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的轴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95772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轴的轴承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轴的轴承结构,例如存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轴的轴承结构。其为转向轴的轴承结构,具备:转向轴;头管,其供转向轴插入;以及轴承,其在转向轴的上端部比头管的上端向上方突出了的状态下从头管的上端侧组装于转向轴与头管之间,并且将转向轴支承为旋转自如,其中,从头管的上端侧将双螺母向转向轴同轴地螺接来紧固固定轴承。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1962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情况下,为了进行轴承的防脱,需要将两个锁紧螺母与转向轴螺接,因此各锁紧螺母的组装作业花费工时,存在进行轴承的防脱时的组装作业性降低这样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方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进行轴承的防脱时的组装作业性的轴的轴承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案涉及一种轴的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轴,其形成有外螺纹部,并且在周向上局部地形成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筒状的支架,其在内部配置有所述轴;轴承,其在所述支架开口的开口侧组装于所述轴与所述支架之间,并且将所述轴支承为旋转自如;螺接构件,其形成有与所述外螺纹部螺合的内螺纹部且在外周形成有相对于所述轴的周向交叉的平面部,并且从所述开口侧向所述轴同轴地螺接;以及卡止构件,其形成有与所述凹部嵌合的凸部和与所述平面部卡合的卡合部,并且局部地卡止于所述轴和所述螺接构件。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凸部及所述卡合部由连续的一个构件构成。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轴配置于对跨骑型车辆的前轮的车轴进行支承的前叉的上部,所述支架以长边方向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式支承于车架,所述轴承在所述轴的轴线方向的第一端部比所述支架的上端向上方突出了的状态下将所述轴支承为旋转自如。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卡止构件的上侧设置有抑制尘埃向所述第一端部的附着的防尘罩,在所述第一端部,在所述防尘罩的上侧设置有对转向机构进行固定的固定部。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平面部以所述轴为对称轴而在所述轴的周向上排列配置有多个,所述卡合部配置于在所述轴的周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平面部之间。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特征在于,在从所述轴的轴线方向观察时,多个所述平面部呈旋转对称地配置,并且所述凸部和所述卡合部中的至少一方呈旋转对称地配置有多个。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能够提高进行轴承的防脱时的组装作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车身前部的左侧视图。

图2是从沿着第二转向轴线的方向观察实施方式的轴承的防脱机构而得到的图。

图3是图2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图2的iv-iv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方向若无特殊记载,则与以下说明的车辆的方向相同。在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图中适当部位示出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侧的箭头lh、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

<车辆整体>

图1示出作为跨骑型车辆的一例的机动二轮车的车身前部。参照图1,机动二轮车的车架1具备左右一对主框架2,它们在前端部具有对前轮悬架装置10进行支承的前块体3,且向车辆前后延伸。

左右主框架2一体地具有:前块体3,其在侧视下呈越往前侧而前后宽度越大的形状;枢轴部5,其呈越往前侧越扩大前后宽度且向前方开放的v字状,并对未图示的后轮悬架装置进行支承;以及连结部4,其从前块体3的后端3d以越往后侧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平缓地倾斜延伸,且在前块体3的后端3d与枢轴部5的前上端5a之间架设。连结部4的前端4a的上下宽度与前块体3的后端3d的上下宽度大致相同,连结部4的后端4b的上下宽度与枢轴部5的前上端5a的上下宽度大致相同。

车架1还具备在侧视下呈j字状的左右一对下框架6。下框架6在车辆下方从位于主框架2的后侧的枢轴部5的前下端部5b向前方延伸,且在车辆前侧朝向上方而直至前块体3的前下端部。

在由主框架2及下框架6包围的空间中例如搭载有发动机(未图示)。在前块体3及连结部4的上方配置有燃料箱7。在枢轴部5的上方配置有座椅8。机动二轮车的车身前部由合成树脂制的前壳罩9覆盖。

虽然未图示,但前块体3在前方观察下呈越往上侧越使左右宽度缩窄且向下方开放的门形(倒v字状)。将前块体3中的所述门形的下部开放部用符号3s表示。

在前块体3的前上端部形成有上连接部3a,该上连接部3a连接上臂21的后端部。在前块体3的前上部且比所述上连接部3a靠后方的位置,向后上方延伸而形成有对车把18(把手)进行支承的把手支承部31。在前块体3的前下部形成有向前下方延伸出的延伸部30。

在延伸部30上形成有下连接部3b,并连接有下框架6的前上部6a,该下连接部3b连接下臂22的后端部。在延伸部30的下端部形成有下支承部3c,该下支承部3c支承发动机前上部的左右侧部。发动机前后中央上部的左右侧部支承于连结部4的支承部4c,发动机后部的左右侧部支承于枢轴部5的支承部5c。下框架6也可以支承发动机。

在图1中,符号50表示踏板,符号51表示对踏板50进行支承的踏板支承构件,符号55表示侧停车架。

<前轮悬架装置>

前轮悬架装置10具备:前叉17,其在下端部支承前轮11;把手柱35(转向部),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把手支承部31,并且伴随车把18的操作而绕第一转向轴线c1转动;叉支架15(支架),其将前叉17支承为能够绕第二转向轴线c2转动;连杆机构41及转向构件45,它们在把手柱35与叉支架15之间进行连结;支承臂20,其具有上下臂21、22,它们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而将前轮11支承为能够进行上下摆动;以及缓冲构件27,其伴随前轮11的运动而伸缩以获得缓冲作用。经由上述的把手柱35、连杆机构41、转向构件45、叉支架15及前叉17,使与车把18的操作相伴的绕第一转向轴线c1的转动和前轮11的转向相联系。车把18、把手柱35、连杆机构41及转向构件45形成转向机构40。

第一转向轴线c1是伴随车把18的操作而转动的把手柱35的转动轴线,与把手支承部31中的圆筒状的凸起部32的中心轴线一致。第二转向轴线c2是伴随车把18的操作而转动的前叉17的转动轴线,与呈圆筒状的叉支架15的中心轴线一致。第二转向轴线c2相对于铅垂方向的角度成为“主销后倾角”。第二转向轴线c2在侧视下比第一转向轴线c1向前方偏移(分离)。第二转向轴线c2与第一转向轴线c1彼此大致平行。

<前叉>

前叉17一体地具有:轴部16(轴),其形成第二转向轴线c2;左右一对臂部17a,它们上下延伸;以及横梁17b,其将左右臂部17a的上端部间连结。左右臂部17a配置于前轮11的左右两侧。横梁17b以沿着前轮11的上端位置的胎面的方式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且配置于左右臂部17a的上端部间。横梁17b的左右端部与左右臂部17a的上端部接合。前叉17的各要素例如是一体的铝制部件,各要素彼此一体地焊接结合。

前叉17的轴部16在呈圆筒状的叉支架15的径向内侧以能够绕第二转向轴线c2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叉支架15。前叉17的轴部16的上端部16a(第一端部)与转向构件45连接。

在左右臂部17a的下端部连接有前轮11的车轴(以下称作“前轮车轴”)。例如,前轮车轴的车宽方向两端部经由未图示的球轴承而固定于左右臂部17a的下端部。前轮11的车轮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前轮车轴的车宽方向中央。在横梁17b上经由未图示的螺栓而支承有前挡泥板12(参照图1)。

在图1中,符号13表示制动钳。符号13a表示制动盘。符号c10表示前轮车轴的中心轴线。符号c10l表示从中心轴线c10朝向路面r引出的垂线。符号t表示转向销中心线与轮胎的接地点间距离。

<叉支架>

叉支架15在第一转向轴线c1的前方分离设置。具体而言,叉支架15呈圆筒状,在前块体3的前方相对于铅垂方向后倾设置。叉支架15在其径向内侧将前叉17的轴部16支承为能够绕转向轴c2转动(能够转向)。轴部16的上端部16a比叉支架15的上端部15a向上方突出。轴部16及叉支架15以第二转向轴线c2为中心轴线。

在叉支架15的前上部向前上方突出而形成有上连接部15c,该上连接部15c连接上臂21的前端部。在叉支架15的后下部向后下方突出而形成有下连接部15d,该下连接部15d连接下臂22的前端部。上连接部15c在侧视下配置于比第二转向轴线c2靠前方的位置,下连接部15d在侧视下配置于比第二转向轴线c2靠后方的位置。在叉支架15的左右侧面形成有用于对下连接部15d进行加强的肋15r。肋15r在侧视下具有向前上方打开的v字状,且以越往下连接部15d侧而肋高度越大的方式从下连接部15d向前上方分支地延伸。

<转向构件>

转向构件45在比叉支架15的上端部15a靠上方的位置支承于轴部16的上端部16a。转向构件45一体地具有:连杆前连接部45a,其连接连杆机构41的前端部;轴支承部45b,其在从沿着第二转向轴线c2的方向观察时呈前方打开的c字状;以及连结部45c,其将连杆前连接部45a与轴支承部45b之间连结。连杆前连接部45a、轴支承部45b及连结部45c例如为铝制部件,彼此一体形成。

在轴支承部45b的前端部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开口的插通孔。例如,在将轴支承部45b套入轴部16的上端部16a的状态下,使螺栓穿过所述插通孔而向螺母螺接并拧紧,由此将转向构件45紧固固定于轴部16的上端部16a。转向构件45能够伴随车把18的操作而与前叉17一体地绕第二转向轴线c2转动(能够转向)。

<轴的轴承结构>

一并参照图3及图4,在轴部16的上端部16a从叉支架15向外部突出了的状态下,从叉支架15开口的开口侧(轴部16的上端部16a侧)向轴部16与叉支架15之间组装将轴部16支承为旋转自如的轴承14。具体而言,轴承14在轴部16的上端部16a比叉支架15的上端向上方突出了的状态下将轴部16支承为旋转自如。

<轴承>

轴承14具备内圈14a及外圈14b。例如,轴承14使用四点接触球轴承,在沿着径向(与轴部16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将内圈14a及外圈14b压紧时,滚珠与内圈14a及外圈14b在四点接触。轴部16的轴线方向为沿着第二转向轴线c2的方向。

内圈14a套入轴部16。内圈14a的上端部经由后述的密封构件64(具体而言是环状密封部64a)与螺接构件61(具体而言是筒部61a)的下端部抵接。由此,内圈14a在轴部16的轴线方向上的位置被限制。

外圈14b被压入叉支架15的上端部15a的内周壁。在叉支架15的上端部15a形成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环状凸部15g。外圈14b的下端部与环状凸部15g的上端部抵接。由此,外圈14b在轴部16的轴线方向上的位置被限制。

<密封构件>

在轴部16与叉支架15之间设置有从叉支架15的开口侧对轴承14进行覆盖的密封构件64。密封构件64具备:环状密封部64a,其呈与轴部16同轴的圆环状;以及卡合密封部64b,其在轴部16的轴线方向上从环状密封部64a的外周缘以与叉支架15的上端部15a的内周壁面对的方式突出而与所述内周壁卡合。

<防脱机构(螺接构件及卡止构件)>

在轴部16的上端部16a安装有进行轴承14的防脱的防脱机构60。防脱机构60具备:螺接构件61,其从叉支架15的开口侧向轴部16同轴地螺接;以及卡止构件62,其局部地卡止于轴部16和螺接构件61。

在轴部16的上端部16a,在周向上局部地形成有凹部16h,该凹部16h从轴部16的外周面向径向内侧凹陷。如上所述,轴部16为铝制,因此即便在轴部16的上端部16a形成有凹部16h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凹部形成部的壁厚充分厚而确保刚性。

凹部16h在轴部16的周向上仅设置有一个。在图3的剖视下,凹部16h(虚线部)具有沿着轴部16的轴线方向延伸的长孔形状。

在轴部16的上端部16a的外周形成有外螺纹部16m。外螺纹部16m设置于轴部16的上端部16a中的靠近叉支架15的上端部15a的部分。换言之,外螺纹部16m在图3的剖视下设置于轴部16的上端部16a中的凹部16h与叉支架15的上端之间的部分。

一并参照图2及图3,螺接构件61具备:筒部61a,其呈与轴部16同轴的圆筒状;以及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6个)突起部61c,它们从筒部61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在筒部61a的径向内侧形成有与外螺纹部16m螺合的内螺纹部61b。在突起部61c的周向两侧面形成有相对于轴部16的周向交叉(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大致正交)的平面部61s。

在卡止构件62上形成有:嵌合凸部62b(凸部),其与凹部16h嵌合;以及卡合部62c,其与平面部61s卡合。具体而言,卡止构件62具备:环状部62a,其呈与轴部16同轴的环状;嵌合凸部62b,其从环状部62a的内周缘向径向内侧突出而与凹部16h嵌合;抵接凸部62d,其从环状部62a的内周缘向径向内侧突出而与轴部16的外周面抵接;以及卡合部62c,其在轴部16的轴线方向上从环状部62a的外周缘以与筒部61a的外周面面对的方式突出而与平面部61s卡合。

嵌合凸部62b和抵接凸部62d在轴部16的周向上各设置有一个。在从沿着图2的第二转向轴线c2的方向观察时,嵌合凸部62b与抵接凸部62d隔着轴部16而对置。由此,与在从沿着图2的第二转向轴线c2的方向观察时嵌合凸部62b与抵接凸部62d不是隔着轴部16而对置的情况相比,容易将嵌合凸部62b嵌合于凹部16h。

卡合部62c在轴部16的周向上设置有两个。在从沿着图2的第二转向轴线c2的方向观察时,两个卡合部62c呈旋转对称地配置。换言之,在从沿着图2的第二转向轴线c2的方向观察时,两个卡合部62c在轴部16的周向上配置于嵌合凸部62b与抵接凸部62d之间的中间位置。

嵌合凸部62b、抵接凸部62d及卡合部62c由连续的一个构件构成。具体而言,嵌合凸部62b、抵接凸部62d及卡合部62c通过将同一板材弯折而形成。例如通过冲压成形等对板状的母材进行冲裁而从母材形成多个板材,并将各板材的一部分弯折,由此形成嵌合凸部62b、抵接凸部62d及卡合部62c。

在从沿着图2的第二转向轴线c2的方向观察时,突起部61c以轴部16为对称轴而在轴部16的周向上排列配置有多个。换言之,平面部61s以轴部16为对称轴而在轴部16的周向上排列配置有多个。在从沿着图2的第二转向轴线c2的方向观察时,多个平面部61s呈旋转对称地配置。突起部61c的间距(在轴部16的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平面部61s之间的间隔)彼此成为大致相同的大小。

在从沿着图2的第二转向轴线c2的方向观察时,卡合部62c配置于在轴部16的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平面部61s之间。在从沿着图2的第二转向轴线c2的方向观察时,卡合部62c的宽度(具体而言是轴部16的周向上的卡合部62c的长度)比突起部61c的间距稍小。

<防尘罩>

一并参照图3及图4,在卡止构件62的上侧设置有防尘罩63,该防尘罩63抑制尘埃向轴部16的上端部16a的附着。防尘罩63呈与轴部16同轴且越往上侧越缩径的圆筒状。防尘罩63的上端部的内周面与轴部16的上端部16a的外周面抵接。防尘罩63的下端部与卡止构件62的环状部62a抵接。在轴部16的上端部16a,在防尘罩63的上侧固定有构成转向机构40的转向构件45。

在图3的剖视下,在转向构件45的轴支承部45b的前后中间部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开口的贯通孔45h。在图3的剖视下,在轴部16的上端部16a形成有以与所述贯通孔45h面对的方式向车宽方向开口的切口16i(固定部)。例如,在将转向构件45向轴部16的上端部16a紧固固定时,将销插入所述贯通孔45h及切口16i,由此能够限制转向构件45向轴部16的周向的旋转。

<罩构件>

一并参照图2及图3,在密封构件64的上侧设置有罩构件65,该罩构件65抑制异物(例如泥及雨水等)向轴部16与叉支架15之间的浸入。罩构件65具备:环状檐部65a,其呈与轴部16同轴的圆环状;以及环状壁部65b,其在轴部16的轴线方向上从环状檐部65a的外周缘以与叉支架15的上端部15a的外周壁面对的方式突出。

<盖构件>

参照图3,在轴部16的上端部16a设置有盖构件66,该盖构件66抑制异物(例如泥及雨水等)向轴部16的内部的浸入。盖构件66具备:顶板部66a,其呈与轴部16同轴的圆板状;抵接壁部66b,其在轴部16的轴线方向上从顶板部66a的外周缘以与轴部16的上端抵接的方式突出;以及卡合片66c,其在轴部16的轴线方向上从顶板部66a的下表面中的靠近抵接壁部66b的部分以与轴部16的上端部16a的内周壁面对的方式突出而与所述内周壁卡合。在图2及图4中,省略了盖构件66等的图示。

<防脱机构的组装方法>

实施方式的防脱机构的组装方法包括:将轴承14组装于轴部16与叉支架15之间的轴承组装工序;在轴承组装工序之后组装密封构件64的密封构件组装工序;以及在密封构件组装工序之后组装防脱机构的防脱机构组装工序。防脱机构组装工序包括螺接构件组装工序和卡止构件组装工序。

参照图3,在轴承组装工序中,在轴部16的上端部16a比叉支架15的上端向上方突出了的状态下,从叉支架15的开口侧将轴承14组装于轴部16与叉支架15之间。例如,在轴承组装工序中,将轴承14中的内圈14a套入轴部16,并且将轴承14中的外圈14b压入叉支架15的上端部15a的内周壁。通过使外圈14b的下端部与环状凸部15g的上端部抵接,从而外圈14b在轴部16的轴线方向上的位置被限制。

在轴承组装工序之后,从叉支架15的开口侧向轴部16与叉支架15之间组装对轴承14进行覆盖的密封构件64(密封构件组装工序)。具体而言,在密封构件组装工序中,将密封构件64中的环状密封部64a配置于内圈14a的上侧,且使卡合密封部64b与叉支架15的上端部15a的内周壁卡合。

在密封构件组装工序之后,向轴部16的上端部16a组装进行轴承14的防脱的防脱机构60(防脱机构组装工序)。具体而言,在防脱机构组装工序中,首先,从叉支架15的开口侧将螺接构件61向轴部16同轴地螺接(螺接构件组装工序)。具体而言,在螺接构件组装工序中,使外螺纹部16m与内螺纹部61b螺合,直至筒部61a的下端部经由环状密封部64a而按压内圈14a的上端部为止。通过内圈14a的上端部经由环状密封部64a与筒部61a的下端部抵接,从而内圈14a在轴部16的轴线方向上的位置被限制。

在螺接构件组装工序之后,从叉支架15的开口侧将卡止构件62组装于轴部16和螺接构件61(卡止构件组装工序)。具体而言,在卡止构件组装工序中,使嵌合凸部62b与凹部16h嵌合,并且使卡合部62c与平面部61s卡合。换言之,在从沿着图2的第二转向轴线c2的方向观察时,将卡合部62c配置于在轴部16的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平面部61s之间。由此,螺接构件61向轴部16的周向的旋转被限制。

通过以上的工序,轴承14的防脱机构60的组装完成。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螺接构件61上形成有与外螺纹部16m螺合的内螺纹部61b,由此从叉支架15的开口侧将螺接构件61向轴部16同轴地螺接,从而能够进行轴承14从叉支架15的开口侧的防脱。在卡止构件62上形成有与凹部16h嵌合的嵌合凸部62b和与平面部61s卡合的卡合部62c,由此从叉支架15的开口侧将卡止构件62局部地卡止于轴部16和螺接构件61,从而能够限制螺接构件61向轴部16的周向的旋转。例如,在从叉支架15的开口侧将双螺母向轴部16同轴地螺接的结构中,为了进行轴承14的防脱而需要将两个锁紧螺母与轴部16螺接,因此各锁紧螺母的组装作业花费工时,进行轴承14的防脱时的组装作业性可能降低。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轴承14的防脱时使用螺接构件61和卡止构件62,因此当进行轴承14的防脱时,无需将两个锁紧螺母与轴部16螺接。即,当进行轴承14的防脱时,仅将一个螺接构件61与轴部16螺接即可,在将螺接构件61与轴部16螺接之后,只要将一个卡止构件62局部地卡止于轴部16和螺接构件61便足够。因此,与在进行轴承14的防脱时使用双螺母的结构相比,轴承14的防脱机构60的组装作业不花费工时。因此,能够提高进行轴承14的防脱时的组装作业性。

通过嵌合凸部62b及卡合部62c由连续的一个构件构成,从而与将嵌合凸部62b和卡合部62c由不同的构件形成为分体,并通过焊接等将嵌合凸部62b和卡合部62c结合于环状部62a的情况相比,各构件无需单独设置成形工序及模具,也不需要焊接工序及定位夹具等多个工序及设备,因此能够减少卡止构件62的制造成本。与由比板材壁厚的厚壁构件形成嵌合凸部62b和卡合部62c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卡止构件62的轻量化。

轴部16设置于对机动二轮车的前轮11的车轴进行支承的前叉17的上部,叉支架15以长边方向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式支承于车架1的前块体3,轴承14在所述上端部16a比叉支架15的上端向上方突出了的状态下将所述轴部16支承为旋转自如,由此在车辆组装时,能够从轴部16的上端部16a侧向轴部16与叉支架15之间组装轴承14,然后从所述上端部16a的上方组装螺接构件61和卡止构件62。因此,在车辆组装时,能够提高进行轴承14的防脱时的组装作业性。

在卡止构件62的上侧设置有防尘罩63,在轴部16的上端部16a,在防尘罩63的上侧设置有对转向机构40进行固定的固定部(切口16i),由此将转向机构40固定于轴部16的上端部16a,从而能够通过防尘罩63进行卡止构件62的防脱,因此无需设置用于进行卡止构件62的防脱的专用部件。即,防尘罩63除了具有抑制尘埃向轴部16的上端部16a的附着的功能以外,还具有进行卡止构件62的防脱的功能。因此,能够简化卡止构件62的防脱结构。

平面部61s以轴部16为对称轴而在轴部16的周向上排列配置有多个,卡合部62c配置于在轴部16的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平面部61s之间,由此即便在轴部16的周向上的平面部61s的位置因外螺纹部16m与内螺纹部61b的螺合而发生一些变动的情况下,由于卡合部62c的配置区域(在轴部16的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平面部61s之间)在轴部16的周向上排列配置有多个,因此与平面部61s仅配置于轴部16的周向的一部分的情况相比,也能够提高卡止构件62的组装作业性。

在从轴部16的轴线方向观察时,多个平面部61s呈旋转对称地配置,并且两个卡合部62c呈旋转对称地配置,由此即便在轴部16的周向上的平面部61s的位置因外螺纹部16m与内螺纹部61b的螺合而发生一些变动的情况下,由于卡合部62c的配置区域呈旋转对称地配置,因此与多个平面部61s及两个卡合部62c未呈旋转对称地配置的情况相比,也能够提高卡止构件62的组装作业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轴的轴承结构,举出了具备轴部16、叉支架15及轴承14的例子而进行了说明,该轴承14在轴部16的上端部16a比叉支架15的上端向上方突出了的状态下从叉支架15的开口侧组装于轴部16与叉支架15之间,并且将轴部16支承为旋转自如,但不限定于此。例如,轴部16也可以是构成车辆的一部分的轴。即,作为轴的轴承结构,只要具备轴、在内部配置有所述轴的筒状的支架、以及在所述支架的开口侧组装于所述轴与所述支架之间且将所述轴支承为旋转自如的轴承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了内圈14a套入轴部16且外圈14b压入叉支架15的上端部15a的内周壁的例子而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内圈14a压入轴部16且外圈14b插入叉支架15的上端部15a的内周壁。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凹部16h在轴部16的周向上仅设置有一个的例子而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凹部16h也可以在轴部16的周向上设置有多个。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在图3的剖视下凹部16h(虚线部)具有沿着轴部16的轴线方向延伸的长孔形状的例子而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在图3的剖视下,凹部16h具有圆形、椭圆形及矩形等形状。即,凹部16h只要具有能够供嵌合凸部62b嵌合的形状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嵌合凸部62b在轴部16的周向上仅设置有一个的例子而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嵌合凸部62b也可以在轴部16的周向上设置有多个。嵌合凸部62b也可以在从轴部16的轴线方向观察时呈旋转对称地配置有多个。与嵌合凸部62b的配置对应,凹部16h也可以在从轴部16的轴线方向观察时呈旋转对称地配置有多个。由此,能够通过卡止构件62平衡良好地承受转矩。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嵌合凸部62b及卡合部62c通过将同一板材弯折而形成的例子来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将嵌合凸部62b与卡合部62c由不同的构件形成为分体,并通过焊接等将嵌合凸部62b与卡合部62c结合于环状部62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了通过冲压成形等对板状的母材进行冲裁而从母材形成多个板材,并将各板材的一部分弯折而形成嵌合凸部62b、抵接凸部62d及卡合部62c的例子来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切割器等将板状的母材切断而从母材形成多个板材,并将各板材的一部分弯折而形成嵌合凸部62b、抵接凸部62d及卡合部62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了在卡止构件62的上侧设置有防尘罩63且在轴部16的上端部16a中在防尘罩63的上侧固定有转向机构40的例子而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不在卡止构件62的上侧设置防尘罩63。还可以在卡止构件62的上侧设置用于进行卡止构件62的防脱的专用部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了平面部61s以轴部16为对称轴而在轴部16的周向上排列配置有多个且卡合部62c配置于在轴部16的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平面部61s之间的例子而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平面部61s仅配置于轴部16的周向的一部分。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所述轴的轴承结构中包括机动二轮车中的轴的轴承结构的全部,不仅包括向具有连杆机构等前轮悬架装置的结构的适用,还包括向不具有所述前轮悬架装置的结构的适用。

在所述跨骑型车辆中包括驾驶员跨车身而乘车的车辆的全部,不仅包括机动二轮车(包括带原动机的自行车及小型摩托车型车辆),还包括三轮(除了前一轮后二轮以外,还包括前二轮后一轮的车辆)或四轮的车辆。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是本发明的一例,能够将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替换为周知的构成要素等,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符号说明:

1车架

14轴承

15叉支架(支架)

16轴部(轴)

16a上端部(第一端部)

16h凹部

16m外螺纹部

17前叉(叉)

40转向机构

61螺接构件

61b内螺纹部

61c平面部

62卡止构件

62b嵌合凸部(凸部)

62c卡合部

63防尘罩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轴的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轴,其形成有外螺纹部,并且在周向上局部地形成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

筒状的支架,其在内部配置有所述轴;

轴承,其在所述支架开口的开口侧组装于所述轴与所述支架之间,并且将所述轴支承为旋转自如;

螺接构件,其形成有与所述外螺纹部螺合的内螺纹部且在外周形成有相对于所述轴的周向交叉的平面部,并且从所述开口侧向所述轴同轴地螺接;以及

卡止构件,其形成有与所述凹部嵌合的凸部和与所述平面部卡合的卡合部,并且局部地卡止于所述轴和所述螺接构件,

所述轴对跨骑型车辆的前轮的车轴进行支承且配置于前叉的上部,

所述凹部形成于所述轴的车宽方向侧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的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及所述卡合部由连续的一个构件构成。

3.(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轴的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以长边方向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式支承于车架,

所述轴承在所述轴的轴线方向的第一端部比所述支架的上端向上方突出了的状态下将所述轴支承为旋转自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的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卡止构件的上侧设置有抑制尘埃向所述第一端部的附着的防尘罩,

在所述第一端部,在所述防尘罩的上侧设置有对转向机构进行固定的固定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轴的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面部以所述轴为对称轴而在所述轴的周向上排列配置有多个,

所述卡合部配置于在所述轴的周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平面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轴的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轴的轴线方向观察时,多个所述平面部呈旋转对称地配置,并且所述凸部和所述卡合部中的至少一方呈旋转对称地配置有多个。

说明或声明(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基于条约19条的说明书

在权利要求1中,基于权利要求3、说明书第7页第4段及图2的记载,进行了追加“所述轴对跨骑型车辆的前轮的车轴进行支承且配置于前叉的上部,所述凹部形成于所述轴的车宽方向侧面”的修正。另外,在权利要求3中,基于权利要求1的修正,进行了删除“所述轴配置于对跨骑型车辆的前轮的车轴进行支承的前叉的上部”的修正。

在对本申请发出的国际调查意见书中,给出了“本申请权利要求1-2、5-6的发明不具有新颖性、创造性”、“本申请权利要求3-4的发明不具有创造性”的意见。

然而,在国际调查意见书中举出的任一文献中均未记载、启示上述那样修正后的本申请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发明,且通过凹部形成于轴的车宽方向侧面,从而能够得到避免来自车辆的行进方向(前后方向)的外力直接传到凹部且能够实现轴整体的轻量化这一显著的效果,因此应该认为具有新颖性及创造性。另外,与权利要求1存在从属关系或引用关系的权利要求2-6的发明也同样地应该认为具有新颖性及创造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