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地板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09143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车辆地板部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地板部结构。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054644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的结构,即,在具备对座椅进行固定的托架的车辆的下部结构中,托架的底部被固定在地板面板上,托架的侧部被固定在通道部的侧壁或者下边梁(侧框)的侧壁上。另外,作为在通道部的上部处具备通道上加强件的车辆的地板结构,存在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66710号公报)中所记载的结构。

在上述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054644号公报)所记载的结构中,托架的底部被固定在地板面板上,并通过托架而对座椅进行了固定。在该结构中,与例如在架设于通道部与下边梁之间的横向构件上设置托架的结构相比,在发生前面碰撞时由乘员所产生的载荷被传递到托架上的情况下,应力可能会集中在托架与地板面板之间的结合部(固定部位)处。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车辆地板部结构,所述车辆地板部结构能够在车辆的前面碰撞时抑制托架与地板面板的结合部处的应力集中。



技术实现要素:

第一方式的车辆地板部结构具有:地板面板,其构成车辆的地板部;通道部,其在所述地板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向车辆上下方向上方侧突出;横向构件,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架设于,在所述地板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下边梁与所述通道部之间;托架,其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横向构件分离的方式而配置,所述托架的底部被固定在所述地板面板上,并且所述托架的侧部被固定在所述通道部上或者所述下边梁中的侧壁部上,其中,所述托架的底部侧的前壁与后壁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被构成为,与上部侧的前壁与后壁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相比而较长,并且所述托架上固定有座椅;加强件,其被设置于所述通道部或者所述下边梁的上部处,并与所述托架的上部结合。

根据第一方式的车辆地板部结构,在地板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通道部与在地板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下边梁之间,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架设有横向构件。对座椅进行固定的托架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横向构件分离的方式而被配置。托架的底部被固定在地板面板上,且托架的侧部被固定在通道部中的侧壁部上或者下边梁中的侧壁部上。并且,托架的底部侧的前壁与后壁之间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被构成为,与托架的上部侧的前壁与后壁之间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相比而较长。在该车辆地板部结构中,和托架的底部侧的前壁与后壁之间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相同于或短于托架的上部侧的前壁与后壁之间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的结构相比,托架的底部与地板面板结合的结合部(结合部位)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变得较长。此外,在通道部或者下边梁的上部处设置有加强件,且托架的上部被结合在加强件上。因此,在车辆的前面碰撞时由乘员所产生的载荷被传递到托架上的情况下,能够对托架的底部与地板面板结合的结合部处的应力集中进行抑制。此外,由于托架的上部被结合在设置于通道部或者下边梁的上部处的加强件上,从而在车辆的前面碰撞时由乘员所产生的载荷会被传递到加强件上,进而能够更有效地使载荷分散。

第二方式的车辆地板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所记载的车辆地板部结构中,在跨越如下的棱线部的位置处结合有所述托架的上部,所述棱线部为,所述通道部中或者所述下边梁中的侧壁部与上壁部的边界。

根据第二方式的车辆地板部结构,在跨越如下的棱线部的位置处结合有所述托架的上部,所述棱线部为,所述通道部中或者所述下边梁中的侧壁部与上壁部的边界。由此,在车辆的前面碰撞时由乘员所产生的载荷会被传递到,跨越成为通道部中或者下边梁中的侧壁部与上壁部的边界的棱线部的位置处。因此,能够使载荷向通道部中或者下边梁中的强度较高的棱线部分散。

第三方式的车辆地板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所记载的车辆地板部结构中,所述加强件为被设置于所述通道部的上部处的通道上加强件,所述托架的侧部被结合在所述通道部的侧壁部上,所述托架的上部被结合在所述通道上加强件上。

根据第三方式的车辆地板部结构,在通道部的上部处设置有通道上加强件,托架的侧部被结合在通道部的侧壁部上,托架的上部被结合在通道上加强件上。由此,由于在车辆的前面碰撞时由乘员所产生的载荷会从托架被传递到通道上加强件上,从而能够更有效地使载荷分散。

第四方式的车辆地板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所记载的车辆地板部结构中,所述加强件为被设置于所述下边梁的上部处的下边梁上加强件,所述托架的侧部被结合在所述下边梁的侧壁部上,所述托架的上部被结合在所述下边梁上加强件上。

根据第四方式的车辆地板部结构,在下边梁的上部处设置有下边梁上加强件,托架的侧部被结合在下边梁的侧壁部上,托架的上部被结合在下边梁上加强件上。由此,通过在车辆的前面碰撞时使由乘员所产生的载荷从托架被传递到下边梁上加强件上,从而能够更有效地使载荷分散。

而且,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地板部结构,能够在车辆的前面碰撞时对托架与地板面板结合的结合部处的应力集中进行抑制。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地板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图1所示的车辆地板部结构中所使用的与通道部侧接合的托架附近的立体图。

图3为表示图1所示的车辆地板部结构中所使用的与通道部侧接合的托架单体的立体图。

图4为表示图1所示的车辆地板部结构中所使用的与下边梁侧接合的托架附近的立体图。

图5为对车辆的前面碰撞时从落座于座椅的乘员向托架进行作用的载荷的方向进行说明的侧视图。

图6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地板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7为表示图6所示的车辆地板部结构中所使用的与下边梁侧接合的托架附近的立体图。

图8为表示比较例的车辆地板部结构中所使用的与通道部侧接合的托架附近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附图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地板部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适当表示的箭头标记fr、箭头标记up、箭头标记rh、以及箭头标记lh分别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地板部结构的车辆的前方、上方、右方以及左方。以下,在仅使用前后、上下、左右的方向来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预先进行说明,则设其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朝向前方的情况下的左右。

使用图1~图5来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地板部结构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图1中,通过立体图而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地板部结构10进行了图示。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地板部结构10被应用于车辆12的下部13。在车辆12的下部13上,设置有构成车厢14的地板部的地板面板16。

在地板面板16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处,设置有各自沿着大致车辆前后方向而延伸的下边梁18、18。下边梁18、18在车辆正面观察时被形成为左右对称。下边梁18、18被构成为,包括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下边梁外面板20、和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下边梁内面板22。

在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剖开的剖面上,下边梁外面板20以及下边梁内面板22被形成为相互面对的一侧被开口的大致帽状。更加具体而言,下边梁外面板20具备: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配置的侧壁部20a、从侧壁部20a的上端部起向大致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上壁部20b、从侧壁部20a的下端部起向大致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下壁部20c。从下边梁外面板20的上壁部20b以及下壁部20c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起,分别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伸出有上下一对凸缘部20d。

下边梁内面板22具备: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配置的侧壁部22a、作为从侧壁部22a的上端部起朝向大致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延伸的上部的上壁部22b、从侧壁部22a的下端部起向大致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下壁部22c。从下边梁内面板22的上壁部22b以及下壁部22c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起,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分别伸出有上下一对凸缘部22d。通过使下边梁外面板20与下边梁内面板22的上下一对的凸缘部20d、22d利用焊接而被彼此接合,从而使下边梁18、18被设为各自在大致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封闭截面结构。

在此,地板面板16在车辆12的左右被分割,其通过一对地板面板16a、16a而构成。在地板面板16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地板面板16a与地板面板16a之间)处,设置有沿着大致车辆前后方向而延伸的通道部24。通道部24从地板面板16起而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侧突出。具体而言,通道部24在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剖开时的剖面上,被形成为向车辆下方侧开口的大致帽状。通道部24具备:作为在大致车辆前后方向以及大致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上部的上壁部24a、位于上壁部24a的左右的一对侧壁部24b、24b。并且,通道部24具备从侧壁部24b、24b的下端部起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弯曲的一对凸缘部24c、24c。

一对侧壁部24b、24b被设为,从上壁部24a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端部起朝向下方侧而分别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倾斜的倾斜壁部。凸缘部24c、24c分别通过焊接而被接合在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地板面板16a的下表面上。由此,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地板面板16a与通道部24被一体化。另外,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地板面板16a与通道部24也可以被一体形成。

下边梁18的下边梁内面板22的下壁部22c被接合在地板面板16a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端部的上表面上。由此,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端部处,地板面板16a与下边梁18被一体化。

在地板面板16a的上表面上,以将通道部24置于中间的方式而分别设置有横向构件26、26。在车辆正面观察时,通道部24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横向构件26、26被形成为左右对称。

横向构件26沿着大致车辆宽度方向而被架设在通道部24与下边梁18之间,并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配置有多个(该图中为一个)。横向构件26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剖开时的剖面中,被形成为向车辆下方侧开口的大致帽状。

具体而言,横向构件26被构成为,包括被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的前壁部26a、以与前壁部26a对置的方式而被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的后壁部26b、对前壁部26a的上端部与后壁部26b的上端部进行连接的上壁部26c。此外,横向构件26具备从前壁部26a的下端部起朝向车辆前方侧弯曲的前凸缘部26d、从后壁部26b的下端部起朝向车辆后方侧而弯曲的后凸缘部(省略图示)。而且,前凸缘部26d以及后凸缘部分别通过焊接等而被结合在地板面板16a的上表面上。由此,通过横向构件26与地板面板16a而构成了封闭截面。

在横向构件26的下边梁18侧处,设置有从前壁部26a、上壁部26c、后壁部26b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起朝向横向构件26的剖面的外侧而弯曲的弯曲部26e。弯曲部26e与前凸缘部26d和后凸缘部(省略图示)连接。弯曲部26e通过焊接而与下边梁内面板22的侧壁部22a接合。

在横向构件26的通道部24侧处,设置有从前壁部26a、上壁部26c、后壁部26b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起朝向横向构件26的剖面的外侧而弯曲的弯曲部26f。在车辆宽度方向右侧的横向构件26中,省略了弯曲部26f。弯曲部26f与前凸缘部26d和后凸缘部(省略图示)连接。弯曲部26f通过焊接等而与通道部24的侧壁部24b接合。

在通道部24的上部处,于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横向构件26分离的位置处接合有作为加强件的通道上加强件28。在本实施方式中,通道上加强件28在向横向构件26的车辆前方侧和车辆后方侧分离的位置处设置有两个。两个通道上加强件28被设为大致相同的结构。通道上加强件28在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进行了切断时的剖面中,被形成为向车辆下方侧开口的大致倒u字状。如图1以及图2所示,通道上加强件28具备上壁部28a与位于上壁部28a的左右的一对侧壁部28b(省略了通道部24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右侧的侧视部的图示)。

而且,通道上加强件28的上壁部28a的一部分与通道部24的上壁部24a抵接,通道上加强件28的一对侧壁部28b的一部分分别与通道部24的一对侧壁部24b、24b抵接。如图2所示,通道上加强件28的上壁部28a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侧从侧壁部28b起朝向上方鼓出,并且所述通道上加强件28的上壁部28a在上壁部28a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处具备,以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侧而成为上倾斜的方式而倾斜的倾斜部29a。由此,在通道上加强件28的上壁部28a与通道部24的上壁部24a之间形成有未图示的封闭截面部。

通道上加强件28以从外侧覆盖通道部24的方式而被配置。而且,通道上加强件28的前端部29b与后端部29c以面接触的状态而被配置在通道部24的上壁部24a上,并且通道上加强件28的前端部29b与后端部29c分别通过焊接而被接合在上壁部24a上。并且,一对侧壁部28b以面接触的状态而被配置在通道部24的侧壁部24b、24b上,并且一对侧壁部28b分别通过焊接等而被接合在侧壁部24b、24b上。

另外,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的通道上加强件28的上壁部28a上,安装有未图示的驻车制动器。

如图1所示,在车辆地板部结构10中,在通道部24侧(通道部24的两侧)的从横向构件26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侧与后方侧分离的位置处,设置有多个托架30。此外,在车辆地板部结构10中,在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的下边梁18侧的从横向构件26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侧与后方侧分离的位置处,设置有多个托架34。托架30、34被设为座椅托架,其为对乘员p所落座的座椅50(参照图5)进行固定支承的部件。更加具体而言,采用了如下结构,即,在从车辆背面观察时,在车厢14内的通道部24的车辆宽度方向右侧处,通过通道部24的右侧的前后两个托架30、以及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右侧的下边梁18侧的前后两个托架34而固定有一个座椅50。同样地,采用了如下结构,即,在从车辆背面观察时,在车厢14内的通道部24的车辆宽度方向左侧处,通过通道部24的左侧的前后两个托架30以及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左侧的下边梁18侧的前后两个托架34而固定有另一个座椅50的结构。

如图1~图3所示,通道部24侧的托架30被设为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以及车辆上下方向下侧被开放了的大致箱形形状。托架30在车辆侧面观察时,被形成为从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心部起前后大致对称。更加具体而言,托架30具备:作为被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的前壁的前壁部30a、从前壁部30a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端部起向车辆后方侧延伸的上壁部30b。此外,托架30具备:作为从上壁部30b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部起向车辆下方侧延伸并且以与前壁部30a对置的方式而被配置的后壁的后壁部30c(在图1~图3中,仅图示了后壁部30c的棱线)。并且,托架30具备对前壁部30a、上壁部30b以及后壁部30c进行连接并且被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下边梁18侧)的侧壁部30d。在侧壁部30d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中间部的下部侧处,形成有在车辆侧面观察时呈大致三角形形状的开口部32(参照图2以及图3)。

在托架30上,设置有作为从侧壁部30d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端部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弯曲的底部的外凸缘部30e、和作为从前壁部30a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端部起向车辆前方侧弯曲的底部的下凸缘部30f。此外,在托架30上,设置有作为从后壁部30c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端部起向车辆后方侧弯曲的底部的下凸缘部30g。下凸缘部30f、外凸缘部30e、下凸缘部30g被连续地形成在托架30的下端部上。即,下凸缘部30f、外凸缘部30e、下凸缘部30g在车辆俯视观察时被形成为大致u字状。作为托架30的底部的下凸缘部30f、外凸缘部30e、下凸缘部30g通过由点焊所实现的结合部36而被固定(结合)在地板面板16a上(包括通道部24的下部的凸缘部24c在内)(参照图2)。

并且,在托架30上,设置有作为从前壁部30a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端部起向车辆前方侧弯曲的侧部的前凸缘部31a、从上壁部30b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端部起向车辆上方侧弯曲的上凸缘部31b。此外,在托架30上,设置有作为从后壁部30c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端部起向车辆后方侧弯曲的侧部的后凸缘部31c。前凸缘部31a、上凸缘部31b、后凸缘部31c被连续地形成在托架30的侧部上。即,前凸缘部31a、上凸缘部31b、后凸缘部31c在托架30的侧面观察时被形成为大致倒u字状。如图2所示,前凸缘部31a与后凸缘部31c的上部从通道上加强件28的侧壁部28b起沿着倾斜部29a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弯曲。托架30的前凸缘部31a以及后凸缘部31c的下部侧(上部以外的部位)通过由点焊所实现的结合部36而被固定(结合)在通道部24的侧壁部24b上。此外,托架30的前凸缘部31a以及后凸缘部31c的上部通过由点焊所实现的结合部36而被固定(结合)在侧壁部28b以及倾斜部29a上,所述侧壁部28b以及倾斜部29a被固定于通道部24的上部处。

在车辆地板部结构10中,在跨越棱线部25的位置处结合有托架30的前凸缘部31a以及后凸缘部31c的上部,所述棱线部25成为通道部24中的侧壁部24b与上壁部24a的边界。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跨越通道部24的棱线部25的方式而配置有通道上加强件28的侧壁部28b与上壁部28a,托架30的前凸缘部31a以及后凸缘部31c的上部被结合在侧壁部28b与上壁部28a的倾斜部29a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托架30的底部侧(下凸缘部30f以及下凸缘部30g侧)的前壁部30a与后壁部30c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被构成为,与托架30的上部侧(上壁部30b侧)的前壁部30a与后壁部30c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相比而较长。例如,托架30的底部侧的前壁部30a与后壁部30c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被设定为,托架30的上部侧的前壁部30a与后壁部30c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的约1.4倍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大约2倍以上)。

如图1以及图4所示,下边梁18侧的托架34被设为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以及车辆上下方向下侧被开放了的大致箱形形状。托架34在车辆侧面观察时,被形成为从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心部起而大致前后对称。更加具体而言,托架34具备:作为被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的前壁的前壁部34a、从前壁部34a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端部起向车辆后方侧延伸的上壁部34b、从上壁部34b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端部起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车辆下方侧倾斜的倾斜部34c(参照图1)。此外,托架34具备作为从上壁部34b以及倾斜部34c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部起向车辆下方侧延伸的后壁的后壁部34d。并且,托架30具备对前壁部34a、上壁部34b以及后壁部34d进行连接并且被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通道部24侧)的侧壁部34e。在侧壁部34e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中间部的下部侧处,形成有在车辆侧面观察时呈大致三角形形状的开口部37。

在托架34上,设置有作为从侧壁部34e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端部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弯曲的底部的外凸缘部34f、作为从前壁部34a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端部起向车辆前方侧弯曲的底部的下凸缘部34g。此外,在托架34上,设置有作为从后壁部34d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端部起向车辆后方侧弯曲的底部的下凸缘部34h。下凸缘部34g、外凸缘部34f、下凸缘部34h被连续地形成在托架34的下端部上。即,下凸缘部34g、外凸缘部34f、下凸缘部34h在车辆俯视观察时被形成为大致u字状。作为托架34的底部的下凸缘部34g、外凸缘部34f、下凸缘部34h通过由点焊所实现的结合部38而被固定(结合)在地板面板16a上。

在托架34上,设置有作为从前壁部34a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端部起向车辆前方侧弯曲的侧部的前凸缘部35a、作为从倾斜部34c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端部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上部的上凸缘部35b。此外,在托架34上,设置有作为从后壁部34d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端部起向车辆后方侧弯曲的侧部的后凸缘部35c(参照图1)。前凸缘部35a、上凸缘部35b、后凸缘部35c被连续地形成在托架34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端部上。托架34的前凸缘部35a以及后凸缘部35c通过由点焊所实现的结合部38而被固定(结合)在下边梁18中的下边梁内面板22的侧壁部22a上(参照图4)。此外,托架34的上凸缘部35b通过由点焊所实现的结合部38而被固定(结合)在下边梁18中的下边梁内面板22的上壁部22b上(参照图4)。

在车辆地板部结构10中,在跨越棱线部23的位置处,结合有托架34的前凸缘部35a、后凸缘部35c以及上凸缘部35b,所述棱线部23成为下边梁18的下边梁内面板22中的侧壁部22a与上壁部22b的边界。

在本实施方式中,托架34的底部侧(下凸缘部34g以及下凸缘部34h侧)的前壁部34a与后壁部34d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被构成为,与托架34的上部侧(上壁部34b侧)的前壁部34a与后壁部34d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相比而较长。例如,托架34的底部侧的前壁部34a与后壁部34d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被设定为,托架34的上部侧的前壁部34a与后壁部34d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的大约1.4倍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大约2倍以上)。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托架34的底部侧(下凸缘部34g侧)的前壁部34a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长度被构成为,与托架34的上部侧(上壁部34b侧)的前壁部34a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相比而较长。同样地,托架34的底部侧(下凸缘部34h侧)的后壁部34d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长度被构成为,与托架34的上部侧(上壁部34b侧)的后壁部34d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相比而较长。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地板部结构10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如图1等所示,在车辆12的下部13上,设置有构成车辆12的地板部的地板面板16、在地板面板16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侧突出的通道部24。在地板面板1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设置有在大致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下边梁18、18,在地板面板16上的下边梁18、18与通道部24之间,设置有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被架设的横向构件26。在车辆12的下部13的通道部24侧处,设置有以相对于横向构件26而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与后侧分离的方式而被配置的托架30。此外,在车辆12的下部13的下边梁18侧处,设置有以相对于横向构件26而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与后侧分离的方式而被配置的托架34。在通道部24的车辆宽度方向左侧的两个托架30以及两个托架34上,固定有座椅50(参照图5)。同样地,在通道部24的车辆宽度方向右侧的两个托架30以及两个托架34上,固定有另外的座椅50(参照图5)。

如图2所示,作为托架30的底部的下凸缘部30f、外凸缘部30e、下凸缘部30g通过结合部36而被固定在地板面板16a上。作为托架30的侧部的前凸缘部31a与后凸缘部31c的下部侧通过结合部36而被固定在通道部24的侧壁部24b上。并且,托架30的前凸缘部31a与后凸缘部31c的上部通过结合部36而被固定在通道上加强件28上,所述通道上加强件28被固定于通道部24的上壁部24a以及侧壁部24b的上部处。托架30的底部侧(下凸缘部30f以及下凸缘部30g侧)的前壁部30a与后壁部30c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被构成为,与托架30的上部侧(上壁部30b侧)的前壁部30a与后壁部30c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相比而较长。

如图4所示,作为托架34的底部的下凸缘部34g、外凸缘部34f、下凸缘部34h通过结合部38而被固定在地板面板16a上。托架34的前凸缘部35a、后凸缘部35c(参照图1)通过结合部38而被固定在下边梁18中的下边梁内面板22的侧壁部22a上。并且,托架34的上凸缘部35b通过结合部38而被固定在下边梁18中的下边梁内面板22的上壁部22b上。托架34的底部侧(下凸缘部34g以及下凸缘部34h侧)的前壁部34a与后壁部34d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被构成为,与托架34的上部侧(上壁部34b侧)的前壁部34a与后壁部34d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相比而较长。

在这种车辆地板部结构10中,和通道部24侧的托架的底部侧的前壁部与后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大致相同于或短于托架的上部侧的前壁部与后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的结构相比,通道部24侧的托架30的下凸缘部30、外凸缘部30e、下凸缘部30g的与地板面板16a结合的结合部(结合部位)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变得较长。同样地,在车辆地板部结构10中,和下边梁18侧的托架的底部侧的前壁部与后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大致相同于或短于托架的上部侧的前壁部与后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的结构相比,下边梁18侧的托架34的下凸缘部34g、外凸缘部34f、下凸缘部34h的与地板面板16a结合的结合部(结合部位)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变得较长。

如图5所示,在车辆12的前面碰撞时,由于落座于座椅50的乘员p的腰部的箭头标记a所示的运动情况(腰部向车辆前方斜下方侧的移动),从而从乘员p向对座椅50进行固定的托架30、34(参照图1)作用有箭头标记b所示的朝向车辆下方侧的载荷。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地板部结构10中,如上文所述,托架30、34的底部与地板面板16a的结合部(结合部位)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构成为较长。因此,在车辆12的前面碰撞时由乘员p所产生的载荷被传递至托架30、34的情况下,能够对托架30、34的底部与地板面板16a结合的结合部(结合部位)处的应力集中进行抑制。

此外,在车辆地板部结构10中,在通道部24的上部处固定有通道上加强件28,托架30的前凸缘部31a以及后凸缘部31c的上部通过结合部36而被结合在通道上加强件28上。由此,在车辆12的前面碰撞时,通过使由乘员p所产生的载荷被传递到通道上加强件28上,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使载荷分散。

此外,在车辆地板部结构10中,在跨越成为通道部24的侧壁部24b与上壁部24a的边界的棱线部25的位置处,结合有托架30的前凸缘部31a与后凸缘部31c的上部。由此,在车辆12的前面碰撞时,通过使由乘员p所产生的载荷被传递到跨越成为通道部24的侧壁部24b与上壁部24a的边界的棱线部25的位置处,从而能够使载荷向通道部24中的强度较高的棱线部25分散。同样地,在车辆地板部结构10中,在跨越成为下边梁18的下边梁内面板22的侧壁部22a与上壁部22b的边界的棱线部23的位置处,结合有托架34的前凸缘部35a与后凸缘部35c的上部以及上凸缘部35b。由此,在车辆12的前面碰撞时,通过使由乘员p所产生的载荷被传递至跨越成为下边梁18的侧壁部22a与上壁部22b的边界的棱线部23的位置处,从而能够使载荷向下边梁18中的强度较高的棱线部23分散。

并且,在车辆地板部结构10中,在通道部24的上部设置有通道上加强件28,托架30的前凸缘部31a与后凸缘部31c的下部侧被结合在通道部24的侧壁部24b上,托架30的前凸缘部31a与后凸缘部31c的上部被结合在通道上加强件28上。由此,在车辆12的前面碰撞时通过使由乘员p所产生的载荷被传递到通道上加强件28上,从而能够更有效地使载荷分散。

并且,在车辆地板部结构10中,托架34的底部侧(下凸缘部34g以及下凸缘部34h侧)的前壁部34a以及后壁部34d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长度被构成为,与托架34的上部侧(上壁部34b侧)的前壁部34a以及后壁部34d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相比而较长。由此,在车辆12的前面碰撞时由乘员p所产生的载荷被传递至托架34上的情况下,能够更有效地对托架34的底部与地板面板16a结合的结合部(结合部位)处的应力集中进行抑制。与此同时,在车辆12的侧面碰撞时,也能够对托架34的底部与地板面板16a结合的结合部(结合部位)处的应力的集中进行抑制。

在图8中,通过立体图而对比较例中所使用的车辆地板部结构100的通道部24侧的托架102进行了图示。如图8所示,托架102具备: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的前壁部102a、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的上壁部102b、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的后壁部102c、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壁部102d。

在托架102上,设置有从侧壁部102d的下端部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弯曲的外凸缘部102e、从前壁部102a的下端部起向车辆前方侧弯曲的下凸缘部102f、从后壁部102c的下端部起向车辆后方侧弯曲的下凸缘部102g。下凸缘部102f、外凸缘部102e、下凸缘部102g被连续地形成在托架102的下端部上,并通过由点焊所实现的结合部(省略图示)而被固定在地板面板16a(包括通道部24的凸缘部24c在内)上。

在托架102上,设置有从前壁部102a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端部起向车辆前方侧弯曲的前凸缘部103a、从上壁部102b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端部起向车辆上方侧弯曲的上凸缘部103b。此外,在托架102上,设置有从后壁部102c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端部起向车辆后方侧弯曲的后凸缘部103c。前凸缘部103a、上凸缘部103b、后凸缘部103c被连续地形成在托架102的侧部上。前凸缘部103a与后凸缘部103c通过由点焊所实现的结合部(省略图示)而被固定在通道部24的侧壁部24b上。

该托架102与车辆地板部结构10的托架30(参照图1以及图2)相比,托架102的底部侧(下凸缘部102f以及下凸缘部102g侧)的前壁部102a和后壁部102c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被构成为,大致相同于或稍长于托架102的上部侧(上壁部102b侧)的前壁部102a与后壁部102c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例如,在本实施方式的托架30(参照图1以及图2)中,托架30的底部侧(下凸缘部30f以及下凸缘部30g侧)的前壁部30a与后壁部30c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比较例的托架102的底部侧(下凸缘部102f以及下凸缘部102g侧)的前壁部102a与后壁部102c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的大约1.4倍以上。即,在比较例的托架102中,与本实施方式的托架30相比,托架102的底部侧的前壁部102a与后壁部102c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和托架102的上部侧的前壁部102a与后壁部102c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的差非常小。

在这种车辆地板部结构100中,在车辆的前面碰撞时由乘员p所产生的载荷被传递到托架102上的情况下,应力有可能会集中于托架102的底部的下凸缘部102f、外凸缘部102e、下凸缘部102g与地板面板16a结合的结合部(结合部位)上。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地板部结构10中,与比较例的托架102相比,作为托架30的底部的下凸缘部30f、外凸缘部30e、下凸缘部30g与地板面板16a结合的结合部(结合部位)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变得较长。同样地,作为下边梁18侧的托架34的底部的下凸缘部34g、外凸缘部34f、下凸缘部34h与地板面板16a结合的结合部(结合部位)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变得较长。因此,在车辆12的前面碰撞时由乘员p所产生的载荷被传递到托架30、34上的情况下,能够对托架30、34的底部与地板面板16a结合的结合部(结合部位)处的应力的集中进行抑制。

接下来,使用图6以及图7来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地板部结构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前文所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地板部结构60中,在下边梁18的下边梁内面板22的上部处固定有作为下边梁上加强件的两个加强件62。两个加强件62被配置在向横向构件26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与后侧分离的位置处。在加强件62上分别接合有下边梁18侧的托架64的上部。

更加具体而言,加强件62具备:以与下边梁内面板22的上壁部22b的上表面接触的方式而配置的上壁部62a、从上壁部62a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端部起向车辆下方侧延伸并且与下边梁内面板22的侧壁部22a接触的侧壁部62b(参照图7)。并且,加强件62具备从上壁部62a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端部起向车辆上方侧弯曲并且与下边梁内面板22的凸缘部22d接触的上凸缘部62c。加强件62通过焊接等而被接合在下边梁内面板22上。

在托架64上,设置有作为底部的下凸缘部34g、外凸缘部34f、下凸缘部34h,且下凸缘部34g、外凸缘部34f、下凸缘部34h通过由点焊所构成的结合部38而被固定在地板面板16a上。此外,托架64具备:作为从前壁部34a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端部起向车辆前方侧弯曲的侧部的前凸缘部65a、从倾斜部34c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端部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上凸缘部65b。并且,托架64具备作为从后壁部34d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端部起向车辆后方侧弯曲的侧部的后凸缘部65c(参照图6)。前凸缘部65a、上凸缘部65b、后凸缘部65c被连续地形成。前凸缘部65a与后凸缘部65c的下部侧通过结合部38而被固定在下边梁内面板22的侧壁部22a上。此外,前凸缘部65a与后凸缘部65c的上部以及上凸缘部65b通过结合部38而被固定在加强件62上。在前凸缘部65a以及后凸缘部65c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处,沿着下边梁内面板22的侧壁部22a与加强件62的侧壁部62b的高低差而形成有高低差部65d。

并且,托架64的底部侧(下凸缘部34g以及下凸缘部34h侧)的前壁部34a与后壁部34d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被构成为,与托架34的上部侧(上壁部34b侧)的前壁部34a与后壁部34d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相比而较长。

在这种车辆地板部结构60中,在车辆12的前面碰撞时由乘员p所产生的载荷被传递到托架64上的情况下,能够对托架64的底部与地板面板16a结合的结合部(结合部位)处的应力的集中进行抑制。此外,在车辆地板部结构60中,在下边梁18中的下边梁内面板22的上部处固定有加强件62,托架64的前凸缘部65a以及后凸缘部65c的上部及上凸缘部65b被结合在加强件62上。由此,在车辆12的前面碰撞时,通过使由乘员p所产生的载荷从托架64被传递到加强件62上,从而能够更有效地使载荷分散。

另外,虽然在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地板部结构中,通道部24侧的全部的托架30的上部均被结合在固定于通道部24的上部处的通道上加强件28上,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采用使通道部24侧的全部的托架30的上部或者部分托架30的上部不经由通道上加强件28而是直接被结合在通道部24的上部处的结构。此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采用仅使用原本就被固定在通道部24的上部处的通道上加强件而使通道部24侧的托架30的上部与通道上加强件结合的结构。此外,通道上加强件28的形状也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形状,能够变更为其他的形状。

此外,虽然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地板部结构中,下边梁18侧的全部的托架64的上部侧均被结合在固定于下边梁18的下边梁内面板22的上部处的加强件62上,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采用下边梁18侧的部分托架64的上部不经由加强件62而是与下边梁18的下边梁内面板22的上部直接结合的结构。

此外,虽然在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地板部结构中,托架30的上凸缘部31b被结合在通道上加强件28上,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采用使上凸缘部31b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与通道上加强件28或者通道部24的上部结合的结构。

2015年10月19日申请的日本申请2015-205882的公开内容以整体参照的方式被援引至本说明书中。

本说明书所记载的所有的文献、专利申请以及技术规格中的、以参照的方式而被援引的各个文献、专利申请、以及技术规格,以与具体且独立记载的情况相同的程度而以参照的方式被援引至本说明书中。

符号说明

10车辆地板部结构

12车辆

16地板面板

16a地板面板

18下边梁

22下边梁内面板(下边梁)

22a侧壁部

22b上壁部(上部)

23棱线部

24通道部

24a上壁部(上部)

24b侧壁部

25棱线部

26横向构件

28通道上加强件(加强件)

30托架

30a前壁部(前壁)

30c后壁部(后壁)

30e外凸缘部(底部)

30f下凸缘部(底部)

30g下凸缘部(底部)

31a前凸缘部(侧部、上部)

31c后凸缘部(侧部、上部)

34托架

34a前壁部

34d后壁部

34f外凸缘部(底部)

34g下凸缘部(底部)

34h下凸缘部(底部)

35a前凸缘部(侧部)

35b上凸缘部(上部)

35c后凸缘部(侧部)

50座椅

60车辆地板部结构

62加强件(加强件)

64托架

65a前凸缘部(侧部)

65b上凸缘部(上部)

65c后凸缘部(侧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