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滑板车及电动滑板车的折叠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44763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电动滑板车及电动滑板车的折叠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滑板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滑板车及电动滑板车的折叠机构。



背景技术:

电动滑板车是继传统滑板车之后滑板运动的新型产品。目前的电动滑板车,尤其是成人使用的电动滑板车,在超短途出行上非常具有优势。随着城市交通系统的不断完善,电动滑板车能够满足绿色出行的社会需求。目前的电动滑板车已经做到了整机轻便,且具有折叠功能,方便用户携带。但是,在骑行过程中,折叠结构偶尔出现晃动,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较好的稳定性的电动滑板车及电动滑板车的折叠机构。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动滑板车的折叠机构,包括:固定座及转动件;所述固定座与所述转动件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所述固定座开设有横向的第一导槽及竖向的第二导槽;所述转动件的外周侧边缘间隔开设有第一定位槽、第二定位槽及第三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可与所述第一导槽对应;所述第二定位槽及所述第三定位槽均可与所述第二导槽对应;

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导槽内的第一定位杆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导槽内的第二定位杆;所述第一定位杆连接有驱动其沿所述第一导槽横向移动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二定位杆连接有驱动其沿所述第二导槽竖向移动的第二驱动机构;

打开时,所述转动件使所述第一定位槽与所述第一导槽对应,同时,所述第二定位槽与所述第二导槽对应;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一定位杆进入所述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二定位杆进入所述第二定位槽;

折叠时,所述转动件使所述第三定位槽与所述第二导槽对应,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二定位杆进入所述第三定位槽。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座包括2个对称设置的侧板;所述第一导槽及所述第二导槽均设置于2个所述侧板上;所述转动件设置于2个所述侧板之间。

更进一步地,所述转动件包括2个对称设置的转动板;所述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槽及所述第三定位槽均设置于2个所述转动板上;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设置于2个所述转动板之间。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杆及凸轮;所述第一驱动杆的一端与所述凸轮之间通过凸轮轴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杆的另一端沿所述转轴的径向方向穿过所述转轴与所述第一定位杆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杆与所述转轴之间的所述第一驱动杆套设有第一弹簧。

更进一步地,所述转动件的内侧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凸轮的转动角度的限位板。

更进一步地,所述凸轮连接有扳手。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杆、第二弹簧及把手;所述第二驱动杆的一端与所述把手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定位杆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顶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定位杆的底部,所述第二弹簧的底端抵于所述固定座的内底面;所述把手与所述固定座之间滑动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座的外侧开设有滑槽,所述把手可沿所述滑槽竖向滑动。

更进一步地,所述滑槽内开设有矩形的通孔;所述第二驱动杆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把手连接,并可沿所述通孔竖向移动。

一种电动滑板车,包括前车架、车身及上述折叠机构;所述折叠机构的固定座连接于所述车身的前端;所述前车架设置有与所述折叠机构连接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折叠机构的转动件可拆卸连接或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与现有的电动滑板车的折叠机构相比,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动滑板车的折叠机构在打开时,使第一定位槽与第一导槽对应,通过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一导槽内的第一定位杆进入第一定位槽,同时,第二定位槽与第二导槽对应,通过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二导槽内的第二定位杆进入第二定位槽,从而实现打开后的双重锁定;在折叠时,使第三定位槽与第二导槽对应,通过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二导槽你的第二定位杆进入第三定位槽,从而实现折叠后的锁定;该折叠机构的安全性较高、稳定性较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滑板车的折叠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折叠机构的结构爆炸图;

图3是图2中的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固定座的A-A剖视图;

图5是图2中的转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的转动件的B-B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滑板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固定座;11-第一导槽;12-第二导槽;13-侧板;14-滑槽;141-通孔;15-立板;151-第三导槽;2-转动件;21-第一定位槽;22-第二定位槽;23-第三定位槽;24-转动板;25-限位板;26-第四导槽;3-转轴;4-第一定位杆;5-第一定位杆;6-第一驱动机构;61-第一驱动杆;62-凸轮;63-凸轮轴;64-第一弹簧;7-第二驱动机构;71-第二驱动杆;72-第二弹簧;73-把手;8-扳手;9-前车架;91-连接件;10-车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至6所示,一种电动滑板车的折叠机构,包括:一种电动滑板车的折叠机构,包括:固定座1及转动件2;固定座1与转动件2通过转轴3转动连接;固定座1开设有横向的第一导槽11及竖向的第二导槽12;转动件2的外周侧边缘间隔开设有第一定位槽21、第二定位槽22及第三定位槽23;第一定位槽21可与第一导槽11对应;第二定位槽22及第三定位槽23均可与第二导槽12对应;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导槽11内的第一定位杆4及设置于第二导槽12内的第二定位杆5;第一定位杆4连接有驱动其沿第一导槽11横向移动的第一驱动机构6;第二定位杆5连接有驱动其沿第二导槽12竖向移动的第二驱动机构7。

打开时,转动件2通过转轴3相对固定座1转动。当第一定位槽21与第一导槽11对应时,通过第一驱动机构6驱动位于第一导槽11内的第一定位杆4进入第一定位槽21;而此时第二定位槽22与第二导槽12对应,通过第二驱动机构7驱动位于第二导槽12内的第二定位杆5进入第二定位槽22内;由于第一定位杆4同时位于第一导槽11和第一定位槽21内,而第二定位杆5同时位于第二导槽12和第二定位槽22内,故此时折叠机构处于打开后的双重锁定状态,转动件2与固定座1之间无法转动。

折叠时,转动件2通过转轴3相对固定座1转动。当第三定位槽23与第二导槽12对应时,通过第二驱动机构7驱动第二导槽22内的第二定位杆5进入第三定位槽23内,而此时第一定位杆4未进入第一定位槽21内,因此,折叠机构处于折叠后的锁定状态,转动件2与固定座1之间无法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定位杆4脱离第一定位槽21,并且第二定位杆5脱离第二定位槽22和第三定位槽23时,折叠机构才处于解锁状态,转动件2与固定座1之间可相对转动。在骑行电动滑板车过程中,该折叠机构处于打开后的双重锁定状态,不易发生晃动;折叠好电动车后,该折叠机构处于折叠后的锁定状态;该折叠机构安全性较高,稳定性较好。

具体地,该折叠机构中,固定座1包括2个对称设置的侧板13,第一导槽11及第二导槽12均设置于侧板13上。转动件2设置于2个侧板13之间。转动件2包括2个对称设置的转动板24,第一定位槽21、第二定位槽22及第三定位槽23设置于转动板24上。侧板13和转动板24通过转轴3同轴设置。第一驱动机构6设置于2个转动板24之间。其中,第一驱动机构6包括第一驱动杆61及凸轮62;第一驱动杆61的一端与凸轮62之间通过凸轮轴63连接;第一驱动杆61的另一端沿转轴3的径向方向穿过转轴3与第一定位杆4连接;第一定位杆4与转轴3之间的第一驱动杆61套设有第一弹簧64。通过顺时针转动凸轮62,使第一驱动杆61驱动第一定位杆4横向移动,从而使第一定位杆4脱离第一定位槽21,此时,第一弹簧64处于压缩状态;当第一定位槽21与第一导槽11对应时,可通过第一弹簧64的弹性回复力使第一定位杆4进入第一定位槽21。

该折叠机构中,转动件2的内侧设置有弧形的第四导槽26,转动件2发生转动时,第一驱动杆61的另一端可沿第四导槽26相对移动。转动件2的内侧设置有限位板25,用于限制凸轮62的转动角度。另外,凸轮62连接有扳手8,以便于使凸轮62绕凸轮轴63转动,其中,扳手8与凸轮62一体成型。

该折叠机构中,第二驱动机构7包括第二驱动杆71、第二弹簧72及把手73;第二驱动杆71的一端与把手73连接;第二驱动杆71的另一端与第二定位杆5连接;第二弹簧72的顶端连接于第二定位杆5的底部,第二弹簧72的底端抵于固定座1的内底面;把手73与固定座1滑动连接。通过向下滑动把手73,使第二驱动杆71驱动第二定位杆5向下移动,从而使第二定位杆5脱离第二定位槽22或第三定位槽23,此时第二弹簧72处于压缩状态;当第二定位槽22或第三定位槽23与第二导槽12对应时,可通过第二弹簧72的弹性回复力驱动第二定位杆5进入第二定位槽22或第三定位槽23。

进一步地,固定座1的外侧开设有滑槽14,把手73可沿滑槽14竖向滑动。滑槽14内开设有矩形的通孔141,第二驱动杆71穿过通孔141与把手73连接,并可沿通孔141竖向移动。另外,固定座1内设置有立板15,立板15的朝向把手73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导槽151,第二驱动杆71的另一端可沿第三导槽151竖向移动,以提高第二定位杆5移动的稳定性。

一种电动滑板车,包括前车架9、车身10及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的折叠机构;折叠机构的固定座1连接于车身10的前端;前车架9设置有与折叠机构连接的连接件91,连接件91与折叠机构的转动件2可拆卸连接或一体成型。连接件91朝向车身10的一侧设置有凹槽,凹槽的内部形状与扳手8的外形相适应。当折叠机构处于双重锁定状态时,扳手8隐藏于凹槽内。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