿25,齿25卡入齿槽24中,可以限制下环转动;当弹性体29 变形时,齿25退出齿槽24,可以旋转下环来调节上挡8。在图21中,管夹紧固螺栓6上套有摆杆30,摆杆下端有可与下环19上的齿槽24 相配合的齿25,摆杆上端有螺钉31,拧紧螺钉31,齿25卡入齿槽24中。见图22,上环18下端面有与其一体的棘齿32,与下环19上的齿24相配合,可以 限制下环反向转动。见图20、图22,下环19上的齿亦可为轴向排列。
权利要求1.自行车前叉、上挡及车把立管联接装置,包括前叉立管(1)、前管(2)、上挡(8)和车 把立管(3),其特征在于上挡(8)与前叉立管(1)为间隙配合,前叉立管(1)上端有狭槽 (7),管夹(5)通过径向夹紧前叉立管,实现前叉立管与车把立管的连接,同时,给上挡(8) 以定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前叉、上挡及车把立管联接装置,其特征是前叉立管与 前管⑵之间通过内套(10)和外套(11)滑动摩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前叉、上挡及车把立管联接装置,其特征是管夹(5)与 上挡之间有可以产生轴向压缩的弹性元件(9)。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前叉、上挡及车把立管联接装置,其特征是管夹(5)与 上挡之间有锥面配合的内环(12)与外环(13),其中外环可以通过螺栓(14)径向夹紧,使内 外环间产生轴向移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前叉、上挡及车把立管联接装置,其特征是管夹(5)与 上挡之间有上环(18)与下环(19),上环下端面与下环上端面上有螺旋面,二者通过相对转 动而产生轴向移动。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前叉、上挡及车把立管联接装置,其特征是管夹(5)与 上挡之间有锥面配合的内环(12)与外环(13),其中外环可以通过螺栓(14)径向夹紧,使内 外环间产生轴向移动。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前叉、上挡及车把立管联接装置,其特征是管夹(5)与 上挡之间有上环(18)与下环(19),上环下端面与下环上端面上有螺旋面,二者通过相对转 动而产生轴向移动。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前叉、上挡及车把立管联接装置,其特征是管夹(5)与 内套之间有可以产生轴向压缩的弹性元件(9)。
专利摘要自行车前叉、上挡及车把立管联接装置。上挡(8)与前叉立管(1)为间隙配合,前叉立管(1)上端有狭槽(7),管夹(5)通过径向夹紧前叉立管给上挡(8)以定位,并实现车把立管与前叉立管的连接。管夹与上挡之间可设上挡调节机构。本实用新型由于取消了前叉立管的螺纹,同时省略了把心丝杆和上挡锁母等零部件,具有成本低、结构简单、坚固耐用、安装维修方便等特点。
文档编号B62K21/14GK201784771SQ201020246980
公开日2011年4月6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2日
发明者杨通河 申请人:杨通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