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自行车或辅助动力自行车的双边功率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94917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自行车电子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自行车或辅助动力自行车的双边功率计。



背景技术:

现阶段的功率计,通过测量踩踏力来得出骑行者的做功,方便骑行者合理分配体力。通常有扭力传感器设计在曲柄上的,或者设计在链轮上的,都存在结构复杂,测量不准确的问题,特别是后期改装的成本很高,维护麻烦。

自行车曲柄是将踩踏力量传递至后轮的重要自行车零件,左曲柄和右曲柄通过中轴连接起来,此外右曲柄连接链轮。此外中轴通过轴承安装于车架,使得两曲柄连同连接轴可以在自行车架上转动。

本实用新型中,骑行者在骑行时,左右脚每圈交替用力。当左脚用力踩踏时,骑行者所使用的踩踏力通过左曲柄,传递给左轴,左轴将力传递给链轮,从而链轮带动后轮运动。当右脚用力踩踏时,踩踏力通过右轴端部传递给左轴,左轴将力传递给链轮,从而链轮带动后轮运动。因此,不管是左脚踩踏还是右脚踩踏,左轴会有扭曲变形,我们通过测量左轴的受力扭变,经过计算设计出的自行车功率计,能够准确测出骑行者所使出的力。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自行车或辅助动力自行车的双边功率计,结构简单,实用性强,并且能够测量右脚输出的力。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自行车或辅助动力自行车的双边功率计,该双边功率计包括应变片、信号处理传输电路、左轴、右轴和齿盘支架,所述应变片和所述信号处理传输电路通过导线相连接;其中,所述应变片与所述左轴紧密贴合,所述信号处理传输电路嵌入自行车的左曲柄内,所述右轴插入所述左轴内部,插入的端部与所述左轴固定连接,所述左轴的另一端与所述齿盘支架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左轴的外表面套有防水套,所述左轴两侧的顶端安装有第一盖和第二盖。

进一步,所述第一盖和所述第二盖压住所述防水套。

进一步,所述左曲柄与所述左轴通过方轴相连接;右曲柄与所述右轴通过方轴相连接。

进一步,所述左曲柄与所述左轴通过花键相连接;所述右曲柄与所述右轴通过花键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1)应变片直接与左轴紧密贴合,测力更加的直接而且准确。

2)信号处理传输电路嵌入左曲柄内,而且通过导线与应变片相连接,能够将应变片所测到的力通过信号处理传输电路发射出去,更加的牢固可靠。

3)左轴安装有防水套,能够有效的保护左轴和应变片,延长使用的寿命。

4)右轴通过花键插入左轴内,右脚的输出力,可以通过右轴,传输到左轴,从而应变片能够测出。因此,右脚输出的力也可以测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自行车或辅助动力自行车的双边功率计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左曲柄;2、信号处理传输电路;3、左轴;4、第一盖;5、防水套;6、第二盖;7、齿盘支架;8、右曲柄;9、右轴;10、应变片;11、花键套;12、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自行车或辅助动力自行车的双边功率计,包括应变片10和信号处理传输电路2,应变片10和信号处理传输电路2通过导线12相连接;其中,应变片10与左轴3紧密贴合,信号处理传输电路2嵌入自行车的左曲柄1内。右轴9插入左轴3内部,插入的端部与左轴3固定连接,左轴3的另一端套接花键套11,花键套11与齿盘支架7固定连接。左轴3的外表面套有防水套5,防水套5两端套有第一盖4和第二盖6,第一盖4通过螺纹和自行车五通左端固定连接,第二盖6通过螺纹和自行车五通右端固定连接,左轴3一端通过轴承和第一盖4连接,左轴3另一端通过轴承和防水套5连接。花键套11与第二盖6通过轴承连接。左曲柄1与左轴3通过方轴或花键相连接;右曲柄8与右轴9通过方轴或花键相连接。当骑行者脚踩踏左踏板时,踩踏力通过左轴3传递到花键套11,带动齿盘支架7转动,通过链条驱动自行车后轮;当骑行者脚踩踏右踏板时,踩踏力通过右轴9的端部,经过左轴3,同样传递到花键套11,带动齿盘支架7转动,通过链条驱动自行车后轮。由上可知,无论是左脚还是右脚,发生的踩踏力都通过左轴3传递出去,左轴3微量变形,贴合在上面的应变片10得到踩踏力矩信号,通过导线12传送给信号处理传输电路2,信号处理传输电路2接收放大踩踏力矩信号,并将踩踏力矩信号发送给踩踏力矩信号的接收装置,骑行者能够通过接收装置熟知骑行时的输出力,此接收装置可以安装在自行车或辅助动力自行车的手柄上。

本实用新型的功率计,不但能准确采集骑行者实际做的功,而且通过设计防水套的方式,使得功率计使用稳定可靠。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